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了,不曆經風雨哪來萬丈彩虹,還是去看看自己的家業吧。
不多時王承恩迴到暖閣,崇禎打量他倆一陣,吩咐道:
“你二人全部身著便服,午膳後隨朕出宮!”
“皇爺,這…...”
兩人大驚失色猛地跪地。
“皇爺...…出宮,此事萬萬不可啊…...”
天子安危關乎社稷,令他們無比驚懼。
“休要多言,朕欲出宮一事,不得告知任何人!”
“不可啊!奴婢請皇爺三思…...”
王承恩苦苦哀求,方正化也跟著勸諫。
“土木堡之變”兩百年來,除“叛逆”的明武宗,還沒有哪個君王敢微服亂跑。
“啪...”
重重拍打桌案聲傳來,繼而傳出一聲怒吼:
“大膽!爾等敢不聽旨意!不擔心項上人頭嗎?”
“皇爺...…”
“陛下.…..”
兩人抬起頭,眼中全是淚花。
崇禎臉上滿是怒意,一副要殺人的模樣。
聯想到時代差距,崇禎深吸幾口氣,轉而溫和地說道:
“朕豈不知爾等憂朕安危,大明當下滿目蒼夷,靠幾篇奏章豈能洞察全局,朕深感無奈啊,必須得出去走走,為大明探尋出康莊大道!”
說完,擺出一副惆悵的樣子。
王承恩被觸動,皇上說的都是事實。
方才安排李若鏈、曹化淳、還有自己那些事,無不體現出重振朝綱之意,讓李若鏈帶糧帶帳篷,想來皇爺先前就已作出打算。
與李若鏈交談時,又明示要防範駱養性,那家夥這幾日正好不在,出去見聞些尚不知曉的弊端,似乎也未嚐不可。
見二人都不再言語,崇禎接著道:
“休要再勸,方正化!”
“臣在!”
“往後凡是出行,你持劍常伴左右,你可明白?”
小方睜大眼睛,不免更加惶恐,又為皇帝此般信任欣喜不已。
“臣領旨謝恩!”
“爾等下去準備吧!”
“遵旨,臣告退!”
“奴婢告退!”
“方大伴,你就不要再自稱內臣了,”崇禎隨意一說。
方正化打了個激靈,再次激動萬分,高唿道:
“奴婢感激涕零,萬死不辭難報聖恩!”
方正化此刻是真激動,這聲大伴加上不要再稱臣,足以說明一切,心中陡然升起一股豪情,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滿腔熱忱!
見他那樣,崇禎清楚,這頭棕熊,已經被自己徹底收服。
午膳後,王承恩備了些銀兩和生活必需品。
李若鏈得知皇帝要出去,同樣略顯驚懼,不過轉念一想,明白聖上意欲為何,不由生出一絲暖意。
給眾人交待一番,當今天子領著百十人,分成幾撥悄悄出宮。
初次跑出來崇禎非常小心,還略微裝扮了一番,主要是防著周圍眼線。
苟日的駱養性以及很多太監,與朝堂文官不清不楚,難保不出賣皇帝。
要是文官一旦炸鍋,不是怕他們,而是來不來就引經據典,聽著就讓人心煩。
萬一還搞個落水掉坑之類,那豈不步了便宜哥哥的後塵。
......
全部人身著便裝,一人一馬,王承恩幾個有些緊張,大感罪孽深重。
崇禎覺得好笑,告誡他們放鬆點,沒什麽大不了。
走出皇宮,別說,感覺就是不一樣。
差不多八年沒在城中牽馬穿梭,還是當信王那會兒才有此“殊榮”。
做皇帝後基本呆在宮中,皇城很多地方都少有光顧,隻有偶爾心煩,登上煤山觀望遠景,連內城各個衙門,都沒去走動過。
外城那邊,隻有每年去天地壇祈福,才“有幸”光臨,城外就更別提了,隻有登基那年,去祭拜過一次皇陵。
自己和那群當豬養的宗室,其實沒有太大區別,每次出行鸞駕前唿後擁,根本感受不到任何人間氣息。
崇禎不由感歎,長期處於深宮,都能把天下治理好?
我信你個鬼!
恐怕隻有開國皇帝及遠見之輩,才不會墨守成規,而守成君王,基本一個鳥樣。
還是所謂聖賢經典“毒害”太深,文官們忽悠也“功不可沒”!
......
為避人耳目,幾撥人七彎八拐,在阜成門集合。
李若鏈出示腰牌,守軍一臉諂媚放行,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城門口煤車眾多,等待士卒一一查驗,阜成門被稱為“走煤門”,看來史料所言非虛。
終於出城,迴望巍峨的阜成門,無比宏偉,華夏人民智慧令人驚歎。
崇禎從來沒在這個角度打量過,前世的秦天更無眼緣。
此處將在三百多年後不複存在,萬幸此刻,可以一睹雄姿。
護城河幾近幹涸,周邊並沒有想象中的流民,內城這邊必然要森嚴些,外城那方就不一定了。
記得年前順天府尹稟報過,建奴走後,流民再度匯集外城各門,達到十萬之眾。
流民早已成為大明隱患,讓他一度產生過矛盾心理,巴不得他們自生自滅。
但想到臨近年關,動了惻隱之心,命順天府每日施粥,賞他們一口飯吃。
如今擁有前世今生兩個記憶,意識形態不一樣了,那種人間慘景,估計隻有親眼目睹,才能真切體會到,便打算先迴城時再看看流民。
......
方正化前麵帶路,避開官道走得不算快,主要是為顧及崇禎的龍屁股。
崇禎好多年沒騎馬了,有點不適應,看來得經常鍛煉才行,將來還想上陣殺敵,沒點功夫咋成?
不多時,眼前漸漸有了一些破敗小村落,沿途荒野成片,幹枯野草一望無垠。
隻有臨近溝渠一些地方,才有三五成群百姓,穿著破破爛爛,有氣無力翻挖土地。
與前世見過的春耕場景,完全天上地下。
那些百姓大多麵帶菜色,看見馬隊經過,怯生生停止勞作,警惕地張望。
當下早已立春,卻仍舊幹冷刺骨,正月期間僅下過一場小雪,很久沒見到雨雪了,空氣中全是陰冷。
小冰河氣候著實可惡,在大自然麵前,人們是多麽渺小。
哪有什麽田園春色,更沒有所謂生機盎然,妥妥淒涼空曠。
崇禎心中禁不住歎息: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多時王承恩迴到暖閣,崇禎打量他倆一陣,吩咐道:
“你二人全部身著便服,午膳後隨朕出宮!”
“皇爺,這…...”
兩人大驚失色猛地跪地。
“皇爺...…出宮,此事萬萬不可啊…...”
天子安危關乎社稷,令他們無比驚懼。
“休要多言,朕欲出宮一事,不得告知任何人!”
“不可啊!奴婢請皇爺三思…...”
王承恩苦苦哀求,方正化也跟著勸諫。
“土木堡之變”兩百年來,除“叛逆”的明武宗,還沒有哪個君王敢微服亂跑。
“啪...”
重重拍打桌案聲傳來,繼而傳出一聲怒吼:
“大膽!爾等敢不聽旨意!不擔心項上人頭嗎?”
“皇爺...…”
“陛下.…..”
兩人抬起頭,眼中全是淚花。
崇禎臉上滿是怒意,一副要殺人的模樣。
聯想到時代差距,崇禎深吸幾口氣,轉而溫和地說道:
“朕豈不知爾等憂朕安危,大明當下滿目蒼夷,靠幾篇奏章豈能洞察全局,朕深感無奈啊,必須得出去走走,為大明探尋出康莊大道!”
說完,擺出一副惆悵的樣子。
王承恩被觸動,皇上說的都是事實。
方才安排李若鏈、曹化淳、還有自己那些事,無不體現出重振朝綱之意,讓李若鏈帶糧帶帳篷,想來皇爺先前就已作出打算。
與李若鏈交談時,又明示要防範駱養性,那家夥這幾日正好不在,出去見聞些尚不知曉的弊端,似乎也未嚐不可。
見二人都不再言語,崇禎接著道:
“休要再勸,方正化!”
“臣在!”
“往後凡是出行,你持劍常伴左右,你可明白?”
小方睜大眼睛,不免更加惶恐,又為皇帝此般信任欣喜不已。
“臣領旨謝恩!”
“爾等下去準備吧!”
“遵旨,臣告退!”
“奴婢告退!”
“方大伴,你就不要再自稱內臣了,”崇禎隨意一說。
方正化打了個激靈,再次激動萬分,高唿道:
“奴婢感激涕零,萬死不辭難報聖恩!”
方正化此刻是真激動,這聲大伴加上不要再稱臣,足以說明一切,心中陡然升起一股豪情,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滿腔熱忱!
見他那樣,崇禎清楚,這頭棕熊,已經被自己徹底收服。
午膳後,王承恩備了些銀兩和生活必需品。
李若鏈得知皇帝要出去,同樣略顯驚懼,不過轉念一想,明白聖上意欲為何,不由生出一絲暖意。
給眾人交待一番,當今天子領著百十人,分成幾撥悄悄出宮。
初次跑出來崇禎非常小心,還略微裝扮了一番,主要是防著周圍眼線。
苟日的駱養性以及很多太監,與朝堂文官不清不楚,難保不出賣皇帝。
要是文官一旦炸鍋,不是怕他們,而是來不來就引經據典,聽著就讓人心煩。
萬一還搞個落水掉坑之類,那豈不步了便宜哥哥的後塵。
......
全部人身著便裝,一人一馬,王承恩幾個有些緊張,大感罪孽深重。
崇禎覺得好笑,告誡他們放鬆點,沒什麽大不了。
走出皇宮,別說,感覺就是不一樣。
差不多八年沒在城中牽馬穿梭,還是當信王那會兒才有此“殊榮”。
做皇帝後基本呆在宮中,皇城很多地方都少有光顧,隻有偶爾心煩,登上煤山觀望遠景,連內城各個衙門,都沒去走動過。
外城那邊,隻有每年去天地壇祈福,才“有幸”光臨,城外就更別提了,隻有登基那年,去祭拜過一次皇陵。
自己和那群當豬養的宗室,其實沒有太大區別,每次出行鸞駕前唿後擁,根本感受不到任何人間氣息。
崇禎不由感歎,長期處於深宮,都能把天下治理好?
我信你個鬼!
恐怕隻有開國皇帝及遠見之輩,才不會墨守成規,而守成君王,基本一個鳥樣。
還是所謂聖賢經典“毒害”太深,文官們忽悠也“功不可沒”!
......
為避人耳目,幾撥人七彎八拐,在阜成門集合。
李若鏈出示腰牌,守軍一臉諂媚放行,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城門口煤車眾多,等待士卒一一查驗,阜成門被稱為“走煤門”,看來史料所言非虛。
終於出城,迴望巍峨的阜成門,無比宏偉,華夏人民智慧令人驚歎。
崇禎從來沒在這個角度打量過,前世的秦天更無眼緣。
此處將在三百多年後不複存在,萬幸此刻,可以一睹雄姿。
護城河幾近幹涸,周邊並沒有想象中的流民,內城這邊必然要森嚴些,外城那方就不一定了。
記得年前順天府尹稟報過,建奴走後,流民再度匯集外城各門,達到十萬之眾。
流民早已成為大明隱患,讓他一度產生過矛盾心理,巴不得他們自生自滅。
但想到臨近年關,動了惻隱之心,命順天府每日施粥,賞他們一口飯吃。
如今擁有前世今生兩個記憶,意識形態不一樣了,那種人間慘景,估計隻有親眼目睹,才能真切體會到,便打算先迴城時再看看流民。
......
方正化前麵帶路,避開官道走得不算快,主要是為顧及崇禎的龍屁股。
崇禎好多年沒騎馬了,有點不適應,看來得經常鍛煉才行,將來還想上陣殺敵,沒點功夫咋成?
不多時,眼前漸漸有了一些破敗小村落,沿途荒野成片,幹枯野草一望無垠。
隻有臨近溝渠一些地方,才有三五成群百姓,穿著破破爛爛,有氣無力翻挖土地。
與前世見過的春耕場景,完全天上地下。
那些百姓大多麵帶菜色,看見馬隊經過,怯生生停止勞作,警惕地張望。
當下早已立春,卻仍舊幹冷刺骨,正月期間僅下過一場小雪,很久沒見到雨雪了,空氣中全是陰冷。
小冰河氣候著實可惡,在大自然麵前,人們是多麽渺小。
哪有什麽田園春色,更沒有所謂生機盎然,妥妥淒涼空曠。
崇禎心中禁不住歎息: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