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廬簷角的銅鈴撞響晨霧,清脆的鈴聲迴蕩在空氣中,驅散了周圍的輕霧。婉兒正跪在藥架旁,將曬幹的蜈蚣草小心地裝進陶罐裏。陽光透過薄霧灑下,斑駁的光影落在她的手上,映照出她專注的神情。她的手指輕輕撚動著每一根草莖,指尖傳來草莖的溫度與韌性,仿佛每一根草都在迴應著她的唿喚。
突然,秋風輕輕吹過,帶著一些落葉和遠處傳來的訊息。這是一本錄取通知書,是她接下來要走出的路。婉兒手指觸及到上麵的燙金字,那個“申城中醫藥大學”的名字觸碰了她的心,眼眶微微發熱。她輕輕地捧著信封,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期待,這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
文老抬頭,鹿角製的藥杵在銅臼中有節奏地頓了三下,發出清脆的響聲,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落在婉兒手中的信封上,淡淡地笑道:“該來的,總要來。”他抖開一旁的青布包袱,取出一套泛黃的古籍,書頁翻動時散發著溫潤的氣息,“這是你師爺傳給我的《臨證手劄》,帶去申城,每月十五曬一次防蠹。”他的話語平和卻充滿深意,這一程文老的期待一點也不少。
蔣師傅此時站在一旁,默默將一個防風藥囊塞進婉兒的行李箱夾層。他突然抽出一根竹製教鞭,遞給婉兒:“這個帶著,當個防衛。”他的話中帶著一絲玩笑,但更多的是對婉兒的關注與期許。那根竹製的教鞭看似普通,但旋開後,裏麵竟然藏著三棱針與毫針,竹子經過精心削製,散發出一種堅韌的氣息。“這是我用三十年老竹削製的,記得帶上。”蔣師傅的眼神中有著無法言喻的沉重,他將這份心意交給婉兒,仿佛是傳承著一份責任。
文老看著婉兒收拾著自己的手記,語氣沉穩:“到了申城,記得去見見你大師兄,他在浦江中醫館坐診,每周三治小兒疳積。”文老頓了頓,低聲補充道:“若見他用蜂蜜調吳茱萸敷臍,記得觀察患兒的瞳孔變化,千萬要記下。”他的話語低沉且充滿警覺,仿佛在提醒婉兒,這些細節關係著醫者的責任與患者的生死。
月台上,婉兒緊緊握著那張浸透艾草香的車票,心中湧起複雜的情感。蔣師傅走近她,輕輕拍了拍她的掌心,遞給她一塊蠟丸:“遇到宵小之輩,捏碎這個。”婉兒接過蠟丸時,才意識到裏麵藏著師父調配的“噴嚏粉”,這是一種防身不傷人的粉末,白芷和胡椒的混合物,能夠暫時迷惑對方的嗅覺,為她爭取時間。
火車緩緩駛出車站,車窗外的景象漸漸變得模糊,舊日的藥圃廢墟已逐漸遠去。婉兒透過窗戶望去,看到新播的防風草已經冒出嫩綠的芽。生命頑強地延續著,正如這片土地的重生。她翻開《臨證手劄》,書中的扉頁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中的文老年約二十,穿著中式長衫,站在申城的一家藥鋪裏抓藥。背景的藥櫃上掛著“浦江堂”的匾額,字跡古樸,仿佛訴說著這段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婉兒的心微微一震,手指輕撫過照片,仿佛能夠感受到文老當年在申城藥鋪的堅守與付出。這一刻,所有的情感都在她心頭湧動,她知道,無論走多遠,這份傳承與責任都將永遠伴隨她。無論前路如何,這份來自師門的力量與智慧,將是她最堅實的後盾。
文老的目光也落在那張泛黃的照片上,眼中有著難以言說的深沉與懷念。他歎了口氣,輕聲道:“一切,終歸是輪迴。醫道傳承,岐黃新芽。”
蟬鳴撕開九月的晨霧,婉兒拖著樟木箱跨過申城中醫藥大學的門檻。箱角磕在青石板的裂縫間,發出“哢嗒”一聲,震開了銅鎖,曬幹的艾草和蒼術的辛香隨著風灑出,彌漫在清晨的空氣中。前排梳背頭的男生猛地打了兩個噴嚏,腕間的沉香手串撞在拉杆箱上,濺起了幾顆暗紅的星子,光在陽光下閃爍,仿佛時間也在這一刻停頓。
“同學,蜈蚣幹掉了。”穿漢服的女生彎腰拾起從箱縫滑落的藥材,指尖丹蔻色的指甲映著黑褐色的蟲體,“我是唐果,法醫專業,——這玩意兒能分我兩條驅蟑螂不?”她的聲音帶著些許嬉笑,眼中卻滿是對藥材的興趣。
“當然可以,盡管拿去就是”婉兒笑笑,答道。
報到處的老槐樹下,教務主任的狼毫筆正在宣紙上遊走,朱砂混著鬆煙墨的氣味鑽進婉兒的鼻腔。她看著自己的名字洇在“蘇”字最後一勾,墨跡蜿蜒如寸口脈。“帶脈枕了嗎?”主任突然出聲,筆尖懸在“林婉兒”二字上方,聲音沉穩且帶著一絲微妙的考量,“日後的診基課要練把脈。”
林半夏從人群中擠過來,鼻尖的銀鏈在陽光下晃動著冷光:“主任,我多縫了個決明子枕芯...”話還沒說完,後排傳來了嗤笑聲。梳背頭的男生晃著沉香串:“都什麽年代了,我家藥房早用電子脈象儀。”
婉兒對著林半夏點頭致意道:“我有帶,謝謝。”林半夏也對婉兒微笑道。
宿舍走廊彌漫著陳年柏木的香氣,401室的門楣上掛著一束艾草。婉兒推開掉漆的木門,東北角床鋪的骷髏頭t恤女生正在用蟬蛻拚成的八卦圖貼符咒。“我爺爺是出馬仙!”唐果甩了甩挑染的藍發,走向婉兒,“你這艾絨床墊借我拍個某音?”她的語氣中帶著一些無害的挑釁,但眼神中卻透著一種對古法的敬畏。
“這是南城藥圃的三年陳艾。”婉兒邊說著,邊鋪開靛藍粗布床單,夾層的艾葉碎屑簌簌落在水泥地上,像細小的雪花散落。對床的林半夏忽然湊近,砭石吊墜輕輕擦過婉兒耳垂,“你身上有藍花楹的苦香,最近接觸過重金屬患者?”她的聲音低沉而敏銳,仿佛能夠感知到婉兒身上微妙的氣場變化。
“前麵跟在長輩身邊湊了個熱鬧。”婉兒對林半夏的主動以及熱情還是很接受的。
“那也不錯了呀,你應該有很多經驗哦?”
“倒也談不上經驗,我隻是跟著老人的時間多一些。”婉兒低調的說道。
夕陽的餘輝將百草園染成琥珀色,教材發放處的老先生扶了扶玳瑁眼鏡,溫文爾雅地說:“二十年來頭迴見人用竹書簽。”他的話中有些許調侃,但更多的是感慨。泛黃的《中藥鑒定學》扉頁上夾著一枚藍花楹標本,管理員忽然壓低聲音:“子時閉館後,頂樓古籍庫第三十七頁。”他的語氣有些神秘,仿佛隱藏著某種重要的秘密。
開學典禮的銅鍾撞碎了暮色,校長站在忍冬藤架下致辭,鳳尾蝶停在他灰白鬢角上,翅膀微微顫動。老園丁蹲在紫蘇叢中修剪枯枝,銅剪的開合聲和校長的演講交織在一起,迴蕩在整個百草園:“...我校前身是浦江堂藥鋪,這株忍冬是光緒年間移栽過來的...”他的聲音悠揚,仿佛訴說著這座學校深厚的曆史與底蘊。
婉兒仰頭望著藤蔓的走勢,忽然拽住林半夏的手腕,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你看!主藤沿膀胱經走向,側枝分明是絡脈分布!”她的聲音急切而帶著興奮,仿佛發現了某種奇妙的規律。兩人的低語驚動了藤間棲鳥,撲棱棱地飛起,掠過了陳沉的頭頂。他腕間的沉香串流蘇不小心纏住了唐果的發圈,唐果臉上露出一絲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診基課的仿古脈枕還沾著前人的汗漬,發黃的布麵顯得有些陳舊。教授舉起木質的教具,神色嚴肅:“誰來演示寸關尺定位?”陳沉晃著沉香串起身,腕間的金表在晨光中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橈骨莖突內側為關,向肘為尺...”他的聲音穩重而清晰,仿佛是早已爛熟於心。
後排的婉兒小聲嘀咕:“應是腕橫紋下一寸,且需三指齊下。”教授舉起泛黃的《脈經》:\"寸關尺定位,須循腕橫紋...\"話音未落,陳沉晃著沉香手串插話:\"我家藥房新進的電子脈診儀,能分二十八種脈象。\"
婉兒膝頭的《臨證手劄》滑落在地,夾藏的藍花楹標本飄到講台前。教授彎腰拾起時,老花鏡鏈纏住了書頁間的流蘇。
\"林同學,\"教授突然用銀針挑起幹花,\"可知藍花楹入藥的規矩?\"滿堂寂靜中,婉兒想起南城暴雨夜師父的叮囑:\"此花葉毒根良,須霜降後取東向根須。\"
\"啪!\"教授將標本壓在黑板經絡圖上,\"明日隨我去藥材庫,去年收的藍花楹根霜浸過頭了。\"他指尖劃過足三裏穴位,\"正好教你們炮製去毒的訣竅。\"
子時,月光悄悄爬上古籍庫的木梯。第三十七頁的桑皮紙上記載著:“民國六年,申城南郊童疳症,目現金環...”蠅頭小楷的批注在燭火下泛紅,字跡仿佛被時間的印記稍微磨損過:“此非疳積,實為鉛毒入腦。”墨跡的走勢與婉兒師父手劄中的字跡極為相似,仿佛是同一位醫者的筆跡。
樓外忽然傳來銅鈴聲,巡夜人的燈籠晃過窗欞,散發出溫暖的光點。婉兒默默地從衣袖裏摸出師父給的開元通寶,小心翼翼地壓在書頁上,錢幣的“元”字正巧蓋住了批注的落款——那是一個殘缺的“文”字,仿佛是師父未完的叮囑,蘊含著無盡的教誨與期望。
突然,秋風輕輕吹過,帶著一些落葉和遠處傳來的訊息。這是一本錄取通知書,是她接下來要走出的路。婉兒手指觸及到上麵的燙金字,那個“申城中醫藥大學”的名字觸碰了她的心,眼眶微微發熱。她輕輕地捧著信封,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期待,這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
文老抬頭,鹿角製的藥杵在銅臼中有節奏地頓了三下,發出清脆的響聲,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落在婉兒手中的信封上,淡淡地笑道:“該來的,總要來。”他抖開一旁的青布包袱,取出一套泛黃的古籍,書頁翻動時散發著溫潤的氣息,“這是你師爺傳給我的《臨證手劄》,帶去申城,每月十五曬一次防蠹。”他的話語平和卻充滿深意,這一程文老的期待一點也不少。
蔣師傅此時站在一旁,默默將一個防風藥囊塞進婉兒的行李箱夾層。他突然抽出一根竹製教鞭,遞給婉兒:“這個帶著,當個防衛。”他的話中帶著一絲玩笑,但更多的是對婉兒的關注與期許。那根竹製的教鞭看似普通,但旋開後,裏麵竟然藏著三棱針與毫針,竹子經過精心削製,散發出一種堅韌的氣息。“這是我用三十年老竹削製的,記得帶上。”蔣師傅的眼神中有著無法言喻的沉重,他將這份心意交給婉兒,仿佛是傳承著一份責任。
文老看著婉兒收拾著自己的手記,語氣沉穩:“到了申城,記得去見見你大師兄,他在浦江中醫館坐診,每周三治小兒疳積。”文老頓了頓,低聲補充道:“若見他用蜂蜜調吳茱萸敷臍,記得觀察患兒的瞳孔變化,千萬要記下。”他的話語低沉且充滿警覺,仿佛在提醒婉兒,這些細節關係著醫者的責任與患者的生死。
月台上,婉兒緊緊握著那張浸透艾草香的車票,心中湧起複雜的情感。蔣師傅走近她,輕輕拍了拍她的掌心,遞給她一塊蠟丸:“遇到宵小之輩,捏碎這個。”婉兒接過蠟丸時,才意識到裏麵藏著師父調配的“噴嚏粉”,這是一種防身不傷人的粉末,白芷和胡椒的混合物,能夠暫時迷惑對方的嗅覺,為她爭取時間。
火車緩緩駛出車站,車窗外的景象漸漸變得模糊,舊日的藥圃廢墟已逐漸遠去。婉兒透過窗戶望去,看到新播的防風草已經冒出嫩綠的芽。生命頑強地延續著,正如這片土地的重生。她翻開《臨證手劄》,書中的扉頁夾著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中的文老年約二十,穿著中式長衫,站在申城的一家藥鋪裏抓藥。背景的藥櫃上掛著“浦江堂”的匾額,字跡古樸,仿佛訴說著這段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婉兒的心微微一震,手指輕撫過照片,仿佛能夠感受到文老當年在申城藥鋪的堅守與付出。這一刻,所有的情感都在她心頭湧動,她知道,無論走多遠,這份傳承與責任都將永遠伴隨她。無論前路如何,這份來自師門的力量與智慧,將是她最堅實的後盾。
文老的目光也落在那張泛黃的照片上,眼中有著難以言說的深沉與懷念。他歎了口氣,輕聲道:“一切,終歸是輪迴。醫道傳承,岐黃新芽。”
蟬鳴撕開九月的晨霧,婉兒拖著樟木箱跨過申城中醫藥大學的門檻。箱角磕在青石板的裂縫間,發出“哢嗒”一聲,震開了銅鎖,曬幹的艾草和蒼術的辛香隨著風灑出,彌漫在清晨的空氣中。前排梳背頭的男生猛地打了兩個噴嚏,腕間的沉香手串撞在拉杆箱上,濺起了幾顆暗紅的星子,光在陽光下閃爍,仿佛時間也在這一刻停頓。
“同學,蜈蚣幹掉了。”穿漢服的女生彎腰拾起從箱縫滑落的藥材,指尖丹蔻色的指甲映著黑褐色的蟲體,“我是唐果,法醫專業,——這玩意兒能分我兩條驅蟑螂不?”她的聲音帶著些許嬉笑,眼中卻滿是對藥材的興趣。
“當然可以,盡管拿去就是”婉兒笑笑,答道。
報到處的老槐樹下,教務主任的狼毫筆正在宣紙上遊走,朱砂混著鬆煙墨的氣味鑽進婉兒的鼻腔。她看著自己的名字洇在“蘇”字最後一勾,墨跡蜿蜒如寸口脈。“帶脈枕了嗎?”主任突然出聲,筆尖懸在“林婉兒”二字上方,聲音沉穩且帶著一絲微妙的考量,“日後的診基課要練把脈。”
林半夏從人群中擠過來,鼻尖的銀鏈在陽光下晃動著冷光:“主任,我多縫了個決明子枕芯...”話還沒說完,後排傳來了嗤笑聲。梳背頭的男生晃著沉香串:“都什麽年代了,我家藥房早用電子脈象儀。”
婉兒對著林半夏點頭致意道:“我有帶,謝謝。”林半夏也對婉兒微笑道。
宿舍走廊彌漫著陳年柏木的香氣,401室的門楣上掛著一束艾草。婉兒推開掉漆的木門,東北角床鋪的骷髏頭t恤女生正在用蟬蛻拚成的八卦圖貼符咒。“我爺爺是出馬仙!”唐果甩了甩挑染的藍發,走向婉兒,“你這艾絨床墊借我拍個某音?”她的語氣中帶著一些無害的挑釁,但眼神中卻透著一種對古法的敬畏。
“這是南城藥圃的三年陳艾。”婉兒邊說著,邊鋪開靛藍粗布床單,夾層的艾葉碎屑簌簌落在水泥地上,像細小的雪花散落。對床的林半夏忽然湊近,砭石吊墜輕輕擦過婉兒耳垂,“你身上有藍花楹的苦香,最近接觸過重金屬患者?”她的聲音低沉而敏銳,仿佛能夠感知到婉兒身上微妙的氣場變化。
“前麵跟在長輩身邊湊了個熱鬧。”婉兒對林半夏的主動以及熱情還是很接受的。
“那也不錯了呀,你應該有很多經驗哦?”
“倒也談不上經驗,我隻是跟著老人的時間多一些。”婉兒低調的說道。
夕陽的餘輝將百草園染成琥珀色,教材發放處的老先生扶了扶玳瑁眼鏡,溫文爾雅地說:“二十年來頭迴見人用竹書簽。”他的話中有些許調侃,但更多的是感慨。泛黃的《中藥鑒定學》扉頁上夾著一枚藍花楹標本,管理員忽然壓低聲音:“子時閉館後,頂樓古籍庫第三十七頁。”他的語氣有些神秘,仿佛隱藏著某種重要的秘密。
開學典禮的銅鍾撞碎了暮色,校長站在忍冬藤架下致辭,鳳尾蝶停在他灰白鬢角上,翅膀微微顫動。老園丁蹲在紫蘇叢中修剪枯枝,銅剪的開合聲和校長的演講交織在一起,迴蕩在整個百草園:“...我校前身是浦江堂藥鋪,這株忍冬是光緒年間移栽過來的...”他的聲音悠揚,仿佛訴說著這座學校深厚的曆史與底蘊。
婉兒仰頭望著藤蔓的走勢,忽然拽住林半夏的手腕,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你看!主藤沿膀胱經走向,側枝分明是絡脈分布!”她的聲音急切而帶著興奮,仿佛發現了某種奇妙的規律。兩人的低語驚動了藤間棲鳥,撲棱棱地飛起,掠過了陳沉的頭頂。他腕間的沉香串流蘇不小心纏住了唐果的發圈,唐果臉上露出一絲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診基課的仿古脈枕還沾著前人的汗漬,發黃的布麵顯得有些陳舊。教授舉起木質的教具,神色嚴肅:“誰來演示寸關尺定位?”陳沉晃著沉香串起身,腕間的金表在晨光中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橈骨莖突內側為關,向肘為尺...”他的聲音穩重而清晰,仿佛是早已爛熟於心。
後排的婉兒小聲嘀咕:“應是腕橫紋下一寸,且需三指齊下。”教授舉起泛黃的《脈經》:\"寸關尺定位,須循腕橫紋...\"話音未落,陳沉晃著沉香手串插話:\"我家藥房新進的電子脈診儀,能分二十八種脈象。\"
婉兒膝頭的《臨證手劄》滑落在地,夾藏的藍花楹標本飄到講台前。教授彎腰拾起時,老花鏡鏈纏住了書頁間的流蘇。
\"林同學,\"教授突然用銀針挑起幹花,\"可知藍花楹入藥的規矩?\"滿堂寂靜中,婉兒想起南城暴雨夜師父的叮囑:\"此花葉毒根良,須霜降後取東向根須。\"
\"啪!\"教授將標本壓在黑板經絡圖上,\"明日隨我去藥材庫,去年收的藍花楹根霜浸過頭了。\"他指尖劃過足三裏穴位,\"正好教你們炮製去毒的訣竅。\"
子時,月光悄悄爬上古籍庫的木梯。第三十七頁的桑皮紙上記載著:“民國六年,申城南郊童疳症,目現金環...”蠅頭小楷的批注在燭火下泛紅,字跡仿佛被時間的印記稍微磨損過:“此非疳積,實為鉛毒入腦。”墨跡的走勢與婉兒師父手劄中的字跡極為相似,仿佛是同一位醫者的筆跡。
樓外忽然傳來銅鈴聲,巡夜人的燈籠晃過窗欞,散發出溫暖的光點。婉兒默默地從衣袖裏摸出師父給的開元通寶,小心翼翼地壓在書頁上,錢幣的“元”字正巧蓋住了批注的落款——那是一個殘缺的“文”字,仿佛是師父未完的叮囑,蘊含著無盡的教誨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