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院試(上)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冷靜地思考了片刻,林向安便在草稿紙上,將想法匆匆寫了下來。
天命者,天賦之性也;性者,人之本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者,乃儒家學說之根本,涵義深遠,理致高遠.....
待寫完後,林向安又仔細看了幾遍,修修改改,調整了部分內容,又重複看了幾遍,確定沒問題了。
中途有監考官員走來走去,確保考生沒有作弊行為。
差不多過了一個時辰後,官吏舉著第二道考題的牌子,在場內四處走動。
依舊是一道四書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這是選自《大學》,第一章開篇,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段話闡述了個人修養、道德提升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
首先,指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目標,強調修身養性是實現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
要達到這一理想,人必須“知止”——明確目標,之後才能穩固心誌,逐步達到心靜神安、思慮周全,最終掌握真知和行動的準則。
其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指出,做事必須分清主次和順序,循序漸進,方能接近道理。
整段強調修養和治理都是從內而外、由己及人的過程,個人品行的完善是治國平天下的根基,反映了古代儒家從內心修養到社會理想的價值觀。
大致就是通過學習探究世界中的道理,人能夠提升自我品德,從而影響家庭和社會,最終達到“至善”這一理想的秩序與和諧狀態。
這種思想體係層次分明、漸進有序,既是個人修行的路線圖,也是社會治理的原則。
看樣子這次出考題的人,不僅考察考生的文化,還想看看他們的思想領悟。
冷靜思考了將近半炷香的時間,林向安這才開始在草稿上動筆。
夫知止者,知其所當止也。《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此言人之修身,必先知其所止,而後心有所定,心定則神靜,神靜則身安。此乃修身之要道,治國之大綱也......
天氣越來越熱,尤其是午後,最是難熬,汗水時不時滴落下來。
條條框框規定,雖說束縛人的思想,但人工審核這麽多考卷,以及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大,有富家權貴子弟,也有貧寒農家子,若沒有一個標準,談何公平。
正如現代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經常被吐槽死板,束縛孩童的思想。但對那些山村偏遠的孩子,資源匱乏,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給予了相應的公平。
事有兩麵,無法盡善盡美,隻能最大限度公平。
即便這樣約束,依舊能人輩出,隻能說有天賦的人不會被形式框住。
最後一道五言六韻試詩題,題目:白璧無瑕。
因為漢字的韻有多種說法,為了統一采用朝廷規定的押韻,在領取答題紙的時候,考生還可以領取一本稱為“詩韻”的小冊子,作為指定的參考書。
五言六韻試,即六句五言律詩,通常押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整體結構類似:
第一、二句成一聯,不必對仗。
第三、四句對仗聯。
第五、六句為總結,不必對仗。
講究押平聲韻,隔句押韻。
有一定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聲:聲音平直。仄聲:聲音轉折。)
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三聯。
平仄的交錯運用,能使詩句具有節奏感和抑揚頓挫之美。
做詩也不是苦思冥想,多是有感而發,對於生活和自然的領悟。
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往往是一種寫實意境。
若有天看到類似的場景,才恍然大悟,那些詩句的寫實,以及精簡之美。
林向安翻了一下小冊子,找了一下靈感,便開始寫詩。
白璧高山產,清光映遠沙。
德重懷真玉,心純照淺霞。
何須求外飾,內潤自無瑕。
韻腳用沙、霞、瑕,三處押平聲韻。然後用了德性比作真玉,純淨如霞光。
寫完後,林向安默默讀了幾遍,感覺還湊合。
下午未時,有官吏發出“快謄真”的指令,提醒學子時間有限,該謄寫考題了。
草稿都打好後,林向安在謄寫的時候,格外小心。
時不時用衣服擦拭額頭的汗,手心都是汗,林向安寧可慢一些,也不敢大意。
比起上次府試答題的速度,慢了不少。
途中就喝了幾口水,吃了點饅頭,進來時饅頭提前弄碎了。
長時間一個姿勢,身體很僵硬,便抽空站起來,適當拉伸了一會,活動手腕,醒醒腦子。
在申時,官吏會發出“快交卷”的指令,提醒考生快點交卷。
聽到這聲指令,林向安抓緊繼續謄寫。
這時已經有考生提交考卷,待考官收好後,考生便可從官吏處領取出門證,也就是一根竹簽。
出小門時將竹簽投入籃筐中,一旦出了小門就不許返迴座位。
考場官吏會不斷清點答卷和竹簽的數目,確保兩者數量一致。
出小門者達到五十人左右,才能開放大門出場。
第一批出場大約在申時,同時會鳴放三發空炮。
聽到動靜,林向安便明白有人已經出去了,依舊有條不紊地謄寫,等謄寫好,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等墨跡完全幹了,這才將答題紙上填寫自己姓名的帖紙揭下來。
這張貼紙,被稱為浮票”或“浮箋”,貼紙與答卷封麵接合處按有三個印章。作為日後的證據,自己保存,答卷上隻能寫座位號碼。
日後成績發表時,合格者通過提交浮票證明是合格者本人。
將答題紙和打草稿的草案用紙一起提交給考官,待對方收好後,林向安這才拿著竹簽,從小門出去。
人很快湊齊,便出了考場。
出來後,林向安才發現後背都汗濕了,黏糊糊的。
林遠、王和信正在外麵等著,見他出來,朝他拚命招手。
“向安,怕你吃不下,便帶了一點煮好的綠豆蓮子湯,在井水裏冰過,正好解暑。”
天一熱,林向安胃口就變差了,林遠隻好給他弄一些消暑的吃食。
接過蓋碗,碗底還有一絲涼氣傳來,林向安端起來,喝了一口,涼涼的,瞬間讓心底的燥熱稍微緩了一下。
喝完後,這才感歎地開口。
“阿遠,還好有你在我身邊,實在太貼心了。”
王和信站在一旁,一臉笑嘻嘻的。
“向安哥,我這次跟著,才知道遠哥真細心,太會照顧人了。”
林向安也跟著溫柔地笑了起來,感歎道。
“是啊,若是以後阿遠不在我身邊了,我肯定會不習慣。”
沒過多久,楊輝、孫文石就尋了過來,林遠從提盒裏拿出兩碗綠豆蓮子湯,遞給他倆。
孫文石不客氣地接過了,嚐了一口笑著說道。
“味道真好,終於活過來了,多謝林遠小兄弟照顧。號舍又小又悶,真是熱死我了。”
考棚四周都沒有樹,裏麵又密集不透風,有的號舍還有光線照射過來,就像一個大號的蒸籠,沒法散熱。
楊輝聽到孫文石的話,也不禁感慨。
“原先以為天冷考試難受,沒曾想天熱也如此難熬。我所在的那排,有人中暑了,沒辦法被拖出去。
所以科考需要體力,目前還算好的。後麵考舉人的鄉試,才可怕。
要在號舍裏待三天,吃喝拉撒都在裏麵。若出恭次數多了,考官會在答題紙上蓋一個印章,閱卷官看到了會被減分,實在太可怕了。”
嚴格說來考生隻有一次出恭機會,是由考場官吏帶著去。若超過一次,會被主考官蓋上印章。
怕有影響,索性孫文石一次都不去,唯一辦法就是少喝水。
林向安壓根不知道有這迴事,他嫌難聞,這才不去的,沒想到還有這種規定,不過他倒是見過,當時還納悶這是幹嘛,如今想來是印象分。
楊輝之前有次準備出恭,就注意到了隔壁發生過這事。
他留了個心眼,雖不明白是什麽,但看考官臉上的表情,直覺覺得不好,硬生生憋著沒去。
“有的,咱們號舍前麵,不是掛了幾個牌子嗎?
其中就有出恭,在考場中監考人員看到了,就會帶他過去。若第二次還去,就會有人就會在答題紙上蓋個印。
之前我看到過,不明白意思,如今孫兄一提起,這才恍然大悟。”
孫文石眼睛微微一眯,嘴角翹起一個意味深長的弧度,提到這些考場八卦就特別興奮,給幾人科普道。
“有很多細節你們不知道,我來給你們好好說道一下。
就說這次的主考官學政大人,他隨身就帶了十個印章,必要時會在考生的答卷上蓋印。
第一個移席,就是離開自己的座位,考生隻有一次機會。比如剛才提到的出恭,就會蓋這個印章。
第二個換卷,就是考場裏兩人交換卷子,這個很少有人幹,基本蓋上這個章,就沒戲了。
第三個丟紙,考場內是很嚴肅的場合,丟紙會被認為太隨意。
第四個說話,就是和旁邊考生說話,被抓住,就會蓋這個印章。
第五個顧盼,四處張望,不專心答題。
第六個攙越,若是旁邊是沒人,占用他人空桌,就會被蓋上這個印。
第七個抗拒,不服從考場官吏的指使,這就不用說了,不管你答的多好,也不會通過了。
第八個犯規,違反規定,這你們都知道的。
第九個吟哦,就是答題構思時,將思路說出來印象他人。
第十個不完,在日暮時分,仍沒有完成答題的考生,就會蓋上這個印章。
這些印章是主考官的印象分,方便後麵考官閱卷時,快速審核。”
“有這麽多印章?我都沒注意。”
林向安傻眼,原來考試裏麵還有這麽多注意事項,原以為卷麵幹淨,寫得一手好字很重要了,結果還有答題時的印象分。
孫文石點點頭,非常大方地分享了他打聽來的事,叮囑道、
“是啊,這還隻是院試,後麵的鄉試規矩更多,進考場前,一定要打聽清楚。”
林向安和楊輝同時點點頭,同聲作揖道謝。
“謝謝文石兄提醒。”
過了片刻,宋桐和薛文逸出來了,兩人看到了他們的身影,便穿過人群走了過來。
“宋桐,你沒事吧?臉色怎麽這麽白?”
宋桐搖了搖手,一臉懨懨地,“沒事,就是沒胃口,考試中沒吃東西,餓的頭暈乏力,過會吃點就好了。”
“要不嚐嚐綠豆蓮子湯?”
每次考試中,除了給林向安準備,林遠也會多放幾份再提盒裏,就怕其他人也需要。
宋桐伸手接了過去,差點沒接穩,幸好林遠沒有放手。
待宋桐喝了兩口,胸口感覺稍微好了一點,但身上還是有些難受。
林向安看他的樣子,總覺得像輕微中暑,便出聲提醒。
“你是不是中暑了?還是請大夫來看看,確定一下。離下一場考試還有兩天,注意身體,有情況就趕緊調理,免得拖久了變嚴重。”
宋桐愣了一下,他還沒往中暑方向想,聽林向安這一說,也上了心,便點點頭,“行,我一會去醫館看看。”
薛文逸知道宋桐這次來,並沒有帶下人,又住在馮家,不想太麻煩別人。
於是開口說道,“宋桐,咱們先迴去,一會讓下人去喊大夫,過來瞧瞧。這事我來安排,你別操心了,盡量多休息。”
見薛文逸這樣說,宋桐也沒有固執。
各自簡單問了一下情況,沒有提考試情況,就告別離開了。
林向安帶著林遠、王和信、楊輝迴到住處,迴去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換衣服。
他偶爾都想光著膀子,但奈何有辱斯文,隻好穿上一件單衣。
幸好都是男的,雖然覺得他的行為不像讀書人的作風,倒也沒有多說什麽。
天命者,天賦之性也;性者,人之本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者,乃儒家學說之根本,涵義深遠,理致高遠.....
待寫完後,林向安又仔細看了幾遍,修修改改,調整了部分內容,又重複看了幾遍,確定沒問題了。
中途有監考官員走來走去,確保考生沒有作弊行為。
差不多過了一個時辰後,官吏舉著第二道考題的牌子,在場內四處走動。
依舊是一道四書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這是選自《大學》,第一章開篇,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段話闡述了個人修養、道德提升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
首先,指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目標,強調修身養性是實現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
要達到這一理想,人必須“知止”——明確目標,之後才能穩固心誌,逐步達到心靜神安、思慮周全,最終掌握真知和行動的準則。
其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指出,做事必須分清主次和順序,循序漸進,方能接近道理。
整段強調修養和治理都是從內而外、由己及人的過程,個人品行的完善是治國平天下的根基,反映了古代儒家從內心修養到社會理想的價值觀。
大致就是通過學習探究世界中的道理,人能夠提升自我品德,從而影響家庭和社會,最終達到“至善”這一理想的秩序與和諧狀態。
這種思想體係層次分明、漸進有序,既是個人修行的路線圖,也是社會治理的原則。
看樣子這次出考題的人,不僅考察考生的文化,還想看看他們的思想領悟。
冷靜思考了將近半炷香的時間,林向安這才開始在草稿上動筆。
夫知止者,知其所當止也。《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此言人之修身,必先知其所止,而後心有所定,心定則神靜,神靜則身安。此乃修身之要道,治國之大綱也......
天氣越來越熱,尤其是午後,最是難熬,汗水時不時滴落下來。
條條框框規定,雖說束縛人的思想,但人工審核這麽多考卷,以及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大,有富家權貴子弟,也有貧寒農家子,若沒有一個標準,談何公平。
正如現代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經常被吐槽死板,束縛孩童的思想。但對那些山村偏遠的孩子,資源匱乏,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給予了相應的公平。
事有兩麵,無法盡善盡美,隻能最大限度公平。
即便這樣約束,依舊能人輩出,隻能說有天賦的人不會被形式框住。
最後一道五言六韻試詩題,題目:白璧無瑕。
因為漢字的韻有多種說法,為了統一采用朝廷規定的押韻,在領取答題紙的時候,考生還可以領取一本稱為“詩韻”的小冊子,作為指定的參考書。
五言六韻試,即六句五言律詩,通常押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整體結構類似:
第一、二句成一聯,不必對仗。
第三、四句對仗聯。
第五、六句為總結,不必對仗。
講究押平聲韻,隔句押韻。
有一定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聲:聲音平直。仄聲:聲音轉折。)
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三聯。
平仄的交錯運用,能使詩句具有節奏感和抑揚頓挫之美。
做詩也不是苦思冥想,多是有感而發,對於生活和自然的領悟。
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往往是一種寫實意境。
若有天看到類似的場景,才恍然大悟,那些詩句的寫實,以及精簡之美。
林向安翻了一下小冊子,找了一下靈感,便開始寫詩。
白璧高山產,清光映遠沙。
德重懷真玉,心純照淺霞。
何須求外飾,內潤自無瑕。
韻腳用沙、霞、瑕,三處押平聲韻。然後用了德性比作真玉,純淨如霞光。
寫完後,林向安默默讀了幾遍,感覺還湊合。
下午未時,有官吏發出“快謄真”的指令,提醒學子時間有限,該謄寫考題了。
草稿都打好後,林向安在謄寫的時候,格外小心。
時不時用衣服擦拭額頭的汗,手心都是汗,林向安寧可慢一些,也不敢大意。
比起上次府試答題的速度,慢了不少。
途中就喝了幾口水,吃了點饅頭,進來時饅頭提前弄碎了。
長時間一個姿勢,身體很僵硬,便抽空站起來,適當拉伸了一會,活動手腕,醒醒腦子。
在申時,官吏會發出“快交卷”的指令,提醒考生快點交卷。
聽到這聲指令,林向安抓緊繼續謄寫。
這時已經有考生提交考卷,待考官收好後,考生便可從官吏處領取出門證,也就是一根竹簽。
出小門時將竹簽投入籃筐中,一旦出了小門就不許返迴座位。
考場官吏會不斷清點答卷和竹簽的數目,確保兩者數量一致。
出小門者達到五十人左右,才能開放大門出場。
第一批出場大約在申時,同時會鳴放三發空炮。
聽到動靜,林向安便明白有人已經出去了,依舊有條不紊地謄寫,等謄寫好,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等墨跡完全幹了,這才將答題紙上填寫自己姓名的帖紙揭下來。
這張貼紙,被稱為浮票”或“浮箋”,貼紙與答卷封麵接合處按有三個印章。作為日後的證據,自己保存,答卷上隻能寫座位號碼。
日後成績發表時,合格者通過提交浮票證明是合格者本人。
將答題紙和打草稿的草案用紙一起提交給考官,待對方收好後,林向安這才拿著竹簽,從小門出去。
人很快湊齊,便出了考場。
出來後,林向安才發現後背都汗濕了,黏糊糊的。
林遠、王和信正在外麵等著,見他出來,朝他拚命招手。
“向安,怕你吃不下,便帶了一點煮好的綠豆蓮子湯,在井水裏冰過,正好解暑。”
天一熱,林向安胃口就變差了,林遠隻好給他弄一些消暑的吃食。
接過蓋碗,碗底還有一絲涼氣傳來,林向安端起來,喝了一口,涼涼的,瞬間讓心底的燥熱稍微緩了一下。
喝完後,這才感歎地開口。
“阿遠,還好有你在我身邊,實在太貼心了。”
王和信站在一旁,一臉笑嘻嘻的。
“向安哥,我這次跟著,才知道遠哥真細心,太會照顧人了。”
林向安也跟著溫柔地笑了起來,感歎道。
“是啊,若是以後阿遠不在我身邊了,我肯定會不習慣。”
沒過多久,楊輝、孫文石就尋了過來,林遠從提盒裏拿出兩碗綠豆蓮子湯,遞給他倆。
孫文石不客氣地接過了,嚐了一口笑著說道。
“味道真好,終於活過來了,多謝林遠小兄弟照顧。號舍又小又悶,真是熱死我了。”
考棚四周都沒有樹,裏麵又密集不透風,有的號舍還有光線照射過來,就像一個大號的蒸籠,沒法散熱。
楊輝聽到孫文石的話,也不禁感慨。
“原先以為天冷考試難受,沒曾想天熱也如此難熬。我所在的那排,有人中暑了,沒辦法被拖出去。
所以科考需要體力,目前還算好的。後麵考舉人的鄉試,才可怕。
要在號舍裏待三天,吃喝拉撒都在裏麵。若出恭次數多了,考官會在答題紙上蓋一個印章,閱卷官看到了會被減分,實在太可怕了。”
嚴格說來考生隻有一次出恭機會,是由考場官吏帶著去。若超過一次,會被主考官蓋上印章。
怕有影響,索性孫文石一次都不去,唯一辦法就是少喝水。
林向安壓根不知道有這迴事,他嫌難聞,這才不去的,沒想到還有這種規定,不過他倒是見過,當時還納悶這是幹嘛,如今想來是印象分。
楊輝之前有次準備出恭,就注意到了隔壁發生過這事。
他留了個心眼,雖不明白是什麽,但看考官臉上的表情,直覺覺得不好,硬生生憋著沒去。
“有的,咱們號舍前麵,不是掛了幾個牌子嗎?
其中就有出恭,在考場中監考人員看到了,就會帶他過去。若第二次還去,就會有人就會在答題紙上蓋個印。
之前我看到過,不明白意思,如今孫兄一提起,這才恍然大悟。”
孫文石眼睛微微一眯,嘴角翹起一個意味深長的弧度,提到這些考場八卦就特別興奮,給幾人科普道。
“有很多細節你們不知道,我來給你們好好說道一下。
就說這次的主考官學政大人,他隨身就帶了十個印章,必要時會在考生的答卷上蓋印。
第一個移席,就是離開自己的座位,考生隻有一次機會。比如剛才提到的出恭,就會蓋這個印章。
第二個換卷,就是考場裏兩人交換卷子,這個很少有人幹,基本蓋上這個章,就沒戲了。
第三個丟紙,考場內是很嚴肅的場合,丟紙會被認為太隨意。
第四個說話,就是和旁邊考生說話,被抓住,就會蓋這個印章。
第五個顧盼,四處張望,不專心答題。
第六個攙越,若是旁邊是沒人,占用他人空桌,就會被蓋上這個印。
第七個抗拒,不服從考場官吏的指使,這就不用說了,不管你答的多好,也不會通過了。
第八個犯規,違反規定,這你們都知道的。
第九個吟哦,就是答題構思時,將思路說出來印象他人。
第十個不完,在日暮時分,仍沒有完成答題的考生,就會蓋上這個印章。
這些印章是主考官的印象分,方便後麵考官閱卷時,快速審核。”
“有這麽多印章?我都沒注意。”
林向安傻眼,原來考試裏麵還有這麽多注意事項,原以為卷麵幹淨,寫得一手好字很重要了,結果還有答題時的印象分。
孫文石點點頭,非常大方地分享了他打聽來的事,叮囑道、
“是啊,這還隻是院試,後麵的鄉試規矩更多,進考場前,一定要打聽清楚。”
林向安和楊輝同時點點頭,同聲作揖道謝。
“謝謝文石兄提醒。”
過了片刻,宋桐和薛文逸出來了,兩人看到了他們的身影,便穿過人群走了過來。
“宋桐,你沒事吧?臉色怎麽這麽白?”
宋桐搖了搖手,一臉懨懨地,“沒事,就是沒胃口,考試中沒吃東西,餓的頭暈乏力,過會吃點就好了。”
“要不嚐嚐綠豆蓮子湯?”
每次考試中,除了給林向安準備,林遠也會多放幾份再提盒裏,就怕其他人也需要。
宋桐伸手接了過去,差點沒接穩,幸好林遠沒有放手。
待宋桐喝了兩口,胸口感覺稍微好了一點,但身上還是有些難受。
林向安看他的樣子,總覺得像輕微中暑,便出聲提醒。
“你是不是中暑了?還是請大夫來看看,確定一下。離下一場考試還有兩天,注意身體,有情況就趕緊調理,免得拖久了變嚴重。”
宋桐愣了一下,他還沒往中暑方向想,聽林向安這一說,也上了心,便點點頭,“行,我一會去醫館看看。”
薛文逸知道宋桐這次來,並沒有帶下人,又住在馮家,不想太麻煩別人。
於是開口說道,“宋桐,咱們先迴去,一會讓下人去喊大夫,過來瞧瞧。這事我來安排,你別操心了,盡量多休息。”
見薛文逸這樣說,宋桐也沒有固執。
各自簡單問了一下情況,沒有提考試情況,就告別離開了。
林向安帶著林遠、王和信、楊輝迴到住處,迴去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換衣服。
他偶爾都想光著膀子,但奈何有辱斯文,隻好穿上一件單衣。
幸好都是男的,雖然覺得他的行為不像讀書人的作風,倒也沒有多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