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韓王入秦
大秦從陪伴幼年嬴政開始 作者:東九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時光稍稍倒流一些,迴到趙國局勢尚未如此動蕩不安的時候。彼時,韓廢王韓安已被王翦押送至鹹陽城中。
雄偉壯麗的宮殿前,空曠的場地上,嬴政昂首挺立,微微仰首望向那高遠無垠的天空。他身姿挺拔如鬆,衣袂隨風輕揚,然而臉上卻流露出一抹難以言喻的神情,仿佛承載著整個天下的憂慮與沉重。
而在嬴政身旁靜立著的江川,則默默地注視著眼前這位君王。他心中對嬴政此刻的作態早已充滿鄙夷,暗自思忖道:“又在裝!又在裝了!明明心裏開心的不得了,如今又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模樣來。”
“無語,下頭,呸”
就這樣過去了許久,嬴政似乎終於享受夠了這種故作深沉的姿態,緩緩迴過神來,思緒漸漸從遙遠的天際收迴,整個人也隨之陷入一種仿若沉思過後的平靜狀態——賢者時間。
稍頃,嬴政輕輕扭過頭,目光落在江川身上,緩聲問道:“川,對於如何處置這韓王,寡人著實有些猶豫不決。依你之見,寡人應當將其斬殺?施以宮刑?還是軟禁起來呢?”
聽到嬴政的問話,江川不禁也收迴了吐槽的心思,眉頭微皺,開始在腦海中迴憶起另一條世界線裏的韓安命運。
在那條曆史軌跡中,韓安在亡國之後便一直處於被軟禁的境地。而後因韓國故地生亂,秦國為徹底消除隱患,最終狠下心來將軟禁中的韓安處死。
思索片刻之後,江川突然想到了一種做法,頓時兩眼一亮,滿臉興奮之色地抬頭看向嬴政,高聲說道:“大王!臣想到一誅心之計!”
嬴政聽聞此言,抬起頭來,滿臉驚訝,不禁脫口而出:“哦?竟有此等良策?快快道來!”
隻見江川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朝著嬴政拱了拱手,然後有條不紊地說道:
“大王聖明,請容微臣詳細說明此策。首先,我們應當將韓安囚禁於一處舒適之所,確保其生活條件相對優越。”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他產生過度抵觸情緒。接著,安排韓非頻繁與韓安會麵交流。韓非乃韓國宗室子弟,與韓安心意相通,由他出麵勸說,效果想必更佳。”
“同時,務必囑咐韓非向韓安詳述秦國如今的種種變革,尤其是強調秦法之公正嚴明、秦國國力之強盛,以及韓安稱王時帶給韓人的苦難。”
“如此雙管齊下,有望令韓安從內心深處深刻反思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從而真切意識到自身所犯錯誤之嚴重。”
“並且,使其清晰認知當下的大秦已然脫胎換骨,不再是昔日之模樣。隻有當韓安誠心誠意地認可我大秦,才有可能真正歸順。”
嬴政聽完這番話,眼眸之中不禁閃過一絲疑慮之色,沉聲道:“此等策略當真可行麽?”
江川微微一笑,拱手說道:
“大王,不妨一試。倘若計策得以成功實施,那自然再好不過;即便未能如願以償,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畢竟韓安曾經身為一國之王,若他最終能夠心悅誠服地歸降,並積極宣揚大秦之恩德,對於撫慰其餘六國遺民必定大有助益。”
嬴政聞言,微微頷首,伸手輕撫著下巴處的胡須,陷入了長久的沉思。過了好一會兒,他忽然仰頭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妙啊,實在是妙極!此計甚是奇妙,就照你所言去辦吧!”
笑罷,嬴政稍稍收斂笑容,接著補充道:“然而,在此之前,寡人定要親自見一見這位韓安!”
江川聞言頓時又鄙夷的看向嬴政,心中腹誹道:又來了!又來了!又要開始了!沒完了!
江川也懶得理會嬴政,轉身離開,去籌備如何安置韓安之事,隻留下嬴政站在原地,思索著明日大殿上如何對待韓安。
江川剛剛轉身離去,還未走出多遠,就隻見一名寺人氣喘籲籲地匆匆趕來,來到嬴政跟前,躬身施禮後稟報道:“啟奏大王,韓非大人在外求見。”嬴政微微頷首,表示應允。
得到許可之後,韓非快步走進殿內。他一入殿門,便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向嬴政叩頭行禮。
嬴政見狀,嘴角微微上揚,率先開口說道:“韓非啊,寡人心知肚明你來此所為何事。”
韓非行完禮後,緩緩直起身來,麵色從容鎮定地迴答道:“大王果然聖明,洞察一切。但微臣今日鬥膽懇請大王能夠饒過韓王一命。”
嬴政目光如炬,緊緊盯著韓非,笑道:“愛卿啊,那韓王在位之時,韓國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國家更是日漸衰敗,如此無能之人,又有何顏麵苟活於世呢?”
然而,麵對嬴政的質問,韓非卻絲毫不顯慌亂,依舊鎮定自若地迴應道:
“大王所言極是,韓王確實犯下諸多過錯。但是,要殺掉他不過是舉手之勞,可要收服韓國民眾之心卻是困難重重。”
“倘若大王能夠高抬貴手,寬恕其罪行,那麽韓國子民必定會對大王您感恩戴德。況且當下陛下胸懷大誌,意在一統天下,此番寬容之舉正好可以彰顯出陛下的仁慈寬厚。”
嬴政聽聞此言,不禁冷哼一聲,不屑地反問道:“仁慈?難道寡人需要憑借對待敵人的仁慈來證明自身嗎?”
韓非並沒有被嬴政的態度嚇倒,反而繼續勸諫道:“大王息怒,請聽微臣一言。即便韓王曾經有罪,但隻要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能夠為陛下效命,將大秦的聲威傳播到韓國各地,這樣一來,遠比直接處死他更為有利!”
嬴政聽到這裏,臉上露出一絲驚訝之色,心中暗自思忖:“沒想到這韓非竟然和江川有著同樣的想法!”
看著韓非堅定的眼神,嬴政緩緩說:“韓非,你的口才總是這般厲害。寡人可以暫留他性命,但他必須按寡人的旨意行事。”
韓非大喜,再次行禮:“大王聖明,大王之恩,韓王定然會銘記於心。”
雄偉壯麗的宮殿前,空曠的場地上,嬴政昂首挺立,微微仰首望向那高遠無垠的天空。他身姿挺拔如鬆,衣袂隨風輕揚,然而臉上卻流露出一抹難以言喻的神情,仿佛承載著整個天下的憂慮與沉重。
而在嬴政身旁靜立著的江川,則默默地注視著眼前這位君王。他心中對嬴政此刻的作態早已充滿鄙夷,暗自思忖道:“又在裝!又在裝了!明明心裏開心的不得了,如今又擺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模樣來。”
“無語,下頭,呸”
就這樣過去了許久,嬴政似乎終於享受夠了這種故作深沉的姿態,緩緩迴過神來,思緒漸漸從遙遠的天際收迴,整個人也隨之陷入一種仿若沉思過後的平靜狀態——賢者時間。
稍頃,嬴政輕輕扭過頭,目光落在江川身上,緩聲問道:“川,對於如何處置這韓王,寡人著實有些猶豫不決。依你之見,寡人應當將其斬殺?施以宮刑?還是軟禁起來呢?”
聽到嬴政的問話,江川不禁也收迴了吐槽的心思,眉頭微皺,開始在腦海中迴憶起另一條世界線裏的韓安命運。
在那條曆史軌跡中,韓安在亡國之後便一直處於被軟禁的境地。而後因韓國故地生亂,秦國為徹底消除隱患,最終狠下心來將軟禁中的韓安處死。
思索片刻之後,江川突然想到了一種做法,頓時兩眼一亮,滿臉興奮之色地抬頭看向嬴政,高聲說道:“大王!臣想到一誅心之計!”
嬴政聽聞此言,抬起頭來,滿臉驚訝,不禁脫口而出:“哦?竟有此等良策?快快道來!”
隻見江川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朝著嬴政拱了拱手,然後有條不紊地說道:
“大王聖明,請容微臣詳細說明此策。首先,我們應當將韓安囚禁於一處舒適之所,確保其生活條件相對優越。”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他產生過度抵觸情緒。接著,安排韓非頻繁與韓安會麵交流。韓非乃韓國宗室子弟,與韓安心意相通,由他出麵勸說,效果想必更佳。”
“同時,務必囑咐韓非向韓安詳述秦國如今的種種變革,尤其是強調秦法之公正嚴明、秦國國力之強盛,以及韓安稱王時帶給韓人的苦難。”
“如此雙管齊下,有望令韓安從內心深處深刻反思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從而真切意識到自身所犯錯誤之嚴重。”
“並且,使其清晰認知當下的大秦已然脫胎換骨,不再是昔日之模樣。隻有當韓安誠心誠意地認可我大秦,才有可能真正歸順。”
嬴政聽完這番話,眼眸之中不禁閃過一絲疑慮之色,沉聲道:“此等策略當真可行麽?”
江川微微一笑,拱手說道:
“大王,不妨一試。倘若計策得以成功實施,那自然再好不過;即便未能如願以償,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畢竟韓安曾經身為一國之王,若他最終能夠心悅誠服地歸降,並積極宣揚大秦之恩德,對於撫慰其餘六國遺民必定大有助益。”
嬴政聞言,微微頷首,伸手輕撫著下巴處的胡須,陷入了長久的沉思。過了好一會兒,他忽然仰頭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妙啊,實在是妙極!此計甚是奇妙,就照你所言去辦吧!”
笑罷,嬴政稍稍收斂笑容,接著補充道:“然而,在此之前,寡人定要親自見一見這位韓安!”
江川聞言頓時又鄙夷的看向嬴政,心中腹誹道:又來了!又來了!又要開始了!沒完了!
江川也懶得理會嬴政,轉身離開,去籌備如何安置韓安之事,隻留下嬴政站在原地,思索著明日大殿上如何對待韓安。
江川剛剛轉身離去,還未走出多遠,就隻見一名寺人氣喘籲籲地匆匆趕來,來到嬴政跟前,躬身施禮後稟報道:“啟奏大王,韓非大人在外求見。”嬴政微微頷首,表示應允。
得到許可之後,韓非快步走進殿內。他一入殿門,便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向嬴政叩頭行禮。
嬴政見狀,嘴角微微上揚,率先開口說道:“韓非啊,寡人心知肚明你來此所為何事。”
韓非行完禮後,緩緩直起身來,麵色從容鎮定地迴答道:“大王果然聖明,洞察一切。但微臣今日鬥膽懇請大王能夠饒過韓王一命。”
嬴政目光如炬,緊緊盯著韓非,笑道:“愛卿啊,那韓王在位之時,韓國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國家更是日漸衰敗,如此無能之人,又有何顏麵苟活於世呢?”
然而,麵對嬴政的質問,韓非卻絲毫不顯慌亂,依舊鎮定自若地迴應道:
“大王所言極是,韓王確實犯下諸多過錯。但是,要殺掉他不過是舉手之勞,可要收服韓國民眾之心卻是困難重重。”
“倘若大王能夠高抬貴手,寬恕其罪行,那麽韓國子民必定會對大王您感恩戴德。況且當下陛下胸懷大誌,意在一統天下,此番寬容之舉正好可以彰顯出陛下的仁慈寬厚。”
嬴政聽聞此言,不禁冷哼一聲,不屑地反問道:“仁慈?難道寡人需要憑借對待敵人的仁慈來證明自身嗎?”
韓非並沒有被嬴政的態度嚇倒,反而繼續勸諫道:“大王息怒,請聽微臣一言。即便韓王曾經有罪,但隻要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能夠為陛下效命,將大秦的聲威傳播到韓國各地,這樣一來,遠比直接處死他更為有利!”
嬴政聽到這裏,臉上露出一絲驚訝之色,心中暗自思忖:“沒想到這韓非竟然和江川有著同樣的想法!”
看著韓非堅定的眼神,嬴政緩緩說:“韓非,你的口才總是這般厲害。寡人可以暫留他性命,但他必須按寡人的旨意行事。”
韓非大喜,再次行禮:“大王聖明,大王之恩,韓王定然會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