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蔡伯喈的女兒?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 作者:天麻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決策一旦做出便不再更改,張易堅定地說。翌日,他將隻攜李嗣業啟程洛陽。
臨行之時,劉伯溫等人陪同送行至城門。
“若我不在期間,城中大事小情皆由先生裁決!”
黃忠、龔都等人站在他麵前恭聲迴應,均表尊從。
“此番赴董府,不妨直陳來意。”
劉伯溫再度提醒。
對此,張易自然理解透徹:此行難瞞過董卓耳目,秘密行事或令其生嫌。不如光明正大地前去,表明自身立場,展示無欺暗藏的誠意。
“請軍師寬心,我心裏有數!”
說罷,張易取過馬繩,穩穩上馬。身後緊跟著的是僅持劍未帶長刃武器、全然信賴於張易的李嗣業。
二人策馬上路,直指洛陽方向前行。
洛陽距離南陽北部並不遙遠,近乎接壤。
然而,因其周邊環山,並且董卓利用巨石封堵了洛陽與南陽北部之間的伊闕關,使得張易難以通行。
伊闕關是荊州通往北方的重要關卡,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對於防範袁術,董卓的態度絕不僅僅是口頭警告。
但令他未曾預料到的是,張易竟已擊敗了袁術。
要想繼續向北,他們不得不選擇一條更長的向東線路,前往大穀關通行。
盡管如此,張易與李嗣業騎乘著良駒,連夜疾馳,當夜便離開了南陽地界。
次日清晨,二人已抵達大穀關前。
緊接著又半日馳馬未歇。
直至第二日正午,張易和李嗣業才引領馬匹進入洛陽城。
正因為二人非凡,加上所乘皆為汗血寶馬,這才得以在一日一夜之內趕至洛陽。
通常情況下,普通騎兵至少需要三日方能完成此行程。
與宛城相比,洛陽顯得雄偉壯麗得多,其城牆的規模亦遠非宛城所能企及。
憑借這樣的城牆,張易猜測董卓似乎無須遠遁長安,隻要固守洛陽,便可安然無恙。
城中糧草供應充足的話,任何敵軍都難攻克。
“嗣業,先找個住處休息。我去一趟相國府!”
張易言道,有意先行訪問董卓。
其意除了想使董卓放鬆對他的警惕,也包含個人對這位曾深刻影響東漢朝政的男人的好奇之心。
若非此人,東漢可能還能延續數十載。
是他 ** 了年輕的皇帝,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終結。
“主上,不如讓我一同前去,在門外為您看管馬匹,如遇變故,兩人之間好互為援手!”
臨行前,劉伯溫便囑咐過李嗣業要保護好張易。
允許張易單獨冒險,劉伯溫深感懊悔,所以對安全問題格外小心。
“好吧,那你與我一同前往!”
張易同意後,便帶領李嗣業直奔相國府。
他心中早已熟記了相國府的位置,無需他人引導。
二人輾轉幾番,終到達相國府外。
“止步!”
守門衛兵上前製止,卻並未出言不遜,表現得禮貌周全。
衛兵們的目光敏銳,對方身後價值連城的寶馬,身著華麗的服飾,以及腰間的名劍玉佩,無不昭示了對方顯赫的地位。
“南陽太守張易,專程拜訪相國,請您通報一聲!”
張易抱拳施禮,懇請通稟。
“請太守稍候,我即刻通報相國大人!”
衛兵應答迅速,旋即快步向內通報。
“什麽?”
相國府內,正臥榻聽音賞舞的董卓忽聞來者,頓時由榻起身。
此刻,耳畔悅耳之音在他聽來竟是聒噪。
“行了,行了,你們先退下!”
董卓揮手示意歌舞停止。
“你說張易來了?”
董卓複問侍衛。
“是的,相國,那人確自稱為張易,年紀約在十六、七歲間,僅攜一名隨從,言辭中表達來訪相國的意圖。”
衛兵連忙俯身報告具體情況。
董卓心中疑惑重重。
根據李儒的說法,張易似乎懷有異心。
為何他不僅單刀直入,而且還特意來訪相國府?
這些跡象均不像是背反之人的所為。
董卓輕點其頭,神色漸顯篤定。
他對張諮素有賞識之情,而張易的太守職務也是由他舉薦。
從家族角度講,自己還是張易的長輩。
張易幼時曾在自己的懷抱中小解,
這樣的親近,怎麽可能對自己的忠貞生疑?
經一番自我分析後,董卓逐漸確信。
“大人!大人!”
李儒匆匆跑入,手拿文書,神情顯得興奮異常。此時董卓正在相國府後的庭院處理政務,統領一支專門搜集情報的隊伍。
一瞧見李儒如此激動,董卓猜測定然是捕捉到了重要線索。“文優,別急,緩緩道來。發生了何事?”董卓開口問道。
“張易,張易已抵達洛陽!”李儒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書信,一邊思緒萬千,想象著留下張易在洛陽,同時派心腹接掌南陽的種種可能。
“這點小事本相早已知曉,張易就在門外等候多時了。”董卓略帶不滿地迴應,此言一出,李儒立刻平複心情,心知與主公所想無差。然而,董卓認為如果有異心,張易必定不敢來到相國府;相反,李儒卻揣測張易是否正施反向策略?
無論如何,“速去將張雲驥帶到我麵前!”董卓吩咐道。一名侍衛應聲而去,顯見得張易已在門口等候良久。李儒見主公此景,心中暗忖董卓顯然對張易有了不小的信賴,隻因張易到洛陽後徑直來訪,此舉無疑加深了好感。
李儒雖有所慮,但並非此刻一兩句可以表達清楚。再說了,正談話間如果張易聽聞自己說他的不是,未免有些尷尬。還不如待到送走張易後,再行交流更妥當些。
“府君,請進,相國正恭候您的到來!”侍衛對張易說。張易微微頷首,輕拍了一下李嗣業的肩頭以示安慰,繼而跟隨侍衛步入內庭。
而李嗣業則安靜地帶馬來到一處角落,警覺地注視四周,仔細聆聽府內的任何動靜。若稍有異常戰鬥之聲,他會毫不猶豫地衝入相救。
相較而言,相國府遠比張易自己的太守府宏大,穿梭其間宛如行走於迷宮,費了一番功夫終於到達了正廳前。
“張府君,裏邊請。”侍衛禮貌躬身道,隨即退至一側。
隨著一聲唿喚,張易邁步踏入。
“哈哈哈哈,雲驥,一年多未見,你的體魄更加健碩了啊!”張易方一入內,一位身材魁梧、滿臉濃須的男子便迎上前來,緊緊擁抱著張易,隨後笑著拍擊其背。
看到麵前這位體型壯實、麵有髭髯的中年男人,張易心底也升起了熟悉之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曾經因張諮上任,自己亦隨張諮來訪此府,雖然知道董卓性情殘忍暴戾,但對於張易的父親以及諸如蔡邕這樣的學界泰鬥仍存幾分敬重。倘若不然,蔡邕豈會因悲憫董卓之死而遭到 ** 以致喪生。
“伯父,許久未見。”張易自然道出,深知此刻的每一分禮貌都會加深對方的好感。
這一稱唿使得董卓頓時眉開眼笑,同時內心微覺歉意。張諮可謂他的知己,而因其推舉不慎導致其身亡。現如今麵對張諮唯一子嗣張易,竟心存疑慮,令這位霸權者顏麵無光。盡管董卓有過弑君之實,但這不妨礙他對友情及過去的緬懷。
“好,就稱唿為伯父吧。你父親於我而言乃是摯友,你尊稱我伯父,自當名正言順!”董卓爽朗地說,此刻他對張易的信任又深了一層。如此孝順懂事的青年,怎可能懷二心?
“正好趕上午膳,我們一起用餐吧。”
董卓說道,隨後便帶領張易入席。
張易坐下後,開始觀察四周。除了身旁的仆從外,隻有一名中年文人坐在他對麵。
那人眼神陰沉,不斷打量著張易,偶爾輕笑幾聲,這讓張易感到極為不安。
這人一看就是一個深藏不露的老油條!
如果張易猜測沒錯的話,此人應該是李儒。
“雲驥,你怎麽突然離開南陽來到了洛陽?該不會隻是為了來我家串門吧?”
董卓喝了一口酒,開始談論正題。
“伯父,先父在世時曾為我訂了一樁婚事,現在婚期臨近,此次前來,就是為了報告此事。”
張易迴答。
他父親是在今年年初離世的,按傳統,年內他不能成婚或納妾。但現在已經十一月底了,再等一個多月,就是新的一年了,這項規矩就不再有效。
“蔡伯喈的女兒?”
顯然,董卓對此知情,可能是張諮之前告訴他的。
“正是,伯父。”
“此外,侄子還聽說您送往潁川的軍需物資被黃巾餘黨劫走,侄子得知他們要經由南陽逃往荊州,便率部將這些殘餘勢力盡數消滅,成功收迴了軍需物資。趁這次機會前來向您報告,也算能讓您出一口惡氣。我和屬下已經先來,並安排人員將物資運迴洛陽,還給伯父。”
張易編了一個謊言,但這物資的問題確實是他與劉伯溫預先策劃好的。
區區七輛馬車的物資,最多夠裝備六千人,並非大礙。因此,不如將其歸還給董卓。
再說,董卓未必會接受。
不出所料,董卓聽後先是爽朗大笑,然後搖搖手道:“算了,算了,不過是一兩千士兵的裝備罷了。賢侄能把那些亂賊斬殺殆盡,已經讓我十分欣慰了。這裝備,就算是我為你即將到來的婚禮送上的一份禮物,哈哈哈!”
盡管這批軍需並不充足,但裝備被竊使董卓相當惱怒。
原本,他曾派遣六千人前往潁川對付袁術,結果還沒到達前線,物資就出了問題,這件事讓董卓大為不滿。
他一度想讓呂布前去討伐那些黃巾賊徒。
但轉念一想,這無疑是用大炮打蚊子,過於誇張,最後還是選擇忍耐下去。
現在的天下動蕩不安,各地諸侯對他虎視眈眈,他不願因小事再結新仇。
誰料,張易竟然為他解決了這個麻煩,這讓他心緒大好!
董卓對張易好感大增。
一旁的李儒見到兩人交談得如此融洽,對張易的警惕心也達到頂峰。
在董卓眼中,張易表現出的是忠誠與友善;而在李儒看來,張易卻是處處精心計算,每一步都顯得極其慎重。
主動赴洛陽覲見,斬殺黃巾餘黨並返還軍需物資產生,不僅證明了他對董卓的忠誠,而且彰顯了他的謹慎和不具野心。
張易並未言及半個“忠”字,但其行為卻無處不體現出他的忠誠。
這讓人不得不考慮兩種可能:要麽,他是真心實意效忠董卓;要麽,他有更大的謀算。
李儒更傾向於後一種看法。
此人的確非同尋常。
“嗬嗬,雲驥還需前往未來嶽父家,我不會多加阻攔。文優啊,替我去送送雲驥,把我的四輪車取來給他做車乘!”
董卓豪爽地笑著,與張易交談讓他頗為愉悅。
張易暗自得意於自己的手段,在宴席上應對人情的能力不是白白學的,搞定董卓不過是信手拈來罷了。
他彎腰告別,與李儒一同出門,馬車已準備妥當。
“張太守,請!”
李儒語氣冷淡地說。
對於李儒的冷淡,張易完全不在意,輕盈一躍便上了馬車,並緊緊抓住李儒的手腕:“文優兄,我也不知道蔡公家在何處,不如勞煩兄台指路如何?”
李儒正好有意與張易進行深入對話,以探查這位年輕人的底細。因此,他欣然上了車。給了一旁的李嗣業一個眼神示意後,張易拉下了車簾。李嗣業則騎馬緊隨在馬車一邊。
車隊浩浩蕩蕩地行走在街上,周圍無人敢於接近。
“張雲驥,你的那些手段或許能 ** 他人,但我李儒卻不會被迷惑。”
車簾合上後,兩人一度陷入了沉默。然而李儒率先打破了這份寧靜,企圖出其不意地考驗張易。
但張易的表情未現絲毫波動。
“文優兄何出此言?”
“南陽人口眾多,你張雲驥先是整合了三十七縣,所有縣級官員幾乎都是由你親手挑選的人擔任。之後你又招募大量兵馬,據我所知,你麾下已有數萬之眾,這可是真嗎?”
李儒拋出了他的疑問和猜測,畢竟真正的數目也隻有張雲驥清楚。
“同時,你還改進了農具,提升了個人聲望。”
“有了軍隊和聲望,唯一欠缺的就是人才吧?”
“此次來洛陽,真的僅僅是為迎娶蔡文姬嗎?”
麵對李儒連珠炮似的詢問,張易表麵上依然淡定從容,內心深處卻不由自主地佩服李儒的洞察力。“真是一針見血啊!”
但他還是冷靜迴應道:“文優兄多慮了,我來這兒隻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接著他又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說到軍隊,實因周邊強鄰環伺,比如孫堅和袁術,加上南方的劉表也有圖謀,若非組建武裝,恐怕我早已身首異處。”
對於聲望,張易更是顯得無辜,“實不相瞞,我張雲驥之所以改良農具,完全是出於為民解憂的心念,希望能夠稍稍改善他們艱辛的生活。”
張易的話語似乎觸動了某些東西,李儒凝視著張雲驥,心裏暗暗讚歎這位少年英雄。年僅十六歲,竟能在如此緊張的情境下依然鎮定自若,實屬難得!
李儒笑眯眯地接話道:“這樣就好!”
片刻停頓後,他又被問及策略建議時露出了一些笑容。雖然感到受到恭維頗為愉悅,但對方畢竟是張易……
然而張易那番對局勢的看法確實值得思考。李儒之前過多的關注張易本身,竟忽略了袁術的存在……
李儒沉吟片刻,開始分析當前局勢:“當今局勢日趨明朗。袁紹北上至渤海,憑借著家族的聲望,不出意外的話,他會迅速占領冀州。盡管如此,還有北方的公孫瓚與他抗衡,至於江南地區則因為門閥林立內耗嚴重而難以構成威脅。最需警惕的是袁術和孫堅二人……他們若是放任自流,很可能分別占領徐州、兗州和淮南等戰略要地。必須找到辦法製衡他們。”
此時,一個念頭在李儒心頭悄然升起——是否真的無法留下張易這樣的潛力股?李儒深知眼前這局勢的複雜,但也正因如此,張易或許能成為改變這棋局的關鍵。
李儒的目光透過眼前的局麵,仿佛看穿了未來的走向。他知道,北有公孫瓚將崛起,袁紹也將掌握冀州。東漢末年的這場紛爭才剛剛開始,而其中的每個參與者,包括他自己,都在不斷地做出決策,以期在這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
剛才張易提及的關於孫堅和袁術,這讓李儒變得非常謹慎。雖然他一直都在策劃如何針對張易,但現在他意識到更緊要的事情是要處理袁術和孫堅這兩位強大的人物。畢竟,徐州的陶謙並不是他們的對手。
臨行之時,劉伯溫等人陪同送行至城門。
“若我不在期間,城中大事小情皆由先生裁決!”
黃忠、龔都等人站在他麵前恭聲迴應,均表尊從。
“此番赴董府,不妨直陳來意。”
劉伯溫再度提醒。
對此,張易自然理解透徹:此行難瞞過董卓耳目,秘密行事或令其生嫌。不如光明正大地前去,表明自身立場,展示無欺暗藏的誠意。
“請軍師寬心,我心裏有數!”
說罷,張易取過馬繩,穩穩上馬。身後緊跟著的是僅持劍未帶長刃武器、全然信賴於張易的李嗣業。
二人策馬上路,直指洛陽方向前行。
洛陽距離南陽北部並不遙遠,近乎接壤。
然而,因其周邊環山,並且董卓利用巨石封堵了洛陽與南陽北部之間的伊闕關,使得張易難以通行。
伊闕關是荊州通往北方的重要關卡,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對於防範袁術,董卓的態度絕不僅僅是口頭警告。
但令他未曾預料到的是,張易竟已擊敗了袁術。
要想繼續向北,他們不得不選擇一條更長的向東線路,前往大穀關通行。
盡管如此,張易與李嗣業騎乘著良駒,連夜疾馳,當夜便離開了南陽地界。
次日清晨,二人已抵達大穀關前。
緊接著又半日馳馬未歇。
直至第二日正午,張易和李嗣業才引領馬匹進入洛陽城。
正因為二人非凡,加上所乘皆為汗血寶馬,這才得以在一日一夜之內趕至洛陽。
通常情況下,普通騎兵至少需要三日方能完成此行程。
與宛城相比,洛陽顯得雄偉壯麗得多,其城牆的規模亦遠非宛城所能企及。
憑借這樣的城牆,張易猜測董卓似乎無須遠遁長安,隻要固守洛陽,便可安然無恙。
城中糧草供應充足的話,任何敵軍都難攻克。
“嗣業,先找個住處休息。我去一趟相國府!”
張易言道,有意先行訪問董卓。
其意除了想使董卓放鬆對他的警惕,也包含個人對這位曾深刻影響東漢朝政的男人的好奇之心。
若非此人,東漢可能還能延續數十載。
是他 ** 了年輕的皇帝,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終結。
“主上,不如讓我一同前去,在門外為您看管馬匹,如遇變故,兩人之間好互為援手!”
臨行前,劉伯溫便囑咐過李嗣業要保護好張易。
允許張易單獨冒險,劉伯溫深感懊悔,所以對安全問題格外小心。
“好吧,那你與我一同前往!”
張易同意後,便帶領李嗣業直奔相國府。
他心中早已熟記了相國府的位置,無需他人引導。
二人輾轉幾番,終到達相國府外。
“止步!”
守門衛兵上前製止,卻並未出言不遜,表現得禮貌周全。
衛兵們的目光敏銳,對方身後價值連城的寶馬,身著華麗的服飾,以及腰間的名劍玉佩,無不昭示了對方顯赫的地位。
“南陽太守張易,專程拜訪相國,請您通報一聲!”
張易抱拳施禮,懇請通稟。
“請太守稍候,我即刻通報相國大人!”
衛兵應答迅速,旋即快步向內通報。
“什麽?”
相國府內,正臥榻聽音賞舞的董卓忽聞來者,頓時由榻起身。
此刻,耳畔悅耳之音在他聽來竟是聒噪。
“行了,行了,你們先退下!”
董卓揮手示意歌舞停止。
“你說張易來了?”
董卓複問侍衛。
“是的,相國,那人確自稱為張易,年紀約在十六、七歲間,僅攜一名隨從,言辭中表達來訪相國的意圖。”
衛兵連忙俯身報告具體情況。
董卓心中疑惑重重。
根據李儒的說法,張易似乎懷有異心。
為何他不僅單刀直入,而且還特意來訪相國府?
這些跡象均不像是背反之人的所為。
董卓輕點其頭,神色漸顯篤定。
他對張諮素有賞識之情,而張易的太守職務也是由他舉薦。
從家族角度講,自己還是張易的長輩。
張易幼時曾在自己的懷抱中小解,
這樣的親近,怎麽可能對自己的忠貞生疑?
經一番自我分析後,董卓逐漸確信。
“大人!大人!”
李儒匆匆跑入,手拿文書,神情顯得興奮異常。此時董卓正在相國府後的庭院處理政務,統領一支專門搜集情報的隊伍。
一瞧見李儒如此激動,董卓猜測定然是捕捉到了重要線索。“文優,別急,緩緩道來。發生了何事?”董卓開口問道。
“張易,張易已抵達洛陽!”李儒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書信,一邊思緒萬千,想象著留下張易在洛陽,同時派心腹接掌南陽的種種可能。
“這點小事本相早已知曉,張易就在門外等候多時了。”董卓略帶不滿地迴應,此言一出,李儒立刻平複心情,心知與主公所想無差。然而,董卓認為如果有異心,張易必定不敢來到相國府;相反,李儒卻揣測張易是否正施反向策略?
無論如何,“速去將張雲驥帶到我麵前!”董卓吩咐道。一名侍衛應聲而去,顯見得張易已在門口等候良久。李儒見主公此景,心中暗忖董卓顯然對張易有了不小的信賴,隻因張易到洛陽後徑直來訪,此舉無疑加深了好感。
李儒雖有所慮,但並非此刻一兩句可以表達清楚。再說了,正談話間如果張易聽聞自己說他的不是,未免有些尷尬。還不如待到送走張易後,再行交流更妥當些。
“府君,請進,相國正恭候您的到來!”侍衛對張易說。張易微微頷首,輕拍了一下李嗣業的肩頭以示安慰,繼而跟隨侍衛步入內庭。
而李嗣業則安靜地帶馬來到一處角落,警覺地注視四周,仔細聆聽府內的任何動靜。若稍有異常戰鬥之聲,他會毫不猶豫地衝入相救。
相較而言,相國府遠比張易自己的太守府宏大,穿梭其間宛如行走於迷宮,費了一番功夫終於到達了正廳前。
“張府君,裏邊請。”侍衛禮貌躬身道,隨即退至一側。
隨著一聲唿喚,張易邁步踏入。
“哈哈哈哈,雲驥,一年多未見,你的體魄更加健碩了啊!”張易方一入內,一位身材魁梧、滿臉濃須的男子便迎上前來,緊緊擁抱著張易,隨後笑著拍擊其背。
看到麵前這位體型壯實、麵有髭髯的中年男人,張易心底也升起了熟悉之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董卓!曾經因張諮上任,自己亦隨張諮來訪此府,雖然知道董卓性情殘忍暴戾,但對於張易的父親以及諸如蔡邕這樣的學界泰鬥仍存幾分敬重。倘若不然,蔡邕豈會因悲憫董卓之死而遭到 ** 以致喪生。
“伯父,許久未見。”張易自然道出,深知此刻的每一分禮貌都會加深對方的好感。
這一稱唿使得董卓頓時眉開眼笑,同時內心微覺歉意。張諮可謂他的知己,而因其推舉不慎導致其身亡。現如今麵對張諮唯一子嗣張易,竟心存疑慮,令這位霸權者顏麵無光。盡管董卓有過弑君之實,但這不妨礙他對友情及過去的緬懷。
“好,就稱唿為伯父吧。你父親於我而言乃是摯友,你尊稱我伯父,自當名正言順!”董卓爽朗地說,此刻他對張易的信任又深了一層。如此孝順懂事的青年,怎可能懷二心?
“正好趕上午膳,我們一起用餐吧。”
董卓說道,隨後便帶領張易入席。
張易坐下後,開始觀察四周。除了身旁的仆從外,隻有一名中年文人坐在他對麵。
那人眼神陰沉,不斷打量著張易,偶爾輕笑幾聲,這讓張易感到極為不安。
這人一看就是一個深藏不露的老油條!
如果張易猜測沒錯的話,此人應該是李儒。
“雲驥,你怎麽突然離開南陽來到了洛陽?該不會隻是為了來我家串門吧?”
董卓喝了一口酒,開始談論正題。
“伯父,先父在世時曾為我訂了一樁婚事,現在婚期臨近,此次前來,就是為了報告此事。”
張易迴答。
他父親是在今年年初離世的,按傳統,年內他不能成婚或納妾。但現在已經十一月底了,再等一個多月,就是新的一年了,這項規矩就不再有效。
“蔡伯喈的女兒?”
顯然,董卓對此知情,可能是張諮之前告訴他的。
“正是,伯父。”
“此外,侄子還聽說您送往潁川的軍需物資被黃巾餘黨劫走,侄子得知他們要經由南陽逃往荊州,便率部將這些殘餘勢力盡數消滅,成功收迴了軍需物資。趁這次機會前來向您報告,也算能讓您出一口惡氣。我和屬下已經先來,並安排人員將物資運迴洛陽,還給伯父。”
張易編了一個謊言,但這物資的問題確實是他與劉伯溫預先策劃好的。
區區七輛馬車的物資,最多夠裝備六千人,並非大礙。因此,不如將其歸還給董卓。
再說,董卓未必會接受。
不出所料,董卓聽後先是爽朗大笑,然後搖搖手道:“算了,算了,不過是一兩千士兵的裝備罷了。賢侄能把那些亂賊斬殺殆盡,已經讓我十分欣慰了。這裝備,就算是我為你即將到來的婚禮送上的一份禮物,哈哈哈!”
盡管這批軍需並不充足,但裝備被竊使董卓相當惱怒。
原本,他曾派遣六千人前往潁川對付袁術,結果還沒到達前線,物資就出了問題,這件事讓董卓大為不滿。
他一度想讓呂布前去討伐那些黃巾賊徒。
但轉念一想,這無疑是用大炮打蚊子,過於誇張,最後還是選擇忍耐下去。
現在的天下動蕩不安,各地諸侯對他虎視眈眈,他不願因小事再結新仇。
誰料,張易竟然為他解決了這個麻煩,這讓他心緒大好!
董卓對張易好感大增。
一旁的李儒見到兩人交談得如此融洽,對張易的警惕心也達到頂峰。
在董卓眼中,張易表現出的是忠誠與友善;而在李儒看來,張易卻是處處精心計算,每一步都顯得極其慎重。
主動赴洛陽覲見,斬殺黃巾餘黨並返還軍需物資產生,不僅證明了他對董卓的忠誠,而且彰顯了他的謹慎和不具野心。
張易並未言及半個“忠”字,但其行為卻無處不體現出他的忠誠。
這讓人不得不考慮兩種可能:要麽,他是真心實意效忠董卓;要麽,他有更大的謀算。
李儒更傾向於後一種看法。
此人的確非同尋常。
“嗬嗬,雲驥還需前往未來嶽父家,我不會多加阻攔。文優啊,替我去送送雲驥,把我的四輪車取來給他做車乘!”
董卓豪爽地笑著,與張易交談讓他頗為愉悅。
張易暗自得意於自己的手段,在宴席上應對人情的能力不是白白學的,搞定董卓不過是信手拈來罷了。
他彎腰告別,與李儒一同出門,馬車已準備妥當。
“張太守,請!”
李儒語氣冷淡地說。
對於李儒的冷淡,張易完全不在意,輕盈一躍便上了馬車,並緊緊抓住李儒的手腕:“文優兄,我也不知道蔡公家在何處,不如勞煩兄台指路如何?”
李儒正好有意與張易進行深入對話,以探查這位年輕人的底細。因此,他欣然上了車。給了一旁的李嗣業一個眼神示意後,張易拉下了車簾。李嗣業則騎馬緊隨在馬車一邊。
車隊浩浩蕩蕩地行走在街上,周圍無人敢於接近。
“張雲驥,你的那些手段或許能 ** 他人,但我李儒卻不會被迷惑。”
車簾合上後,兩人一度陷入了沉默。然而李儒率先打破了這份寧靜,企圖出其不意地考驗張易。
但張易的表情未現絲毫波動。
“文優兄何出此言?”
“南陽人口眾多,你張雲驥先是整合了三十七縣,所有縣級官員幾乎都是由你親手挑選的人擔任。之後你又招募大量兵馬,據我所知,你麾下已有數萬之眾,這可是真嗎?”
李儒拋出了他的疑問和猜測,畢竟真正的數目也隻有張雲驥清楚。
“同時,你還改進了農具,提升了個人聲望。”
“有了軍隊和聲望,唯一欠缺的就是人才吧?”
“此次來洛陽,真的僅僅是為迎娶蔡文姬嗎?”
麵對李儒連珠炮似的詢問,張易表麵上依然淡定從容,內心深處卻不由自主地佩服李儒的洞察力。“真是一針見血啊!”
但他還是冷靜迴應道:“文優兄多慮了,我來這兒隻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接著他又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說到軍隊,實因周邊強鄰環伺,比如孫堅和袁術,加上南方的劉表也有圖謀,若非組建武裝,恐怕我早已身首異處。”
對於聲望,張易更是顯得無辜,“實不相瞞,我張雲驥之所以改良農具,完全是出於為民解憂的心念,希望能夠稍稍改善他們艱辛的生活。”
張易的話語似乎觸動了某些東西,李儒凝視著張雲驥,心裏暗暗讚歎這位少年英雄。年僅十六歲,竟能在如此緊張的情境下依然鎮定自若,實屬難得!
李儒笑眯眯地接話道:“這樣就好!”
片刻停頓後,他又被問及策略建議時露出了一些笑容。雖然感到受到恭維頗為愉悅,但對方畢竟是張易……
然而張易那番對局勢的看法確實值得思考。李儒之前過多的關注張易本身,竟忽略了袁術的存在……
李儒沉吟片刻,開始分析當前局勢:“當今局勢日趨明朗。袁紹北上至渤海,憑借著家族的聲望,不出意外的話,他會迅速占領冀州。盡管如此,還有北方的公孫瓚與他抗衡,至於江南地區則因為門閥林立內耗嚴重而難以構成威脅。最需警惕的是袁術和孫堅二人……他們若是放任自流,很可能分別占領徐州、兗州和淮南等戰略要地。必須找到辦法製衡他們。”
此時,一個念頭在李儒心頭悄然升起——是否真的無法留下張易這樣的潛力股?李儒深知眼前這局勢的複雜,但也正因如此,張易或許能成為改變這棋局的關鍵。
李儒的目光透過眼前的局麵,仿佛看穿了未來的走向。他知道,北有公孫瓚將崛起,袁紹也將掌握冀州。東漢末年的這場紛爭才剛剛開始,而其中的每個參與者,包括他自己,都在不斷地做出決策,以期在這亂世中占據一席之地。
剛才張易提及的關於孫堅和袁術,這讓李儒變得非常謹慎。雖然他一直都在策劃如何針對張易,但現在他意識到更緊要的事情是要處理袁術和孫堅這兩位強大的人物。畢竟,徐州的陶謙並不是他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