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考察才學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交談下來,宋道衡對林向安的印象愈發深刻。
眼前這個年輕學子,雖年少氣盛,卻並不急功近利,反而在許多問題上展現出了與其年紀不符的沉穩。
這讓宋道衡不禁生出幾分欣賞,他微微皺了皺眉,心中不由得對這個學子的未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然而,作為過來人,宋道衡深知,單單有好心性和沉穩的態度,並不足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要真正了解這個學子的潛力,還得從他的才學和思維方式上著手。
宋道衡不禁思忖,如何能更好地了解林向安的學問底蘊?
想到林向安在歲試中的表現,尤其是他在論語策論題中的迴答,宋道衡心裏已有了盤算。
他決定借機考察一下林向安的才學。
片刻後,宋道衡微微揚眉,目光中透出一絲狡黠與玩味,他緩緩開口,聲音溫和卻充滿試探。
“本院記得你這次的策論文,提到了生死,而《論語》中,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則陽明先生臨終雲‘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兩者是否相悖呢?”
此番詢問,顯然是在考察他的才學。
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出自論語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就是子路,子路問孔夫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夫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夫子認為學生們的程度還不夠,暫不討論。所以他答複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要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問題,連人都沒有做好,連人都不懂,還要進一步去了解鬼神,太遠了。
林向安眼中微微閃過一絲思索的光芒,並沒有急於迴答,反而保持了幾秒鍾的沉默,仿佛在細細琢磨宋道衡的問題。
此時,書房內的氣氛似乎愈加凝重,窗外的風吹動著竹影,發出沙沙的聲響,恍若背景音樂般為這場對話增添了幾分緊張感。
周教諭在一旁靜靜坐著,並沒有插話,顯然學政對林向安有期待。
林向安微微低頭,眉宇間帶著淡淡的思索,似乎在迴憶著那道論題的內容和他自己對生死問題的理解。
他輕輕開口,語氣平穩,字字鏗鏘。
“迴宗師,晦庵先生曾說‘存天理滅人欲’乃生死之道,然而陽明先生破此窠臼。
譬如燭火照在室內,晦庵先生重視燭台形製,而陽明先生重燭光澈照。
學生淺見,孔夫子雖諱言鬼神,實際是導人向生,而陽明臨終語恰是踐‘向死而生’之真諦。”
他停頓了片刻,眼神微微低垂,仿佛在自己剛才的言辭中尋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向死而生’,這不僅是對死亡的超越,更是對生命本質的追求與體現,生死是自然的循環。
‘未知生,焉知死’更是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充滿變數,不能對死亡做過多推測.
反而要關注當下的活生生的存在。”
宋道衡微微一愣,沉默片刻,眼中浮現出一絲意外與讚許。
沒想到林向安將兩位思想家的觀點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不錯。”
宋道衡凝視著林向安,語氣中帶著一絲輕微的笑意,仿佛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向死而生’,這也正是許多士人的人生追求。許多學子年少時,眼裏隻有眼前的功名利祿,難得像你一般,能夠超越這些,去思考更為深遠的問題,小小年紀,倒是通透。”
他的話語似乎是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感慨,但卻蘊含著對林向安深厚的評價。
林向安微微低頭,輕聲答道:“宗師過獎了。”
隨後又問了一道實政問題,是關於洪水治理的問題。
大的天災,在講習會的時候,大家輪番準備過相關題材,一起探討過。
便結合治水的理論,以及實際情況,迴答了這個問題。
條理清晰,雖然迴答的淺顯,但宋道衡還算滿意。
空氣中彌漫著溫暖的茶香,桌上的茶盞輕輕晃動,泛起細微的漣漪。
再次將目光定格在林向安身上,宋道衡眼神深邃,略帶試探地問道:“鄉試你可有打算?”
語氣平和,卻帶著一種難以掩飾的期待,仿佛他已經從林向安的言辭與表現中看出了些許端倪,心中悄然浮現了某種判斷。
林向安聽到這一問,眼神瞬間變得更加堅定,微微抬起頭,語氣中帶著不可動搖的決心。
“迴宗師,學生打算參加明年的鄉試。”
“很好,年輕人有誌氣。鄉試雖是明年之事,但準備之功不可小覷。你既有此打算,便要早早為自己鋪路。”
“學生明白,定當全力以赴,爭取最好的成績。”
宋道衡微微一笑,目光在林向安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滿意於他的迴答。
眼前這個年輕學子,雖然看起來尚顯稚嫩,卻有著不容忽視的潛力。
觀此子言行,是個好苗子,未來必有一番作為。
宋道衡心中一動,便命人將自己曾用過的紫檀筆鬥拿來。
紫檀筆鬥是文房雅器,用珍貴紫檀木整料掏挖而成,形似方鬥而略扁。
外壁刻有浮雕紋樣,其內分三格,可置筆、墨、紙刀,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而他這個紫檀筆鬥曾是中進士時座師所贈,如今也該尋個新主了。
下人很快將紫檀筆鬥取了過來。
掀開筆鬥蓋子,露出內裏烏沉沉的格檔,一縷沉水香混著陳墨氣息漫出來。
宋道衡緩緩開口,聲音溫和卻帶著一絲莊重。
“這是當年本院考中進士時,師座贈送老夫的,現在便將它送給你。你可不要辜負本院的期待。”
林向安聽到這話,心中猛地一震。
眼前的筆鬥,雖然外形平凡,但它所承載的含義卻非同小可。
它不僅是一個物件,更多的是一份象征——早日高中,金榜題名。
對於一個生員來說,這樣的贈禮,意義非凡,幾乎是學政對他未來寄予厚望的象征。
他下意識地低頭,眼神中透出幾分震驚與感激。
“學生…學生惶恐!”
宋道衡微微一笑,似乎並不在意林向安的驚訝,繼續說道。
“這裏麵添置了新的湖筆、徽墨、澄心紙,日後你便隨身攜帶用。”
林向安隨即恭敬地伸出雙手,接過了紫檀筆鬥。
筆鬥上鏤刻著的“魚躍龍門”紋飾,雖然歲月已經讓其細節有些模糊,但仍舊隱約可見。
林向安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壓在心頭,明明筆鬥並不沉重,但在他手中,似乎分外沉重,仿佛每一筆、每一墨,都蘊含著未來的期許與挑戰。
一旁的周教諭見此,表情微微一怔,顯然有些驚訝。
雖然他早有預感,學政對林向安的評價頗高,但此時看到宋道衡親自贈禮,心中不免湧起一絲複雜的情緒。
他原本坐在旁邊,靜靜品茶,直到此刻才意識到,林向安已然得到了學政的特別青睞。
周教諭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林向安和宋道衡之間遊移,心中隱隱生出一絲羨慕和欽佩。
後生可畏啊!
林向安接過紫檀筆鬥,輕輕握在手中,心情愈加沉重。他緩緩抬起頭,定定看向宋道衡,語氣誠懇而堅定。
“學生定不會辜負宗師的期待。”
他的話雖然簡單,卻透著無比的決心和承諾。
眼前這個年輕學子,雖年少氣盛,卻並不急功近利,反而在許多問題上展現出了與其年紀不符的沉穩。
這讓宋道衡不禁生出幾分欣賞,他微微皺了皺眉,心中不由得對這個學子的未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然而,作為過來人,宋道衡深知,單單有好心性和沉穩的態度,並不足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要真正了解這個學子的潛力,還得從他的才學和思維方式上著手。
宋道衡不禁思忖,如何能更好地了解林向安的學問底蘊?
想到林向安在歲試中的表現,尤其是他在論語策論題中的迴答,宋道衡心裏已有了盤算。
他決定借機考察一下林向安的才學。
片刻後,宋道衡微微揚眉,目光中透出一絲狡黠與玩味,他緩緩開口,聲音溫和卻充滿試探。
“本院記得你這次的策論文,提到了生死,而《論語》中,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則陽明先生臨終雲‘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兩者是否相悖呢?”
此番詢問,顯然是在考察他的才學。
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出自論語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就是子路,子路問孔夫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夫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夫子認為學生們的程度還不夠,暫不討論。所以他答複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要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問題,連人都沒有做好,連人都不懂,還要進一步去了解鬼神,太遠了。
林向安眼中微微閃過一絲思索的光芒,並沒有急於迴答,反而保持了幾秒鍾的沉默,仿佛在細細琢磨宋道衡的問題。
此時,書房內的氣氛似乎愈加凝重,窗外的風吹動著竹影,發出沙沙的聲響,恍若背景音樂般為這場對話增添了幾分緊張感。
周教諭在一旁靜靜坐著,並沒有插話,顯然學政對林向安有期待。
林向安微微低頭,眉宇間帶著淡淡的思索,似乎在迴憶著那道論題的內容和他自己對生死問題的理解。
他輕輕開口,語氣平穩,字字鏗鏘。
“迴宗師,晦庵先生曾說‘存天理滅人欲’乃生死之道,然而陽明先生破此窠臼。
譬如燭火照在室內,晦庵先生重視燭台形製,而陽明先生重燭光澈照。
學生淺見,孔夫子雖諱言鬼神,實際是導人向生,而陽明臨終語恰是踐‘向死而生’之真諦。”
他停頓了片刻,眼神微微低垂,仿佛在自己剛才的言辭中尋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向死而生’,這不僅是對死亡的超越,更是對生命本質的追求與體現,生死是自然的循環。
‘未知生,焉知死’更是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充滿變數,不能對死亡做過多推測.
反而要關注當下的活生生的存在。”
宋道衡微微一愣,沉默片刻,眼中浮現出一絲意外與讚許。
沒想到林向安將兩位思想家的觀點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不錯。”
宋道衡凝視著林向安,語氣中帶著一絲輕微的笑意,仿佛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向死而生’,這也正是許多士人的人生追求。許多學子年少時,眼裏隻有眼前的功名利祿,難得像你一般,能夠超越這些,去思考更為深遠的問題,小小年紀,倒是通透。”
他的話語似乎是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感慨,但卻蘊含著對林向安深厚的評價。
林向安微微低頭,輕聲答道:“宗師過獎了。”
隨後又問了一道實政問題,是關於洪水治理的問題。
大的天災,在講習會的時候,大家輪番準備過相關題材,一起探討過。
便結合治水的理論,以及實際情況,迴答了這個問題。
條理清晰,雖然迴答的淺顯,但宋道衡還算滿意。
空氣中彌漫著溫暖的茶香,桌上的茶盞輕輕晃動,泛起細微的漣漪。
再次將目光定格在林向安身上,宋道衡眼神深邃,略帶試探地問道:“鄉試你可有打算?”
語氣平和,卻帶著一種難以掩飾的期待,仿佛他已經從林向安的言辭與表現中看出了些許端倪,心中悄然浮現了某種判斷。
林向安聽到這一問,眼神瞬間變得更加堅定,微微抬起頭,語氣中帶著不可動搖的決心。
“迴宗師,學生打算參加明年的鄉試。”
“很好,年輕人有誌氣。鄉試雖是明年之事,但準備之功不可小覷。你既有此打算,便要早早為自己鋪路。”
“學生明白,定當全力以赴,爭取最好的成績。”
宋道衡微微一笑,目光在林向安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滿意於他的迴答。
眼前這個年輕學子,雖然看起來尚顯稚嫩,卻有著不容忽視的潛力。
觀此子言行,是個好苗子,未來必有一番作為。
宋道衡心中一動,便命人將自己曾用過的紫檀筆鬥拿來。
紫檀筆鬥是文房雅器,用珍貴紫檀木整料掏挖而成,形似方鬥而略扁。
外壁刻有浮雕紋樣,其內分三格,可置筆、墨、紙刀,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而他這個紫檀筆鬥曾是中進士時座師所贈,如今也該尋個新主了。
下人很快將紫檀筆鬥取了過來。
掀開筆鬥蓋子,露出內裏烏沉沉的格檔,一縷沉水香混著陳墨氣息漫出來。
宋道衡緩緩開口,聲音溫和卻帶著一絲莊重。
“這是當年本院考中進士時,師座贈送老夫的,現在便將它送給你。你可不要辜負本院的期待。”
林向安聽到這話,心中猛地一震。
眼前的筆鬥,雖然外形平凡,但它所承載的含義卻非同小可。
它不僅是一個物件,更多的是一份象征——早日高中,金榜題名。
對於一個生員來說,這樣的贈禮,意義非凡,幾乎是學政對他未來寄予厚望的象征。
他下意識地低頭,眼神中透出幾分震驚與感激。
“學生…學生惶恐!”
宋道衡微微一笑,似乎並不在意林向安的驚訝,繼續說道。
“這裏麵添置了新的湖筆、徽墨、澄心紙,日後你便隨身攜帶用。”
林向安隨即恭敬地伸出雙手,接過了紫檀筆鬥。
筆鬥上鏤刻著的“魚躍龍門”紋飾,雖然歲月已經讓其細節有些模糊,但仍舊隱約可見。
林向安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壓在心頭,明明筆鬥並不沉重,但在他手中,似乎分外沉重,仿佛每一筆、每一墨,都蘊含著未來的期許與挑戰。
一旁的周教諭見此,表情微微一怔,顯然有些驚訝。
雖然他早有預感,學政對林向安的評價頗高,但此時看到宋道衡親自贈禮,心中不免湧起一絲複雜的情緒。
他原本坐在旁邊,靜靜品茶,直到此刻才意識到,林向安已然得到了學政的特別青睞。
周教諭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林向安和宋道衡之間遊移,心中隱隱生出一絲羨慕和欽佩。
後生可畏啊!
林向安接過紫檀筆鬥,輕輕握在手中,心情愈加沉重。他緩緩抬起頭,定定看向宋道衡,語氣誠懇而堅定。
“學生定不會辜負宗師的期待。”
他的話雖然簡單,卻透著無比的決心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