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抿了口剛端上的熱茶,接著說道:


    “大明科學院規製,朕會讓內閣磋商編製品級,王愛卿就去兼任個副院吧!”


    “臣領旨謝恩!”


    “朕看湯愛卿、焦愛卿也來科學院任博士,焦愛卿依舊兼管軍器局,湯愛卿輔之!”


    “臣遵旨!”


    焦勖有些激動,不知博士究竟多少品級。


    但聽聖上所言,科學院勢必前途大好。


    其他同僚投來羨慕神色,有的則顯得有絲妒忌。


    崇禎沒去理會,接下來要說正事了,也是今日前來的目的。


    “三位愛卿”


    “臣在!”


    “朕欲過段時日整合兵部、工部、內廷火器衙門。


    現工部火銃暫停生產,專攻除火銃外的其他火器,你等利用現有資源,盡快予以實施!”


    “臣等遵旨!”


    “朕明日從內帑撥銀30萬兩,助力諸卿!”


    “謝陛下!”


    王徵開心得合不攏嘴。


    前日下午剛到工部,便叫來下屬詳細詢問相關事務,這兩日都熬到半夜,查看了很多資料。


    當下工部人才及工匠不少,單京師軍器方麵,長期經費不足,做的東西邊軍又嫌棄,讓他很是無奈。


    如今陛下既要搞研究,又撥給這麽多銀子,完全可以重振旗鼓了。


    “王大伴。”


    “奴婢在!”


    “把東西都帶進來吧。”


    “遵旨!”


    片刻後幾個小太監進屋,將十餘把秤、二十餘把長短不一的尺子,放在桌案上。


    隻見每個器物上,都貼著紙條。


    分別寫著火器局、銀作局、西城布莊、張記米店等字樣。


    大家懵懵的,不知皇帝要搞哪一出。


    崇禎望向眾人,開口道:


    “大家都來看看,此兩類物件,有何區別?”


    眾人紛紛上前,拿起東西觀察起來,查看了好一會兒,百思不得其解。


    倒是王徵和焦勖,似乎有所發現。


    隻見王徵將尺子逐一對比,眉頭緊鎖。


    焦勖則從一旁拿起幾本書,用秤稱起來。


    覺得重量不夠,匆匆走到一邊又拿了幾本。


    崇禎靜靜看著,對他們的君前失儀,毫不在意。


    不多時二人放下東西,似乎已胸有成竹。


    “二位愛卿,不知有何發現?”


    王徵拱手:


    “迴陛下,我朝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本身就存在規製不一。


    然這些尺子當中,同類型刻度偏差不一,有的一尺甚至差出半寸。”


    崇禎給了他一個微笑,轉向焦勖問道:


    “焦愛卿呢?”


    “啟稟陛下,臣方才將秤全部稱完,十餘本書隻有三斤多。


    然最大懸殊卻達到一兩,其餘均差別數錢不等,沒有任何一把秤,所稱重量完全一致!”


    “孺子可教也!”


    “謝陛下,臣慚愧!”


    焦勖受寵若驚。


    此人看起來應該不到三十歲,就當下這個時代,肉眼看不出來,知道去動手檢驗者,實屬愛探索之人。


    便隨口問:


    “不知焦愛卿年庚幾何?何年進士?”


    焦勖一驚,隨即露出愧色:


    “稟陛下,臣今年二十有八,天啟四年南直隸鄉試中舉。”


    “為何不參加會試?”


    “臣......臣自小熱衷格物,以致學業荒廢。


    天啟五年進京應考不第,至天啟六年南京工部缺位,臣補位從之,去年方調入京師。”


    “哈哈哈,如此說來,愛卿17歲便中舉,實乃神童也!”


    隨後帶著一絲安慰的語氣:


    “在朕眼裏無功名一說,隻有有用之人。


    秀才也好平民也罷,甚至普通工匠,隻要能做於國於民有利之事,照樣可以加官進爵!”


    “臣等惶恐!”


    眾人紛紛作揖。


    崇禎淺笑,大手一揮帶迴主題:


    “朕今日前來,除擬成立科學院加大兵器局事務。


    最重要一點,就是將大明工器度量予以統一。


    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乃大功一件,近兩千年來足以證明。


    然如今我朝度量,僅京師收集少許,便差距如此之大,對於營造大型器物影響不多,然精細物件卻不然,王承恩!”


    “奴婢在!”


    “把朕的火銃拿來!”


    “遵旨!”


    不一會兒,一小太監將燧發槍拿進來。


    “諸位請看,此乃畢懋康去歲發明之自生火銃!”


    說完遞給王徵,王徵查看一陣,又遞給焦勖。


    “此火銃不需火繩,雨雪天氣可照常使用,比火繩槍多出幾個部件。”


    眾人傳看後紛紛點頭。


    “依據大明規製,朝廷產出器物需刻上工匠姓名,則需要工匠技術爐火純青,掌握器物所有工序,然此般極大限製產出量。


    以此火銃為例,擅長打造槍管者僅作槍管,善打彈簧者隻打彈簧。


    各部件能相互通用,各位想想,產出會是何般情形?又需要何種先決條件?”


    崇禎帶著鼓勵的神色道。


    屋內陷入沉寂,十餘息功夫後,王徵眼前一亮,焦勖似乎也胸有成竹,兩人幾乎同時作揖。


    崇禎笑道:


    “你二人一個一個說。”


    “遵旨!”


    王徵開口:


    “稟陛下,如若此般規矩,工匠對某個工序擅長,便可予任用,無需全能技藝,所得工匠將更多。


    工序分開最後組裝,產出量必然提高數倍,然先決條件便是統一度量,否則尺寸重量不等,根本無法實現互換!”


    王徵到底是古代科學家,一點就通。


    “王愛卿所言極是!”


    “多謝陛下!”


    “焦愛卿,你說呢?”


    “臣愚鈍,侍郎大人所言非虛,臣以為還需深入細化,方可做到真正互換。”


    “是嗎?”崇禎假裝一問。


    焦勖望了一眼剛上任的侍郎,好像有所顧及。


    崇禎見狀,哈哈一笑。


    “焦愛卿,你是怕搶了上官的風頭嗎?王侍郎與你乃同類人也。”


    “臣不敢!”


    “那就快快道來!”


    “臣遵旨!”


    焦勖指著桌上,朗聲道:


    “尺子最小刻度乃寸,秤杆最小刻度乃兩,分毫、錢毫均隻能預估。


    火銃口徑部件若進行估計,則仍存在差異,正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也。


    然如何細化需要一個標準,否則意義不大。”


    崇禎心中大喜。


    原本可以直接說的,他卻沒有那樣做,就是想瞧瞧這個時代的能人,究竟有多少墨水。


    如今看來可以放心了,度量衡推行起來,不會出現想象中那般困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