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的對立鬥爭指的是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和相互製約。這種對立是絕對的,如天與地、上與下、內與外、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晝與夜、明與暗、寒與熱、虛與實等,都是陰陽對立的體現。


    陰陽雙方的對立和鬥爭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它們通過相互製約和相互鬥爭,取得了動態平衡,這是事物正常發展變化的基礎。如果陰陽的對立鬥爭激化,動態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陰陽失調,進而引發疾病。


    在人體中,陰陽的對立鬥爭同樣存在。生命現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發展的動力,這些矛盾可以用陰陽來表述。例如,就生命物質的結構和功能而言,生命物質為陰(精),生命機能為陽(氣)。陰陽的對立鬥爭在人體中表現為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生命機能的興奮與抑製等過程,這些過程的平衡和協調是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基礎。


    因此,陰陽學說的對立鬥爭是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鬥爭的生動體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病理變化是陰陽失調的結果,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麵解釋:


    一、陰陽平衡與疾病發生


    人體內的陰陽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即出現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疾病的發展關係到人體的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麵。正氣指的是人體的機能活動,及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對損傷組織的修複能力等。邪氣則泛指各種致病因素。


    二、陰陽偏勝與偏衰


    陰陽偏勝:指的是陰邪或陽邪偏盛,即陰或陽任何一方高於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例如,陽邪致病會導致陽偏盛的實熱證,而陰邪致病則會導致陰偏盛的寒實證。


    陰陽偏衰:指的是陰虛或陽虛,即陰或陽任何一方低於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陽氣虛損會導致機體出現寒象,而陰液不足則會出現熱象。


    三、陰陽互損與轉化


    在陰陽偏衰的情況下,還會出現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陰陽兩虛證。此外,陰陽之間還可以發生轉化,如陰證轉化為陽證,或陽證轉化為陰證。


    陰陽學說不僅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工具。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陰陽失衡情況,判斷病位、病性和病勢,從而製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陰陽學說能夠全麵而深入地解釋人體的病理變化,為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陰陽學說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和解釋,具體如下:


    望診


    望診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以測知內髒病變。陰陽學說在望診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色澤的陰陽分辨上:


    1.色澤分陰陽:色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例如,麵部皮膚潮紅主心虛、主熱,為陽;麵部皮膚蒼白主肺虛、主寒、主失血,為陰。


    2.望形態:如形肥食少為脾虛有痰,屬陰病;形瘦善饑,為胃中有火,屬陽病。


    3.望舌:舌質可以反映五髒的虛實,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體的深淺。舌質淡白主虛、主寒,為陰;舌質紅主熱,為陽。舌苔黃,脾胃火大,為陽;舌苔白,說明脾胃寒,為陰。


    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麵,通過這兩種手段來了解健康狀況,診察疾病。陰陽學說在聞診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聲音和氣息的陰陽屬性上:


    1.語聲高亢洪亮者為陽,語聲低微無力者為陰。


    2.唿吸有力、聲高氣粗者為陽,唿吸微弱、聲低氣怯者為陰。例如,咳嗽聲重濁沉悶,多屬實證,為寒痰濕濁停聚於肺,肺失肅降所致,屬陰病;而咳嗽聲清脆響亮,多屬熱證、燥證,為肺熱津傷所致,屬陽病。


    問診


    問診是詢問病人的症狀、感受和生活習慣等,以獲取疾病的信息。陰陽學說在問診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症狀的陰陽屬性判斷上:


    1.身熱惡熱者為陽,身寒惡寒為陰。


    2.口渴喜冷飲者為陽,口不渴或喜熱飲者為陰。


    切診


    切診主要是診脈,通過切按病人的脈搏,了解病人體內髒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的虛實以及病邪的性質等。陰陽學說在切診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脈象的陰陽屬性上:


    1.以部位論,寸為陽,尺為陰。


    2.以動態論,至者為陽,去者為陰。


    3.以至數論,數者為陽,遲者為陰。


    4.以形狀論,浮大洪滑為陽,沉澀細小為陰。


    例如,脈象洪大滑數,多為陽熱亢盛;脈象沉澀細小,多為陰寒內盛。


    總之,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始終,是中醫認識和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工具。


    陰陽學說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救偏弊,恢複陰陽兩方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陰陽學說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確定治療原則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陰陽偏盛為邪氣盛的實證,治療時采用“瀉其有餘”(祛邪)的原則。


    2.陽偏盛: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宜用寒涼藥以製其陽,即“熱者寒之”。若陽熱盛損傷了陰液,則當兼顧其不足,適當配合益陰之法。


    3.陰偏盛: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宜用溫熱藥以製其陰,即“寒者熱之”。若陰寒盛損傷了陽氣,則當兼顧其不足,適當配合扶陽之法。


    4.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為正氣不足的虛證,治療時采用“補其不足”(扶正)的原則。


    5.陰虛:陰虛不能製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須用“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的方法,即用滋陰壯水法,以抑製陽亢火盛,《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


    6.陽虛:陽虛不能製陰而造成陰盛者,屬虛寒證,須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翳,《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7.陰陽互損的治療原則:陰陽互損導致陰陽兩虛,應采用陰陽雙補的治療原則。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


    對陰損及陽、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以補陽為主,兼以補陰。


    對陽損及陰、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證,以補陰為主,兼以補陽。


    二、歸納藥物的性能


    陰陽學說也用陰陽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


    1.藥性:寒涼屬陰,溫熱屬陽。具有減輕或消除熱證作用的中藥,一般具有寒性或涼性;具有減輕或消除寒證作用的中藥,一般具有溫性或熱性。


    2.五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


    3.升降浮沉:升浮者為陽,沉降者為陰。大抵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多下行向內,其性沉降。


    總之,用陰陽學說指導疾病的治療,就是根據病症的陰陽偏勝偏衰的情況,確定治療原則。再結合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以糾正因疾病所致的陰陽失調狀態,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紫微鬥數說明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界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界玄並收藏紫微鬥數說明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