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這些無膽之輩的望風而逃,洪承疇的膽識顯然更加過人。


    他自降請之後,受到了極大的禮待。


    比起在大明來說,洪承疇現在的生活顯然更加的愜意。


    即便如此,他心中依舊有幾分惴惴不安。


    倒不是還懷念故明的恩情,倘若真是這樣,洪承疇也不會在那正值國家危難之際而降清了。


    心中所憂之事,無外乎是對這滿城的叫喊聲,究竟是否會波及到其自身安危而擔憂罷了。


    洪承疇這類人吧,是一個極其注重個人得失之人。


    為什麽這麽說呢。


    實際上,在崇禎時期,能保證不投降黃台極的隻有對明朝有堅定忠誠的儒教信徒。


    別說對麵隻是個黃台極,就算對麵是李世民、趙匡胤都不會投降。


    這類人的代表就是長山之戰後被俘,一直被黃台極宣傳為當代文天祥的張春。


    被俘之後,張春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已經認輸了,甚至還在踐行自己人生觀的同時又給清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但在得知鬆錦之戰爆發後還是忍不住追隨了自己的信仰,自殺明誌。


    而盧象升和孫傳庭也大概屬於這類人。


    盧象升在絕望之際選擇讓部下逃走,自己戰死。


    孫傳庭比盧象升更忠誠甚至更極端,一個文官戰死能給敵人什麽損失?


    孫傳庭選擇親自操刀逼迫士兵強行防守,就算自己死也要給崇禎起到最大價值的死,結果最後是怎麽死的都成了個未解之謎。


    但很清楚的是,洪承疇不是這類人。


    有個明顯事例就看得出,洪承疇在信仰和個人得失麵前,更注重個人得失。


    這個明顯事例就是,在盧象升找死的那次清軍入關搶掠時,崇禎召洪承疇和孫傳庭勤王。


    孫傳庭一路狂奔,提前就位,然後被崇禎委派驅逐清軍進而蹲詔獄。


    孫傳庭他不知道後果嗎?


    要麽就是你得改名孫悟空能立馬掄著金箍棒打敗清軍,要麽就乖乖打吃力仗然後蹲詔獄。


    孫傳庭是知道的,但他依然選擇蹲詔獄。因為他受過的教育和他的信仰,不允許他不忠誠。


    而洪承疇知道誰勤王誰蹲詔獄,他也知道他不想蹲詔獄,於是磨磨蹭蹭,直到清軍撤離前後才來了。


    還有個明顯事例就是,孫傳庭才智過人,但他從未想過忽悠崇禎,借力打力,對部下孫傳庭是用盡了手段進行控製,對崇禎,孫傳庭全部實話實說,頓頓挨崇禎的罵,導致孫傳庭幹啥都很被動。


    要不是陝西三邊總督連著死讓孫傳庭有機會重新掌握秦兵,孫傳庭很可能會在帶著五千京營南下後提前去世的。


    而洪承疇則非常擅長欺詐,為了避免崇禎逼他決戰,洪承疇前後幾次假裝自己要集結大軍出關,嚇得群臣接連彈劾洪承疇要妄開邊釁。


    洪承疇想用這個借力打力,警告崇禎三思,靠著這一招磨了一段時間,直到被皇太極用張存仁的戰略破局,逼的崇禎必須決戰了。


    洪承疇困守鬆山餓得皮包骨頭眼睛昏花時,就已經有人舉報明軍中有人暗通清軍要獻城門了,洪承疇以敵眾我寡形勢不利,要大家團結求存的理由,不準部下互相舉報。


    一來洪承疇這個也有道理,這時候了要還互相舉報質疑,隻怕清軍沒來大家都要內訌完蛋了。


    但還有一個原因,大概洪承疇已經準備擺爛,做好了投降準備了。


    鬆錦之戰時,經常接觸清軍的前線明軍官員士兵,其實都已經對投降清朝沒啥抵觸了。


    這一仗居然沒有像長山之戰一樣出來一個寧死不降的張春,沒投降的如曹變蛟、王廷臣等人,都是豪格接到黃台極命令後弄死的,換句話說,都沒有進行勸降。


    而由於洪承疇之前的聲望很大,黃台極勸降對方,或許也隻是想為自己的王朝立一塊招牌,好讓其他明人們受這塊招牌的影響,進而放棄對大清的抵抗。


    隻是黃台極沒想到的。


    本來隻是想把洪承疇當做第二個張春養起來,結果卻還真讓他撿到了寶。


    洪承疇降清後,黃台極命隸鑲黃旗的包衣牛錄中,表麵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


    終黃台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但顯然這種情況很快就得到了轉機,到了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四月初九日。


    洪承疇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10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日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京城。


    清兵入關、定鼎北京後,多爾袞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到了順治二年五月,多鐸率師攻占南京,多爾袞下“剃發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


    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派洪承疇取代多鐸,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也正是因為洪承疇的高壓政策和“鐵血”手腕,最終鎮壓下了那些反抗之民。


    可以說,這一次若非洪承疇出馬,平息了叛亂,隻怕清朝要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才創建就要到處起義的王朝了。


    在對於滿清的貢獻上,洪承疇可謂是竭盡所能。


    可惜,這一切全都是建立在同胞的血肉之上。


    洪承疇的加官進爵之路,都是依托著對同胞們的殘忍。


    當然了,這一切在這個時空中尚未發生。


    此時的洪承疇尚在京城之中,地位超然於其他漢臣。


    如果沒有崇禎的奇遇,曆史定然還會如原本一般進行。


    而他洪承疇,作為清廷皇帝最信賴的大臣,一生的福貴,定然也是少不了的。


    等到了洪承疇七十三歲,同年也是康熙四年時,更是安然離世,清廷恩賜祭奠如製,諡文襄。


    他的一生至此可謂圓滿。


    然而,若論起明末時最大的漢奸,他洪承疇必然是榜上有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後的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後的我並收藏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