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龜六年(1573)八月二十一,淩晨。
河內過,駒之穀。
大雨滂沱,水幕連天,恰如玉珠傾盆,銀河倒泄。
織田信忠默默站在河畔之東,睜大樂眼睛,看著熟悉又陌生的背影漸漸遠去,旋即消失在視野內,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身邊百千名兵將,盡皆是忠勇肱骨,可是心中的寂寞淒涼情緒,滿溢而出,一發不可收拾,怎麽也止不住地往外流。
秋風起,乍涼未涼,吹得骨冷。
忽然織田信忠感覺到,這兩年在岐阜城自以為殫精竭慮,勤政不輟,隻能算無知小兒用來自我滿足的幼稚把戲而已,可笑得緊。
跟齋藤龍興、今川氏真等輩沒什麽區別。自以為盡到責任,努力協調,其實是舍本逐末,逃避核心問題,在細微處營造“我很努力”的虛假氣氛。
英雄豪傑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壯誌,於今終於略懂了分毫。
往日曾經聽老臣們講述——稻生、萱津、浮野、乃至最重要的桶狹間,織田家一路走來,是如何如何披荊斬棘,步步浴血,才有了後來揮師上洛,睥睨群豪的巔峰盛況。以前織田信忠亦心懷慷慨激昂之意,自以為聽懂了。
現在才知道,那時並沒有聽懂。
“舍生則生,畏死則死。”
隻是知易行難而已。
沒有見過獅虎長得什麽樣子的人,自稱要“屠獅伏虎”是毫無力道的紙上談兵。被獅虎咬傷之後,忍著痛楚包裹了傷口,沉默地提著刀繼續前行,那才是勇。
“我先走,雨停之後命令諸將進發,你留守見機行事。”
“事若不成,立即用上你姑母與佐佐家小崽子的情麵,向西軍請降。”
“事成,但我遭逢不幸,便以朝廷名義,廢足利義昭,赦免平手刑部,延攬之以製衡他人。放心,平手刑部會接受的。”
“抑或我與平手刑部攜亡,則在定好麵見天皇之時,殺死淺井而軟禁竹中。這個我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不需憂慮,以你的往日作風,他們絕對預料不到,你當著公卿百官動手,必然一舉成擒。”
“如果織田家有幸在今日一戰後,轉危為安,武運昌隆的話……你要當心,切莫因為柴田、木下、明智曾經傾力救我,便盲目信任此三人——盡管他們現在確實是毫無置疑的忠臣。那些一直呆在岐阜城,與你同心同德的人,或許才具智計差一些,但在順境時值得信任。”
“平手刑部雖然在和泉擁立了公方,為何多數近畿豪傑站在我這一邊呢?是為父人望勝出?是織田氏的舊誼?還是因為京都朝廷?都不是,唯一原因是他們判斷我是弱勢一方,他們不願受到強者的約束。但淺井、竹中加入東軍之後,又變成我方勢強,於是群雄的心思不免又有微妙變化……這其中的道理,你當然一時難以領會,但日後一定要盡力考慮,沒有人能幫忙……”
……
時隔多年,難得一次父子兩個麵對麵,沒有任何外人的交談,一向言簡意賅的織田信長罕見地說了許多語重心長的話。
字字句句都是他獨自在幽居生涯中推演思酌了許久得出來的結論。
沒有半點涉及到兒女情長之事。
或許在織田信忠之生母,亦即人稱“吉乃夫人”的那個溫婉女子過世之後,信長便封閉了這方麵的心思。
不管濃姬再怎麽受到尊重,那純屬是出自義理層麵的原因而已了。
即便是對於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其實不是嫡長隻是享受嫡長待遇),恐怕也是視為“事業繼承人”的成分要多於“親愛的兒子”。
見麵第一眼,織田信忠便淚流滿麵,因為他看到老父的身軀在短短幾天之內似乎又瘦弱佝僂了不少,神情也是一種讓人十分不安的異常興奮。
一個月前走路都要人扶著的病患,忽然說要上馬揮刀作戰,可外表完全不像是有任何愈合的趨勢……
豈可不令人警覺?
但問候的話剛說出兩個字,就被信長強硬而且很不耐煩地一揮袖子擋了迴去。
作為血肉長成的普通人,織田信忠內心隱含的孺慕情懷,感到有些失望。同時察覺到巨大的責任感,惶恐到兩肩顫顫的程度。
剛才有些話他能聽明白,有些話聽了解釋之後能慢慢想明白,有些話盡管解釋了幾遍還是沒能明白。
但拚上性命,把每一個字都深深刻在腦海裏,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
“又冷又濕又膩的,難受死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麽特別高興,感覺心跳得要從嘴巴裏蹦出來一樣!”戴著與身材不相稱鬥笠的木下秀吉興奮地大叫,反正這天氣下,也不擔心被人聽見,“真可惜,當年稻生、浮野、萱津、還有最重要的桶狹間,真可惜那時候不在場啊!否則一定會感動更加激動吧!”
“與織田彈正一道奮戰,的確與有榮焉!”一旁的明智光秀,也完全不似往日沉靜安寧,而是激動地揮著手臂:“那幾次合戰的時候,木下殿您至少是織田家的一員,而我甚至還在駿河、越前等地蹉跎呢!”
“啊哈哈,倒也是。”木下秀吉爽朗大笑:“應該問問柴田老哥才對!他是經曆了織田家所有大戰的名將啊!”
“嘛嘛,沒什麽值得吹噓的,老夫畢竟癡長幾歲……”柴田勝家大搖大擺地連胡子都翹了起來。
“但我記得稻生合戰當中,柴田殿乃是織田彈正的敵人。”明智光秀不失時機地插了一句最合適的話。
“唔唔……”
“哈哈哈哈!”
“哼……過橋了,都小心些!”
柴田勝家隻能故作嚴肅狀來掩飾尷尬。
不過他也沒說錯,風雨中的浮橋蕩來蕩去,路麵上又滑得很,說話的功夫,就有士兵一不小心噗通掉進水裏的。
幸好水不深,流速也不急,友軍及時伸出手,就能拉進來。
大家隻是嘻嘻哈哈地嘲笑著變成落湯雞的人而已,沒有絲毫擔憂和沮喪的情緒。
隊形不可避免的有些混亂了,然而隊長、組頭們大都極為機警地關注著部下的行動,不時給出提醒,士兵也都具備主動與上官靠攏的意識。
建製與指揮體係始終保持著。
按道理講,命令部隊在下著大雨的秋日淩晨,穿著盔甲向敵方結構完整的陣地發動突擊,這在十六世紀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命令。
是會被認為“總大將患了癔病”,會引發營嘯的惡性事件。
木下秀吉剛剛走過了浮橋,便上氣不接下氣,不斷大聲講話隻是為了鼓舞自己。明智光秀竭力保持著形象但沒過多久就需要“鬼武者”扶著走了,就連柴田勝家喊話的音量,都遠遠不如平日那麽洪亮了。
如果說他們三個本來就是超凡卓絕的武士,心中燃有遠勝常人的火焰,足以克服惡劣天氣的話……那麽其他幾千名默默無聞的兵丁,大概純粹是出於對總大將的仰慕,才毫無怨言地奮勇進擊。
高高揚起的木瓜紋,以及“天下布武”和“永樂通寶”的旗幟之下,織田信長穿著黑係南蠻胴具足,腰配宗三左文字,昂然挺立,身先士卒,是最早一批渡過河去的隊伍。
理論上他應該比木下秀吉還要虛弱很多,但表現出來的氣勢,卻比柴田勝家更要強烈三分。揮手拒絕了攙扶,昂首挺胸,一步一步,沉實堅定地豪邁前行,甚至間或還能中氣十足地吟誦出“人間五十年”的詞調。
統尾張,破今川,取美濃,克伊勢,扶公方,攝京都,所向披靡,睥睨群豪,仿佛是發生在昨日,而不是五年前。
他周身百尺之內,對於士卒來說,就是足以洗滌一切疲憊的聖地。
信長自元服之前就不喜歡在城裏讀書習武,而是整日在外遊蕩,與尾張各族內沒有繼承權的次子、三子相伴為伍,亦不反感同毫無身份的破落漢廝混打鬧。他能說出每個伴當的出身來曆,在任何人手頭窘迫時悄然遞上援手,以及不修邊幅大大咧咧地跑去人家的婚禮上大吃大喝。
這群少年後來就成了織田家的馬廻、母衣。
在早期的曆次戰鬥中,信長往往不是運用智計和銀錢,而是帶著親信部下們衝鋒在前,依靠一往無前的氣勢擊倒了對手。
直到統一尾美之後,麾下已經有了三萬以上兵丁,不再需要“禦林軍”親自出馬打天下了,這段傳奇故事才漸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
但馬廻眾依然作為快速反應部隊而起著關鍵的作用。
如果是一般的征召部隊,想要自岐阜城至京都作戰,要花兩日集結點名,五日行軍,總計七天才行。
能在五天內完成就無疑是精兵了,至少是柴田、佐久間、美濃三人眾這種程度。
不善治軍的林秀貞、丹羽氏勝等人,可能就需要十天。
而信長麾下直屬的部隊,最快的記錄是兩天。
那是聽聞三好三人眾逆襲禦所之時的事情。
雖然利用了平手汎秀的誘敵之計,僅靠畿內聯軍就打退了敵人,但人心依舊惶惶。而後織田信長在三月初八得到消息,初九一早出發,初十傍晚便率領三千人搶先到達京都,如此神速,令人不得不頂禮膜拜。
在織田信忠手上一度淪為平庸的兵將,僅僅是還了個總大將,就又在數十日間恢複了往日的形貌。
能在兩日內行進七百五十町(約82公裏)而依舊保持著軍容的隊伍,也一定能在淩晨冒著大雨渡河前進。
對此織田信長深信不疑。
河內過,駒之穀。
大雨滂沱,水幕連天,恰如玉珠傾盆,銀河倒泄。
織田信忠默默站在河畔之東,睜大樂眼睛,看著熟悉又陌生的背影漸漸遠去,旋即消失在視野內,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身邊百千名兵將,盡皆是忠勇肱骨,可是心中的寂寞淒涼情緒,滿溢而出,一發不可收拾,怎麽也止不住地往外流。
秋風起,乍涼未涼,吹得骨冷。
忽然織田信忠感覺到,這兩年在岐阜城自以為殫精竭慮,勤政不輟,隻能算無知小兒用來自我滿足的幼稚把戲而已,可笑得緊。
跟齋藤龍興、今川氏真等輩沒什麽區別。自以為盡到責任,努力協調,其實是舍本逐末,逃避核心問題,在細微處營造“我很努力”的虛假氣氛。
英雄豪傑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壯誌,於今終於略懂了分毫。
往日曾經聽老臣們講述——稻生、萱津、浮野、乃至最重要的桶狹間,織田家一路走來,是如何如何披荊斬棘,步步浴血,才有了後來揮師上洛,睥睨群豪的巔峰盛況。以前織田信忠亦心懷慷慨激昂之意,自以為聽懂了。
現在才知道,那時並沒有聽懂。
“舍生則生,畏死則死。”
隻是知易行難而已。
沒有見過獅虎長得什麽樣子的人,自稱要“屠獅伏虎”是毫無力道的紙上談兵。被獅虎咬傷之後,忍著痛楚包裹了傷口,沉默地提著刀繼續前行,那才是勇。
“我先走,雨停之後命令諸將進發,你留守見機行事。”
“事若不成,立即用上你姑母與佐佐家小崽子的情麵,向西軍請降。”
“事成,但我遭逢不幸,便以朝廷名義,廢足利義昭,赦免平手刑部,延攬之以製衡他人。放心,平手刑部會接受的。”
“抑或我與平手刑部攜亡,則在定好麵見天皇之時,殺死淺井而軟禁竹中。這個我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不需憂慮,以你的往日作風,他們絕對預料不到,你當著公卿百官動手,必然一舉成擒。”
“如果織田家有幸在今日一戰後,轉危為安,武運昌隆的話……你要當心,切莫因為柴田、木下、明智曾經傾力救我,便盲目信任此三人——盡管他們現在確實是毫無置疑的忠臣。那些一直呆在岐阜城,與你同心同德的人,或許才具智計差一些,但在順境時值得信任。”
“平手刑部雖然在和泉擁立了公方,為何多數近畿豪傑站在我這一邊呢?是為父人望勝出?是織田氏的舊誼?還是因為京都朝廷?都不是,唯一原因是他們判斷我是弱勢一方,他們不願受到強者的約束。但淺井、竹中加入東軍之後,又變成我方勢強,於是群雄的心思不免又有微妙變化……這其中的道理,你當然一時難以領會,但日後一定要盡力考慮,沒有人能幫忙……”
……
時隔多年,難得一次父子兩個麵對麵,沒有任何外人的交談,一向言簡意賅的織田信長罕見地說了許多語重心長的話。
字字句句都是他獨自在幽居生涯中推演思酌了許久得出來的結論。
沒有半點涉及到兒女情長之事。
或許在織田信忠之生母,亦即人稱“吉乃夫人”的那個溫婉女子過世之後,信長便封閉了這方麵的心思。
不管濃姬再怎麽受到尊重,那純屬是出自義理層麵的原因而已了。
即便是對於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其實不是嫡長隻是享受嫡長待遇),恐怕也是視為“事業繼承人”的成分要多於“親愛的兒子”。
見麵第一眼,織田信忠便淚流滿麵,因為他看到老父的身軀在短短幾天之內似乎又瘦弱佝僂了不少,神情也是一種讓人十分不安的異常興奮。
一個月前走路都要人扶著的病患,忽然說要上馬揮刀作戰,可外表完全不像是有任何愈合的趨勢……
豈可不令人警覺?
但問候的話剛說出兩個字,就被信長強硬而且很不耐煩地一揮袖子擋了迴去。
作為血肉長成的普通人,織田信忠內心隱含的孺慕情懷,感到有些失望。同時察覺到巨大的責任感,惶恐到兩肩顫顫的程度。
剛才有些話他能聽明白,有些話聽了解釋之後能慢慢想明白,有些話盡管解釋了幾遍還是沒能明白。
但拚上性命,把每一個字都深深刻在腦海裏,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
“又冷又濕又膩的,難受死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麽特別高興,感覺心跳得要從嘴巴裏蹦出來一樣!”戴著與身材不相稱鬥笠的木下秀吉興奮地大叫,反正這天氣下,也不擔心被人聽見,“真可惜,當年稻生、浮野、萱津、還有最重要的桶狹間,真可惜那時候不在場啊!否則一定會感動更加激動吧!”
“與織田彈正一道奮戰,的確與有榮焉!”一旁的明智光秀,也完全不似往日沉靜安寧,而是激動地揮著手臂:“那幾次合戰的時候,木下殿您至少是織田家的一員,而我甚至還在駿河、越前等地蹉跎呢!”
“啊哈哈,倒也是。”木下秀吉爽朗大笑:“應該問問柴田老哥才對!他是經曆了織田家所有大戰的名將啊!”
“嘛嘛,沒什麽值得吹噓的,老夫畢竟癡長幾歲……”柴田勝家大搖大擺地連胡子都翹了起來。
“但我記得稻生合戰當中,柴田殿乃是織田彈正的敵人。”明智光秀不失時機地插了一句最合適的話。
“唔唔……”
“哈哈哈哈!”
“哼……過橋了,都小心些!”
柴田勝家隻能故作嚴肅狀來掩飾尷尬。
不過他也沒說錯,風雨中的浮橋蕩來蕩去,路麵上又滑得很,說話的功夫,就有士兵一不小心噗通掉進水裏的。
幸好水不深,流速也不急,友軍及時伸出手,就能拉進來。
大家隻是嘻嘻哈哈地嘲笑著變成落湯雞的人而已,沒有絲毫擔憂和沮喪的情緒。
隊形不可避免的有些混亂了,然而隊長、組頭們大都極為機警地關注著部下的行動,不時給出提醒,士兵也都具備主動與上官靠攏的意識。
建製與指揮體係始終保持著。
按道理講,命令部隊在下著大雨的秋日淩晨,穿著盔甲向敵方結構完整的陣地發動突擊,這在十六世紀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命令。
是會被認為“總大將患了癔病”,會引發營嘯的惡性事件。
木下秀吉剛剛走過了浮橋,便上氣不接下氣,不斷大聲講話隻是為了鼓舞自己。明智光秀竭力保持著形象但沒過多久就需要“鬼武者”扶著走了,就連柴田勝家喊話的音量,都遠遠不如平日那麽洪亮了。
如果說他們三個本來就是超凡卓絕的武士,心中燃有遠勝常人的火焰,足以克服惡劣天氣的話……那麽其他幾千名默默無聞的兵丁,大概純粹是出於對總大將的仰慕,才毫無怨言地奮勇進擊。
高高揚起的木瓜紋,以及“天下布武”和“永樂通寶”的旗幟之下,織田信長穿著黑係南蠻胴具足,腰配宗三左文字,昂然挺立,身先士卒,是最早一批渡過河去的隊伍。
理論上他應該比木下秀吉還要虛弱很多,但表現出來的氣勢,卻比柴田勝家更要強烈三分。揮手拒絕了攙扶,昂首挺胸,一步一步,沉實堅定地豪邁前行,甚至間或還能中氣十足地吟誦出“人間五十年”的詞調。
統尾張,破今川,取美濃,克伊勢,扶公方,攝京都,所向披靡,睥睨群豪,仿佛是發生在昨日,而不是五年前。
他周身百尺之內,對於士卒來說,就是足以洗滌一切疲憊的聖地。
信長自元服之前就不喜歡在城裏讀書習武,而是整日在外遊蕩,與尾張各族內沒有繼承權的次子、三子相伴為伍,亦不反感同毫無身份的破落漢廝混打鬧。他能說出每個伴當的出身來曆,在任何人手頭窘迫時悄然遞上援手,以及不修邊幅大大咧咧地跑去人家的婚禮上大吃大喝。
這群少年後來就成了織田家的馬廻、母衣。
在早期的曆次戰鬥中,信長往往不是運用智計和銀錢,而是帶著親信部下們衝鋒在前,依靠一往無前的氣勢擊倒了對手。
直到統一尾美之後,麾下已經有了三萬以上兵丁,不再需要“禦林軍”親自出馬打天下了,這段傳奇故事才漸漸消失在人們記憶中。
但馬廻眾依然作為快速反應部隊而起著關鍵的作用。
如果是一般的征召部隊,想要自岐阜城至京都作戰,要花兩日集結點名,五日行軍,總計七天才行。
能在五天內完成就無疑是精兵了,至少是柴田、佐久間、美濃三人眾這種程度。
不善治軍的林秀貞、丹羽氏勝等人,可能就需要十天。
而信長麾下直屬的部隊,最快的記錄是兩天。
那是聽聞三好三人眾逆襲禦所之時的事情。
雖然利用了平手汎秀的誘敵之計,僅靠畿內聯軍就打退了敵人,但人心依舊惶惶。而後織田信長在三月初八得到消息,初九一早出發,初十傍晚便率領三千人搶先到達京都,如此神速,令人不得不頂禮膜拜。
在織田信忠手上一度淪為平庸的兵將,僅僅是還了個總大將,就又在數十日間恢複了往日的形貌。
能在兩日內行進七百五十町(約82公裏)而依舊保持著軍容的隊伍,也一定能在淩晨冒著大雨渡河前進。
對此織田信長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