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他們談論的宋高宗趙構在做些什麽呢?


    現在的天幕隻是提及了他對於北伐的各種阻撓和不情願以及嶽飛的結局,裏麵的東西都沒有展開來說,但僅僅就是這些已經讓趙構感到不安了。


    現在的他,什麽秦檜的都還沒有來到他的身邊,其他主和派也承擔不起他想要推卸的責任,他已經感受到整個南宋上空彌漫的激憤。


    天幕多次提到了他對於金軍的怯懦和在南地的苟安,他能看出來,不僅是身邊的朝臣,還有外麵多次吵嚷起來的百姓、宮廷內的內侍侍女等,對他的態度都在變化。


    趙構有些憤憤地想到:“北伐、北伐,就知道北伐,要是輸了怎麽辦,還不如直接求和,那個什麽嶽飛要真有這麽厲害,怎麽也不見他奪迴中原?”


    這個時候他,已經選擇性忘記前麵的那個“一日十二道金牌”了。


    趙構望著窗外的天幕,時不時地在殿內來迴踱步,心中愈發焦慮。他深知如今局勢對他不利,但又不知如何改變現狀。


    這時,他忽然想起了秦檜,那個天幕中所說的以“莫須有”罪名構陷嶽飛、與他一同主張議和的人。秦檜現在在他這裏還查無此人,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裏,別不是還在金國吧?


    他有些猶豫要不要聯係尋找秦檜,又擔心他身上的那被天女定性的遺臭萬年的奸臣身份,以及還在北地的徽欽二宗……


    趙構陷入了自己的思考之中。


    而天幕上也繼續著對嶽飛的介紹。


    【……建康失陷。


    此時的嶽飛正式開始收編組建訓練後來被我們讚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嶽家軍”。


    此後,嶽飛率領嶽家軍,勢如破竹,諸如收複建康,斬獲不少戰俘等。


    紹興元年至三年,嶽飛先後平定了遊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升任神武後軍統製。宋高宗賜禦書“精忠嶽飛”錦旗,後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撥歸嶽家軍,嶽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紹興四年春,嶽飛上《乞複襄陽劄子》,提出收複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在六郡歸宋的戰役中,不僅嶽飛和嶽家軍的能力再次得到體現,嶽雲也開始嶄露頭角。


    ……


    建炎四年,洞庭湖地區農民軍首領鍾相、楊麽等人起兵反宋,采取“陸耕水戰”體製,與南宋朝廷對抗。紹興五年,嶽飛領命,一邊招降,一邊攻打外圍營寨,成功或剿或降水寨部眾。而嶽飛也以平楊麽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


    嬴政看著嶽飛憑借著戰功一路升遷,不由得微微眯了眯眼。


    這首詞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


    不管是嶽飛的能力也好,還是前麵提到的鐵人跪像,還是多次出現在水幕中的各種器具,都讓他眼饞。


    嶽飛的能力暫且不說,反正他再眼饞也隻能說幾句這個宋高宗的不識相,也沒辦法讓嶽飛到他的朝代來。隻是,後世的鐵人跪像又是什麽?


    對秦檜就恨到了這個地步嗎?這個嶽飛這麽得人心嗎?


    還有,現在秦朝雖然也有鐵器,但還是很脆弱,後世之人已經能夠把鐵器冶煉到能夠經受風吹雨打了嗎?他還真是挺想要的。


    此外,後世詩文盛行,傳播肯定和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不然僅憑竹簡和識字的貴族,是無法達成這樣廣的傳播力度的。


    想要能夠流傳後世,想來要麽銘刻之物足夠堅固、甚至能夠長久不變,諸如石刻等,但這樣也還是會經受風雨的磨練;要麽就是傳誦之數足夠多,少了其中一部分,還有別的可以流傳。


    這就涉及到文字載體的變化,以及文字本身的變化。


    嬴政想起此前李斯領的整理秦篆的任務,現在他在統一文字,焉知後世會不會在字形上又有變化?


    還有竹簡素來笨重,皮帛又製作不易,後世詩文廣為流傳,又是什麽東西能夠促進這些東西流動的?


    他想起了天女書桌上那些薄如蟬翼、潔白似雪的東西,是那些東西嗎?


    至於嶽飛升遷所提到的各種官職,他倒是興趣也有但不多。


    種種內容盤桓在他的腦海,嬴政的眼神越來越亮。他一邊看著水幕上羅列的關於嶽飛的事跡,一邊注意著天女那半個界麵上出現的各種畫像和背後的東西,一邊吩咐人記下和收集他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關於後世的器物。


    等直播停下來,一定得再加快對各項東西的研究,這些想來對秦朝的發展不會是全然無用之物。


    【紹興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嶽飛進軍襄陽,做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嶽飛到臨安朝見,隨後返迴鄂州,積極備戰。三月,母親姚氏去世,嶽飛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製不允。嶽飛在朝廷的催促下返迴軍隊,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嶽家軍兵分兩路,北伐大捷。


    ……


    紹興七年,嶽飛奉詔入朝覲見宋高宗,其間曾與高宗作《良馬對》《乞出師劄子》。


    宋高宗看過嶽飛的奏疏,一開始很高興,並想賜下嘉獎。但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高宗聽從張浚建議,反悔了之前自己的決議。後嶽飛遭張浚譏刺,最後離開建康,迴到廬山母墓旁守製。


    但這個時候的宋高宗聞知嶽飛辭職,多次、多人敦請嶽飛還軍。同時,張浚用人不當,招致了淮西軍變,引咎辭相。


    ……】


    劉徹看著這個宋高宗的行為,有些不屑。


    這叫什麽?這是什麽既要又要的行為啊,一邊想要嶽飛的英勇和忠心,一邊又對他棄之不顧偏重他人,這個皇帝當的,真是太失敗了。


    劉徹一邊比對著嶽飛和衛青,一邊對著宋高宗滿是唾棄。


    就不能學學他嘛!他對衛青可是信任極了,衛青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而這個嶽飛,能力才華是有了,就是上麵的拖後腿,也是可憐。


    但劉徹轉念一想,又有些慶幸:算了,還是別學他了,不然感覺怪丟臉的。


    桑弘羊等人看著他們的陛下一會兒皺眉一會兒得意的,都不說話,深怕他想起他們來揪著他們說話。


    劉徹低聲嘀咕道:“這個嶽飛倒是和衛青有幾分相似,都是軍事奇才。若他能生在我大漢,朕必委以重任,讓他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身旁的大臣們聽到劉徹的話,心中不禁點頭,是啊,這樣行軍打仗的人才,正是對付匈奴的人選啊!若是他們大漢真有如此人才,確實值得重用。


    不過,陛下口中的名垂青史……現在的嶽飛不就已經名垂青史了嗎?不然又怎麽會出現在天幕中呢?


    就是在他們看來,若嶽飛真的生在他們一朝,倒是應該能夠再成一段君聖臣賢、君臣一心的佳話,這樣的話感覺也挺不錯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