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是死在你的手裏的?”冉禍冷冷地盯著岡傑,聲音低沉而充滿殺意,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刺骨的寒意。


    冉族與柏灌、鬼娑、巴族的三族聯軍交戰已經持續了一個月,雙方死傷慘重,仇恨早已深入骨髓。冉禍作為冉族的首領,心中積壓的怒火早已無法遏製。他精心策劃,親率一支五百人的精銳部隊,埋伏在岡傑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上。岡傑的運輸隊不到二百人,經過一番慘烈的廝殺,此時已十不存一,殘存的幾十名巴族士兵被團團圍住,渾身是血,眼中滿是絕望。


    “是有如何!有膽的和我單挑啊!”岡傑抹去嘴角的血跡,獰笑著吼道。他自知今日絕無生還的可能,索性豁了出去,想要在死前拉一個墊背的。他一把扯下身上那件早已被刀劈斧砍得破爛不堪的獸皮,赤裸著上半身站了出來,肌肉虯結的身軀上布滿了新舊傷痕,顯得格外猙獰。


    “行啊,我給你這個機會,你若贏了我,便放你們一條生路,如何?”冉禍冷笑一聲,揮手示意冉族的士兵停止進攻。他緩緩下馬,赤手空拳地走向岡傑,眼中閃爍著複仇的火焰。


    “好,來啊!”岡傑大吼一聲,猛地衝向冉禍,拳頭帶著唿嘯的風聲直擊冉禍的麵門。冉禍身形一閃,輕鬆避過,隨即一記重拳狠狠砸在岡傑的肋下。岡傑悶哼一聲,踉蹌後退,但很快穩住身形,再次撲了上來。


    兩人拳腳相交,招招致命。岡傑的拳頭勢大力沉,每一擊都帶著開山裂石的力量,而冉禍則身法靈動,拳腳之間帶著一股陰柔的勁力,專攻岡傑的要害。冉族擅長禦水之術,但今天冉禍卻並未使用任何功法,而是純粹以肉身之力與岡傑對抗。他要以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活活打死這個以肉身強橫著稱的仇敵。


    戰鬥持續了許久,岡傑的體力逐漸不支,唿吸變得粗重,動作也慢了下來。冉禍卻越戰越勇,拳腳如雨點般落在岡傑的身上。岡傑的胸口、腹部、臉上,早已布滿了淤青和血跡,但他依然咬牙堅持,不肯倒下。


    “你就這點本事嗎?”冉禍冷笑一聲,突然一記鞭腿掃在岡傑的膝蓋上。岡傑慘叫一聲,單膝跪地,還未等他反應過來,冉禍的拳頭已經重重砸在他的太陽穴上。岡傑眼前一黑,整個人重重摔倒在地。


    冉禍沒有給他任何喘息的機會,一腳踩在岡傑的胸口,拳頭如鐵錘般砸向他的麵門。一拳、兩拳、三拳……岡傑的臉早已血肉模糊,鼻梁斷裂,牙齒脫落,甚至連慘叫聲都發不出來。他的雙手無力地抓撓著冉禍的腳踝,試圖掙脫,但力量早已隨著血液流失殆盡。


    “這一拳,是為我弟弟!”冉禍怒吼著,拳頭狠狠砸在岡傑的胸口,肋骨斷裂的聲音清晰可聞。岡傑的口中噴出一口鮮血,眼神逐漸渙散,但冉禍並沒有停手。他像瘋了一樣,一拳又一拳地砸在岡傑的身上,直到岡傑的胸膛徹底塌陷,內髒破裂,鮮血從口鼻中湧出,染紅了地麵。


    終於,岡傑的身體徹底癱軟,再也沒有一絲動靜。冉禍喘著粗氣,緩緩站起身,看著腳下那具血肉模糊的屍體,眼中沒有一絲憐憫。他抬起頭,冷冷地掃視了一眼被圍住的巴族士兵,揮了揮手。


    “殺一半,放一半。”他淡淡地說道,仿佛在吩咐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冉族的士兵立刻行動起來,刀光閃過,慘叫聲此起彼伏。片刻之後,一半的巴族士兵倒在血泊中,另一半則癱坐在地上,渾身顫抖,眼中滿是恐懼。


    “滾吧,把岡傑被活活打死的消息帶迴去。”冉禍冷冷地說道,轉身走向自己的戰馬。那些幸存的巴族士兵如蒙大赦,連滾帶爬地逃離了戰場,心中卻永遠留下了這場血腥屠殺的陰影。


    冉禍翻身上馬,看了一眼岡傑的屍體,隨即吩咐道,


    “把他們的頭顱割下來,帶迴去祭我弟弟。”


    岡傑的死訊如同一陣狂風,迅速席卷了各族領地,激起了無數波瀾。這位巴族的練炁士,曾是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卻在與冉禍的對決中慘敗,最終被活活打死。消息傳開,各族震動,尤其是巴族,士氣大受打擊。岡傑的死不僅意味著巴族失去了一位頂尖戰力,更讓其他族人開始質疑這場戰爭的代價是否值得。


    在戰事的前線,一座臨時搭建的帳篷內,各族首領正齊聚一堂,商討著接下來的對策。柏灌族的族長崇明、鬼娑族的族長高康大、巴族的族長邰睿寶、前暉山族的族長防風大門以及大商的使節殷弼,圍坐在一張粗糙的木桌前。燭火搖曳,映照出眾人凝重的麵容。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仿佛連唿吸都變得沉重起來。


    然而,這場戰爭的背後,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鬼娑族的族長高康大,才是挑起這場爭端的始作俑者。他暗中策劃了一切,甚至秘密囚禁了高原,以此作為控製局勢的關鍵籌碼。高原的失蹤,正是高康大一手導演的戲碼,目的是為了挑起各族之間的矛盾,削弱他們的力量,從而讓鬼娑族在亂世中崛起。高康大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希望通過這場戰爭,徹底改變各族之間的力量平衡,讓鬼娑族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宰。


    巴族族長邰睿寶的臉色鐵青,拳頭緊握,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開戰僅僅一個月,巴族便損失了四名練炁士,這幾乎是他們巴族一半的巔峰戰鬥力。在之前圍攻冉螢的六人中,崇山和奇犽屬於柏灌族,而另外四人都是巴族的精英。然而,除了岡傑以外,其餘三人都死在了冉螢的手中。邰睿寶的心中充滿了憤怒與悲痛,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損失,更無法接受岡傑的死訊。他猛地一拍桌子,聲音低沉而憤怒:“冉禍……此仇不報,我邰睿寶誓不為人!”


    防風大門皺著眉頭,向傳信兵確認道:“你確定岡傑是在一對一的對決中被冉禍用拳頭活活打死的?”傳信兵恭敬地迴答:“是的,根據逃迴來的士兵迴報,當時冉禍並沒有使用其他能力,僅憑拳頭就打敗了岡傑。”防風大門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震驚。他深知岡傑的實力,能夠在純肉搏戰中擊敗岡傑,冉禍的實力究竟達到了何種地步?他不由得開始重新評估冉族的威脅。


    各族之間的功法與能力各有千秋。冉族擅長水術,能夠操控江河湖海,甚至在幹旱之地召喚出水源;柏灌族禦風而行,身形如鬼魅,能夠在戰場上穿梭自如;暉山族修行太陽神術,掌控火焰之力,能夠焚燒一切敵人;巴族則以土遁之術聞名,能夠在地下自由穿行,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而鬼娑族的功法雖然不擅長戰鬥,但他們能夠以炁孕養青銅器,使之能隨意變幻形狀與大小,隱隱有了後世煉器與禦物的雛形。鬼娑族的青銅器不僅是武器,更是他們族人的象征,每一件青銅器都蘊含著族人的心血與靈魂。


    與此同時,高歡、李琰和顧清三人已經與冉禍見過麵。在簡單的敘舊與交流之後,高歡決定作為使者前往鬼娑族,勸說高康大與冉禍聯手。在他們看來,高康大並不了解事情的真相,關於高原的下落,鬼娑族目前給出的說法依然是失蹤。高歡有信心說服高康大倒戈,加入他們的陣營。她深知,鬼娑族的青銅器在戰場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若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戰局將大大有利於己方。


    然而,高歡並不知道,高康大才是這一切的幕後黑手。他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等待著高歡自投羅網。為了行動方便,高歡決定獨自一人走水路前往鬼娑族,而李琰和顧清則留在冉族等待她的歸來。臨行前,高歡來到了冉螢的墓前。冉螢的屍身在他死後落入了柏灌族的手中,後來被冉禍高價贖迴,葬在了冉族的族塚裏。高歡站在墓前,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她輕輕撫摸著墓碑,低聲說道:“冉螢,你的死不會白費的。我一定會屠了巴族和柏灌為你報仇的。”


    高歡的眼中閃過一絲決然,她知道此行兇險萬分,但她依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鬼娑族的旅程。她縱身入水,順著河流而下,心中盤算著如何說服高康大。然而,她並不知道,高康大才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她的到來,正是他計劃中的一環。


    而李琰和顧清在冉族等待著高歡的消息。他們心中隱隱有些不安,總覺得此行不會順利。顧清低聲對李琰說道:“高歡一個人去鬼娑族,會不會太冒險了?”李琰搖了搖頭,歎道:“高歡一向行事果斷,她既然決定獨自前往,必然有她的道理。我們隻能相信她,並在這裏做好接應的準備。”


    而在鬼娑族的領地內,高康大正站在一座青銅祭壇前,手中握著一件青銅麵具,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他低聲自語道:“小歡,我們終於又要見麵了。”他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站在權力巔峰的那一天。


    高歡漸漸靠近鬼娑族的領地,她抬頭望向遠方,心中默默祈禱著此行能夠順利。然而,命運的齒輪早已開始轉動,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各族之間的恩怨情仇,將在不久的將來徹底爆發,而高歡的命運,也將在這場風暴中迎來最終的結局。


    這裏科普一些商周時期的小知識。


    騎兵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左右。以下是關鍵點:


    1. 亞述帝國:公元前9世紀,亞述帝國率先組建了有組織的騎兵部隊,用於偵察和快速突擊。


    2. 斯基泰人:公元前8至7世紀,斯基泰人等遊牧民族廣泛使用騎兵,擅長騎射。


    3. 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4. 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5至3世紀),中國開始使用騎兵,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顯著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


    總結:騎兵最早於公元前9世紀在亞述帝國出現,隨後在多個文明中得到發展。


    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已經有馬,但主要用於車駕而非騎乘。以下是關鍵點:


    1. 馬的使用:商朝的馬主要用於拉戰車,戰車是當時的重要軍事裝備,常用於戰爭和狩獵。


    2. 考古證據:安陽殷墟出土的馬車和馬骨表明,商朝已有成熟的馬車使用技術。


    3. 騎乘的缺乏:雖然商朝有馬,但缺乏直接證據表明當時已廣泛用於騎乘。騎兵的出現要晚得多,大約在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才逐漸普及。


    總結:商朝有馬,但主要用於車駕,騎乘的廣泛使用要到更晚的時期。


    簡單說就是商朝還沒有大規模的騎兵,主要是步兵和戰車。


    馬鞍和馬鐙的發明對騎兵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們顯著提升了騎乘的穩定性和戰鬥力。以下是它們的發明時間線:


    馬鞍


    1. 早期馬鞍:公元前9世紀左右,亞述人使用簡單的布墊或毛毯作為馬鞍。


    2. 硬質馬鞍:公元前4世紀左右,斯基泰人開始使用帶有木質框架的硬質馬鞍,提供更好的支撐。


    3. 成熟馬鞍:公元1世紀左右,羅馬人和帕提亞人進一步發展了帶有高鞍橋的馬鞍,增強了騎手的穩定性。


    馬鐙


    1. 早期馬鐙: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出現了單邊馬鐙,主要用於輔助上馬。


    2. 雙邊馬鐙:公元4世紀左右,中國發明了雙邊馬鐙,使騎手能夠更穩固地坐在馬背上,大幅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


    3. 傳播:馬鐙技術隨後傳入歐洲和中東,對中世紀騎兵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結


    - 馬鞍:早期形式在公元前9世紀出現,成熟形式在公元1世紀左右。


    - 馬鐙:單邊馬鐙在公元3世紀出現,雙邊馬鐙在公元4世紀發明並迅速傳播。


    這些發明極大地提升了騎兵的作戰能力,推動了軍事技術的進步。


    關於商朝的人口,由於缺乏詳細的史料和考古數據,目前隻能進行大致的估算。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商朝的人口可能在500萬至1000萬之間。


    推測依據:


    1. 地理範圍:商朝的核心區域主要位於黃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這些地區的農業條件較好,能夠支持較多人口。


    2. 生產力水平:商朝以農業為主,青銅器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但整體技術水平仍較低,人口密度不會太高。


    3. 考古發現:商朝的都城(如殷墟)規模較大,表明其人口集中度較高,但整體人口規模仍受限於當時的農業和社會組織能力。


    學界觀點:


    - 一些學者根據商朝的城邑規模和農業生產力,推測其人口在500萬至700萬之間。


    - 也有學者認為,隨著商朝疆域的擴展,人口可能接近1000萬。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字僅為推測,具體人口數量尚無定論。


    關於商朝的軍隊規模,由於缺乏直接的史料記載,我們隻能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中的零星記載進行推測。商朝的軍隊規模可能在數萬人左右,具體數字尚無定論。


    推測依據:


    1. 甲骨文記載:


    - 甲骨文中提到商王經常進行征伐活動,軍隊規模通常以“師”為單位。一“師”可能由數千人組成。


    - 例如,甲骨文中有“王師”“三師”等記載,推測每師可能有3000人左右,因此商朝軍隊的總規模可能在1萬至數萬人之間。


    2. 考古發現:


    - 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陽)出土了大量兵器、戰車和祭祀坑,表明商朝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


    - 戰車是商朝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一輛戰車配備3人(車夫、弓箭手、持戈者),並輔以步兵。


    3. 生產力與人口:


    - 商朝的人口規模可能在500萬至1000萬之間,按照古代社會的兵民比例(通常1%至5%),商朝的軍隊規模可能在數萬人左右。


    4. 戰爭規模:


    - 商朝經常與周邊方國(如羌方、土方等)發生戰爭,這些戰爭的規模通常不大,可能涉及數千至數萬人。


    學界觀點:


    - 一些學者認為,商朝的常備軍規模可能在1萬至3萬人之間。


    - 在重大戰爭或征伐時,商王可能會臨時征召更多的兵力,軍隊規模可能達到5萬人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字僅為推測,具體軍隊規模尚無確鑿證據。商朝的軍隊以戰車和步兵為主,後期可能逐漸發展出騎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