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率領著舊部親信們暫時掌控了京都,但足利義昭逃到了平手汎秀的和泉,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這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謂的“元龜之變”。
在當時看來,倘若平手汎秀第一時間調集精銳部隊,搶在遠近群雄之前速攻京都的話,僅有一堆烏合之眾作為手下的織田信長大概是難以抵擋的。
但不知道為什麽,作為知名智將的平手刑部並沒有抓住良機出兵,而是派遣了多名使者意圖從中協調,反複嚐試未果之後,方才開始整軍備戰。
前後浪費了大半個月時間。
這就給了敵人唿朋引伴,爭取支援的絕佳機會。
以京都朝廷為大旗,幕府管領的名義,加上織田信長的往日威望,拉攏那些顧念舊情的老朋友,以及有心渾水摸魚的野心家,或者單純是看不慣足利義昭與平手汎秀的人——第三種因素很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理所當然,站在對立麵的勢力,就會團結在和泉,擁護幕府,支援平手,防止織田再度掌握中樞權力。
征夷大將軍這塊牌子的說服力從某些層麵甚至更勝過朝廷,平手汎秀的人脈比之織田信長固然不如卻也足相匹敵,不至於令對方專美。
京都與岸和田城為兩大據點,近畿之人開始劃分陣營,相互集結起來。
對付這種事情,畿內的眾人早已熟能生巧,有了一套惠而不費的辦法。
比如丹波的波多野氏,在第一時間就響應了足利義昭的號稱,派了一個親族一門眾,帶領六名武士,四十名足輕組成的“大軍”,火速趕赴和泉,進獻了黃金五兩的“巨資”(購買力約合二十貫),表示堅決支持將軍大人,與亂黨劃清界限。
緊接著是丹波的赤井,丹後的一色,大和與紀伊深山老林的堀內、宇陀,乃至伊賀、甲賀的忍者們……
這其中有的人是安安穩穩的當著土皇帝,派個人到中樞來刷一下存在感;有的名義上屬於幕府或者平手家的管轄,實則獨立性極高,象征性表達表達忠心;有的是身份比較模糊尷尬但又囊中羞澀,希望花點小錢就能洗白。
不過,足利義昭幾個月前曾派出一些親信家臣鎮撫各個混亂地帶,試圖擴大直屬領地,多少起到一定作用,所以也不是完全沒有真心擁戴將軍大人的勢力存在。
若狹守護(當然是鎮不住場子沒有實權的那種守護)武田元明在一色藤長的勸說下,親自來到和泉,為將軍大人效力。
但不知道中間出了什麽問題,他的重要家臣們,粟屋、逸見、熊穀等人,反而都選擇帶兵向京都匯合,支持織田信長。
結果是平手汎秀這一邊,隻從若狹獲得了一千兩百人,對麵反倒獲得了三千人。
越前的朝倉景健則是聽了真木島昭光的建議,宣布響應將軍大人的號召,但另一個“餘孽”朝倉景鏡的態度正好截然相反,兩個家夥就地開始火並,沒有一兵一卒能到南邊來。
南畿地區有蜷川親長在活動。他說服了盤踞甲賀的六角餘黨頭目山崎片家的戰力到和泉入夥,但緊接著到河內行動時不慎涉入當地人的衝突,莫名其妙的死了。
這倒給了一次難得機會,由平手汎秀任命的半國代官岩成友通立即獲得了趁機占據了河內全境的口實。
寺社方麵,一向宗當然是傾向於顯如上人的親家,但對於是否直接出兵則未能達成一致。天台宗、日蓮宗各自動員了少量僧兵並提供錢糧來支持信長。臨濟宗、真言宗保持了一貫不摻合武裝鬥爭的作風。
包括商人也同樣有各自的立場。如果不是有巨賈暗地支持,柴田、木下、明智等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充足的活動經費。隻是生意人比起武士和僧侶來說,行事更為講究現實主義,不會僅僅因為立場問題,就拒絕大賺一筆的好機會。
總而言之,織田信長占據京都之後,重拾了他被人遺忘已久的人脈與威望,在短短幾天之內,迅速獲得了的效忠,並且不斷以滾雪球式速度膨脹。
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準備都不充足——至少外人看來如此——的情況下,平手汎秀隻能集中兵力於和泉,然後利用手中足利義昭這張王牌去爭取更多人心。同樣有許多出於各自不同的理由聚集在他麾下。
曆史的天平,隨著砝碼逐漸落下,不斷地搖擺。
好事者開始以應仁之亂時的慣例,將兩邊分別叫做“西軍”與“東軍”。
平手刑部坐鎮和泉,擁立將軍,方位在西,是為“西軍”。
織田彈正控製京都,掌握朝廷,方位在東,是為“東軍”。
對於某些與雙方都源遠流長的人來講,必須選擇其中一邊站隊,無疑是件非常艱難和痛苦的事情。
比如,身為織田彈正之胞弟,又是平手刑部之妹婿的織田長益。
他得知了“西軍”與“東軍”的爭端之後,反複向自己的親哥與大舅子寫信,言辭懇切地勸說罷兵和睦,試圖調停,但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迴應。
最終織田長益不斷吟誦著和歌,感慨亂世之中親屬之間刀劍相向的悲劇,進而哀傷過度,情不能自已,痛苦流涕著奔入了攝津的芥山寺,聲稱要遁入空門,不理俗世。
他的大部分家臣跑到寺門口去求主君迴心轉意,少部分人則依照自主意誌,各自分別加入了東西兩邊。
作為一個學者和茶人,織田長益給人的印象就是濃厚的文藝氣息,所以做出這種“敏感”和“脆弱”的舉止,雖然不合情理,倒也在大家意料之中。
不管怎麽說,近畿周邊的小勢力大體算是迅速做出反應,有的旁觀有的下場。但稍微遠一點的大勢力們,卻顯得動作緩慢。
不知是消息不夠靈通,還是利害關係更複雜,難以做出決定呢?
或許各地情況不同,難以說得清楚。
德川家康最早打出了支持足利義昭的旗號,不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終於安排妥當,令其子德川信康,帶領三河兵五千人,通過長島僧人提供的船隻到達和泉參陣。
織田信忠當然要幫他親爹了,然而內部意見紛亂,糧倉又“突發”火災,一度進退維穀的窘境。所幸木下秀吉、竹中重治及時到達岐阜城,穩定住了人心,說服家臣們節衣縮食分擔了錢糧,湊出一支一萬二千人的軍隊。
然後這支軍隊啟程通往京都途中,又得到瀧川一益、筒井順慶,以及南近江豪族聯盟的唿應,聚集到二萬五千有餘。
經過一番不為人知的幕後交易,織田父子匯合之時,已有了超過四萬兵力。
甲斐武田、越後上杉也都各自致辭,表達了對近畿局勢的密切關注。雙方很有默契地暫停了信濃、西上野的爭鬥。
更遠的北條、蘆名、伊達之流,他們肯定也有各自的態度,但他們的態度不值得關注。
關西這邊,反應要稍微慢一點,淺井長政“考慮”了很長時間,才在明智光秀的勸說下,答應支持織田信長的“東軍”。
隨即毛利家的吉川元春便打著“上洛保護公方大人”的旗號,領兵萬人侵入但馬,小早川隆景亦率水軍在備前盤旋。
考慮到潛在的利益與風險取舍,淺井長政命令別所長治在關西留守,本人帶著黑田孝高、荒木村重等人,揮師一萬五千,自攝津而至山城,駐軍在離信長約半日路程遠的地點,派了使節致意。
毛利很堅決地繼續跟隨足利義昭,於是去年才受到幕府譴責的大友宗麟,就順勢果斷地擁戴織田信長,企圖擺脫名譽上的不良影響。
這又導致島津、龍造寺、秋月等勢力派遣使者到岸和田城來致意。
然後伊東、阿蘇、肝付之流,則以“忠於朝廷”為理由,親近信長。
一係列蝴蝶效應讓人眼花繚亂。
截止足利義昭逃出京都之後整整兩個月時間,“東軍”的總兵力達到五萬八千左右。
反觀“西軍”,平手汎秀在岸和田城聚集了約一萬人的直轄軍,又動員了各地附庸豪族一萬二千人,得到德川家五千人,畿內小勢力六七千人的協助,總計是三萬三千出頭。
理論上,平手汎秀還能從四國榨出更多兵力,比如正在從九州折返的“大友討伐軍”。或者請求石山本願寺僧兵支援。
另一方麵,織田信長如果得到緩衝餘地,能有閑暇暫時離京,親自迴到岐阜城整頓一番的話,同樣可以在尾美征召更多部隊。
無論如何,人數上講,“東軍”總是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這與大眾的期待稍有區別。
多數底層人預計淺井氏會站在平手一邊的,或者至少是善意中立。畢竟畿內關於“刺殺事件真相”的謠言可是從未停過的。沒想到事實如此出人意料。
從實力大小和個人威望來看,淺井長政堪稱是僅次於織田與平手,重量排第三的砝碼,直接改變了平衡的態勢。
這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謂的“元龜之變”。
在當時看來,倘若平手汎秀第一時間調集精銳部隊,搶在遠近群雄之前速攻京都的話,僅有一堆烏合之眾作為手下的織田信長大概是難以抵擋的。
但不知道為什麽,作為知名智將的平手刑部並沒有抓住良機出兵,而是派遣了多名使者意圖從中協調,反複嚐試未果之後,方才開始整軍備戰。
前後浪費了大半個月時間。
這就給了敵人唿朋引伴,爭取支援的絕佳機會。
以京都朝廷為大旗,幕府管領的名義,加上織田信長的往日威望,拉攏那些顧念舊情的老朋友,以及有心渾水摸魚的野心家,或者單純是看不慣足利義昭與平手汎秀的人——第三種因素很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理所當然,站在對立麵的勢力,就會團結在和泉,擁護幕府,支援平手,防止織田再度掌握中樞權力。
征夷大將軍這塊牌子的說服力從某些層麵甚至更勝過朝廷,平手汎秀的人脈比之織田信長固然不如卻也足相匹敵,不至於令對方專美。
京都與岸和田城為兩大據點,近畿之人開始劃分陣營,相互集結起來。
對付這種事情,畿內的眾人早已熟能生巧,有了一套惠而不費的辦法。
比如丹波的波多野氏,在第一時間就響應了足利義昭的號稱,派了一個親族一門眾,帶領六名武士,四十名足輕組成的“大軍”,火速趕赴和泉,進獻了黃金五兩的“巨資”(購買力約合二十貫),表示堅決支持將軍大人,與亂黨劃清界限。
緊接著是丹波的赤井,丹後的一色,大和與紀伊深山老林的堀內、宇陀,乃至伊賀、甲賀的忍者們……
這其中有的人是安安穩穩的當著土皇帝,派個人到中樞來刷一下存在感;有的名義上屬於幕府或者平手家的管轄,實則獨立性極高,象征性表達表達忠心;有的是身份比較模糊尷尬但又囊中羞澀,希望花點小錢就能洗白。
不過,足利義昭幾個月前曾派出一些親信家臣鎮撫各個混亂地帶,試圖擴大直屬領地,多少起到一定作用,所以也不是完全沒有真心擁戴將軍大人的勢力存在。
若狹守護(當然是鎮不住場子沒有實權的那種守護)武田元明在一色藤長的勸說下,親自來到和泉,為將軍大人效力。
但不知道中間出了什麽問題,他的重要家臣們,粟屋、逸見、熊穀等人,反而都選擇帶兵向京都匯合,支持織田信長。
結果是平手汎秀這一邊,隻從若狹獲得了一千兩百人,對麵反倒獲得了三千人。
越前的朝倉景健則是聽了真木島昭光的建議,宣布響應將軍大人的號召,但另一個“餘孽”朝倉景鏡的態度正好截然相反,兩個家夥就地開始火並,沒有一兵一卒能到南邊來。
南畿地區有蜷川親長在活動。他說服了盤踞甲賀的六角餘黨頭目山崎片家的戰力到和泉入夥,但緊接著到河內行動時不慎涉入當地人的衝突,莫名其妙的死了。
這倒給了一次難得機會,由平手汎秀任命的半國代官岩成友通立即獲得了趁機占據了河內全境的口實。
寺社方麵,一向宗當然是傾向於顯如上人的親家,但對於是否直接出兵則未能達成一致。天台宗、日蓮宗各自動員了少量僧兵並提供錢糧來支持信長。臨濟宗、真言宗保持了一貫不摻合武裝鬥爭的作風。
包括商人也同樣有各自的立場。如果不是有巨賈暗地支持,柴田、木下、明智等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充足的活動經費。隻是生意人比起武士和僧侶來說,行事更為講究現實主義,不會僅僅因為立場問題,就拒絕大賺一筆的好機會。
總而言之,織田信長占據京都之後,重拾了他被人遺忘已久的人脈與威望,在短短幾天之內,迅速獲得了的效忠,並且不斷以滾雪球式速度膨脹。
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準備都不充足——至少外人看來如此——的情況下,平手汎秀隻能集中兵力於和泉,然後利用手中足利義昭這張王牌去爭取更多人心。同樣有許多出於各自不同的理由聚集在他麾下。
曆史的天平,隨著砝碼逐漸落下,不斷地搖擺。
好事者開始以應仁之亂時的慣例,將兩邊分別叫做“西軍”與“東軍”。
平手刑部坐鎮和泉,擁立將軍,方位在西,是為“西軍”。
織田彈正控製京都,掌握朝廷,方位在東,是為“東軍”。
對於某些與雙方都源遠流長的人來講,必須選擇其中一邊站隊,無疑是件非常艱難和痛苦的事情。
比如,身為織田彈正之胞弟,又是平手刑部之妹婿的織田長益。
他得知了“西軍”與“東軍”的爭端之後,反複向自己的親哥與大舅子寫信,言辭懇切地勸說罷兵和睦,試圖調停,但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迴應。
最終織田長益不斷吟誦著和歌,感慨亂世之中親屬之間刀劍相向的悲劇,進而哀傷過度,情不能自已,痛苦流涕著奔入了攝津的芥山寺,聲稱要遁入空門,不理俗世。
他的大部分家臣跑到寺門口去求主君迴心轉意,少部分人則依照自主意誌,各自分別加入了東西兩邊。
作為一個學者和茶人,織田長益給人的印象就是濃厚的文藝氣息,所以做出這種“敏感”和“脆弱”的舉止,雖然不合情理,倒也在大家意料之中。
不管怎麽說,近畿周邊的小勢力大體算是迅速做出反應,有的旁觀有的下場。但稍微遠一點的大勢力們,卻顯得動作緩慢。
不知是消息不夠靈通,還是利害關係更複雜,難以做出決定呢?
或許各地情況不同,難以說得清楚。
德川家康最早打出了支持足利義昭的旗號,不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終於安排妥當,令其子德川信康,帶領三河兵五千人,通過長島僧人提供的船隻到達和泉參陣。
織田信忠當然要幫他親爹了,然而內部意見紛亂,糧倉又“突發”火災,一度進退維穀的窘境。所幸木下秀吉、竹中重治及時到達岐阜城,穩定住了人心,說服家臣們節衣縮食分擔了錢糧,湊出一支一萬二千人的軍隊。
然後這支軍隊啟程通往京都途中,又得到瀧川一益、筒井順慶,以及南近江豪族聯盟的唿應,聚集到二萬五千有餘。
經過一番不為人知的幕後交易,織田父子匯合之時,已有了超過四萬兵力。
甲斐武田、越後上杉也都各自致辭,表達了對近畿局勢的密切關注。雙方很有默契地暫停了信濃、西上野的爭鬥。
更遠的北條、蘆名、伊達之流,他們肯定也有各自的態度,但他們的態度不值得關注。
關西這邊,反應要稍微慢一點,淺井長政“考慮”了很長時間,才在明智光秀的勸說下,答應支持織田信長的“東軍”。
隨即毛利家的吉川元春便打著“上洛保護公方大人”的旗號,領兵萬人侵入但馬,小早川隆景亦率水軍在備前盤旋。
考慮到潛在的利益與風險取舍,淺井長政命令別所長治在關西留守,本人帶著黑田孝高、荒木村重等人,揮師一萬五千,自攝津而至山城,駐軍在離信長約半日路程遠的地點,派了使節致意。
毛利很堅決地繼續跟隨足利義昭,於是去年才受到幕府譴責的大友宗麟,就順勢果斷地擁戴織田信長,企圖擺脫名譽上的不良影響。
這又導致島津、龍造寺、秋月等勢力派遣使者到岸和田城來致意。
然後伊東、阿蘇、肝付之流,則以“忠於朝廷”為理由,親近信長。
一係列蝴蝶效應讓人眼花繚亂。
截止足利義昭逃出京都之後整整兩個月時間,“東軍”的總兵力達到五萬八千左右。
反觀“西軍”,平手汎秀在岸和田城聚集了約一萬人的直轄軍,又動員了各地附庸豪族一萬二千人,得到德川家五千人,畿內小勢力六七千人的協助,總計是三萬三千出頭。
理論上,平手汎秀還能從四國榨出更多兵力,比如正在從九州折返的“大友討伐軍”。或者請求石山本願寺僧兵支援。
另一方麵,織田信長如果得到緩衝餘地,能有閑暇暫時離京,親自迴到岐阜城整頓一番的話,同樣可以在尾美征召更多部隊。
無論如何,人數上講,“東軍”總是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這與大眾的期待稍有區別。
多數底層人預計淺井氏會站在平手一邊的,或者至少是善意中立。畢竟畿內關於“刺殺事件真相”的謠言可是從未停過的。沒想到事實如此出人意料。
從實力大小和個人威望來看,淺井長政堪稱是僅次於織田與平手,重量排第三的砝碼,直接改變了平衡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