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科試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向安抱著紫檀筆鬥,走出院子,微風拂麵,帶走了他胸口的沉重感,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讓他漸漸放鬆,內心也似乎變得更加清晰。
宋道衡的贈禮,不僅是一件物件,更是一種期許與激勵。
這件事,林向安並未與任何人提起。
隻是在迴去後,他愈加專注於學業。
時光荏苒,半年過去,林向安終於升到了甲班。
第二年,湖州府的科試定於三月舉行。
臨近科試時,林向安才再度見到了宋道衡。
科試的要求,比歲試更為嚴格。
相比歲試,科試難度不僅增加了許多,而且采取了與院試類似的糊名謄錄方式,成績也由學政以藍筆批注:取、備、落三等。
特別優秀者,還會被加批“氣清筆健,有先正遺風”。
此次湖州府的科試共有四百多名考生,最終錄取的約有一百五十人。
稍後,還會有補遺機會,未通過者可參加補考。
補考合格後,仍可獲得鄉試資格。
最終能夠參與鄉試的,約有一百八十人。
考試雖隻有一場,卻從寅時開始排隊檢查入場,一直到酉時才交卷,幾乎耗費整整七個時辰。
成績公布時,不設排名,僅按一等、二等標注,分別用朱色和墨色圓圈標明。
不同於其他考試,考生上榜後需要向學政送上謝師禮,內裝一至三兩銀子。
林向安估摸了一下,浙江省每年參加科試的生員,少說都有三千人,一人送一兩謝師禮給學政,少說都有三千兩,真是賺錢啊!
通過科試的考生,會獲得學政蓋章的科舉憑證,憑此可以赴省城參加鄉試。
這個憑證的有效期為三年,若逾期未用,則需重新參加科考。
這次他和孫文石、楊輝三人一起過來考試的,三人都已經通過科試。
通過後,便一起去拜謝宋道衡,期間碰到了很多生員來道謝。
大概因為見的人多,宋道衡非常忙碌,隻是叮囑他們好好備考鄉試,也沒有多說什麽。
傍晚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空氣中帶著一絲濕氣,偶爾有一陣微風吹過,掀動著客棧外那排古老鬆樹的枝葉,發出沙沙的響聲。
黃昏的光線斜照在小巷的石板路上,透過客棧的窗欞撒進屋內,映在林向安的書桌上。
正當他端坐在桌前,細細琢磨著今日讀書的要點時,屋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敲門聲,聲音低沉而急促。
林向安愣了一下,孫文石和楊輝同其他人出去訪友,這會誰來找他?
放下手中的書卷,走向門口。
輕輕推開門,隻見一個穿著簡樸的男子站在門外,身形瘦削,眉眼間帶著幾分靦腆的神情。
他低頭行禮,手中捧著一封信和一本薄薄的書,書籍外麵包裹著舊布,顯得有些褶皺。
“林公子,這是我家老爺讓我送給你的。”
林向安接過信封時,目光不自覺地掃了一眼那人,打量了一番,心中隱隱有些疑惑,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絲探詢。
“你家老爺是?”
那人沒有立刻迴答,一臉淡定,並沒有正麵迴答。
“您看過信中的內容便知道了。老爺讓我轉告您,這本書您可以多看看,對後麵的考試會有幫助。”
林向安的心中頓時有了幾分猜測,眼中閃過一抹了然。
輕輕點了點頭,微微一笑,伸手從衣袖口袋中取出幾枚碎銀,遞給了那人:“幫我多謝你家老爺的好意,煩你跑一趟了。這點小錢,就拿去買點吃喝。”
那人臉上頓時露出一絲羞澀的笑容,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他低頭接過銀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收進懷中,隨即又抬起頭,露出一抹微笑,笑容略帶些許謙恭。
“多謝林公子,祝您早日高中!”
林向安看著那人離去的背影,心中默默揣測著他口中說的老爺。
屋內再次恢複了安靜,唯有風聲與書卷翻動的沙沙聲迴響在空曠的房間中。
關上門後,林向安心中保持著一絲微妙的好奇與期待。
他將信封放在桌麵上,攤開雙手,緩緩地拆開了信紙,果然是宋道衡寫的。
燈光下,信紙在林向安的指尖輕輕展開,香墨的氣息撲麵而來。
宋道衡的字寫得簡潔而有力。
信上的內容簡短而精準,宋道衡指出了林向安科試考卷中的一個小問題,並溫和地提醒他以後要更加注意。
雖然沒有嚴厲的批評,但簡潔的話語卻依然透露出一種學者間的關切與指導。
林向安的目光在信紙上停留了片刻,心中已略有些了然。
他輕輕地把信折好,放迴桌上,隨即將那本包裹得緊緊的書籍取了出來。
書籍的封麵磨損得有些發黃,外部的褶皺表明這本書並不是全新的。
這本《曆科程墨》,是內府所刻印的珍貴版本,書中詳細收錄了近三十年狀元、榜眼、探花的鄉試、會試範文。
書的重量在他手中微微傳來,仿佛承載了幾代科舉大佬的智慧與經驗。
林向安的眼睛微微亮了起來,翻開書頁,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眼前鋪展開來。
想來宋道衡經常翻閱此書,每一篇文章後麵都有宋道衡的朱批點評,字裏行間透出一股嚴謹與深邃。
林向安輕輕地翻著書頁,指尖觸及那些歲月的痕跡。
這本書的價值非同小可,遠比趙澤送來的各省鄉試考題和優秀答案,更加珍貴。
趙澤送來的資料,在這個時代非常難得,不過多是收集的鄉試題目和優秀的答題,需要自己去細細琢磨。
畢竟答題突出的點不同,需要他多方位去分析理解。
而這本《曆科程墨》則是最頂尖的科舉大佬們的答題範本,以及他們的解題思路。
難得的是宋道衡的親筆點評。
作為一省的提督學政,考官以及閱卷官,從他的角度點評,可以直觀看到細膩入微的解題技巧與方法,能夠幫助林向安從根本上理解科舉的真正精髓。
心頭一陣激動,林向安明白這份禮物背後的用心良苦,這份恩情,得牢記在心裏。
他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眼神沉浸在書頁上,似乎已經進入了書中的世界。
林向安的心思完全沉浸在這本書中,他的目光一刻不停地在書頁上遊走。
書房內,燭火微弱地閃爍,發出輕微的“噗噗”聲,空氣中彌漫著油燈的淡淡氣味。
眼中隻有那一頁頁翻動的文字,他的眉頭緊鎖,時而點頭,時而輕歎,仿佛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深夜的打更的聲音悄然響起,客棧的燈火已漸漸熄滅,周圍的房間都陷入了沉寂。
林向安依然坐在書桌前,神情專注得近乎忘我,直到窗外的天色漸漸發白,才終於疲倦地放下書本,閉上了眼睛,陷入了夢鄉。
第二日一早,客棧內的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同窗開始忙碌地收拾行李,準備啟程返迴縣裏。
楊輝沒見到他動靜,便過來喊他,林向安這才起來,意識到今日得迴去了。
小心翼翼地將書收在懷中,動作溫柔而慎重。
迴去的路上,大家聊天,但林向安的思緒還沉浸在昨日看的書裏,還惹的其他人打趣。
到家中後,林向安沒有急於去做其他事情,而是將那本書安靜地放在書桌上。
每天,他都會抽出時間,專心致誌地閱讀這本書,仿佛它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宋道衡的贈禮,不僅是一件物件,更是一種期許與激勵。
這件事,林向安並未與任何人提起。
隻是在迴去後,他愈加專注於學業。
時光荏苒,半年過去,林向安終於升到了甲班。
第二年,湖州府的科試定於三月舉行。
臨近科試時,林向安才再度見到了宋道衡。
科試的要求,比歲試更為嚴格。
相比歲試,科試難度不僅增加了許多,而且采取了與院試類似的糊名謄錄方式,成績也由學政以藍筆批注:取、備、落三等。
特別優秀者,還會被加批“氣清筆健,有先正遺風”。
此次湖州府的科試共有四百多名考生,最終錄取的約有一百五十人。
稍後,還會有補遺機會,未通過者可參加補考。
補考合格後,仍可獲得鄉試資格。
最終能夠參與鄉試的,約有一百八十人。
考試雖隻有一場,卻從寅時開始排隊檢查入場,一直到酉時才交卷,幾乎耗費整整七個時辰。
成績公布時,不設排名,僅按一等、二等標注,分別用朱色和墨色圓圈標明。
不同於其他考試,考生上榜後需要向學政送上謝師禮,內裝一至三兩銀子。
林向安估摸了一下,浙江省每年參加科試的生員,少說都有三千人,一人送一兩謝師禮給學政,少說都有三千兩,真是賺錢啊!
通過科試的考生,會獲得學政蓋章的科舉憑證,憑此可以赴省城參加鄉試。
這個憑證的有效期為三年,若逾期未用,則需重新參加科考。
這次他和孫文石、楊輝三人一起過來考試的,三人都已經通過科試。
通過後,便一起去拜謝宋道衡,期間碰到了很多生員來道謝。
大概因為見的人多,宋道衡非常忙碌,隻是叮囑他們好好備考鄉試,也沒有多說什麽。
傍晚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空氣中帶著一絲濕氣,偶爾有一陣微風吹過,掀動著客棧外那排古老鬆樹的枝葉,發出沙沙的響聲。
黃昏的光線斜照在小巷的石板路上,透過客棧的窗欞撒進屋內,映在林向安的書桌上。
正當他端坐在桌前,細細琢磨著今日讀書的要點時,屋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敲門聲,聲音低沉而急促。
林向安愣了一下,孫文石和楊輝同其他人出去訪友,這會誰來找他?
放下手中的書卷,走向門口。
輕輕推開門,隻見一個穿著簡樸的男子站在門外,身形瘦削,眉眼間帶著幾分靦腆的神情。
他低頭行禮,手中捧著一封信和一本薄薄的書,書籍外麵包裹著舊布,顯得有些褶皺。
“林公子,這是我家老爺讓我送給你的。”
林向安接過信封時,目光不自覺地掃了一眼那人,打量了一番,心中隱隱有些疑惑,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絲探詢。
“你家老爺是?”
那人沒有立刻迴答,一臉淡定,並沒有正麵迴答。
“您看過信中的內容便知道了。老爺讓我轉告您,這本書您可以多看看,對後麵的考試會有幫助。”
林向安的心中頓時有了幾分猜測,眼中閃過一抹了然。
輕輕點了點頭,微微一笑,伸手從衣袖口袋中取出幾枚碎銀,遞給了那人:“幫我多謝你家老爺的好意,煩你跑一趟了。這點小錢,就拿去買點吃喝。”
那人臉上頓時露出一絲羞澀的笑容,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他低頭接過銀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收進懷中,隨即又抬起頭,露出一抹微笑,笑容略帶些許謙恭。
“多謝林公子,祝您早日高中!”
林向安看著那人離去的背影,心中默默揣測著他口中說的老爺。
屋內再次恢複了安靜,唯有風聲與書卷翻動的沙沙聲迴響在空曠的房間中。
關上門後,林向安心中保持著一絲微妙的好奇與期待。
他將信封放在桌麵上,攤開雙手,緩緩地拆開了信紙,果然是宋道衡寫的。
燈光下,信紙在林向安的指尖輕輕展開,香墨的氣息撲麵而來。
宋道衡的字寫得簡潔而有力。
信上的內容簡短而精準,宋道衡指出了林向安科試考卷中的一個小問題,並溫和地提醒他以後要更加注意。
雖然沒有嚴厲的批評,但簡潔的話語卻依然透露出一種學者間的關切與指導。
林向安的目光在信紙上停留了片刻,心中已略有些了然。
他輕輕地把信折好,放迴桌上,隨即將那本包裹得緊緊的書籍取了出來。
書籍的封麵磨損得有些發黃,外部的褶皺表明這本書並不是全新的。
這本《曆科程墨》,是內府所刻印的珍貴版本,書中詳細收錄了近三十年狀元、榜眼、探花的鄉試、會試範文。
書的重量在他手中微微傳來,仿佛承載了幾代科舉大佬的智慧與經驗。
林向安的眼睛微微亮了起來,翻開書頁,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眼前鋪展開來。
想來宋道衡經常翻閱此書,每一篇文章後麵都有宋道衡的朱批點評,字裏行間透出一股嚴謹與深邃。
林向安輕輕地翻著書頁,指尖觸及那些歲月的痕跡。
這本書的價值非同小可,遠比趙澤送來的各省鄉試考題和優秀答案,更加珍貴。
趙澤送來的資料,在這個時代非常難得,不過多是收集的鄉試題目和優秀的答題,需要自己去細細琢磨。
畢竟答題突出的點不同,需要他多方位去分析理解。
而這本《曆科程墨》則是最頂尖的科舉大佬們的答題範本,以及他們的解題思路。
難得的是宋道衡的親筆點評。
作為一省的提督學政,考官以及閱卷官,從他的角度點評,可以直觀看到細膩入微的解題技巧與方法,能夠幫助林向安從根本上理解科舉的真正精髓。
心頭一陣激動,林向安明白這份禮物背後的用心良苦,這份恩情,得牢記在心裏。
他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眼神沉浸在書頁上,似乎已經進入了書中的世界。
林向安的心思完全沉浸在這本書中,他的目光一刻不停地在書頁上遊走。
書房內,燭火微弱地閃爍,發出輕微的“噗噗”聲,空氣中彌漫著油燈的淡淡氣味。
眼中隻有那一頁頁翻動的文字,他的眉頭緊鎖,時而點頭,時而輕歎,仿佛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深夜的打更的聲音悄然響起,客棧的燈火已漸漸熄滅,周圍的房間都陷入了沉寂。
林向安依然坐在書桌前,神情專注得近乎忘我,直到窗外的天色漸漸發白,才終於疲倦地放下書本,閉上了眼睛,陷入了夢鄉。
第二日一早,客棧內的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同窗開始忙碌地收拾行李,準備啟程返迴縣裏。
楊輝沒見到他動靜,便過來喊他,林向安這才起來,意識到今日得迴去了。
小心翼翼地將書收在懷中,動作溫柔而慎重。
迴去的路上,大家聊天,但林向安的思緒還沉浸在昨日看的書裏,還惹的其他人打趣。
到家中後,林向安沒有急於去做其他事情,而是將那本書安靜地放在書桌上。
每天,他都會抽出時間,專心致誌地閱讀這本書,仿佛它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