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金印紫綬的繪卷37-張居正篇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 作者:螢火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是主少國疑之嫌。
那麽現在在講的張居正,會如何應對呢?
之前的霍光和諸葛亮,都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嗯,霍光還是比較出格的,但也算是盡心盡職。
大家雖然不說,但也知道張居正能被挑出來,自然是沒有什麽大問題的,隻是他們也還是好奇他會如何做。畢竟天女可是說了,萬曆一朝,可是他的時代。這樣“狂妄”的話都說出來了,怎麽可能不讓他們好奇?
以及,還有戚繼光,這個人是有什麽特別的嗎?能被天女單獨拎出來講?抗倭名將?這個倭就是倭國嗎?那個彈丸小地?
永樂帝眉毛微挑,對戚繼光反而挺好奇的。
天女這說話順序……後世對於戚繼光的印象,就是抗倭名將嗎?想來後世對於這個倭國當真不喜?
想到這裏,喜歡打仗的永樂大帝也開始暗自琢磨了。
其實也不能算他們過於細究天女說的話,畢竟在他們看來,天女也是年紀不大、還是單純好懂了一些,很多時候他們能從天女的語氣中看出來不少東西。
而且他們既然能夠有幸看到天幕,自然會想法子利用起來。
關於天女對倭國的不喜以及對戚繼光的肯定,大家也是感受到了。
朱高煦更是有些不屑:“不過一小國爾,多次犯上,真應早早將其滅了才是!後世的……”
他後續想說些什麽,但轉念又想到以他的身份說這些話好像並不好。
太祖爺爺還在時,當時倭國犯我明朝,因為建朝初期國力衰弱,也隻能暫且忍了。現在也不是當初的光景,他們自然是不怕的。
隻是到了後世,怎麽他們又抖起來了?
他們一邊討論著,一邊看著天女的直播。
——“天女的這些還真是簡單直白,不過內容精要,看著也是舒服。”
對於這一點,大家都是認得。
永樂帝聽到這裏,也是開口說了一句,道:“諸位愛卿不妨也多學多看。”
還有以前直播中出現的表格等,後世的這些東西雖然不大,但確實實用,也值得推廣,省的他們一天天的就知道說些沒意思的廢話。他們手沒寫疼,他還眼睛看累了呢!
待看到“隆慶新政”,也是更是明了,這大概是為後麵張居正的改革試水了?
不過……明穆宗在位時間這麽短的嗎?
也難怪萬曆皇帝年少繼位,這下子,權力大概就是落到了太後和內閣手中了?這個時候,還是高拱為首輔吧?張居正又會怎麽做呢?先把人踢下去,然後自己上位、大展手腳?
就在眾人猜測之際,天幕中的畫麵一變,日月輪轉,來到了萬曆朝。
【隆慶六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
張居正也覺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但他想要整頓朝綱、還大明、還百姓一個治世,首先就要解決那些阻礙他的人,高拱便是其中之一。
很快,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後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後進讒,李太後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迴原籍。
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
八月,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麵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同時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張居正要開始動手了!】
【1573年,即萬曆元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
首先他以六科控製六部,再以內閣控製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看,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績效”?
而考成法的實行,很是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其不僅顯著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
當然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獲也正在於此。】
天女說的簡單,但天幕上給出的資料並不見得少。
不僅是明朝,其他朝代對於張居正的這次改革也很是矚目。
——畢竟天女的看重也是顯而易見的。
“底冊?隨事考成?”
“這從是考課中改進的吧?”
這一套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以往的考課,其內容主要就是調查官員的功過和業績。而官員的升官降職、賞罰以及俸祿就與考課相關,同時也是整頓吏治和鼓勵官員的有效方法。
從《周禮》到秦朝,乃至後世的王朝,都會對考課進行增添補充。在唐朝,考課製度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唐令》中第一編就是“考課令”。隻是接下來的宋朝,機構冗雜,冗官冗員更是嚴重,加上當時的考課製度重資曆輕政績,導致考課比較形式化、空洞化。
但到了明朝就不同了。再加上張居正這手筆一出,不說立刻能夠做到吏治清明,但顯然也是對當時的政治有著很大的貢獻和改進。
從內閣到六部和都察院,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遞進,相互監督,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
在此旁邊,天幕還列舉出了天女口中的“績效”。
“目標導向結果嗎?”
雖然這些介紹有些用詞並不符合他們的用語習慣,但看著也是清楚易懂的。
不過有些事情雖然他們沒有討論,但也是看在眼中、記在心裏的。
——天女這話,似乎說高拱就是張居正給弄下台的?還有李太後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這兩人看起來也不能不重視啊!
等等,太監?太監專權?
他們想到了永樂一朝的鄭和,這人是真的有實力在的。難不成後世也是有樣學樣?但真不是什麽人都是三保太監。
不過這些暫且也還算是小事,天女不介紹,他們隻能在這裏猜。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放出來的、張居正的改革政治的方案上。
那麽現在在講的張居正,會如何應對呢?
之前的霍光和諸葛亮,都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嗯,霍光還是比較出格的,但也算是盡心盡職。
大家雖然不說,但也知道張居正能被挑出來,自然是沒有什麽大問題的,隻是他們也還是好奇他會如何做。畢竟天女可是說了,萬曆一朝,可是他的時代。這樣“狂妄”的話都說出來了,怎麽可能不讓他們好奇?
以及,還有戚繼光,這個人是有什麽特別的嗎?能被天女單獨拎出來講?抗倭名將?這個倭就是倭國嗎?那個彈丸小地?
永樂帝眉毛微挑,對戚繼光反而挺好奇的。
天女這說話順序……後世對於戚繼光的印象,就是抗倭名將嗎?想來後世對於這個倭國當真不喜?
想到這裏,喜歡打仗的永樂大帝也開始暗自琢磨了。
其實也不能算他們過於細究天女說的話,畢竟在他們看來,天女也是年紀不大、還是單純好懂了一些,很多時候他們能從天女的語氣中看出來不少東西。
而且他們既然能夠有幸看到天幕,自然會想法子利用起來。
關於天女對倭國的不喜以及對戚繼光的肯定,大家也是感受到了。
朱高煦更是有些不屑:“不過一小國爾,多次犯上,真應早早將其滅了才是!後世的……”
他後續想說些什麽,但轉念又想到以他的身份說這些話好像並不好。
太祖爺爺還在時,當時倭國犯我明朝,因為建朝初期國力衰弱,也隻能暫且忍了。現在也不是當初的光景,他們自然是不怕的。
隻是到了後世,怎麽他們又抖起來了?
他們一邊討論著,一邊看著天女的直播。
——“天女的這些還真是簡單直白,不過內容精要,看著也是舒服。”
對於這一點,大家都是認得。
永樂帝聽到這裏,也是開口說了一句,道:“諸位愛卿不妨也多學多看。”
還有以前直播中出現的表格等,後世的這些東西雖然不大,但確實實用,也值得推廣,省的他們一天天的就知道說些沒意思的廢話。他們手沒寫疼,他還眼睛看累了呢!
待看到“隆慶新政”,也是更是明了,這大概是為後麵張居正的改革試水了?
不過……明穆宗在位時間這麽短的嗎?
也難怪萬曆皇帝年少繼位,這下子,權力大概就是落到了太後和內閣手中了?這個時候,還是高拱為首輔吧?張居正又會怎麽做呢?先把人踢下去,然後自己上位、大展手腳?
就在眾人猜測之際,天幕中的畫麵一變,日月輪轉,來到了萬曆朝。
【隆慶六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
張居正也覺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但他想要整頓朝綱、還大明、還百姓一個治世,首先就要解決那些阻礙他的人,高拱便是其中之一。
很快,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後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後進讒,李太後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迴原籍。
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
八月,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麵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同時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張居正要開始動手了!】
【1573年,即萬曆元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
首先他以六科控製六部,再以內閣控製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看,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績效”?
而考成法的實行,很是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其不僅顯著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
當然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獲也正在於此。】
天女說的簡單,但天幕上給出的資料並不見得少。
不僅是明朝,其他朝代對於張居正的這次改革也很是矚目。
——畢竟天女的看重也是顯而易見的。
“底冊?隨事考成?”
“這從是考課中改進的吧?”
這一套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以往的考課,其內容主要就是調查官員的功過和業績。而官員的升官降職、賞罰以及俸祿就與考課相關,同時也是整頓吏治和鼓勵官員的有效方法。
從《周禮》到秦朝,乃至後世的王朝,都會對考課進行增添補充。在唐朝,考課製度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唐令》中第一編就是“考課令”。隻是接下來的宋朝,機構冗雜,冗官冗員更是嚴重,加上當時的考課製度重資曆輕政績,導致考課比較形式化、空洞化。
但到了明朝就不同了。再加上張居正這手筆一出,不說立刻能夠做到吏治清明,但顯然也是對當時的政治有著很大的貢獻和改進。
從內閣到六部和都察院,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遞進,相互監督,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
在此旁邊,天幕還列舉出了天女口中的“績效”。
“目標導向結果嗎?”
雖然這些介紹有些用詞並不符合他們的用語習慣,但看著也是清楚易懂的。
不過有些事情雖然他們沒有討論,但也是看在眼中、記在心裏的。
——天女這話,似乎說高拱就是張居正給弄下台的?還有李太後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這兩人看起來也不能不重視啊!
等等,太監?太監專權?
他們想到了永樂一朝的鄭和,這人是真的有實力在的。難不成後世也是有樣學樣?但真不是什麽人都是三保太監。
不過這些暫且也還算是小事,天女不介紹,他們隻能在這裏猜。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放出來的、張居正的改革政治的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