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一份邊界條約
清穿:擺爛後康熙聽到了我的心聲 作者:止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太子出閣大典結束之後,康熙將乾清宮南書房的另一邊指給了胤礽讀書。
具體位置就在乾清門內的東南角。
胤礽知道自己讀書地點更換了的時候,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上輩子出閣之後的讀書地點是東宮,講師有湯斌、耿介,達哈塔等人,每日學習的內容量巨大,除了儒家經典,其他譬如道家、法家的著作也要通讀並理解其中含義。
另外就是深入學習各朝曆史,了解其政令頒布所帶來的正麵效果與負麵影響。
並從中總結得失。
這輩子的講師沒變,但讀書的地方換了。
學習嘛,反正躲不掉,胤礽也沒什麽好反駁的,就是不知道這讀書的地方換了,會對他產生什麽影響。
胤礽雖然表麵裝的不在乎,但私底下把自己蘇醒後幹的事都一一排查了一遍,最後把這樣的改變歸結到,他頻繁往禦膳房和造辦處跑,從而引發的後果。
令人慶幸的是,康熙雖然不滿他去禦膳房,但好歹沒拉他身邊的人出去問責,何柱兒也就由此躲過了一劫。
上輩子他已經經曆過一次這樣的摧殘了,所以再來一次倒也遊刃有餘。
與上輩子不同的是,每當老師們給他深度剖析書籍上的內容時,胤礽都不怎麽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了。
上輩子他總會找到一些新奇的角度去反駁他們,但這輩子他就隻按部就班的將這個過程走一遍。
活成別人對他期待的樣子。
胤礽不知道的是,在早朝過後,康熙總會抽出一些時間躲在書房窗戶下麵聽牆角。
偶爾也能聽到一些他吐槽書裏記載的東西。
九月中旬,噶爾丹集結兵力突襲喀爾喀西南邊境,但有康熙的提前預警,噶爾丹的突襲以失敗告終。
消息傳迴京城,滿朝嘩然。
當時被康熙召見的幾個大臣知道這事兒時,心中隻剩下了敬畏。
他們也沒想到,康熙對於局勢的把控已經精準到這種地步。
康熙諱莫如深。
九月下旬,羅刹國派遣使者來京城求和,康熙將接見來使的差事交給了明珠,索額圖臉色極差。
可圍了雅克薩城的人是大阿哥胤禔,就算索額圖再怎麽不情願,康熙也不會放任他摘桃子。
不過好在談判時他也是代表之一,總算讓他心情好了不少。
兩國代表還沒把邊境線劃分清楚,十月初一,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出生了。
十三的洗三宴胤礽是沒資格去的。
也不是說沒資格,而是沒空。
十五歲之前,所有的皇子都隻有元旦、端午節、中秋節、萬壽節以及自己的生日才能休息。
由此可見,彼時他剛從昏迷中醒過來,康熙給他放的那幾天假期到底有多珍貴。
十月底,經過一個月的談判,羅刹和大清之間的較量終於結束,兩國之間第一份邊界條約就此誕生。
條約簽署完畢之後,東北邊境的戰事也跟著結束了,在京城下第一場雪之時,康熙的大兒子胤禔,從邊境趕了迴來。
康熙為了給一眾將領接風洗塵,隔日在集義殿設了晚宴。
這迴的晚宴後宮嬪妃並沒有資格參加,就連幾個在尚書房讀書的阿哥也沒能來,就隻有胤礽這個太子,仿佛被康熙拴在了褲腰帶上一般,走到哪都得帶著。
胤礽上輩子也體會過康熙堪稱變態的控製欲,所以對此習以為常。
胤礽也就在這裏,見到了久違的大哥。
胤禔虛歲已有十五,體格孔武有力,方正的麵頰上濃眉大眼,鼻梁高挺,單看顏值,是要比大多數皇子都要高的。
隻可惜,顏值這玩意兒頂替不了智商。
此次他跟著大軍出征也不過是作為副將,去學習指揮戰事。
明珠為了給他鋪路,拉攏了此次戰事的主帥,所以才傳出胤禔驍勇善戰,屢立戰功。
若說他真的立下了什麽戰功,胤礽是不信的。
畢竟還是個半大孩子,又是第一次上戰場,哪怕胤禔領兵作戰的天賦再怎麽出眾,也不可能在戰場上有多少建樹。
除非他身上有掛。
康熙坐在主位上,左手邊不遠處擺了一張小桌,就是胤礽的位置了。
自從康熙試探出他離胤礽超過三丈(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十米),就聽不到胤礽的心聲之後,他便有意無意的讓胤礽距離他近一些。
這樣的舉動,放在群臣眼中就是,皇上為了不讓大阿哥的風頭蓋過太子,才特意表現出對太子的重視。
於是宴會的氣氛熱鬧中夾雜著一些奇怪的味道。
所有官員都時不時的去看一眼胤礽、胤禔、索額圖以及明珠的臉色。
胤禔的臉色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越變越差。
可他不敢質疑康熙,就隻能頻繁的去瞪胤礽。
胤礽:“……”
‘瞪我幹啥?又不是我要坐這兒的?有本事瞪老頭子啊?看他不把你的屁股打爛!’
康熙正喝著酒,聽到這話好懸沒一口酒嗆死。
他抬眼看了一眼胤禔,剛好看見他瞪胤礽,康熙眉毛皺起來。
對他而言,胤禔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是在挑釁他這個皇父的威嚴。
太子是一國儲君,放在他身邊坐著有什麽不妥嗎?
康熙眼睛眯起,把手上的酒杯放在桌子上,想開口說些什麽,納蘭明珠先看清了他的意圖。
“陛下!”
康熙視線挪到了納蘭明珠身上,隻見他端起酒杯,恭身道,
“臣恭賀皇上,此戰大勝,邊境必久安,陛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其餘一眾官員隨即附和,
“恭賀陛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康熙聞言,舉杯笑道,
“此亦乃諸卿之功。”
說完,將杯中酒水一口喝掉。
喝完之後心情就好了不少,也不再盯著胤禔不放了。
胤礽也跟著喝了一口果酒。
度數不高,喝起來並沒有什麽味道。
‘明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兒,哄老頭子的招式那是一套一套的,可惜隻能再蹦噠半年了。’
具體位置就在乾清門內的東南角。
胤礽知道自己讀書地點更換了的時候,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上輩子出閣之後的讀書地點是東宮,講師有湯斌、耿介,達哈塔等人,每日學習的內容量巨大,除了儒家經典,其他譬如道家、法家的著作也要通讀並理解其中含義。
另外就是深入學習各朝曆史,了解其政令頒布所帶來的正麵效果與負麵影響。
並從中總結得失。
這輩子的講師沒變,但讀書的地方換了。
學習嘛,反正躲不掉,胤礽也沒什麽好反駁的,就是不知道這讀書的地方換了,會對他產生什麽影響。
胤礽雖然表麵裝的不在乎,但私底下把自己蘇醒後幹的事都一一排查了一遍,最後把這樣的改變歸結到,他頻繁往禦膳房和造辦處跑,從而引發的後果。
令人慶幸的是,康熙雖然不滿他去禦膳房,但好歹沒拉他身邊的人出去問責,何柱兒也就由此躲過了一劫。
上輩子他已經經曆過一次這樣的摧殘了,所以再來一次倒也遊刃有餘。
與上輩子不同的是,每當老師們給他深度剖析書籍上的內容時,胤礽都不怎麽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了。
上輩子他總會找到一些新奇的角度去反駁他們,但這輩子他就隻按部就班的將這個過程走一遍。
活成別人對他期待的樣子。
胤礽不知道的是,在早朝過後,康熙總會抽出一些時間躲在書房窗戶下麵聽牆角。
偶爾也能聽到一些他吐槽書裏記載的東西。
九月中旬,噶爾丹集結兵力突襲喀爾喀西南邊境,但有康熙的提前預警,噶爾丹的突襲以失敗告終。
消息傳迴京城,滿朝嘩然。
當時被康熙召見的幾個大臣知道這事兒時,心中隻剩下了敬畏。
他們也沒想到,康熙對於局勢的把控已經精準到這種地步。
康熙諱莫如深。
九月下旬,羅刹國派遣使者來京城求和,康熙將接見來使的差事交給了明珠,索額圖臉色極差。
可圍了雅克薩城的人是大阿哥胤禔,就算索額圖再怎麽不情願,康熙也不會放任他摘桃子。
不過好在談判時他也是代表之一,總算讓他心情好了不少。
兩國代表還沒把邊境線劃分清楚,十月初一,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出生了。
十三的洗三宴胤礽是沒資格去的。
也不是說沒資格,而是沒空。
十五歲之前,所有的皇子都隻有元旦、端午節、中秋節、萬壽節以及自己的生日才能休息。
由此可見,彼時他剛從昏迷中醒過來,康熙給他放的那幾天假期到底有多珍貴。
十月底,經過一個月的談判,羅刹和大清之間的較量終於結束,兩國之間第一份邊界條約就此誕生。
條約簽署完畢之後,東北邊境的戰事也跟著結束了,在京城下第一場雪之時,康熙的大兒子胤禔,從邊境趕了迴來。
康熙為了給一眾將領接風洗塵,隔日在集義殿設了晚宴。
這迴的晚宴後宮嬪妃並沒有資格參加,就連幾個在尚書房讀書的阿哥也沒能來,就隻有胤礽這個太子,仿佛被康熙拴在了褲腰帶上一般,走到哪都得帶著。
胤礽上輩子也體會過康熙堪稱變態的控製欲,所以對此習以為常。
胤礽也就在這裏,見到了久違的大哥。
胤禔虛歲已有十五,體格孔武有力,方正的麵頰上濃眉大眼,鼻梁高挺,單看顏值,是要比大多數皇子都要高的。
隻可惜,顏值這玩意兒頂替不了智商。
此次他跟著大軍出征也不過是作為副將,去學習指揮戰事。
明珠為了給他鋪路,拉攏了此次戰事的主帥,所以才傳出胤禔驍勇善戰,屢立戰功。
若說他真的立下了什麽戰功,胤礽是不信的。
畢竟還是個半大孩子,又是第一次上戰場,哪怕胤禔領兵作戰的天賦再怎麽出眾,也不可能在戰場上有多少建樹。
除非他身上有掛。
康熙坐在主位上,左手邊不遠處擺了一張小桌,就是胤礽的位置了。
自從康熙試探出他離胤礽超過三丈(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十米),就聽不到胤礽的心聲之後,他便有意無意的讓胤礽距離他近一些。
這樣的舉動,放在群臣眼中就是,皇上為了不讓大阿哥的風頭蓋過太子,才特意表現出對太子的重視。
於是宴會的氣氛熱鬧中夾雜著一些奇怪的味道。
所有官員都時不時的去看一眼胤礽、胤禔、索額圖以及明珠的臉色。
胤禔的臉色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越變越差。
可他不敢質疑康熙,就隻能頻繁的去瞪胤礽。
胤礽:“……”
‘瞪我幹啥?又不是我要坐這兒的?有本事瞪老頭子啊?看他不把你的屁股打爛!’
康熙正喝著酒,聽到這話好懸沒一口酒嗆死。
他抬眼看了一眼胤禔,剛好看見他瞪胤礽,康熙眉毛皺起來。
對他而言,胤禔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是在挑釁他這個皇父的威嚴。
太子是一國儲君,放在他身邊坐著有什麽不妥嗎?
康熙眼睛眯起,把手上的酒杯放在桌子上,想開口說些什麽,納蘭明珠先看清了他的意圖。
“陛下!”
康熙視線挪到了納蘭明珠身上,隻見他端起酒杯,恭身道,
“臣恭賀皇上,此戰大勝,邊境必久安,陛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其餘一眾官員隨即附和,
“恭賀陛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康熙聞言,舉杯笑道,
“此亦乃諸卿之功。”
說完,將杯中酒水一口喝掉。
喝完之後心情就好了不少,也不再盯著胤禔不放了。
胤礽也跟著喝了一口果酒。
度數不高,喝起來並沒有什麽味道。
‘明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兒,哄老頭子的招式那是一套一套的,可惜隻能再蹦噠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