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皇上正倚在龍榻裏興致勃勃地看閑書;忽有小宦官來傳說顧總管求見,他才正襟危坐,將閑書塞進臥榻的縫隙中。
“微臣參見聖上。”顧平跪拜。
“那件事,怎麽樣了?”
“杜遠鏡已被押入死牢,隻等皇上聖旨傳到,即刻問斬。”顧平麵無表情地匯報著。
“好好好!愛卿快平身!”聽聞此說,皇上甚是欣喜。“終於要塵埃落定了,朕總算能給百姓一個交代。”
顧平起身一抬頭,就瞥見桌案上厚厚的一疊奏本,不禁蹙起眉。
“愛卿,愛卿!”皇上招唿顧平到桌案邊,指點著那些奏本笑道,“愛卿幾日不在,朕想聽聽愛卿的意見。”
顧平將奏本一本一本拿起來粗略看下,隻見除了陳宛的奏本,其它的皇上都沒有批紅。
“陛下為何隻批了陳宛的奏本?”顧平將奏本攏好,落迴桌案上。
“他的奏本,沒什麽重要的內容,朕就直接批了。其它的,在等愛卿來看呢。”
“好……”顧平喉頭動了動,隻覺得口中發苦。他從匯城馬不停蹄地趕迴來,沒敢多歇;剛迴得宮來,皇上的一攤事便指派在他頭上,難免不上火。
“金大利!”顧平剛坐下,皇上便起身,“擺駕仁壽宮,朕去看看太後。”
聽聞皇上要走,顧平手中的朱筆又擱了下來。他向皇上望去,剛好對上皇上迴首的目光。
“啊,”皇上駐足,“你就,先別讓太後知道你迴來了,要不然她老人家又有一堆問題要問。等奏本批完了,再去給她老人家請安吧。”
顧平拾起朱筆,自覺胸口悶得難受。他閉上眼深深唿氣,想將堵著的那一團壓抑感釋放出來,喉嚨卻愈發幹燥,舌根也愈發苦澀了。
“大總管,用藥嗎?”
他睜開眼,見是順子。“不必了。”
“大總管,茶。”
順子遞來茶碗。這茶雖是滾燙,可入口潤了嗓子,竟有絲絲清涼。大概是將心火壓了下去,讓他緩解許多。
“大總管旅途勞頓,要不……今日先歇了?”看著顧平疲憊的神情,順子心疼不已。
“不行啊。堆了半個月的奏本……萬歲最近都在做什麽?”
“總是往永寧宮去,也有幾日沒上朝了。”
顧平盯著手中的奏本,拿朱筆的手不住地抖了起來。“就沒人來勸諫麽?”
“除了陳宛,都不肯見。恐怕……隻有總管您能勸得動了。”
“知道了。你下去吧。”顧平揉了揉太陽穴,一口喝幹那碗茶,打起精神繼續看奏本。
————
卯時正,順子來開禦書房的門。隻見殿內燭光微弱,便知顧平一夜沒睡。果不其然,顧平左手支著頭,右手攥著半幹的朱筆,盯著桌上攤開擺成一排的幾個奏本,神情萬分凝重。
“大總管快歇歇吧,卯時了!”順子給他換了燈,添了茶。
“已經卯時了麽?”顧平放下筆活動筋骨,順子識趣地給他捏肩捶背。“不必歇了,這就去給太後請安。這摞奏本給內閣送去吧,桌上的幾個先不要動。”
“是。”
“萬歲今日又沒上朝?”顧平起身整理好衣服。
“上了。”
顧平一愣,上朝竟然沒有通知他。
順子馬上覺察到顧平的疑慮,迴道:“皇上特意囑咐,大總管剛迴來還累著,需多歇歇,不必上朝了。”
顧平直挺挺地坐迴去,將拳頭捏得緊緊的。“你去送奏本吧……我等萬歲退朝再去給太後請安。”
————
不多時,幾個小宦官進來端著常服候在禦書房,隻等皇上退朝給他換上。待皇上進來,小宦官們收拾停當,顧平才示意他們下去。
“愛卿昨夜怎麽歇在了這裏?”
“微臣整晚都在看奏本,未敢歇息。”
“啊?都看完啦?”皇上看到那幾個攤開的奏本,便轉身在禦案前坐下。
“不要緊的已經給內閣送去了。這幾個要緊的,陛下再過目一下?”
皇上掃了幾眼內容,見顧平已經用朱筆做了圈點,尚未批示。
“你和內閣商量吧,商量好了再說!”皇上不耐煩地將其中一個奏本向前一推。
“陛下!”顧平向皇上跪下拱手諫道,“毗八屢犯我雲方疆界,此乃上明國頭等大事。陛下卻置若罔聞,半月有餘不做批示。這要是真讓他們打開了雲方的口子,我上明國威望何存哪?”
“哼!”皇上頗有慍意,“朕早先給安西王增配軍餉,現在他作戰不力,軍餉虧空;朕欲問他的罪,你倒先來責怪朕?”
“微臣不敢……微臣願領一萬精兵,去雲方支援!”
“不行!你不能去,上明國又不是沒人了。你起來,別跪著!”皇上給顧平賜了座。“朕不是不顧雲方安危,隻是朕早有想法,要等你迴來商議。”
“陛下已經定好出戰人選了麽?”
皇上沉吟一陣,緩緩道:“朕……不主戰。”
“那是?”
“朝臣有主戰的,有主和的。朕,主和。”
“主和是怎麽……”
“和親。”
“為何?我上明國兵力充沛,他小小的毗八來犯,為何要和親?”
“你怎麽也不同意?朕以為,你會跟朕意見一致……早知如此,朕就不等你迴來,直接駁了主戰的人。”
“既然上戰場的人都不怕死,陛下何必堅持和親呢?”
“朕現在不想浪費兵力在毗八問題上……上明國與毗八國的衝突不是一朝一夕了。父皇在世的時候,的確鎮壓了一段時間,毗八公主也嫁來和親。可這才多少年,他們依然來犯。毗八王不就是因為公主死在了上明國,要我們還他一個公主嘛!既然能不費一兵一卒,為何要將士們血灑疆場?”
聽了皇上的這番理論顧平氣得腦仁疼,但不得不壓下火氣好言勸說:“陛下說得是,上明國與毗八國的衝突的確不是一朝一夕。但他們來犯我疆界,絕不是夷妃的原因。正良年間,毗八國因為上明的蜜丸禁令與上明斷交;後來他們主動提出和親修好是懾於邠王的威望……”
“邠王?”皇上打斷了他的話,“你的意思是,毗八王不懼先帝,卻懼怕邠王?”
“微臣口誤,微臣不是這個意思!”顧平自知說錯了話,忙作解釋,“是懾於先帝的威望,與邠王沒有半分關係……”
“哼。”皇上不滿地撇撇嘴,“懼怕先帝,所以現在先帝仙遊了,他們就不把朕放進眼裏了?你是這個意思麽?”
“這不是微臣的意思,這是毗八王的意思。毗八雖是小國,卻如蒼蠅,隻要打不死就會不停地前來騷擾。若被他們試探成功,上明做出讓步,其它九國會怎麽做呢?”
“你說的這些朕都想過!隻是目下上明匪患肆虐,朝廷的銀子都發放到各地去剿匪了,哪有財力支持打仗?朕不是不主戰,能不能等武幫會辦起來了,國帑充盈了,再去解決邊疆問題?和親隻是稍作拖延而已。”
“那……若和親,陛下打算讓哪個公主去?”
“朕還沒想好。”
二人沉默一陣。
“微臣……還是不主和。在微臣眼裏,毗八問題是遠大於匪患的。其一,匪患隻是存在於各地,還沒有聯合起來形成規模。他們不過是一盤散沙,由各地方自行圍剿即可,無需朝廷撥款。其二,之所以有匪,是因為財富分配不均,窮苦人吃不上飯隻得造反。受害者是富商,這就更不能讓朝廷撥款了,理應由富商自己出資去剿匪。第三,陛下既然重視武幫會,微臣當然支持。武幫會可以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匪患。第四……”
“行了!朕現在不想討論這件事。”皇上打斷顧平的話,“對了,六部有沒有六品以上的缺啊?”
“據微臣所知,沒有。就算有缺,也早有數名候補。陛下是要調誰過來?”
“唔……隻是隨意問問。朕是覺得,往屆的狀元榜眼,都先下放到翰林院,未免太屈才。為何不能直接入六部呢?”
“因為科舉隻是檢驗一個人的文才武略,就算考了狀元榜眼,也不能表示他能做個好官。入翰林一是學習為官之道,二是洗滌舉子們在官學時期養成的傲慢。告訴他們,不管他們曾經有多輝煌,入了仕途,一切都需從新開始。”
“可是很多人在翰林待了多年,隻學了些官腔官調,反倒忘記了當初為官的初衷。依朕看,不如把入翰林的環節免了,早早讓年輕人為國盡忠。”
“不能因噎廢食啊!修改製度的事,陛下還是與內閣大臣從長計議得好。”
“好好好,朕知道了!”皇上扒拉幾下桌上的奏本,將它們合起堆在一邊。
顧平看到皇上起身,自然跟著站起恭候。皇上踱步到他麵前,高高昂首才能勉強睥睨低著頭的他,心中更是不快。便沒好氣地說:“愛卿這幾日勞累了。朕準你幾天假,迴去看看老夫人吧!”
“微臣參見聖上。”顧平跪拜。
“那件事,怎麽樣了?”
“杜遠鏡已被押入死牢,隻等皇上聖旨傳到,即刻問斬。”顧平麵無表情地匯報著。
“好好好!愛卿快平身!”聽聞此說,皇上甚是欣喜。“終於要塵埃落定了,朕總算能給百姓一個交代。”
顧平起身一抬頭,就瞥見桌案上厚厚的一疊奏本,不禁蹙起眉。
“愛卿,愛卿!”皇上招唿顧平到桌案邊,指點著那些奏本笑道,“愛卿幾日不在,朕想聽聽愛卿的意見。”
顧平將奏本一本一本拿起來粗略看下,隻見除了陳宛的奏本,其它的皇上都沒有批紅。
“陛下為何隻批了陳宛的奏本?”顧平將奏本攏好,落迴桌案上。
“他的奏本,沒什麽重要的內容,朕就直接批了。其它的,在等愛卿來看呢。”
“好……”顧平喉頭動了動,隻覺得口中發苦。他從匯城馬不停蹄地趕迴來,沒敢多歇;剛迴得宮來,皇上的一攤事便指派在他頭上,難免不上火。
“金大利!”顧平剛坐下,皇上便起身,“擺駕仁壽宮,朕去看看太後。”
聽聞皇上要走,顧平手中的朱筆又擱了下來。他向皇上望去,剛好對上皇上迴首的目光。
“啊,”皇上駐足,“你就,先別讓太後知道你迴來了,要不然她老人家又有一堆問題要問。等奏本批完了,再去給她老人家請安吧。”
顧平拾起朱筆,自覺胸口悶得難受。他閉上眼深深唿氣,想將堵著的那一團壓抑感釋放出來,喉嚨卻愈發幹燥,舌根也愈發苦澀了。
“大總管,用藥嗎?”
他睜開眼,見是順子。“不必了。”
“大總管,茶。”
順子遞來茶碗。這茶雖是滾燙,可入口潤了嗓子,竟有絲絲清涼。大概是將心火壓了下去,讓他緩解許多。
“大總管旅途勞頓,要不……今日先歇了?”看著顧平疲憊的神情,順子心疼不已。
“不行啊。堆了半個月的奏本……萬歲最近都在做什麽?”
“總是往永寧宮去,也有幾日沒上朝了。”
顧平盯著手中的奏本,拿朱筆的手不住地抖了起來。“就沒人來勸諫麽?”
“除了陳宛,都不肯見。恐怕……隻有總管您能勸得動了。”
“知道了。你下去吧。”顧平揉了揉太陽穴,一口喝幹那碗茶,打起精神繼續看奏本。
————
卯時正,順子來開禦書房的門。隻見殿內燭光微弱,便知顧平一夜沒睡。果不其然,顧平左手支著頭,右手攥著半幹的朱筆,盯著桌上攤開擺成一排的幾個奏本,神情萬分凝重。
“大總管快歇歇吧,卯時了!”順子給他換了燈,添了茶。
“已經卯時了麽?”顧平放下筆活動筋骨,順子識趣地給他捏肩捶背。“不必歇了,這就去給太後請安。這摞奏本給內閣送去吧,桌上的幾個先不要動。”
“是。”
“萬歲今日又沒上朝?”顧平起身整理好衣服。
“上了。”
顧平一愣,上朝竟然沒有通知他。
順子馬上覺察到顧平的疑慮,迴道:“皇上特意囑咐,大總管剛迴來還累著,需多歇歇,不必上朝了。”
顧平直挺挺地坐迴去,將拳頭捏得緊緊的。“你去送奏本吧……我等萬歲退朝再去給太後請安。”
————
不多時,幾個小宦官進來端著常服候在禦書房,隻等皇上退朝給他換上。待皇上進來,小宦官們收拾停當,顧平才示意他們下去。
“愛卿昨夜怎麽歇在了這裏?”
“微臣整晚都在看奏本,未敢歇息。”
“啊?都看完啦?”皇上看到那幾個攤開的奏本,便轉身在禦案前坐下。
“不要緊的已經給內閣送去了。這幾個要緊的,陛下再過目一下?”
皇上掃了幾眼內容,見顧平已經用朱筆做了圈點,尚未批示。
“你和內閣商量吧,商量好了再說!”皇上不耐煩地將其中一個奏本向前一推。
“陛下!”顧平向皇上跪下拱手諫道,“毗八屢犯我雲方疆界,此乃上明國頭等大事。陛下卻置若罔聞,半月有餘不做批示。這要是真讓他們打開了雲方的口子,我上明國威望何存哪?”
“哼!”皇上頗有慍意,“朕早先給安西王增配軍餉,現在他作戰不力,軍餉虧空;朕欲問他的罪,你倒先來責怪朕?”
“微臣不敢……微臣願領一萬精兵,去雲方支援!”
“不行!你不能去,上明國又不是沒人了。你起來,別跪著!”皇上給顧平賜了座。“朕不是不顧雲方安危,隻是朕早有想法,要等你迴來商議。”
“陛下已經定好出戰人選了麽?”
皇上沉吟一陣,緩緩道:“朕……不主戰。”
“那是?”
“朝臣有主戰的,有主和的。朕,主和。”
“主和是怎麽……”
“和親。”
“為何?我上明國兵力充沛,他小小的毗八來犯,為何要和親?”
“你怎麽也不同意?朕以為,你會跟朕意見一致……早知如此,朕就不等你迴來,直接駁了主戰的人。”
“既然上戰場的人都不怕死,陛下何必堅持和親呢?”
“朕現在不想浪費兵力在毗八問題上……上明國與毗八國的衝突不是一朝一夕了。父皇在世的時候,的確鎮壓了一段時間,毗八公主也嫁來和親。可這才多少年,他們依然來犯。毗八王不就是因為公主死在了上明國,要我們還他一個公主嘛!既然能不費一兵一卒,為何要將士們血灑疆場?”
聽了皇上的這番理論顧平氣得腦仁疼,但不得不壓下火氣好言勸說:“陛下說得是,上明國與毗八國的衝突的確不是一朝一夕。但他們來犯我疆界,絕不是夷妃的原因。正良年間,毗八國因為上明的蜜丸禁令與上明斷交;後來他們主動提出和親修好是懾於邠王的威望……”
“邠王?”皇上打斷了他的話,“你的意思是,毗八王不懼先帝,卻懼怕邠王?”
“微臣口誤,微臣不是這個意思!”顧平自知說錯了話,忙作解釋,“是懾於先帝的威望,與邠王沒有半分關係……”
“哼。”皇上不滿地撇撇嘴,“懼怕先帝,所以現在先帝仙遊了,他們就不把朕放進眼裏了?你是這個意思麽?”
“這不是微臣的意思,這是毗八王的意思。毗八雖是小國,卻如蒼蠅,隻要打不死就會不停地前來騷擾。若被他們試探成功,上明做出讓步,其它九國會怎麽做呢?”
“你說的這些朕都想過!隻是目下上明匪患肆虐,朝廷的銀子都發放到各地去剿匪了,哪有財力支持打仗?朕不是不主戰,能不能等武幫會辦起來了,國帑充盈了,再去解決邊疆問題?和親隻是稍作拖延而已。”
“那……若和親,陛下打算讓哪個公主去?”
“朕還沒想好。”
二人沉默一陣。
“微臣……還是不主和。在微臣眼裏,毗八問題是遠大於匪患的。其一,匪患隻是存在於各地,還沒有聯合起來形成規模。他們不過是一盤散沙,由各地方自行圍剿即可,無需朝廷撥款。其二,之所以有匪,是因為財富分配不均,窮苦人吃不上飯隻得造反。受害者是富商,這就更不能讓朝廷撥款了,理應由富商自己出資去剿匪。第三,陛下既然重視武幫會,微臣當然支持。武幫會可以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匪患。第四……”
“行了!朕現在不想討論這件事。”皇上打斷顧平的話,“對了,六部有沒有六品以上的缺啊?”
“據微臣所知,沒有。就算有缺,也早有數名候補。陛下是要調誰過來?”
“唔……隻是隨意問問。朕是覺得,往屆的狀元榜眼,都先下放到翰林院,未免太屈才。為何不能直接入六部呢?”
“因為科舉隻是檢驗一個人的文才武略,就算考了狀元榜眼,也不能表示他能做個好官。入翰林一是學習為官之道,二是洗滌舉子們在官學時期養成的傲慢。告訴他們,不管他們曾經有多輝煌,入了仕途,一切都需從新開始。”
“可是很多人在翰林待了多年,隻學了些官腔官調,反倒忘記了當初為官的初衷。依朕看,不如把入翰林的環節免了,早早讓年輕人為國盡忠。”
“不能因噎廢食啊!修改製度的事,陛下還是與內閣大臣從長計議得好。”
“好好好,朕知道了!”皇上扒拉幾下桌上的奏本,將它們合起堆在一邊。
顧平看到皇上起身,自然跟著站起恭候。皇上踱步到他麵前,高高昂首才能勉強睥睨低著頭的他,心中更是不快。便沒好氣地說:“愛卿這幾日勞累了。朕準你幾天假,迴去看看老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