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匠心築藥具
穿越之我在明朝開藥房 作者:花曦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分揀完草藥,眾人圍坐在一起,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草藥,卻都犯了愁。胡秋水皺著眉頭說道:“諸位,咱這草藥分揀好了,可眼下缺了炮製工具,這搗藥臼沒有,光靠手搓,何時才能把這些草藥搗成合適的細粉啊,還有這炮製好的藥材也沒個趁手的藥櫃存放。”眾人聽了,也都紛紛點頭,小櫻桃著急地說:“那可咋整呀,秋水哥,咱這好不容易采來的草藥,難不成要因為沒工具就幹瞪眼?”胡秋水撓撓頭,思索片刻後說:“我尋思著,咱得自己動手做些炮製工具,總不能一直幹等著吧。”說幹就幹,胡秋水立馬起身,去村裏找來了木工師傅。木工師傅姓王,是村裏手藝最好的匠人,大家都尊稱他為王師傅。話說那胡秋水尋來村裏木工手藝頂尖的王師傅,帶著滿心期許,將搗藥臼與簡易藥櫃的圖紙遞過去。王師傅接過,眼中瞬間亮起光來,邊看邊捋須點頭:“秋水啊,你這構思巧妙得很呐!尋常人可琢磨不出這般合用的樣式。” 胡秋水忙拱手謙道:“王師傅謬讚,還得靠您這雙巧手,把它們從紙麵上變出來嘞。”既已定了要做,首當其衝便是木材之事。二蛋風風火火領眾人到自家院子,指著角落幾根粗木:“王師傅,秋水哥,就這幾根,原是我爹備著蓋房餘下的,放著也是放著,該能派上用場。” 胡秋水疾步上前,彎腰輕撫木材,又屈指輕叩,側耳聽聲,片刻後喜道:“質地緊實,聲兒清脆,是難得的好料。用作搗藥臼和藥櫃,耐用得很。” 王師傅亦認可,眾人合力將木材搬去工坊。
未幾,胡斐也滿頭大汗趕來,懷裏抱一堆長短木條木板:“我把村裏廢棄棚子搜羅了一遍,撿出這些看著還成的,添補添補,興許有用。” 胡秋水接過,翻檢一番:“有心了,胡斐。別看零碎,關鍵處能補缺呢。” 萬事俱備,工坊中彌漫起一股躍躍欲試的熱乎勁兒。
王師傅站定,把那最粗最長的木頭往地上一架,抄起鋸子,鋸齒剛搭上木麵,便 “哧啦” 作響。他手法嫻熟,推拉間木屑紛飛,口中還不忘叮囑:“這搗藥臼,尺寸得拿捏準咯。太淺,草藥搗不細碎;太深,使力又費勁兒。” 胡秋水在旁專注看著,不時遞水擦汗。鋸出大致形狀,王師傅換了鑿子。他左手扶鑿,右手掄錘,“叮叮當當”,石破天驚般的聲響在工坊迴蕩。每敲一下,鑿刃便啃下一小片木頭,碎屑濺落。小川子在旁看得新奇,忍不住問:“王師傅,咋不一股腦兒鑿大塊些,多省事兒。” 王師傅停下手,笑罵道:“你這小鬼頭,若鑿太猛,木麵糙了,往後草藥粘在上頭,還咋炮製?精細活,急不得。”
待鑿出臼坑雛形,王師傅又取來砂紙,從粗到細,一層一層打磨。初時砂紙與木摩擦,沙沙作響,胡斐湊過去幫忙,兩人輪換,手上不停歇。漸漸的,木臼內壁光滑如鏡,摸上去溫潤無比。王師傅抹一把額頭汗珠,長舒口氣:“這才成,內壁光溜,草藥搗起來順暢,藥效也能保全。”
接著是搗藥杵。選了根手臂粗細的直木,王師傅比照臼坑深度截斷,再把一端削成圓潤半球狀。胡秋水好奇:“師傅,這杵頭為啥不削尖些,搗起來豈不更有力?” 王師傅搖頭晃腦解釋:“尖杵易損草藥纖維,圓球受力均勻,能把草藥均勻碾碎,藥效釋放才周全呐。” 說罷,又細細打磨杵身,直至握感舒適,這搗藥臼才算大功告成。藥櫃相較複雜,需多番考量。王師傅先把木板攤開,依圖紙比劃,口中念念有詞:“這放根莖類藥材的格子要寬敞,花葉類的能緊湊些,還得留幾個小抽屜擱珍貴細料。” 量好尺寸,鋸子起起落落,切割出一塊塊規整木板。
組裝時,榫卯結構最是關鍵。王師傅眯著眼,在木板邊緣精心鑿出榫頭、卯眼,一邊鑿一邊給胡秋水傳授:“榫卯咬合,櫃子才結實,比鐵釘牢靠。咱老祖宗傳下的手藝,經得住歲月。” 胡秋水用心記住,幫著拚接木板。有時榫頭稍緊,胡斐便幫忙拿木槌輕敲,“篤篤” 幾聲,木板嚴絲合縫湊一起。
主體框架搭好,王師傅開始做櫃門與抽屜。櫃門得開合順滑,他在門軸處反複打磨、調試,安上荷葉,裝上小巧木拉手。抽屜更是精細活,尺寸偏差一絲,便會卡住。王師傅不厭其煩,一次次比對、修整,直把抽屜做得抽拉自如,還在裏頭隔出小方格,方便分類。藥櫃雛形有了,還差修飾。王師傅燒起一鍋桐油,待油溫合適,拿刷子蘸了,均勻塗抹櫃身。桐油沁入木縫,既防潮防蟲,又讓櫃子泛出潤澤光亮。塗抹幾遍後,他換了小號畫筆,蘸些顏料,在櫃門邊角勾勒出幾枝淡雅藥草圖案,頓時添了幾分雅致。
搗藥臼也沒落下,王師傅取來一塊軟布,裹著細沙,把臼身外側又擦拭打磨一番,讓原本樸拙的木色更顯沉穩。又在臼沿刻上一圈細密防滑紋,方便抓握。做完這些,他退後幾步,審視自己的作品,眼中滿是自豪:“成了,這搗藥臼和藥櫃,保管咱村裏炮製藥材順手又舒心。”
眾人圍攏過來,小櫻桃輕撫藥櫃抽屜,驚歎:“真精細,看著就舒坦。” 二蛋扛起搗藥臼,試試分量:“夠紮實,能用好些年嘞。” 胡秋水滿心感激:“王師傅,沒您這手藝和耐心,哪能有這般合用的好家夥。這份功勞,全村都記著。” 王師傅擺擺手:“大夥齊心,我不過出份手藝,往後這藥房興旺,才是真出彩。” 自此,這承載眾人希望的搗藥臼與藥櫃,在藥房中穩穩紮根,開啟一段段炮製傳奇,也見證著村子愈發蓬勃的生機。
雖說搗藥臼與藥櫃大體完工,可王師傅心裏清楚,實用與否,還得試過才知。他指揮著眾人將搗藥臼安置在一塊厚實平整的石板上,又從旁抱來一捆晾幹的草藥,多是些柴胡、黃芩之類的根莖類藥材,韌性較強,最能檢驗搗藥效果。
胡秋水自告奮勇,抄起搗藥杵,先把草藥一股腦兒丟進搗藥臼,試著搗起來。才搗了幾下,王師傅就皺起眉:“慢著,秋水。你看這草藥,都聚在一處,受力不均,搗不碎還累手。” 說著,他找來一根短小木棒,伸進臼裏,把草藥輕輕撥散,“得先將草藥攤勻,再從邊緣往中間搗,循序漸進。” 胡秋水依言而行,果然,搗藥的阻力小了許多,“咚咚” 聲愈發沉穩有力。
可搗了一陣,新問題又冒頭。胡斐在旁瞧著,嘟囔:“這搗藥杵使久了,手滑得厲害,差點脫手。” 王師傅一拍腦袋:“是我疏忽,忘了加防滑。” 他轉身迴工坊,尋來一段粗麻,在搗藥杵手握處密密纏繞,結成緊實防滑紋路,再交到胡秋水手中:“這下穩當了。”
藥櫃這邊,小櫻桃正歡歡喜喜往裏頭放炮製好的藥材。放著放著,她喊起來:“王師傅,這抽屜拉到一半,咋有點卡呀?” 王師傅趕忙過去,蹲下身子查看,原來是抽屜側邊與櫃身摩擦稍大。他掏出小刀,小心翼翼削去一絲多餘木茬,再用砂紙打磨光滑,抽屜瞬間順滑無比。眾人又把各類藥材滿滿當當裝進藥櫃,模擬日常取用。二蛋毛手毛腳拉開櫃門,“嘩啦” 一聲,幾包藥材差點掉落。王師傅見狀,在櫃門內側加裝了兩根細木條,做成簡易格擋:“加了這,放東西穩當,取用時也不亂。” 經這一番調試改進,搗藥臼與藥櫃愈發貼合使用需求,眾人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對藥房未來炮製之事,愈發信心滿滿。
夜幕漸深,工坊裏點起油燈,暖黃光暈搖曳。王師傅沒急著收拾工具,而是把胡秋水幾人叫到身旁,神色凝重又滿含期許:“今日這搗藥臼和藥櫃算是成了,可大夥得明白,手藝這東西,傳下來不易,莫要荒廢。” 胡秋水鄭重點頭:“師傅放心,今日看您做工,才深知裏頭門道精深,往後我定把這炮製工具養護、修繕的本事學會,也傳給村裏孩子。”
王師傅微笑著看向小川子:“你這小鬼,今日好奇多問,是好事。往後有空就來工坊,跟著我打打下手,把木工手藝拾掇起來,多一門手藝,多一條活路。” 小川子眼睛亮晶晶,脆聲應道:“好嘞,王師傅,我準來!”
胡斐也在旁表態:“雖說我從前走了歪路,如今一心向正。這木工活精巧,我也跟著學,往後藥房要添新工具、擴規模,我也能出份力。” 眾人圍坐一團,你一言我一語,不僅是為新製成的搗藥臼與藥櫃慶賀,更是在心底種下傳承技藝、守望藥房的火種,盼著這份心血能在歲月裏代代延續,滋養全村安康。
未幾,胡斐也滿頭大汗趕來,懷裏抱一堆長短木條木板:“我把村裏廢棄棚子搜羅了一遍,撿出這些看著還成的,添補添補,興許有用。” 胡秋水接過,翻檢一番:“有心了,胡斐。別看零碎,關鍵處能補缺呢。” 萬事俱備,工坊中彌漫起一股躍躍欲試的熱乎勁兒。
王師傅站定,把那最粗最長的木頭往地上一架,抄起鋸子,鋸齒剛搭上木麵,便 “哧啦” 作響。他手法嫻熟,推拉間木屑紛飛,口中還不忘叮囑:“這搗藥臼,尺寸得拿捏準咯。太淺,草藥搗不細碎;太深,使力又費勁兒。” 胡秋水在旁專注看著,不時遞水擦汗。鋸出大致形狀,王師傅換了鑿子。他左手扶鑿,右手掄錘,“叮叮當當”,石破天驚般的聲響在工坊迴蕩。每敲一下,鑿刃便啃下一小片木頭,碎屑濺落。小川子在旁看得新奇,忍不住問:“王師傅,咋不一股腦兒鑿大塊些,多省事兒。” 王師傅停下手,笑罵道:“你這小鬼頭,若鑿太猛,木麵糙了,往後草藥粘在上頭,還咋炮製?精細活,急不得。”
待鑿出臼坑雛形,王師傅又取來砂紙,從粗到細,一層一層打磨。初時砂紙與木摩擦,沙沙作響,胡斐湊過去幫忙,兩人輪換,手上不停歇。漸漸的,木臼內壁光滑如鏡,摸上去溫潤無比。王師傅抹一把額頭汗珠,長舒口氣:“這才成,內壁光溜,草藥搗起來順暢,藥效也能保全。”
接著是搗藥杵。選了根手臂粗細的直木,王師傅比照臼坑深度截斷,再把一端削成圓潤半球狀。胡秋水好奇:“師傅,這杵頭為啥不削尖些,搗起來豈不更有力?” 王師傅搖頭晃腦解釋:“尖杵易損草藥纖維,圓球受力均勻,能把草藥均勻碾碎,藥效釋放才周全呐。” 說罷,又細細打磨杵身,直至握感舒適,這搗藥臼才算大功告成。藥櫃相較複雜,需多番考量。王師傅先把木板攤開,依圖紙比劃,口中念念有詞:“這放根莖類藥材的格子要寬敞,花葉類的能緊湊些,還得留幾個小抽屜擱珍貴細料。” 量好尺寸,鋸子起起落落,切割出一塊塊規整木板。
組裝時,榫卯結構最是關鍵。王師傅眯著眼,在木板邊緣精心鑿出榫頭、卯眼,一邊鑿一邊給胡秋水傳授:“榫卯咬合,櫃子才結實,比鐵釘牢靠。咱老祖宗傳下的手藝,經得住歲月。” 胡秋水用心記住,幫著拚接木板。有時榫頭稍緊,胡斐便幫忙拿木槌輕敲,“篤篤” 幾聲,木板嚴絲合縫湊一起。
主體框架搭好,王師傅開始做櫃門與抽屜。櫃門得開合順滑,他在門軸處反複打磨、調試,安上荷葉,裝上小巧木拉手。抽屜更是精細活,尺寸偏差一絲,便會卡住。王師傅不厭其煩,一次次比對、修整,直把抽屜做得抽拉自如,還在裏頭隔出小方格,方便分類。藥櫃雛形有了,還差修飾。王師傅燒起一鍋桐油,待油溫合適,拿刷子蘸了,均勻塗抹櫃身。桐油沁入木縫,既防潮防蟲,又讓櫃子泛出潤澤光亮。塗抹幾遍後,他換了小號畫筆,蘸些顏料,在櫃門邊角勾勒出幾枝淡雅藥草圖案,頓時添了幾分雅致。
搗藥臼也沒落下,王師傅取來一塊軟布,裹著細沙,把臼身外側又擦拭打磨一番,讓原本樸拙的木色更顯沉穩。又在臼沿刻上一圈細密防滑紋,方便抓握。做完這些,他退後幾步,審視自己的作品,眼中滿是自豪:“成了,這搗藥臼和藥櫃,保管咱村裏炮製藥材順手又舒心。”
眾人圍攏過來,小櫻桃輕撫藥櫃抽屜,驚歎:“真精細,看著就舒坦。” 二蛋扛起搗藥臼,試試分量:“夠紮實,能用好些年嘞。” 胡秋水滿心感激:“王師傅,沒您這手藝和耐心,哪能有這般合用的好家夥。這份功勞,全村都記著。” 王師傅擺擺手:“大夥齊心,我不過出份手藝,往後這藥房興旺,才是真出彩。” 自此,這承載眾人希望的搗藥臼與藥櫃,在藥房中穩穩紮根,開啟一段段炮製傳奇,也見證著村子愈發蓬勃的生機。
雖說搗藥臼與藥櫃大體完工,可王師傅心裏清楚,實用與否,還得試過才知。他指揮著眾人將搗藥臼安置在一塊厚實平整的石板上,又從旁抱來一捆晾幹的草藥,多是些柴胡、黃芩之類的根莖類藥材,韌性較強,最能檢驗搗藥效果。
胡秋水自告奮勇,抄起搗藥杵,先把草藥一股腦兒丟進搗藥臼,試著搗起來。才搗了幾下,王師傅就皺起眉:“慢著,秋水。你看這草藥,都聚在一處,受力不均,搗不碎還累手。” 說著,他找來一根短小木棒,伸進臼裏,把草藥輕輕撥散,“得先將草藥攤勻,再從邊緣往中間搗,循序漸進。” 胡秋水依言而行,果然,搗藥的阻力小了許多,“咚咚” 聲愈發沉穩有力。
可搗了一陣,新問題又冒頭。胡斐在旁瞧著,嘟囔:“這搗藥杵使久了,手滑得厲害,差點脫手。” 王師傅一拍腦袋:“是我疏忽,忘了加防滑。” 他轉身迴工坊,尋來一段粗麻,在搗藥杵手握處密密纏繞,結成緊實防滑紋路,再交到胡秋水手中:“這下穩當了。”
藥櫃這邊,小櫻桃正歡歡喜喜往裏頭放炮製好的藥材。放著放著,她喊起來:“王師傅,這抽屜拉到一半,咋有點卡呀?” 王師傅趕忙過去,蹲下身子查看,原來是抽屜側邊與櫃身摩擦稍大。他掏出小刀,小心翼翼削去一絲多餘木茬,再用砂紙打磨光滑,抽屜瞬間順滑無比。眾人又把各類藥材滿滿當當裝進藥櫃,模擬日常取用。二蛋毛手毛腳拉開櫃門,“嘩啦” 一聲,幾包藥材差點掉落。王師傅見狀,在櫃門內側加裝了兩根細木條,做成簡易格擋:“加了這,放東西穩當,取用時也不亂。” 經這一番調試改進,搗藥臼與藥櫃愈發貼合使用需求,眾人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對藥房未來炮製之事,愈發信心滿滿。
夜幕漸深,工坊裏點起油燈,暖黃光暈搖曳。王師傅沒急著收拾工具,而是把胡秋水幾人叫到身旁,神色凝重又滿含期許:“今日這搗藥臼和藥櫃算是成了,可大夥得明白,手藝這東西,傳下來不易,莫要荒廢。” 胡秋水鄭重點頭:“師傅放心,今日看您做工,才深知裏頭門道精深,往後我定把這炮製工具養護、修繕的本事學會,也傳給村裏孩子。”
王師傅微笑著看向小川子:“你這小鬼,今日好奇多問,是好事。往後有空就來工坊,跟著我打打下手,把木工手藝拾掇起來,多一門手藝,多一條活路。” 小川子眼睛亮晶晶,脆聲應道:“好嘞,王師傅,我準來!”
胡斐也在旁表態:“雖說我從前走了歪路,如今一心向正。這木工活精巧,我也跟著學,往後藥房要添新工具、擴規模,我也能出份力。” 眾人圍坐一團,你一言我一語,不僅是為新製成的搗藥臼與藥櫃慶賀,更是在心底種下傳承技藝、守望藥房的火種,盼著這份心血能在歲月裏代代延續,滋養全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