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金印紫綬的繪卷36-張居正篇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 作者:螢火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一章補了內容,二章合一了,沒看的記得看喲~給大家比心了~(??w??)??)
“所以,張居正的願望,一開始就是整頓朝綱?”
畢竟天女這描述真的有點奇怪,好像“張居正”是高高在上、俯視著這個腐敗的朝廷。
但是,憑什麽呢?
朱高煦神色有些疑惑,直接對著自己的父皇問道。
他一直頗受父皇寵愛,所以加上性格的原因,膽子一直挺大的,對於天幕中的內容,自然也能問出自己的疑惑,而不是什麽都不敢說。
永樂帝看著懸在大殿中央的水幕,沒有說話。
自從前麵水幕出現後,每次觀看的地點就隨著他轉移到了宮殿之中,也省的每次都要抬頭看。而且在他的放縱之下,一同觀看的心腹重臣們和他的兒子們,也都變得暢所欲言了不少,不過,這所謂的“放縱”也隻是他允許了,才留給他們隨意討論的空間。
畢竟天幕的存在和天女講述的內容,並不是他想要禁止就能禁止的,還不如放開來,大家集思廣益,研究透天女透露出的信息,以求大明更好的發展。
所以朱高煦的問題他雖然沒有迴答,但也並沒有什麽製止的意思,反而是任由他們進行討論。
朱高熾看了眼坐在龍椅上、神色高深莫測的父皇,見他沒有什麽表示,也加入了和父皇的心腹重臣們的討論之中。
有時候,確實可以膽子大一點。
“……”
“前麵天女有提到張居正也主持了一次改革,是不是就是這次《論時政疏》為開端?隻是當時的皇帝沒有重視,而且張居正自己也實力不夠。”
所以天女才會說,張居正想要掌握權力就是為了能夠實行改革。
談到這裏,天女最後的那句話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還有,‘張居正沒有再上過一次奏疏’是再沒有寫,還是不想寫?”
“這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嗎?”
“嗯,也對。”一位大臣撫須說道,“其實看著都像是他心灰意冷,不願再諫。”
或許,他也隻是選擇了繼續觀察。
眾人聽此言論紛紛點頭。
“兒臣等以為,那張居正許是看到朝堂腐朽之深,一次奏疏無果便知不可莽撞行事,故而等待時機,積蓄力量。”
公開說朝堂腐朽,也就朱高煦敢這樣說了。
這可能就是張居正的想法,他知道現在他什麽都做不了,隻能靜待以後,等到自身權柄足夠,方可大刀闊斧改革。
所以才有了前麵天女所說的“二十年的蟄伏隱忍”,等到了“屬於他的時代”。
嗯,天女的用詞,確實不夠得體,讓他們聽著、看著都有些膽戰心驚之感。
不過看樣子好像陛下並沒有很在意?
在位多年的朱棣早已發現天女的言辭間並沒有多少對“皇帝”的崇敬,或者說,隻是對單個人的崇拜,但並沒有什麽對皇權的敬意。隻是對於這一點,他也管不了。
而就在眾人的談論間,天女已經往後講了不少內容。
【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
在休假三年中,他開始遊山玩水。也是在這三年中,張居正不僅隻是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跡,同時也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一如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提到的:“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
他所遇所見的這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是的,張居正之前心中隱約熄滅的火焰重新開始燃燒了。】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迴翰林院供職。
——他的理想和抱負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而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
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舉薦他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而在裕邸期間,張居正同時也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這也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下台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慶元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他終於走上了曾經他為自己規劃的道路上。】
天幕一旁的拓展資料對著玉不識的講解也在不斷地更新,正好給了觀看的人更多的獲取信息的途徑。
同時,他們聽著天女對張居正的介紹,議論更是不見得有少去。
以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張居正在天女這裏評價這麽高,也是因為他的眼裏有百姓?”
似乎這幾次介紹下來,玉不識好評的,一般是對王朝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是真切為百姓做好事、實事的。
像是李斯,他對秦朝,就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些經他一手規劃的製度,一直延續到如今。
還有霍光,哪怕曆史上的風評不好,但也不影響他確實為漢王朝的延續出了一份力。
以及諸葛亮,百姓對他念念不忘,不就是曾經承受過他的好意和善意?當然,他的文治一直很不錯。
甚至剛剛介紹完的範仲淹,他想要的慶曆新政,一是為了宋朝的革新,另一個,也是為了百姓和天下的安定。
那麽現在的張居正呢?看起來,他想要做的,或許不是很多人想要的,但對於百姓,是好的吧?
他們看著張居正迴到朝廷後,正式開始向上爬,他們想起了前麵玉不識對張居正的下過的定義——“權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或許正是他的理想並不那麽容易實現,所以他才想要掌握那麽多、那麽大的權力,想要掌握權力到一切都能任他發揮。
內閣首輔,而且還是實權首輔,或許就是他的目標。
那麽,他的理想是什麽?
玉不識的介紹中也透露了幾分——他看見了百姓的苦難——“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
田賦不均,土地兼並。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嗎?他可真是敢想,也真是敢做啊!
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病症嗎?不,他們是知道的,隻是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去做改變這些,因為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這些矛盾愈發突出,從秦朝開始的農民起義,為的是什麽,不就是為了一口飯吃?那麽為什麽他們之前吃不起飯了?
這是很難迴答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加害者。隻是他們誰都沒有、也不能說出來。
“民苦於兼並”,他真的能夠改變這一切?
這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甚至對於張居正的升遷,也都沒有那麽好奇了。
嬴政也是久久凝視著張居正寫下的那句話。
最終的一切,還是要落到黔首身上嗎?
之前他有心對比現在和後世的官製優劣,但看到後麵,他反而陷入了對張居正的“理想”的思考之中。
為國為民……
嬴政看了眼臉上含笑、聲音清脆婉轉的天女,她想要告訴他們,究竟是什麽?
【皇位更迭,時間來到了隆慶一朝,而張居正也進入了臣子權力的頂端——內閣。
當時的大明王朝正值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而南方土司也在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同時,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台後,私徐階繼任首輔。
當時的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遺詔,並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也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複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但是那個時候的徐階正是得意之際,但現在的隆慶朝,已經不需要趨向保守的他了——於是在嘉靖、隆慶兩朝任內閣首輔的徐階,當初隱忍十年鬥倒嚴嵩,但立即又和同僚高拱產生內鬥,最終失意下台。
隆慶二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迴內閣——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自此掌控了內閣大權。】
【那麽初初入閣的張居正會做些什麽呢?他是想要首輔之位,但他知道還不是時候,而且這個時候更為重要的,不是內閣的爭權奪利,而是明王朝內外的交困——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在鞏固國防,規範法紀,開啟隆慶新政,可以說,為後麵的他真正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礎。
——隻是基於這個時候的他還不是首輔,所以他真正的時代,是在萬曆朝他當上首輔之後開始的。】
權力的爭鬥啊,還真是令人著迷。
徐階看到這裏,臉色不可避免的變得難看。
他是覺得自己年紀有些大了,但他真的會就此放下權力嗎?而且還是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給了高拱這個他的老對手?
他年邁致仕,真的隻是這個原因嗎?
他是萬分不相信的,所以,他隻是輸了而已。輸給了高拱,還有……
想到這裏,他忍不住又看向了張居正。
自己的這位弟子,現在在想些什麽,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知道了。八風不動,他的涵養愈發的好了。
此時,殿內的氣氛也是異樣的沉寂,暗湧流動,但沒有人開口。
隆慶帝睜大了眼睛看了看殿中的諸位大臣,隻見他們都沉默閉口不言,心裏有些納悶。
他雖貴為天子,但此刻在這群臣麵前卻好似局外人般。當初的父皇,是怎麽在不上朝的那些年歲中,還能牢牢掌握住朝堂的呢?
而且,天女這樣直接地說出內閣的爭鬥,還真是讓人有些下不來台。
他們不是不知道內閣的情況,但真的這樣直白地點出來,也是讓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雖然這次的直播人物是張次輔,但顯然現在的焦點聚集在徐首輔身上。
——讓他們知道後麵徐首輔在內閣之爭中輸了,這真的好嗎?而且,這裏麵,張次輔又扮演了什麽角色呢?
還有,後麵高大人又會起複嗎?那他們是不是也應該做出選擇?那張次輔呢?他以後也會是首輔,在天女口中更是多有讚譽,他們也該選擇他嗎?
還是說,他們什麽都不應該、或不用、不能選?以及,陛下又是什麽意見?
諸多問題盤桓在他們的心頭。
一時之間,殿內暗潮湧動,眾人心思各異。
而天女這次直播的主人公張居正,反而是最為淡定的那個。
就在這壓抑的氛圍之中,玉不識的聲音再次響起。
【關於北部的邊防,主要還是俺答騎兵來犯——
1570年,即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而在張居正的一係列謀劃之下,俺答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王朝友好相處。
次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
而北部邊防的鞏固,也使得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的問題。
當然,在這段鞏固邊防的時間裏,有一個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人在其中不斷地發光發熱——他就是戚繼光。
是的,戚繼光不僅是抗倭名將,他在明朝的邊防上也是出力甚多。】
玉不識簡單帶過後,很快又把話題轉迴到張居正身上。
【這段時間裏,隆慶帝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楊博等,武有譚綸、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等。
在任用文武重臣的同時,也果斷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簡單來說,就是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節流開源,抑製土地兼並。還實行一些軍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飭武備,核實功罪,嚴明賞罰,加強訓練,鞏固海防和加強長城防禦能力。
最終的結果也是導向了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向好發展的局麵。也就是後世史學家稱的“隆慶新政”。
隻是隆慶帝在位時間不長,僅僅六年後便去世了,穆宗第三子、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這個時候的他僅十歲。】
“所以,張居正的願望,一開始就是整頓朝綱?”
畢竟天女這描述真的有點奇怪,好像“張居正”是高高在上、俯視著這個腐敗的朝廷。
但是,憑什麽呢?
朱高煦神色有些疑惑,直接對著自己的父皇問道。
他一直頗受父皇寵愛,所以加上性格的原因,膽子一直挺大的,對於天幕中的內容,自然也能問出自己的疑惑,而不是什麽都不敢說。
永樂帝看著懸在大殿中央的水幕,沒有說話。
自從前麵水幕出現後,每次觀看的地點就隨著他轉移到了宮殿之中,也省的每次都要抬頭看。而且在他的放縱之下,一同觀看的心腹重臣們和他的兒子們,也都變得暢所欲言了不少,不過,這所謂的“放縱”也隻是他允許了,才留給他們隨意討論的空間。
畢竟天幕的存在和天女講述的內容,並不是他想要禁止就能禁止的,還不如放開來,大家集思廣益,研究透天女透露出的信息,以求大明更好的發展。
所以朱高煦的問題他雖然沒有迴答,但也並沒有什麽製止的意思,反而是任由他們進行討論。
朱高熾看了眼坐在龍椅上、神色高深莫測的父皇,見他沒有什麽表示,也加入了和父皇的心腹重臣們的討論之中。
有時候,確實可以膽子大一點。
“……”
“前麵天女有提到張居正也主持了一次改革,是不是就是這次《論時政疏》為開端?隻是當時的皇帝沒有重視,而且張居正自己也實力不夠。”
所以天女才會說,張居正想要掌握權力就是為了能夠實行改革。
談到這裏,天女最後的那句話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還有,‘張居正沒有再上過一次奏疏’是再沒有寫,還是不想寫?”
“這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嗎?”
“嗯,也對。”一位大臣撫須說道,“其實看著都像是他心灰意冷,不願再諫。”
或許,他也隻是選擇了繼續觀察。
眾人聽此言論紛紛點頭。
“兒臣等以為,那張居正許是看到朝堂腐朽之深,一次奏疏無果便知不可莽撞行事,故而等待時機,積蓄力量。”
公開說朝堂腐朽,也就朱高煦敢這樣說了。
這可能就是張居正的想法,他知道現在他什麽都做不了,隻能靜待以後,等到自身權柄足夠,方可大刀闊斧改革。
所以才有了前麵天女所說的“二十年的蟄伏隱忍”,等到了“屬於他的時代”。
嗯,天女的用詞,確實不夠得體,讓他們聽著、看著都有些膽戰心驚之感。
不過看樣子好像陛下並沒有很在意?
在位多年的朱棣早已發現天女的言辭間並沒有多少對“皇帝”的崇敬,或者說,隻是對單個人的崇拜,但並沒有什麽對皇權的敬意。隻是對於這一點,他也管不了。
而就在眾人的談論間,天女已經往後講了不少內容。
【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
在休假三年中,他開始遊山玩水。也是在這三年中,張居正不僅隻是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跡,同時也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一如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提到的:“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
他所遇所見的這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是的,張居正之前心中隱約熄滅的火焰重新開始燃燒了。】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迴翰林院供職。
——他的理想和抱負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而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
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舉薦他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而在裕邸期間,張居正同時也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這也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下台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慶元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他終於走上了曾經他為自己規劃的道路上。】
天幕一旁的拓展資料對著玉不識的講解也在不斷地更新,正好給了觀看的人更多的獲取信息的途徑。
同時,他們聽著天女對張居正的介紹,議論更是不見得有少去。
以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張居正在天女這裏評價這麽高,也是因為他的眼裏有百姓?”
似乎這幾次介紹下來,玉不識好評的,一般是對王朝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是真切為百姓做好事、實事的。
像是李斯,他對秦朝,就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些經他一手規劃的製度,一直延續到如今。
還有霍光,哪怕曆史上的風評不好,但也不影響他確實為漢王朝的延續出了一份力。
以及諸葛亮,百姓對他念念不忘,不就是曾經承受過他的好意和善意?當然,他的文治一直很不錯。
甚至剛剛介紹完的範仲淹,他想要的慶曆新政,一是為了宋朝的革新,另一個,也是為了百姓和天下的安定。
那麽現在的張居正呢?看起來,他想要做的,或許不是很多人想要的,但對於百姓,是好的吧?
他們看著張居正迴到朝廷後,正式開始向上爬,他們想起了前麵玉不識對張居正的下過的定義——“權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或許正是他的理想並不那麽容易實現,所以他才想要掌握那麽多、那麽大的權力,想要掌握權力到一切都能任他發揮。
內閣首輔,而且還是實權首輔,或許就是他的目標。
那麽,他的理想是什麽?
玉不識的介紹中也透露了幾分——他看見了百姓的苦難——“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
田賦不均,土地兼並。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嗎?他可真是敢想,也真是敢做啊!
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病症嗎?不,他們是知道的,隻是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去做改變這些,因為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這些矛盾愈發突出,從秦朝開始的農民起義,為的是什麽,不就是為了一口飯吃?那麽為什麽他們之前吃不起飯了?
這是很難迴答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加害者。隻是他們誰都沒有、也不能說出來。
“民苦於兼並”,他真的能夠改變這一切?
這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甚至對於張居正的升遷,也都沒有那麽好奇了。
嬴政也是久久凝視著張居正寫下的那句話。
最終的一切,還是要落到黔首身上嗎?
之前他有心對比現在和後世的官製優劣,但看到後麵,他反而陷入了對張居正的“理想”的思考之中。
為國為民……
嬴政看了眼臉上含笑、聲音清脆婉轉的天女,她想要告訴他們,究竟是什麽?
【皇位更迭,時間來到了隆慶一朝,而張居正也進入了臣子權力的頂端——內閣。
當時的大明王朝正值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而南方土司也在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同時,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台後,私徐階繼任首輔。
當時的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遺詔,並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也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複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但是那個時候的徐階正是得意之際,但現在的隆慶朝,已經不需要趨向保守的他了——於是在嘉靖、隆慶兩朝任內閣首輔的徐階,當初隱忍十年鬥倒嚴嵩,但立即又和同僚高拱產生內鬥,最終失意下台。
隆慶二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迴內閣——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自此掌控了內閣大權。】
【那麽初初入閣的張居正會做些什麽呢?他是想要首輔之位,但他知道還不是時候,而且這個時候更為重要的,不是內閣的爭權奪利,而是明王朝內外的交困——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在鞏固國防,規範法紀,開啟隆慶新政,可以說,為後麵的他真正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礎。
——隻是基於這個時候的他還不是首輔,所以他真正的時代,是在萬曆朝他當上首輔之後開始的。】
權力的爭鬥啊,還真是令人著迷。
徐階看到這裏,臉色不可避免的變得難看。
他是覺得自己年紀有些大了,但他真的會就此放下權力嗎?而且還是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給了高拱這個他的老對手?
他年邁致仕,真的隻是這個原因嗎?
他是萬分不相信的,所以,他隻是輸了而已。輸給了高拱,還有……
想到這裏,他忍不住又看向了張居正。
自己的這位弟子,現在在想些什麽,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知道了。八風不動,他的涵養愈發的好了。
此時,殿內的氣氛也是異樣的沉寂,暗湧流動,但沒有人開口。
隆慶帝睜大了眼睛看了看殿中的諸位大臣,隻見他們都沉默閉口不言,心裏有些納悶。
他雖貴為天子,但此刻在這群臣麵前卻好似局外人般。當初的父皇,是怎麽在不上朝的那些年歲中,還能牢牢掌握住朝堂的呢?
而且,天女這樣直接地說出內閣的爭鬥,還真是讓人有些下不來台。
他們不是不知道內閣的情況,但真的這樣直白地點出來,也是讓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雖然這次的直播人物是張次輔,但顯然現在的焦點聚集在徐首輔身上。
——讓他們知道後麵徐首輔在內閣之爭中輸了,這真的好嗎?而且,這裏麵,張次輔又扮演了什麽角色呢?
還有,後麵高大人又會起複嗎?那他們是不是也應該做出選擇?那張次輔呢?他以後也會是首輔,在天女口中更是多有讚譽,他們也該選擇他嗎?
還是說,他們什麽都不應該、或不用、不能選?以及,陛下又是什麽意見?
諸多問題盤桓在他們的心頭。
一時之間,殿內暗潮湧動,眾人心思各異。
而天女這次直播的主人公張居正,反而是最為淡定的那個。
就在這壓抑的氛圍之中,玉不識的聲音再次響起。
【關於北部的邊防,主要還是俺答騎兵來犯——
1570年,即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而在張居正的一係列謀劃之下,俺答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王朝友好相處。
次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
而北部邊防的鞏固,也使得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的問題。
當然,在這段鞏固邊防的時間裏,有一個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人在其中不斷地發光發熱——他就是戚繼光。
是的,戚繼光不僅是抗倭名將,他在明朝的邊防上也是出力甚多。】
玉不識簡單帶過後,很快又把話題轉迴到張居正身上。
【這段時間裏,隆慶帝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楊博等,武有譚綸、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等。
在任用文武重臣的同時,也果斷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簡單來說,就是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節流開源,抑製土地兼並。還實行一些軍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飭武備,核實功罪,嚴明賞罰,加強訓練,鞏固海防和加強長城防禦能力。
最終的結果也是導向了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向好發展的局麵。也就是後世史學家稱的“隆慶新政”。
隻是隆慶帝在位時間不長,僅僅六年後便去世了,穆宗第三子、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這個時候的他僅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