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珍稀藥材在藥田紮下根來,照料的難度愈發提升,可眾人的熱情絲毫不減。不過,眼瞅著藥田愈發繁茂,新的棘手事兒也冒了出來。這日,胡秋水如往常一般去查看藥田,卻發現幾株黃芪的葉子泛起了黃斑,邊緣還蜷曲起來,他心中暗叫不好,趕忙蹲下細細查看,越看眉頭皺得越緊。


    村裏的老人們聽說了這事,紛紛圍聚過來。李大爺背著手,搖頭晃腦地說:“這黃芪得是染了病嘞,以往咱種糧食碰上過類似的,得趕緊治,不然一準傳染開。” 可到底咋治,大夥都沒了主意。胡秋水心裏明白,光靠自己以往那些經驗,對付這新病症怕是不夠。


    正當眾人愁眉不展時,村裏外出跑貨郎的王五迴村了。他見識廣,聽聞藥田的難題,匆匆趕來:“我在外麵聽說,有的地方遇上這病,會用石灰水先給周邊土壤消消毒,再把染病的植株拔掉燒掉,防止病菌擴散。” 胡秋水覺得有理,可石灰水的調配比例又是個難題。


    這時,村裏的教書先生趙夫子也踱步而來,他平日就愛鑽研些雜學:“我在古籍裏頭瞧過,石灰與水大概按一比十的比例調和,再用細紗布過濾下,效力最佳。” 有了法子,眾人立刻行動。二蛋力氣大,負責去村頭搬石灰,一趟趟跑得滿頭大汗;胡斐心靈手巧,紮起幾個簡易的過濾架子,讓石灰水更純淨;小川子和如意則跟著胡秋水,小心翼翼地拔除染病黃芪,拿到遠處空地燒掉。


    另一邊,沒染病的草藥也得加強防護。村民們自發從家裏拿來草木灰,沿著藥田細細撒上一層,權當額外的 “防護衣”。還有些嬸子們,把平日裏積攢的碎布片拚湊起來,給嬌嫩些的草藥搭起一個個簡易小棚,遮擋可能攜帶病菌的風雨。


    經過這一番折騰,藥田的危機總算是暫時解除了。但胡秋水清楚,得未雨綢繆,往後不能這麽被動。他把大夥召集起來,說:“這次多虧了大夥齊心,才護住了藥田。可咱不能每次都等出事了才應對,往後得定期巡查,每人負責一片區域,一發現不對勁兒,立馬互通消息。”


    眾人紛紛點頭,自此,每天清晨與傍晚,都能瞧見村民們穿梭在藥田。有的拿著自製的小竹簽,輕輕撥開草藥查看根部;有的蹲在地上,仔細端詳葉片有無蟲洞、病斑。一旦誰發現異常,隻需站在田埂上高喊一聲,其他人立馬圍攏過來。


    日子悠悠過去,藥田愈發興旺,各類草藥你追我趕地生長。眼看到了收獲季,可新的挑戰又來了 —— 收割藥材講究時機與手法,早了藥效不足,晚了又怕養分流失。胡秋水雖說知曉大概,可麵對這麽大片藥田,單靠幾個人肯定忙不過來。


    沒想到,天還沒亮,全村老小就扛著鐮刀、背著竹簍來到藥田。胡秋水眼眶一熱,正欲開口,村長就揮揮手:“秋水啊,這藥田是全村的希望,豐收時刻,咋能少得了大夥!” 說罷,眾人有序分工,手腳麻利地幹起來。老人們經驗豐富,專挑成熟度剛好的藥材收割;青壯年負責搬運,把割下的藥材一捆捆搬到曬場;婦女孩子們則在一旁分揀,剔除殘次品。


    收割完,晾曬又是關鍵。大夥齊心協力,在曬場上用竹竿、麻繩搭起一排排晾曬架,把藥材均勻鋪上去。遇上陰天,擔心藥材受潮,村民們又從家裏抱來幹柴,在曬場邊生起火堆,用煙熏來驅散濕氣。


    曬好的藥材還得炮製,胡秋水原本還愁人手不夠,結果村裏的嬸子、阿婆們紛紛上門:“秋水,咱雖然不懂太多醫理,可幫忙打打下手總行,切切、曬曬的活兒,你盡管吩咐。” 在眾人齊心協力下,炮製過程有條不紊,藥房所需的藥材儲備越來越充足。


    經此一役,村子裏愈發團結,藥田不再隻是胡秋水幾人的心血,而成了全村齊心守護、共同耕耘的希望之地。往後的日子裏,不管碰上旱災、澇災,還是新的病蟲害,隻要站在村子裏高喊一聲,男女老少都會奔赴藥田,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用團結與合作書寫著守護安康、追逐富足的故事。


    在明朝末年那動蕩又質樸的歲月裏,村子被胡秋水的一番暢想點起了希望之火,全村老少一心撲在了藥材種植上。可隨著規模漸次擴大,新挑戰仿若洶湧暗流,悄然襲來。


    春日暖陽融融,本該是草藥抽芽瘋長的好時節,可種著地黃的那片田卻出了岔子。地黃葉子本該舒展嫩綠,此刻卻蔫黃萎靡。胡秋水蹲在田邊,眉頭緊鎖,挖起一株查看,根莖細小還布滿黑斑。村裏經驗老到的農夫圍過來,也是搖頭咂嘴:“從未見過這般怪狀,莫不是地有問題?”


    眾人當下決定深挖這片土地探個究竟。二蛋、胡斐帶著年輕後生們揮汗如雨,一鋤頭一鋤頭刨開土層。挖到深處,竟發現土裏混雜著不少爐渣碎石,定是早前村外鐵匠鋪子隨意傾倒所致。知曉緣由,村長立馬出麵協調,鐵匠鋪掌櫃滿心愧疚,帶著學徒幫著清理土地,還運來幾車肥沃新土補償。


    土地整好,重新補種地黃,眾人不敢有絲毫懈怠,日夜輪值照看。小川子更是搬了個小板凳,整日守在田邊,稍有風吹草動就跑去喊胡秋水。好在悉心照料下,地黃苗重新煥發生機,嫩綠葉片在風中歡快搖曳。可禍不單行,夏日酷烈,旱魃肆虐。多日滴雨未下,藥田幹裂,草藥渴得奄奄一息。村裏唯一的一口老井很快見底,村民們望著焦枯的藥田,滿心絕望。胡秋水望著萬裏無雲的碧空,心急如焚之際,突然想到村北那處廢棄許久的舊河道。他振臂高唿:“大夥莫慌!去疏通舊河道,興許能引來遠處水源。”全村老少齊上陣,扛著鋤頭、鏟子奔赴河道。河道裏淤泥堆積,荊棘叢生,可沒人喊累叫苦。男人們在前頭奮力挖泥清障,女人們在後方編織竹筐運土,孩童們也提著小木桶,一趟趟往返河邊送水,隻為潤一潤幹裂的土地。耗時數日,河道終於疏通,遠處山澗溪水潺潺流入,幹涸藥田如逢甘霖,草藥們大口吮吸,重新挺起了腰杆。


    熬過旱季,秋風送爽,豐收曙光初現,卻不想周邊山林野獸頻出,屢屢夜襲藥田。野豬拱翻圍欄,野兔啃食嫩葉,一夜之間,幾畝長勢喜人的藥材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村民們又氣又急,圍坐商議對策。有獵戶出身的趙叔站出來:“咱得設陷阱、紮籬笆,再輪流守夜,嚇退這些畜生。”


    於是,大夥砍竹伐木,沿著藥田築起一圈又高又密的籬笆;在野獸常出沒路徑挖下深坑,鋪上幹草偽裝;還在田邊搭起簡易哨棚,每晚派人值守,敲鑼打鼓,燃起篝火。如此雙管齊下,野獸來襲次數漸少,藥田終得安寧。


    藥材豐收,可采摘、分揀極為耗時。胡秋水把村民分成數個小組,老人們眼力好,專挑成熟度恰好的藥材采摘;手腳麻利的婦女們負責剔除殘次、分揀歸類;青壯年則負責搬運,將一筐筐藥材送至村裏晾曬場。眾人各司其職,井然有序,歡聲笑語灑滿田間。晾曬場上,藥材鋪滿竹席,需不時翻麵確保受熱均勻。白日裏,孩童們在晾曬場嬉戲玩耍,時不時按大人吩咐翻翻藥材;夜晚,村民們也不放心,輪流守著,以防夜雨突襲。遇上陰天,家家戶戶抱出幹柴,在場地四角生起火堆,用煙熏來驅散濕氣,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收成。


    藥材炮製更是精細活,胡秋水言傳身教,演示如何切片、蒸煮、烘焙。村民們認真學習,從生疏到熟練,作坊裏終日彌漫著醇厚藥香。


    為把藥材賣出去,胡秋水帶著村裏能說會道的幾人,拉著滿車樣品前往縣城。初到縣城,人生地不熟,藥房掌櫃們瞧他們一身粗布麻衣,多有輕視。胡秋水不卑不亢,拱手行禮後,將精心整理的藥材樣本擺開,詳述種植過程艱辛、品質把控嚴苛。有掌櫃質疑,他便當場拿出藥典古籍佐證,還許下售後保障承諾。終於,一家小藥房願意試銷,胡秋水抓住機會,讓村民把首批藥材包裝精美,親自押送。用藥後,療效顯著,口碑漸起,其他藥房紛紛拋來橄欖枝。村裏趁熱打鐵,成立了自家的藥材商號,製定統一標識、包裝,還在縣城租下鋪麵,派專人經營。隨著生意紅火,村子日益富足。胡秋水沒忘本,他用盈利修繕學堂,請來先生教孩子們讀書識字、研習藥理;又翻修村裏道路,方便藥材運輸;還設立互助基金,哪家遇困,大夥援手幫扶。


    村裏年輕人看到藥材種植的奔頭,主動向長輩、胡秋水請教。農閑時,大夥聚在祠堂,你一言我一語分享種植心得、養護竅門,新技術、新法子在交流中生根發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在明朝開藥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曦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曦堂並收藏穿越之我在明朝開藥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