“好吧,那在下就卻之不恭了。”
李卓笑的很開心,連忙將玉佩收了起來。
於輝笑著起身,朝李卓拱了拱手。
“子鋒,今日你我便說到此處,不知你接下來有何打算?”
李卓的心情也很不錯,雖然身份被於輝發現了,但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李某準備繼續南下,不過河東瘟疫消除之前,應該會留在永寧府,走到哪玩到哪。”
於輝緩緩點頭,不再多問,隻是交待一句。
“好吧,子鋒,本官定會盡最大努力,徹底解決河東的問題。
到時你若是過去了,記住來找本官,到時你我二人再痛飲暢談一番。”
李卓對他行了一禮。
“一言為定,大人,那在下就在此祝您一路順風!”
得到李卓的祝福,於輝大笑著離開了屋子。
陶勇也沒走遠,見於輝出來連忙小跑而來,又觀於輝滿臉高興之色,心中有了底。
湊上前道。
“知府大人,談的可還順利?”
“嗯,勇武伯,關於公子的身份,你切莫對任何人透露,包括你在上京的那些朋友。
不僅是為你好,也是為了他們好。”
說完於輝意味深長的拍了拍他肩膀,不顧陶勇費解的神色,直接邁步離開。
此舉更讓陶勇覺的,李卓的來曆貴不可言,徹底打消了心中那些念想。
李卓出來後見陶勇站在原地發呆,伸手拍了一下。
“啊?公子,您怎麽出來了?”
李卓一臉莫名其妙。
“事情談完了我不出來作甚?倒是你,方才所思何事?如此入神。”
陶勇連忙說道。
“沒有,公子,而今小連山的逆賊已經伏誅,此事您居功至偉,陶某對公子佩服至極!”
陶勇也不知說什麽,先一頓馬屁拍上去再說。
“行了,有什麽好佩服的,這兩天本公子應當就要離開竹縣了。”
李卓伸手擋了下刺眼的陽光,又伸了個懶腰。
眼瞅著就要邁入六月,天氣也逐漸炎熱了起來。
李卓最不喜歡這個季節,大慶雖說沒有汽車尾氣,溫室效應什麽的,但也是真熱。
關鍵還沒空調,好在此番酷暑之時,自己應該已經到了南方,那裏有一些避暑之地。
“什麽?公子您要走?去哪?”
陶勇下意識的問了句,表情驚訝。
李卓望著他一笑。
“我此番本就是途徑竹縣,專門南下遊玩的,因為小連山的事情,才在此地逗留許多日子,眼下完事了當然要離開。”
陶勇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些什麽。
李卓也沒興趣知道,隻是意味深長的丟給了他一番話。
“勇武伯,你蒙祖上福蔭,在竹縣當上了伯爺,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此乃你幾世修來的福分,本公子有一言相告,至於聽不聽就在你自己了。”
陶勇立刻對李卓拱手而拜,做出一副聆聽教誨的模樣。
“公子有話但說無妨,陶某定然銘記於心。”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好自為之。”
說完,李卓邁步離開。
而這句話卻將陶勇直接定在了原地,口中不斷呢喃。
心中很清楚,李卓是在點自己,在遇到李卓之前,陶勇在竹縣做了許多混賬事。
他知道,這些定然瞞不過李卓。
“公子,陶某記下了,從今往後定當洗心革麵。”
這一刻的陶勇,似乎突然明悟了什麽,對著李卓的背影深深鞠了一躬,鄭重其事的說道。
李卓沒有迴頭,隻是對他擺了擺手,示意自己聽到了。
這次行動,朱衝和萬朗均已身死,逆賊也抓了不少,雖然逃走了幾個關鍵人物,收獲也頗大。
接下來官府如何盤問他們,稟報上去後朝廷又會有何反應,李卓並無多大興趣。
晚上,他帶著李福環兒,再次到楊百順一家吃了頓飯,算是告別。
次日一早,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李卓帶著李福和環兒出發,離開了竹縣。
花費了五天時間,一口氣趕到了海陵府城。
身為海陵府的中心,此處之繁華自然遠非竹縣可以相比。
“公子,城中好熱鬧啊。”
雖然這幾天他們也是遊山玩水過來的,但環兒還是喜歡這種大城市的繁華喧鬧。
她不喜歡釣魚,風景看多了也沒什麽意思。
“我也不知,不過人好像的確有些多。”
李卓也感到頗為奇怪,街道上人往如織,熙熙攘攘,關鍵途中所見許多酒樓也是幾乎爆滿。
“小二,給我們開兩間上好的客房,再上一桌好酒菜。”
找了家名為福林客棧的地方,李卓決定就在這休息了。
這幾日他們雖然也行走在官道上,但基本沒和什麽人交流過,李卓還抽空釣了兩次魚,並不清楚海陵府發生了何事。
“哎,公子這邊請。”
小二見李卓氣度不凡,絲毫不敢怠慢,連忙將他們三人請到了一個靠窗的位置,開始放碗筷什麽的。
“我問你,近日你們海陵府可是有什麽熱鬧事?人似乎格外的多。”
李卓隨口問了句。
小二一聽馬上露出笑容,連連點頭。
“迴稟公子爺,他們都是為了葉家招婿而來。”
“招婿?”
李卓有些意外,旋即像是想起了什麽。
“你說的葉家,莫非是昔日曾在朝中,官拜禮部尚書的葉平老太公?”
“正是如此。”
“公子,您也知道這位葉老太公?”
環兒見李卓竟然猜出來了,有些好奇的問了句。
李卓笑著點了點頭,這些年他雖然一隻蝸居在平陽,但他在八歲之前,也曾有過宏圖壯誌。
借著李通的身份,對朝廷一些人和事還是了解不少的。
整個大慶,能讓李卓看上的人物並不多,除了那位四朝元老,兩代帝師的大慶相國房振之外。
這位葉平也能算一個。
他寫的那部《禮合道記》,李卓認為即便放在地球,也絕對稱的上是一部傳世經典。
這部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史子集,更類似於一種百科全書。
從儒,道,陰陽五行,兵法,醫卜,地誌都有很深的涉獵。
李卓覺的可以稱之為大慶的版的《永樂大典》,當然,沒有那麽多字,也沒那麽全罷了。
不過這部書卻是他一人所作,足以見得此人有多麽博學了。
他在大慶也算的上是一個傳奇之人,若是活著的話,而今應該有七十歲了。
慶文帝時期通過科舉入仕,也並未摘得狀元榜眼,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將近二十年,平平無奇。
李卓笑的很開心,連忙將玉佩收了起來。
於輝笑著起身,朝李卓拱了拱手。
“子鋒,今日你我便說到此處,不知你接下來有何打算?”
李卓的心情也很不錯,雖然身份被於輝發現了,但這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李某準備繼續南下,不過河東瘟疫消除之前,應該會留在永寧府,走到哪玩到哪。”
於輝緩緩點頭,不再多問,隻是交待一句。
“好吧,子鋒,本官定會盡最大努力,徹底解決河東的問題。
到時你若是過去了,記住來找本官,到時你我二人再痛飲暢談一番。”
李卓對他行了一禮。
“一言為定,大人,那在下就在此祝您一路順風!”
得到李卓的祝福,於輝大笑著離開了屋子。
陶勇也沒走遠,見於輝出來連忙小跑而來,又觀於輝滿臉高興之色,心中有了底。
湊上前道。
“知府大人,談的可還順利?”
“嗯,勇武伯,關於公子的身份,你切莫對任何人透露,包括你在上京的那些朋友。
不僅是為你好,也是為了他們好。”
說完於輝意味深長的拍了拍他肩膀,不顧陶勇費解的神色,直接邁步離開。
此舉更讓陶勇覺的,李卓的來曆貴不可言,徹底打消了心中那些念想。
李卓出來後見陶勇站在原地發呆,伸手拍了一下。
“啊?公子,您怎麽出來了?”
李卓一臉莫名其妙。
“事情談完了我不出來作甚?倒是你,方才所思何事?如此入神。”
陶勇連忙說道。
“沒有,公子,而今小連山的逆賊已經伏誅,此事您居功至偉,陶某對公子佩服至極!”
陶勇也不知說什麽,先一頓馬屁拍上去再說。
“行了,有什麽好佩服的,這兩天本公子應當就要離開竹縣了。”
李卓伸手擋了下刺眼的陽光,又伸了個懶腰。
眼瞅著就要邁入六月,天氣也逐漸炎熱了起來。
李卓最不喜歡這個季節,大慶雖說沒有汽車尾氣,溫室效應什麽的,但也是真熱。
關鍵還沒空調,好在此番酷暑之時,自己應該已經到了南方,那裏有一些避暑之地。
“什麽?公子您要走?去哪?”
陶勇下意識的問了句,表情驚訝。
李卓望著他一笑。
“我此番本就是途徑竹縣,專門南下遊玩的,因為小連山的事情,才在此地逗留許多日子,眼下完事了當然要離開。”
陶勇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些什麽。
李卓也沒興趣知道,隻是意味深長的丟給了他一番話。
“勇武伯,你蒙祖上福蔭,在竹縣當上了伯爺,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此乃你幾世修來的福分,本公子有一言相告,至於聽不聽就在你自己了。”
陶勇立刻對李卓拱手而拜,做出一副聆聽教誨的模樣。
“公子有話但說無妨,陶某定然銘記於心。”
“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好自為之。”
說完,李卓邁步離開。
而這句話卻將陶勇直接定在了原地,口中不斷呢喃。
心中很清楚,李卓是在點自己,在遇到李卓之前,陶勇在竹縣做了許多混賬事。
他知道,這些定然瞞不過李卓。
“公子,陶某記下了,從今往後定當洗心革麵。”
這一刻的陶勇,似乎突然明悟了什麽,對著李卓的背影深深鞠了一躬,鄭重其事的說道。
李卓沒有迴頭,隻是對他擺了擺手,示意自己聽到了。
這次行動,朱衝和萬朗均已身死,逆賊也抓了不少,雖然逃走了幾個關鍵人物,收獲也頗大。
接下來官府如何盤問他們,稟報上去後朝廷又會有何反應,李卓並無多大興趣。
晚上,他帶著李福環兒,再次到楊百順一家吃了頓飯,算是告別。
次日一早,在沒有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李卓帶著李福和環兒出發,離開了竹縣。
花費了五天時間,一口氣趕到了海陵府城。
身為海陵府的中心,此處之繁華自然遠非竹縣可以相比。
“公子,城中好熱鬧啊。”
雖然這幾天他們也是遊山玩水過來的,但環兒還是喜歡這種大城市的繁華喧鬧。
她不喜歡釣魚,風景看多了也沒什麽意思。
“我也不知,不過人好像的確有些多。”
李卓也感到頗為奇怪,街道上人往如織,熙熙攘攘,關鍵途中所見許多酒樓也是幾乎爆滿。
“小二,給我們開兩間上好的客房,再上一桌好酒菜。”
找了家名為福林客棧的地方,李卓決定就在這休息了。
這幾日他們雖然也行走在官道上,但基本沒和什麽人交流過,李卓還抽空釣了兩次魚,並不清楚海陵府發生了何事。
“哎,公子這邊請。”
小二見李卓氣度不凡,絲毫不敢怠慢,連忙將他們三人請到了一個靠窗的位置,開始放碗筷什麽的。
“我問你,近日你們海陵府可是有什麽熱鬧事?人似乎格外的多。”
李卓隨口問了句。
小二一聽馬上露出笑容,連連點頭。
“迴稟公子爺,他們都是為了葉家招婿而來。”
“招婿?”
李卓有些意外,旋即像是想起了什麽。
“你說的葉家,莫非是昔日曾在朝中,官拜禮部尚書的葉平老太公?”
“正是如此。”
“公子,您也知道這位葉老太公?”
環兒見李卓竟然猜出來了,有些好奇的問了句。
李卓笑著點了點頭,這些年他雖然一隻蝸居在平陽,但他在八歲之前,也曾有過宏圖壯誌。
借著李通的身份,對朝廷一些人和事還是了解不少的。
整個大慶,能讓李卓看上的人物並不多,除了那位四朝元老,兩代帝師的大慶相國房振之外。
這位葉平也能算一個。
他寫的那部《禮合道記》,李卓認為即便放在地球,也絕對稱的上是一部傳世經典。
這部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史子集,更類似於一種百科全書。
從儒,道,陰陽五行,兵法,醫卜,地誌都有很深的涉獵。
李卓覺的可以稱之為大慶的版的《永樂大典》,當然,沒有那麽多字,也沒那麽全罷了。
不過這部書卻是他一人所作,足以見得此人有多麽博學了。
他在大慶也算的上是一個傳奇之人,若是活著的話,而今應該有七十歲了。
慶文帝時期通過科舉入仕,也並未摘得狀元榜眼,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將近二十年,平平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