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曾完全灑滿大地,微弱的光輝與露水交織成清新的氣息,整個診所彌漫著一種寧靜的氛圍。林婉兒走進診所時,便被一種熟悉的苦香縈繞在空氣中,那是師兄連夜焙炒的枳實與蒼術的氣味,沉靜而濃烈,仿佛每一寸空氣都被這兩味藥材的香氣填滿,透過鼻腔進入她的身體,瞬間讓她感到一種來自藥理的震撼與深遠。
診所已被大師兄改造成了一個“移動藥局”。十組桐木藥櫃整齊地按八卦方位排列,每一組藥櫃都以古老的風水理論為指引,巧妙地結合了中醫的精髓和自然的法則。這些藥櫃古樸而充滿韻味,木質表麵散發著淡淡的木香,似乎每一根木紋都在低語著藥材的故事。
每個藥櫃的抽屜上,都貼著一些已經褪色的《雷公炮炙論》摘錄,字跡模糊卻依舊清晰地傳遞著醫道的古訓。那些文字雖然已被歲月的流轉侵蝕,但依然保留著它們的莊重與深邃。在藥櫃的每一抽屜旁,林婉兒看見了大師兄用心刻畫的小符號,它們代表了不同藥材的屬性,似乎是為她即將到來的藥理訓練做好的指引。
“今天開始,辨藥。”大師兄站在藥櫃前,語氣沉穩且帶有一種無聲的壓力。“你要通過這些藥材,感知它們的靈性與氣息,像觸摸脈象一樣,去感受它們的生命力。”
林婉兒走近其中一組藥櫃,輕輕打開一個抽屜,裏麵是經過精細整理的枳實與蒼術,顏色沉穩而富有層次。她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讓這股苦香滲透進她的每一根神經。枳實的氣味有一種強烈的酸味,似乎帶著微微的刺激感,而蒼術則有一種深沉的苦香,仿佛能將人體的內外氣機徹底激發。她的指尖輕輕拂過這些藥材,感受它們的形狀與溫度,仿佛在與它們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
師兄的聲音再次響起:“枳實疏肝理氣,蒼術燥濕健脾。它們的氣味是它們的語言,隻有用心去體會,才能準確地辨別它們的藥性。”
林婉兒點了點頭,她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辨藥訓練,而是一次靈魂與藥材之間深度的溝通。
辰時的陽光微微灑進診室,清晨的空氣仍帶著一絲濕潤與新鮮。林婉兒站在桌前,目光凝聚在眼前的道具上——師父手製的“百變銅人”。這尊銅人不僅雕工精細,且皮膚可以替換不同類型的疹型貼膜,仿佛是一個可以模擬各種臨床情況的活教材,充滿著神秘的教育功能。銅人被放置在桌上,麵部已敷上滲液型濕疹的貼膜,像極了一位患有頑固濕疹的患者。林婉兒的心中一動,知道今天的訓練將不同尋常。
“這是決賽題卡模擬的病例。”大師兄的聲音從背後傳來,“頑固性濕疹伴失眠,仔細辨證。”
林婉兒點點頭,迅速進入狀態,開始觀察銅人的麵部濕疹貼膜。這種濕疹常伴有滲出和瘙癢,容易反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她的手指輕輕觸摸銅人麵部,感知濕疹的質地和濕潤感,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診斷思路。她準備開“萆薢滲濕湯”,用於清熱燥濕,濕氣重的人群最常用。
然而,正當她低頭準備動筆時,突然看到銅人耳後有些異樣的部分——那裏竟然藏了一塊幹燥的苔蘚樣貼片。林婉兒眉頭一挑,心中警覺。她迅速反應過來,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故意設置的診斷陷阱。她抬起頭,望向大師兄,心中的懷疑逐漸明朗。
“且慢,”大師兄的聲音冷靜而沉著,“這患者是否長期便溏?”
林婉兒一愣,隨即迴想起自己剛才的初步診斷,意識到這可能並不隻是單純的濕疹問題。她的目光繼續往下移,目光聚焦在銅人腹部的部位。大師兄突然掀開銅人的腹部磁吸板,露出了一份模擬的腸鏡報告。報告上清晰寫著:“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五年。”
林婉兒的心頭一震,頓時明白了其中的聯係。濕疹表麵上看似皮膚問題,但其實是脾胃虛弱的外在表現,而脾虛的病因可能源於內髒的長期失調。她迅速調整思路,輕輕劃掉原來方子中的龍膽草,添入炒白術12克。炒白術是溫和的健脾藥,有助於燥濕健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濕疹為標,脾虛為本。”她自言自語,手指開始熟練地在案桌上寫下新的方子,並決定以灶心土煎湯代水,以進一步補脾並助消化。
然而,突然間,大師兄的聲音再次響起,這一次帶著幾分試探的意味:“若患者隱瞞激素藥膏史,當如何?”
林婉兒頓時警覺,她知道這是一場更為複雜的考驗。濕疹患者常因長期使用激素藥膏而依賴其中的激素,激素依賴會導致皮膚的屏障功能破壞,治療時需要特別注意。她迅速調動自己的思維,迅速翻開自己的藥方,決定再作增補。
“防風9克、烏梅6克。”她沉穩地寫下這些藥材,“此謂‘截藥毒’,防己黃芪湯化裁可解激素依賴。”防風具有解毒祛風的功效,而烏梅則能收澀止瀉、調理腸胃,防己黃芪湯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特別適合那些因藥物毒性積累而造成的依賴症狀。
當她最終將藥方寫完,抬頭看向大師兄時,心中充滿了自信。她知道,今天的這一輪診斷訓練,遠遠超出了表麵上的濕疹治療,它不僅僅是對藥方的掌握,更是對醫者思維與臨床經驗的深度錘煉。每一處細節都在考驗她,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症狀和背景中,分辨出真正的病根,如何精準、敏銳地判斷並調整治療方案。
大師兄靜靜看著她,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未曾言語,隻是輕輕點頭。
申時的陽光透過窗欞灑進診室,透過薄薄的窗簾,光線斑駁地投射在桌麵和藥櫃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絲溫暖的氣息。然而,今天的訓練卻並不如這份溫暖般簡單。大師兄的眼神嚴肅,他遞給林婉兒一個病例,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這是一例江楓準備的陷阱病例——高血壓患者腰腿痛。”
林婉兒接過病例,快速瀏覽了一遍。案情簡要,卻隱含著不小的挑戰:一位高血壓患者,腰腿痛,常規治療似乎無效,患者的症狀看似簡單,但背後卻隱藏著複雜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開始脈診,指尖輕輕落在銅人模型上,幾乎是本能的感知著脈象的微妙變化。正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患者的左尺脈沉細如絲,脈動輕微,幾乎不顯,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林婉兒心中一緊,迅速得出結論:“腎精虧損,不可強筋壯骨。”她迅速在病例本上劃掉了常規的杜仲15克,杜仲雖有壯筋健骨之效,但與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壓藥相衝,可能導致協同作用,增加心血管負擔。
她沉默片刻,迅速改為骨碎補9克。骨碎補有活血補腎、強壯筋骨的作用,更適合這種腎虛體質的患者,且能有效避免與降壓藥產生不良反應。
“不錯。”大師兄的聲音低沉而平靜,“脈象是破解問題的鑰匙,但劑量才是生死之分。”
就在此時,師兄遞給她一個小瓶子,裏麵是患者偷藏的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是一種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具有較強的降壓效果,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引起過度降壓或藥效疊加的風險。
“現需用牛膝引藥下行,”大師兄的聲音低沉而充滿挑戰,“你敢用幾錢?”
林婉兒的手指輕輕懸在“6g”處,目光沉思片刻,心中分析道: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疏通經脈的作用,但也需謹慎使用。她明白,牛膝作為引藥之劑,需要配合正確的引導藥物,以免過度刺激患者的胃腸。她在“6g”處停頓,忽然輕輕寫下“蜂蜜”。蜂蜜性甘緩,可以緩和牛膝的強烈藥性,如同韁繩勒住烈馬,能夠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急功近利地加重患者的負擔。
“此謂甘緩其性,如韁繩勒烈馬。”林婉兒的聲音堅定,她意識到,藥物的劑量與藥性一樣,都需要精確掌握。
大師兄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但接下來的問題更為複雜,林婉兒深知,治療高血壓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患者已經服用的西藥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從藥櫃中取出玉米須30克。玉米須具有良好的降壓作用,且不與牛膝產生衝突,能進一步穩定患者的血壓,同時有利於清理體內濕氣。“既助降壓,又防牛膝與西藥相衝。”她一邊加藥,一邊默念著思路,直覺告訴她,這是最適合患者的配方。
大師兄輕笑一聲,眼中帶著幾分讚許:“學會用現代病誌當使藥了。”他說的“現代病誌”,是指通過患者的既往病史與症狀,結合西醫與中醫的知識體係,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這不僅僅是一次傳統中醫的診斷,更是中西醫學結合的實際應用。
林婉兒點頭,感受到這一切的深刻與挑戰。每一劑方藥的調整,背後都是對患者身體的深刻理解與對藥性互補的細致把握。她知道,作為一個醫者,藥劑的使用不僅僅關乎藥效,更關係到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每一次辨證施治,都是一次對醫道的嚴謹考驗。
戌時的燈光依舊明亮,比賽的氣氛在緊張與期待中彌漫。然而,突如其來的設備故障打破了現場的節奏。評委們眉頭一皺,現場的電子屏幕突然黑屏,無法繼續顯示病例和藥方的配伍方案。時間緊迫,林婉兒的心中卻沒有一絲慌亂。她深吸一口氣,迅速轉身麵對桌上的三種藥材:黃芩、白芍、炙甘草。
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她沒有時間去精細考慮藥材的其他可能性,而是迅速整理自己的思路,開始思索如何在有限的藥材中找到最合適的配方。三種藥材在她心中迅速交織,她的眼神聚焦,眉頭微微一挑,知道這是一場關於藥理和智慧的較量。
“君臣重構。”林婉兒低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決心。她迅速取過白芍30克,將它作為“君藥”——白芍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肝脾的作用,適合用於治療因氣血不和所引發的疼痛症狀。“炙甘草9克,為臣藥。”她一邊熟練地將炙甘草倒入藥研中,一邊自信地補充道,“甘草既能調和諸藥,又能緩解藥效過強所帶來的不適。”她知道,炙甘草有溫補心脾的作用,並且能使白芍的效力更加溫和、持久。
“此乃芍藥甘草湯,”她輕聲說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緩急止痛,先護住患者信心。”
她停頓片刻,迴頭掃視了現場,評委們的目光帶著審視,而其他藥材的短缺,顯然成為了她麵臨的最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藥方的佐使顯得尤為重要。林婉兒沒有急於求成,思考片刻後,她迅速取出黃芩6克,輕輕搗入研缽中。“黃芩炭6克,焦苦入心,止血不留瘀。”她的聲音平穩而自信,“應對評委質疑藥材不足。”黃芩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而其炭焦製後,不僅能止血,還能夠有效避免血瘀,化解體內的熱毒。
林婉兒將黃芩炭細心研磨,感受到其中藥性的強勁。她知道,在沒有其他藥材的情況下,這6克黃芩炭將是藥方的關鍵,它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症狀,還能應對評委們可能對藥材不足的質疑。
最後,她巧妙地轉向了外治法,意識到這不僅是治療,也是自己醫者手段的展現。她迅速撕下一角病例紙卷成灸筒,熟練地將剩餘的黃芩粉與燭蠟混合,製成了藥錠。她將藥錠輕輕放置在灸筒內,然後點燃燭火,藥香開始在空氣中擴散。
“紙灸神闕穴。”林婉兒低聲說,神情專注。她知道,神闕穴位於肚臍周圍,是調理脾胃、溫補氣血的重要部位。她將灸筒穩穩地放在銅人身上,黃芩的藥效通過這一灸法迅速滲透到病人腹部,輔助內服藥物,進一步調理體內氣血,增強療效。
藥香與藥力在空氣中交織,林婉兒心中充滿了從未有過的清晰與平靜。她深知,這不僅僅是對藥理的掌握,更是對“醫道”深刻理解的體現。麵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她沒有被壓力壓垮,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與沉穩,將所有的藥材和治療手段完美結合,展現了醫者應有的從容與力量。
隨著灸煙緩緩升起,林婉兒的眼中閃爍著自信與堅定,仿佛她已將整個治療方案掌控於心,知曉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藥材的妙用。即使麵對不確定的挑戰,她依然能穩如磐石。
診所已被大師兄改造成了一個“移動藥局”。十組桐木藥櫃整齊地按八卦方位排列,每一組藥櫃都以古老的風水理論為指引,巧妙地結合了中醫的精髓和自然的法則。這些藥櫃古樸而充滿韻味,木質表麵散發著淡淡的木香,似乎每一根木紋都在低語著藥材的故事。
每個藥櫃的抽屜上,都貼著一些已經褪色的《雷公炮炙論》摘錄,字跡模糊卻依舊清晰地傳遞著醫道的古訓。那些文字雖然已被歲月的流轉侵蝕,但依然保留著它們的莊重與深邃。在藥櫃的每一抽屜旁,林婉兒看見了大師兄用心刻畫的小符號,它們代表了不同藥材的屬性,似乎是為她即將到來的藥理訓練做好的指引。
“今天開始,辨藥。”大師兄站在藥櫃前,語氣沉穩且帶有一種無聲的壓力。“你要通過這些藥材,感知它們的靈性與氣息,像觸摸脈象一樣,去感受它們的生命力。”
林婉兒走近其中一組藥櫃,輕輕打開一個抽屜,裏麵是經過精細整理的枳實與蒼術,顏色沉穩而富有層次。她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讓這股苦香滲透進她的每一根神經。枳實的氣味有一種強烈的酸味,似乎帶著微微的刺激感,而蒼術則有一種深沉的苦香,仿佛能將人體的內外氣機徹底激發。她的指尖輕輕拂過這些藥材,感受它們的形狀與溫度,仿佛在與它們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
師兄的聲音再次響起:“枳實疏肝理氣,蒼術燥濕健脾。它們的氣味是它們的語言,隻有用心去體會,才能準確地辨別它們的藥性。”
林婉兒點了點頭,她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辨藥訓練,而是一次靈魂與藥材之間深度的溝通。
辰時的陽光微微灑進診室,清晨的空氣仍帶著一絲濕潤與新鮮。林婉兒站在桌前,目光凝聚在眼前的道具上——師父手製的“百變銅人”。這尊銅人不僅雕工精細,且皮膚可以替換不同類型的疹型貼膜,仿佛是一個可以模擬各種臨床情況的活教材,充滿著神秘的教育功能。銅人被放置在桌上,麵部已敷上滲液型濕疹的貼膜,像極了一位患有頑固濕疹的患者。林婉兒的心中一動,知道今天的訓練將不同尋常。
“這是決賽題卡模擬的病例。”大師兄的聲音從背後傳來,“頑固性濕疹伴失眠,仔細辨證。”
林婉兒點點頭,迅速進入狀態,開始觀察銅人的麵部濕疹貼膜。這種濕疹常伴有滲出和瘙癢,容易反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她的手指輕輕觸摸銅人麵部,感知濕疹的質地和濕潤感,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診斷思路。她準備開“萆薢滲濕湯”,用於清熱燥濕,濕氣重的人群最常用。
然而,正當她低頭準備動筆時,突然看到銅人耳後有些異樣的部分——那裏竟然藏了一塊幹燥的苔蘚樣貼片。林婉兒眉頭一挑,心中警覺。她迅速反應過來,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故意設置的診斷陷阱。她抬起頭,望向大師兄,心中的懷疑逐漸明朗。
“且慢,”大師兄的聲音冷靜而沉著,“這患者是否長期便溏?”
林婉兒一愣,隨即迴想起自己剛才的初步診斷,意識到這可能並不隻是單純的濕疹問題。她的目光繼續往下移,目光聚焦在銅人腹部的部位。大師兄突然掀開銅人的腹部磁吸板,露出了一份模擬的腸鏡報告。報告上清晰寫著:“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五年。”
林婉兒的心頭一震,頓時明白了其中的聯係。濕疹表麵上看似皮膚問題,但其實是脾胃虛弱的外在表現,而脾虛的病因可能源於內髒的長期失調。她迅速調整思路,輕輕劃掉原來方子中的龍膽草,添入炒白術12克。炒白術是溫和的健脾藥,有助於燥濕健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濕疹為標,脾虛為本。”她自言自語,手指開始熟練地在案桌上寫下新的方子,並決定以灶心土煎湯代水,以進一步補脾並助消化。
然而,突然間,大師兄的聲音再次響起,這一次帶著幾分試探的意味:“若患者隱瞞激素藥膏史,當如何?”
林婉兒頓時警覺,她知道這是一場更為複雜的考驗。濕疹患者常因長期使用激素藥膏而依賴其中的激素,激素依賴會導致皮膚的屏障功能破壞,治療時需要特別注意。她迅速調動自己的思維,迅速翻開自己的藥方,決定再作增補。
“防風9克、烏梅6克。”她沉穩地寫下這些藥材,“此謂‘截藥毒’,防己黃芪湯化裁可解激素依賴。”防風具有解毒祛風的功效,而烏梅則能收澀止瀉、調理腸胃,防己黃芪湯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特別適合那些因藥物毒性積累而造成的依賴症狀。
當她最終將藥方寫完,抬頭看向大師兄時,心中充滿了自信。她知道,今天的這一輪診斷訓練,遠遠超出了表麵上的濕疹治療,它不僅僅是對藥方的掌握,更是對醫者思維與臨床經驗的深度錘煉。每一處細節都在考驗她,如何在紛繁複雜的症狀和背景中,分辨出真正的病根,如何精準、敏銳地判斷並調整治療方案。
大師兄靜靜看著她,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未曾言語,隻是輕輕點頭。
申時的陽光透過窗欞灑進診室,透過薄薄的窗簾,光線斑駁地投射在桌麵和藥櫃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絲溫暖的氣息。然而,今天的訓練卻並不如這份溫暖般簡單。大師兄的眼神嚴肅,他遞給林婉兒一個病例,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這是一例江楓準備的陷阱病例——高血壓患者腰腿痛。”
林婉兒接過病例,快速瀏覽了一遍。案情簡要,卻隱含著不小的挑戰:一位高血壓患者,腰腿痛,常規治療似乎無效,患者的症狀看似簡單,但背後卻隱藏著複雜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開始脈診,指尖輕輕落在銅人模型上,幾乎是本能的感知著脈象的微妙變化。正如她所預料的那樣,患者的左尺脈沉細如絲,脈動輕微,幾乎不顯,仿佛失去了生命力。林婉兒心中一緊,迅速得出結論:“腎精虧損,不可強筋壯骨。”她迅速在病例本上劃掉了常規的杜仲15克,杜仲雖有壯筋健骨之效,但與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壓藥相衝,可能導致協同作用,增加心血管負擔。
她沉默片刻,迅速改為骨碎補9克。骨碎補有活血補腎、強壯筋骨的作用,更適合這種腎虛體質的患者,且能有效避免與降壓藥產生不良反應。
“不錯。”大師兄的聲音低沉而平靜,“脈象是破解問題的鑰匙,但劑量才是生死之分。”
就在此時,師兄遞給她一個小瓶子,裏麵是患者偷藏的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是一種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具有較強的降壓效果,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引起過度降壓或藥效疊加的風險。
“現需用牛膝引藥下行,”大師兄的聲音低沉而充滿挑戰,“你敢用幾錢?”
林婉兒的手指輕輕懸在“6g”處,目光沉思片刻,心中分析道: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疏通經脈的作用,但也需謹慎使用。她明白,牛膝作為引藥之劑,需要配合正確的引導藥物,以免過度刺激患者的胃腸。她在“6g”處停頓,忽然輕輕寫下“蜂蜜”。蜂蜜性甘緩,可以緩和牛膝的強烈藥性,如同韁繩勒住烈馬,能夠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急功近利地加重患者的負擔。
“此謂甘緩其性,如韁繩勒烈馬。”林婉兒的聲音堅定,她意識到,藥物的劑量與藥性一樣,都需要精確掌握。
大師兄輕輕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但接下來的問題更為複雜,林婉兒深知,治療高血壓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患者已經服用的西藥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她迅速從藥櫃中取出玉米須30克。玉米須具有良好的降壓作用,且不與牛膝產生衝突,能進一步穩定患者的血壓,同時有利於清理體內濕氣。“既助降壓,又防牛膝與西藥相衝。”她一邊加藥,一邊默念著思路,直覺告訴她,這是最適合患者的配方。
大師兄輕笑一聲,眼中帶著幾分讚許:“學會用現代病誌當使藥了。”他說的“現代病誌”,是指通過患者的既往病史與症狀,結合西醫與中醫的知識體係,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這不僅僅是一次傳統中醫的診斷,更是中西醫學結合的實際應用。
林婉兒點頭,感受到這一切的深刻與挑戰。每一劑方藥的調整,背後都是對患者身體的深刻理解與對藥性互補的細致把握。她知道,作為一個醫者,藥劑的使用不僅僅關乎藥效,更關係到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每一次辨證施治,都是一次對醫道的嚴謹考驗。
戌時的燈光依舊明亮,比賽的氣氛在緊張與期待中彌漫。然而,突如其來的設備故障打破了現場的節奏。評委們眉頭一皺,現場的電子屏幕突然黑屏,無法繼續顯示病例和藥方的配伍方案。時間緊迫,林婉兒的心中卻沒有一絲慌亂。她深吸一口氣,迅速轉身麵對桌上的三種藥材:黃芩、白芍、炙甘草。
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她沒有時間去精細考慮藥材的其他可能性,而是迅速整理自己的思路,開始思索如何在有限的藥材中找到最合適的配方。三種藥材在她心中迅速交織,她的眼神聚焦,眉頭微微一挑,知道這是一場關於藥理和智慧的較量。
“君臣重構。”林婉兒低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決心。她迅速取過白芍30克,將它作為“君藥”——白芍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肝脾的作用,適合用於治療因氣血不和所引發的疼痛症狀。“炙甘草9克,為臣藥。”她一邊熟練地將炙甘草倒入藥研中,一邊自信地補充道,“甘草既能調和諸藥,又能緩解藥效過強所帶來的不適。”她知道,炙甘草有溫補心脾的作用,並且能使白芍的效力更加溫和、持久。
“此乃芍藥甘草湯,”她輕聲說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緩急止痛,先護住患者信心。”
她停頓片刻,迴頭掃視了現場,評委們的目光帶著審視,而其他藥材的短缺,顯然成為了她麵臨的最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藥方的佐使顯得尤為重要。林婉兒沒有急於求成,思考片刻後,她迅速取出黃芩6克,輕輕搗入研缽中。“黃芩炭6克,焦苦入心,止血不留瘀。”她的聲音平穩而自信,“應對評委質疑藥材不足。”黃芩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而其炭焦製後,不僅能止血,還能夠有效避免血瘀,化解體內的熱毒。
林婉兒將黃芩炭細心研磨,感受到其中藥性的強勁。她知道,在沒有其他藥材的情況下,這6克黃芩炭將是藥方的關鍵,它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症狀,還能應對評委們可能對藥材不足的質疑。
最後,她巧妙地轉向了外治法,意識到這不僅是治療,也是自己醫者手段的展現。她迅速撕下一角病例紙卷成灸筒,熟練地將剩餘的黃芩粉與燭蠟混合,製成了藥錠。她將藥錠輕輕放置在灸筒內,然後點燃燭火,藥香開始在空氣中擴散。
“紙灸神闕穴。”林婉兒低聲說,神情專注。她知道,神闕穴位於肚臍周圍,是調理脾胃、溫補氣血的重要部位。她將灸筒穩穩地放在銅人身上,黃芩的藥效通過這一灸法迅速滲透到病人腹部,輔助內服藥物,進一步調理體內氣血,增強療效。
藥香與藥力在空氣中交織,林婉兒心中充滿了從未有過的清晰與平靜。她深知,這不僅僅是對藥理的掌握,更是對“醫道”深刻理解的體現。麵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她沒有被壓力壓垮,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與沉穩,將所有的藥材和治療手段完美結合,展現了醫者應有的從容與力量。
隨著灸煙緩緩升起,林婉兒的眼中閃爍著自信與堅定,仿佛她已將整個治療方案掌控於心,知曉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藥材的妙用。即使麵對不確定的挑戰,她依然能穩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