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算數(補全內容)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啊,這是我娘的手藝,你們今天來的正好,嚐嚐看。”
林向安笑著招唿。
兩人坐下後,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各自夾了一些豆腐乳和麻辣臘腸放到碗裏。
蒸熟的臘腸切得厚薄適中,散發出濃鬱的香氣,而豆腐乳則柔軟細膩。
劉文昌嚐了兩口後,眼睛一亮,顯然對麻辣臘腸情有獨鍾。
他咀嚼著臘腸,感受到其中特有的嚼勁和香辣味道,忍不住問道:“向安,這麻辣臘腸,你家可有賣嗎?”
林向安點點頭,笑著答道:“有的,鋪子裏就有賣,這是簡單蒸熟,除了這樣吃,還可以切片炒菜,味道也是很好的。”
說到這裏,林向安順勢給大家推銷起了自家的雜貨鋪。
“除了臘腸,我們鋪子裏還有很多特色吃食,有各種鹵製品和醃製品,其中食材雞、鴨、豬肉,都是自家喂養的,味道特別地道。”
聽了這番話,劉文昌突然想起了上次的酒宴,不禁恍然大悟。
“上次我在你家的酒肆吃飯時,就覺得菜品特別鮮嫩可口,原來這些食材都是自家養的,難怪味道這麽好!”
“是的,”林向安笑著解釋,“養的不算多,主要是供應給自家的酒肆和雜貨鋪。”
段昊初夾了一筷子豆腐乳,細細品味著,忍不住誇道。
“這豆腐乳我倒是更喜歡,入口細膩,鹹香適中,還帶著一股淡淡的酒香。”
“這豆腐乳也是我娘的手藝,這是紅豆腐乳,加了一點黃酒去腥提味,平時夾饅頭或者拌粥吃都特別合適,鋪子裏還有一種白豆腐乳,味道不一樣。”
林向安聽到誇獎,臉上露出幾分自豪。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不時地誇著吃食,整個氣氛變得格外熱鬧,甚至引來了鄰桌的注意。
有人好奇地打聽:“兄台,這臘腸和豆腐乳在哪能買到啊?縣城可有賣?”
林向安笑著說道:“可以到縣裏的林家豆腐鋪去問問,有部分吃食,那邊有賣的。”
隨後,林向安主動分了部分給鄰桌,讓人家也嚐了嚐。
吃完飯後,眾人各自迴了學舍。
段昊初一進屋,就看到林向安桌邊有兩籃罐子,足有十來罐,愣了一下,忍不住調侃道:“向安,你怎麽帶了這麽多?不怕放壞了?”
林向安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
“這些是我娘特意給我準備的,有幾罐沒有打開的話,可以存放很久,不用擔心會壞。”
段昊初聞言點點頭,卻還是忍不住感歎。
“你娘可真好,給你準備這麽多。”
林向安無奈笑道,“沒辦法,娘看到我迴去的時候瘦了些,又聽說我在縣學住,覺得我吃不好,而且家裏本來就是做吃食的,隨便一弄,就帶了這麽多。”
說著,他從籃子裏拿出一罐紅豆腐乳遞給段昊初,“這還有一罐紅豆腐乳,既然你喜歡,就拿去吃吧。這東西能放很久,裏麵的湯也能用來炒菜,很香的。”
段昊初有些不好意,但他喜歡這個味道,便接過豆腐乳,“哎呀,這怎麽好意思呢!”
“拿著吧,反正我家就是賣這個的。”
林向安爽快地說道。
段昊初連聲道謝。
隨後兩人稍作休息,下午各自去上課。
這節課是去學數,他和楊輝、孫文石,一同去上課。
數,乃天地之理,萬物之基。
自古以來,數術通於曆法、度量、建策、理財,是治國安民的根本。
主要學習《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算學典籍,深刻理解後,可靈活運用到生活方方麵麵。
其中《九章算術》是最重要的數學著作,內容包含農業、工程、貿易、稅收等實際問題的計算方法,共分為九章,類似一本生活百科全書。
主要內容包括:
方田:算田地麵積大小,劃分田埂邊界。比如:把歪七扭八的荒地,算出能種多少畝水稻。
粟米:算糧食收成和分配,公平定稅額。比如:災年要把一倉穀子按貧富分給三百戶人家。
少廣:解決比例分配難題。比如:用三鬥粗鹽換五升細鹽,怎麽換才不吃虧。
商功:算土石方量和工程規模。比如:修十裏河堤要挖多少土,用多少民工。
均輸:平衡物資調配和物價。比如:從江南運糧到北方,按各地人口分攤運費。
方程:列多個等式求未知數。比如:雞兔同籠問題:35個頭94隻腳,各有多少隻?
盈不足:解決矛盾條件問題。比如:買布錢不夠,買絹錢有剩,怎麽調整數量剛好花完。
勾股:測高遠距離。比如:站在平地,用竹竿影子算城牆有多高。
句股:算幾何圖形麵積。比如:梯形麥田,上下底各八丈五丈,高六丈,總有多少畝。
而《周髀算經》,涉及天文曆法、日影測量、勾股定理等內容,強調幾何與天文學的結合,把數學變成“量天尺”。
比如:定農時節氣,夏至正午測日影,若標杆影長一尺五寸,那麽時節已至,可以開鐮收麥了。
目前主要教《九章算術》。
來上課的學子並不多,林向安三人進來時,講堂內還有很多空位置,總共不到二十人。
見到學生們一一落座,這位蘇教官才微微抬頭,緩緩開口:
“各位,今日我們將講解《九章算術》中的‘盈不足法’。
這一方法廣泛應用於民間交易、糧食分配、稅賦征收等領域。
掌握了盈不足法,便能根據給定條件,迅速計算出所需的數目。
盈不足法主要解決的是兩件事情在矛盾條件下的計算問題。
舉個例子,有人買了雞和鴨,雖然總價固定,但雞和鴨的單價不同,如何判斷每種家禽的數量?
比如:某人買雞鴨共10隻,雞每隻40文錢,鴨每隻30文錢,總共花費360文錢。問題是,雞和鴨各有多少隻?”
這位蘇教官大概年紀大,講算數,講的很複雜,讓人聽的雲裏霧裏。
林向安心裏想著若用現代的數學方法,問題就能迅速解答出來,這題目也就是簡單的小學題。
他拿出紙筆,簡單推算,很快得出了答案:雞有6隻,鴨有4隻。
有結合《九章算術》的內容,又用此法推導了一遍,也很快算出來了。
周圍的同窗們低頭在紙上計算,有的還在討論,顯得有些困惑。
孫文石和楊輝正在爭論,似乎不太明白該如何計算。
見林向安沒動筆,孫文石一位他也沒解出來,便將他拉過來一起討論,“向安,你解出來了嗎?”
林向安點點頭,笑道:“嗯,雞6隻,鴨4隻。”
孫文石目瞪口呆,“這麽快?你怎麽解的?”
林向安微笑解釋:“盈不足法中的‘盈’指的是多餘、過量的部分,而‘不足’是指缺少的部分,通過‘盈’和‘不足’之間的差額來推導出答案。”
一邊說,一邊在紙上推導,解釋給兩人聽。
第一步,設定問題,將問題轉化為兩個變量,表示我們需要求解的量。
就是雞和鴨的數量,現代數學中可以用x和y來表示,但在這裏,林向安用方形和三角形來代替,幫助他們理解。
第二步,構建方程,轉化為數學表達式。
知道雞鴨的價格和總花費,通常是總數和每物品的占用量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雞鴨的價格和花銷總價格,列出等式。
現代的等式就是:40x+30y=360,x+y=10,用文字和形狀組合,列出來就很直觀。
第三步,運用盈不足法。通過對比盈與不足,逐步消除未知數,最終得到答案。
楊輝眼睛一亮,輕輕點頭:“你這樣一解釋,我就明白了。這一法不僅能用來算糧食、貨幣的流通,還能應用於商業交易,計算盈虧,調度物資。”
聽完林向安的解釋,楊輝迅速用算籌擺出了題目的數量關係,順利得出了答案。
孫文石看了看楊輝的算籌推導,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我也明白了。”
林向安見兩人理解了,便笑著出了一道新題讓他倆解答。
很快,兩人也順利解了出來。
解題之後,孫文石感慨道:“真巧妙!通過‘盈不足法’,不僅簡化了運算過程,還能舉一反三。”
又連做了兩道題,計算速度大大提升。
這時,蘇教官走到他們旁邊,看到他們三人嬉笑說話,並未解題,不禁皺了皺眉,正要開口時,有一位學生解出了答案。
將答案大聲說了出來,蘇教官點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
隨即蘇教官轉身到三人旁邊,臉上顯現出不悅的神色,“你們這是在做什麽?怎麽能這樣嬉笑打鬧,連題目都不認真解?”
林向安看了看蘇教官,淡淡地解釋:“蘇教官,我們已經解出題目了。隻不過與同窗們交流一下解法,想互相學習罷了。”
孫文石也隨即站了起來,“蘇教官,我們早就解出答案了,隻是想通過討論加深理解。”
蘇教官看著他們,顯然不太信服,眉頭一挑,冷哼道。
“既然解出來了,那好,告訴我,你們解的是什麽?”
林向安見教官如此態度,心中無語,隻是淡然一笑:“雞有六隻,鴨有四隻。”
蘇教官眼中閃過一絲不屑,輕輕一哼,“剛才別的學生已經說了答案,你們自然也聽到了。”
林向安心中清楚,教官並不相信他們能如此輕鬆解出這個題目。
微微一傾身,林向安語氣堅定,有條不紊地說道:“我們將雞和鴨的數量與總價之間的關係建立了聯係,按照‘盈不足’的原則,逐步消去不必要的變量,就得到準確的結果。”
蘇教官目光一凝,眉頭微挑,顯得有些疑惑,“嗯?你們真是這麽解的?”
林向安毫不遲疑,點了點頭,目光直視對方:“是的。”
皺了皺眉,蘇教官眼神掃過林向安三人,嘴角微微勾起,帶著幾分輕蔑。
“既然你們這樣說,那我再出一道題,看看你們能不能答得出來。”
他話音未落,便提出了一個稍有難度的新題。
“有人出賣米百石,甲方說日耗四鬥,剩餘二十日;乙方說日耗五鬥,剩餘十六日。根據這兩者的剩餘量,推算出米的初始數量。”
這道題比之前稍複雜一些,但本質上與之前的題目相似。
其他學生都望向這邊,有的低下頭開始計算,空氣中彌漫著沉默的氣氛。
林向安輕輕低頭,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解法。
不一會兒,他便將答案寫在了紙上,抬頭望向教官,淡然道:“蘇教官,解出來了。”
蘇教官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他隨即皺眉道:“哦?你解出來了?那你說說,答案是什麽?”
林向安從容不迫地開口:“米初有八十鬥。”
愣住了,蘇教官眼神閃爍,半晌沒有迴應。
他本以為這道題的複雜度足以讓學生困擾一段時間,結果林向安竟然一下子就算出來了。
蘇教官有些不甘心,懷疑他是否隨便猜了答案,便又出了兩道難度更大的題目,想要考驗他的真正水平。
林向安依舊不急不躁,輕鬆拿起筆,繼續計算。
不到片刻,他就將這兩道題的答案一一解出。
原本觀望的其他學生,都紛紛驚愕,不明白林向安為何算的這麽快?
甚至開始小聲議論。
蘇教官的臉色逐漸變得難看,他開始感到些許的尷尬和憤怒。
自己花了這麽多時間,才勉強算出答案,而眼前這個學生竟然每道題都能如此迅速地解決。
蘇教官的心裏不禁有些不服,自己花費多年心血研究的算術,竟然還不如一個學生來的輕鬆快捷。
孫文石和楊輝互相對視,眼中帶著幾分詫異,但更多的是忍不住的笑意,不過硬生生憋著,可不敢當著這位教官的麵真笑出來。
見自己連出三道題,結果都被林向安這麽快解答出來,蘇教官臉色更加陰沉,心中一時五味雜陳。
他自認為在這方麵的造詣已經很高,沒想到竟然被一個學生輕鬆超越,這種心情頗為複雜。
林向安笑著招唿。
兩人坐下後,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各自夾了一些豆腐乳和麻辣臘腸放到碗裏。
蒸熟的臘腸切得厚薄適中,散發出濃鬱的香氣,而豆腐乳則柔軟細膩。
劉文昌嚐了兩口後,眼睛一亮,顯然對麻辣臘腸情有獨鍾。
他咀嚼著臘腸,感受到其中特有的嚼勁和香辣味道,忍不住問道:“向安,這麻辣臘腸,你家可有賣嗎?”
林向安點點頭,笑著答道:“有的,鋪子裏就有賣,這是簡單蒸熟,除了這樣吃,還可以切片炒菜,味道也是很好的。”
說到這裏,林向安順勢給大家推銷起了自家的雜貨鋪。
“除了臘腸,我們鋪子裏還有很多特色吃食,有各種鹵製品和醃製品,其中食材雞、鴨、豬肉,都是自家喂養的,味道特別地道。”
聽了這番話,劉文昌突然想起了上次的酒宴,不禁恍然大悟。
“上次我在你家的酒肆吃飯時,就覺得菜品特別鮮嫩可口,原來這些食材都是自家養的,難怪味道這麽好!”
“是的,”林向安笑著解釋,“養的不算多,主要是供應給自家的酒肆和雜貨鋪。”
段昊初夾了一筷子豆腐乳,細細品味著,忍不住誇道。
“這豆腐乳我倒是更喜歡,入口細膩,鹹香適中,還帶著一股淡淡的酒香。”
“這豆腐乳也是我娘的手藝,這是紅豆腐乳,加了一點黃酒去腥提味,平時夾饅頭或者拌粥吃都特別合適,鋪子裏還有一種白豆腐乳,味道不一樣。”
林向安聽到誇獎,臉上露出幾分自豪。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不時地誇著吃食,整個氣氛變得格外熱鬧,甚至引來了鄰桌的注意。
有人好奇地打聽:“兄台,這臘腸和豆腐乳在哪能買到啊?縣城可有賣?”
林向安笑著說道:“可以到縣裏的林家豆腐鋪去問問,有部分吃食,那邊有賣的。”
隨後,林向安主動分了部分給鄰桌,讓人家也嚐了嚐。
吃完飯後,眾人各自迴了學舍。
段昊初一進屋,就看到林向安桌邊有兩籃罐子,足有十來罐,愣了一下,忍不住調侃道:“向安,你怎麽帶了這麽多?不怕放壞了?”
林向安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
“這些是我娘特意給我準備的,有幾罐沒有打開的話,可以存放很久,不用擔心會壞。”
段昊初聞言點點頭,卻還是忍不住感歎。
“你娘可真好,給你準備這麽多。”
林向安無奈笑道,“沒辦法,娘看到我迴去的時候瘦了些,又聽說我在縣學住,覺得我吃不好,而且家裏本來就是做吃食的,隨便一弄,就帶了這麽多。”
說著,他從籃子裏拿出一罐紅豆腐乳遞給段昊初,“這還有一罐紅豆腐乳,既然你喜歡,就拿去吃吧。這東西能放很久,裏麵的湯也能用來炒菜,很香的。”
段昊初有些不好意,但他喜歡這個味道,便接過豆腐乳,“哎呀,這怎麽好意思呢!”
“拿著吧,反正我家就是賣這個的。”
林向安爽快地說道。
段昊初連聲道謝。
隨後兩人稍作休息,下午各自去上課。
這節課是去學數,他和楊輝、孫文石,一同去上課。
數,乃天地之理,萬物之基。
自古以來,數術通於曆法、度量、建策、理財,是治國安民的根本。
主要學習《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算學典籍,深刻理解後,可靈活運用到生活方方麵麵。
其中《九章算術》是最重要的數學著作,內容包含農業、工程、貿易、稅收等實際問題的計算方法,共分為九章,類似一本生活百科全書。
主要內容包括:
方田:算田地麵積大小,劃分田埂邊界。比如:把歪七扭八的荒地,算出能種多少畝水稻。
粟米:算糧食收成和分配,公平定稅額。比如:災年要把一倉穀子按貧富分給三百戶人家。
少廣:解決比例分配難題。比如:用三鬥粗鹽換五升細鹽,怎麽換才不吃虧。
商功:算土石方量和工程規模。比如:修十裏河堤要挖多少土,用多少民工。
均輸:平衡物資調配和物價。比如:從江南運糧到北方,按各地人口分攤運費。
方程:列多個等式求未知數。比如:雞兔同籠問題:35個頭94隻腳,各有多少隻?
盈不足:解決矛盾條件問題。比如:買布錢不夠,買絹錢有剩,怎麽調整數量剛好花完。
勾股:測高遠距離。比如:站在平地,用竹竿影子算城牆有多高。
句股:算幾何圖形麵積。比如:梯形麥田,上下底各八丈五丈,高六丈,總有多少畝。
而《周髀算經》,涉及天文曆法、日影測量、勾股定理等內容,強調幾何與天文學的結合,把數學變成“量天尺”。
比如:定農時節氣,夏至正午測日影,若標杆影長一尺五寸,那麽時節已至,可以開鐮收麥了。
目前主要教《九章算術》。
來上課的學子並不多,林向安三人進來時,講堂內還有很多空位置,總共不到二十人。
見到學生們一一落座,這位蘇教官才微微抬頭,緩緩開口:
“各位,今日我們將講解《九章算術》中的‘盈不足法’。
這一方法廣泛應用於民間交易、糧食分配、稅賦征收等領域。
掌握了盈不足法,便能根據給定條件,迅速計算出所需的數目。
盈不足法主要解決的是兩件事情在矛盾條件下的計算問題。
舉個例子,有人買了雞和鴨,雖然總價固定,但雞和鴨的單價不同,如何判斷每種家禽的數量?
比如:某人買雞鴨共10隻,雞每隻40文錢,鴨每隻30文錢,總共花費360文錢。問題是,雞和鴨各有多少隻?”
這位蘇教官大概年紀大,講算數,講的很複雜,讓人聽的雲裏霧裏。
林向安心裏想著若用現代的數學方法,問題就能迅速解答出來,這題目也就是簡單的小學題。
他拿出紙筆,簡單推算,很快得出了答案:雞有6隻,鴨有4隻。
有結合《九章算術》的內容,又用此法推導了一遍,也很快算出來了。
周圍的同窗們低頭在紙上計算,有的還在討論,顯得有些困惑。
孫文石和楊輝正在爭論,似乎不太明白該如何計算。
見林向安沒動筆,孫文石一位他也沒解出來,便將他拉過來一起討論,“向安,你解出來了嗎?”
林向安點點頭,笑道:“嗯,雞6隻,鴨4隻。”
孫文石目瞪口呆,“這麽快?你怎麽解的?”
林向安微笑解釋:“盈不足法中的‘盈’指的是多餘、過量的部分,而‘不足’是指缺少的部分,通過‘盈’和‘不足’之間的差額來推導出答案。”
一邊說,一邊在紙上推導,解釋給兩人聽。
第一步,設定問題,將問題轉化為兩個變量,表示我們需要求解的量。
就是雞和鴨的數量,現代數學中可以用x和y來表示,但在這裏,林向安用方形和三角形來代替,幫助他們理解。
第二步,構建方程,轉化為數學表達式。
知道雞鴨的價格和總花費,通常是總數和每物品的占用量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雞鴨的價格和花銷總價格,列出等式。
現代的等式就是:40x+30y=360,x+y=10,用文字和形狀組合,列出來就很直觀。
第三步,運用盈不足法。通過對比盈與不足,逐步消除未知數,最終得到答案。
楊輝眼睛一亮,輕輕點頭:“你這樣一解釋,我就明白了。這一法不僅能用來算糧食、貨幣的流通,還能應用於商業交易,計算盈虧,調度物資。”
聽完林向安的解釋,楊輝迅速用算籌擺出了題目的數量關係,順利得出了答案。
孫文石看了看楊輝的算籌推導,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我也明白了。”
林向安見兩人理解了,便笑著出了一道新題讓他倆解答。
很快,兩人也順利解了出來。
解題之後,孫文石感慨道:“真巧妙!通過‘盈不足法’,不僅簡化了運算過程,還能舉一反三。”
又連做了兩道題,計算速度大大提升。
這時,蘇教官走到他們旁邊,看到他們三人嬉笑說話,並未解題,不禁皺了皺眉,正要開口時,有一位學生解出了答案。
將答案大聲說了出來,蘇教官點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
隨即蘇教官轉身到三人旁邊,臉上顯現出不悅的神色,“你們這是在做什麽?怎麽能這樣嬉笑打鬧,連題目都不認真解?”
林向安看了看蘇教官,淡淡地解釋:“蘇教官,我們已經解出題目了。隻不過與同窗們交流一下解法,想互相學習罷了。”
孫文石也隨即站了起來,“蘇教官,我們早就解出答案了,隻是想通過討論加深理解。”
蘇教官看著他們,顯然不太信服,眉頭一挑,冷哼道。
“既然解出來了,那好,告訴我,你們解的是什麽?”
林向安見教官如此態度,心中無語,隻是淡然一笑:“雞有六隻,鴨有四隻。”
蘇教官眼中閃過一絲不屑,輕輕一哼,“剛才別的學生已經說了答案,你們自然也聽到了。”
林向安心中清楚,教官並不相信他們能如此輕鬆解出這個題目。
微微一傾身,林向安語氣堅定,有條不紊地說道:“我們將雞和鴨的數量與總價之間的關係建立了聯係,按照‘盈不足’的原則,逐步消去不必要的變量,就得到準確的結果。”
蘇教官目光一凝,眉頭微挑,顯得有些疑惑,“嗯?你們真是這麽解的?”
林向安毫不遲疑,點了點頭,目光直視對方:“是的。”
皺了皺眉,蘇教官眼神掃過林向安三人,嘴角微微勾起,帶著幾分輕蔑。
“既然你們這樣說,那我再出一道題,看看你們能不能答得出來。”
他話音未落,便提出了一個稍有難度的新題。
“有人出賣米百石,甲方說日耗四鬥,剩餘二十日;乙方說日耗五鬥,剩餘十六日。根據這兩者的剩餘量,推算出米的初始數量。”
這道題比之前稍複雜一些,但本質上與之前的題目相似。
其他學生都望向這邊,有的低下頭開始計算,空氣中彌漫著沉默的氣氛。
林向安輕輕低頭,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解法。
不一會兒,他便將答案寫在了紙上,抬頭望向教官,淡然道:“蘇教官,解出來了。”
蘇教官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他隨即皺眉道:“哦?你解出來了?那你說說,答案是什麽?”
林向安從容不迫地開口:“米初有八十鬥。”
愣住了,蘇教官眼神閃爍,半晌沒有迴應。
他本以為這道題的複雜度足以讓學生困擾一段時間,結果林向安竟然一下子就算出來了。
蘇教官有些不甘心,懷疑他是否隨便猜了答案,便又出了兩道難度更大的題目,想要考驗他的真正水平。
林向安依舊不急不躁,輕鬆拿起筆,繼續計算。
不到片刻,他就將這兩道題的答案一一解出。
原本觀望的其他學生,都紛紛驚愕,不明白林向安為何算的這麽快?
甚至開始小聲議論。
蘇教官的臉色逐漸變得難看,他開始感到些許的尷尬和憤怒。
自己花了這麽多時間,才勉強算出答案,而眼前這個學生竟然每道題都能如此迅速地解決。
蘇教官的心裏不禁有些不服,自己花費多年心血研究的算術,竟然還不如一個學生來的輕鬆快捷。
孫文石和楊輝互相對視,眼中帶著幾分詫異,但更多的是忍不住的笑意,不過硬生生憋著,可不敢當著這位教官的麵真笑出來。
見自己連出三道題,結果都被林向安這麽快解答出來,蘇教官臉色更加陰沉,心中一時五味雜陳。
他自認為在這方麵的造詣已經很高,沒想到竟然被一個學生輕鬆超越,這種心情頗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