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蠶叢及魚鳧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地宮入口其實我們很早之前就發現了的,但是一直沒拿到開掘的審批。”汪湉叫獸在地宮入口向眾人介紹說道。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
1905年,英、美、加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決議在中國西部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隨即在城南購置土地,建築校舍。這裏土地平曠,北傍錦江,風景清雅,由於華西協合大學的興建,便有了\"華西壩\"的稱謂。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初設文理教育三科。joseph beech(美)出任校長。beech在四川省當局和國民政府募得大洋萬元(袁世凱捐資4000大洋),建校後在各方共募得資金400多萬美元。學校采用當時牛津和多倫多大學的辦學模式,目標是建成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華西協合大學的教師大多來自英國劍橋、牛津,加拿大多倫多,美國哈佛、耶魯等院校,如莫爾思、林則、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蘇道璞、劉延齡等。學校也聘請前清優貢、舉人、進士、翰林等作為國學教員,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賢\",設立文學院、理學院、醫牙學院,大學管理以\"協合\"為原則,管理體製仿牛津、劍橋,課程設置按哈佛體係。
1912年,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分別舉辦了華大學舍建築設計大賽,英國建築大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了現屬於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華西壩建築群。
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愛國主義運動高漲,反帝愛國鬥爭中華大師生發出收迴教育權的唿聲,並得到整個教育界人士的唿應和支持。1926年,萬縣\"九五慘案\"發生後,華大學生組成愛國學生退學團,發動\"愛潮\",華大被迫停課。1930年,畢啟校長在華西協合大學麵臨被強製關門的處境下,努力說服托事部同意向中國政府立案,中國人張淩高被推舉為校長。
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轉發了教育部指令:\"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應準予立案“,華大獲得國民政府批準的正式辦學資格,學校教育主權歸屬中國人掌握,張淩高任校長。設文,理,醫牙三學院,成為醫牙為主文理並重的綜合性大學。
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收迴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劉承釗出任校長。按照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在知識分子中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經過院係調整,實現了從私立綜合性大學到社會主義新型多科性醫科大學的轉變。
1952年 學校文理哲學院,社會學係民族學劃歸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藏品豐富的曆史博物館劃歸四川大學;工學院劃歸成都工學院(現四川大學);農學院劃歸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係劃歸四川財經學院(現西南財經大學)。
所以說,從1931年開始,三星堆遺址的挖掘就有現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參與。
汪湉叫獸的畢生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還原整個三星堆文明,把三星堆真實的故事告訴全世界。
目前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麵積不到2萬平方米,占整個遺址總麵積的千分之一左右4。
國家之所以不再大規模挖掘三星堆遺址,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文物保護 :遺址年代久遠,環境脆弱,挖掘可能造成進一步破壞。出土文物需要妥善保護,目前某些文物的保護技術仍在探索中。
技術限製 :考古技術尚不能完全保證文物在挖掘和保存過程中的完整性。某些特殊材質的文物保護存在技術挑戰,如青銅器鏽蝕、絲綢製品保存等。
學術研究 :對已出土文物的研究尚未充分完成,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和分析。考古工作不僅限於挖掘,還包括對文物曆史信息的深入研究和解讀。
遺址管理 :周邊環境的開發可能對遺址造成影響,需要在保護遺址的同時考慮城市發展需求。
公眾和社會關注 :三星堆的知名度高,公眾對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關注度提升,促使挖掘工作更加謹慎。
資金和資源限製 :考古發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缺乏足夠的資源可能限製挖掘工作。
非侵入性考古技術 :隨著科技進步,非侵入性考古技術如地球物理探測、遙感技術可以用於遺址調查,減少對傳統挖掘的依賴。
綜上所述,國家決定不再大規模挖掘三星堆遺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並在技術、學術和管理等方麵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其實不挖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總有王八蛋喜歡帶節奏去鼓吹外星文明,然後也總有二傻子原意相信這一套。這樣的話三星堆的熱度有事沒事就能用外星人搞上一波吸引更多的人來當地消費。
“你們說,這裏麵會不會有粽子啊。”安新看著一幫特種兵們前後忙活著準備開地宮說道。
這幾日何寧手下的特戰小隊也是加班加點的學習各種考古挖掘的相關知識,畢竟有修行者參與普通人越少越好嘛。
汪湉叫獸他們五個也都簽了保密協議,如果之後有誰敢亂說話的話九科會去處理的。
處理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人間蒸發,人間蒸發,和人間蒸發。
對於此次的開掘,汪湉叫獸其實是擔憂居多的,這幫當兵的雖然手腳麻利,也專業,但是他們明顯不會優先保護文物。
三星堆目前最大的難點是還沒發現文字,同時期的殷商是有甲骨文的,根據史料和已經開采的情況推測三星堆文明是肯定有文字的,但是為什麽至今一點痕跡都沒有呢?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能夠保存到現在。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曆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係、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而長江這邊的古蜀文明裏,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蠶叢氏就開始養蠶事農桑了。
蠶叢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曾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開創了古蜀農耕文明,鑄就了古蜀國的曆史輝煌,奠定了蜀地天府之國的基礎。蠶叢時代與黃帝年代平行,都是在中國的“五帝”時期。
蠶叢,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布要迴到朝廷。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裏,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麵的故事。《華陽國誌-蜀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誌》)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禦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也就是說三星堆文明他們大概率是會養蠶製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的文字都是畫在絲綢上的,那麽經過這幾千年下來這些蛋白質肯定是早就灰飛煙滅了。
並且三星堆遺址也開采出了一些有彩繪的文物,也讓人猜測三星堆文明可能把文字用顏料繪在器具或者牆壁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時間的長河下也很難留存至今。
蠶叢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底定“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周圍高山環抱,川西沃野千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而蠶桑絲綢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更是一項占盡先機的大宗產品。因為穿綢著緞,對於上層社會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於是蜀錦蜀繡,嘉定(樂山)大綢、順慶府綢、“錦官城”等一大串和絲綢相關的名字蜚聲四海,“天府之國”成為世人仰羨的地方。
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其王族後裔盡遷蜀中,使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來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繼出現一大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人登上曆史舞台,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白、薛濤、蘇東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閃灼光輝的星星輝耀著我國文壇。蜀人多文采,這是曆史的評價,也是蜀地富庶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然而蠶叢開始農桑鴻篇的重大影響,還在於由於衣食足,禮義興,在蜀中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這一千古遺風,在蠶叢主要的活動區的青衣江流域,在東漢時張陵創立了道教,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鄉風民俗,人們仍然著青衣裹青帕,唱著祭祀青衣神的帶哭腔的山歌,懷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繞山水,青衣神在白雲端。”
從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麵具中的縱目式麵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這是否就是蠶叢部族留下的生活遺跡呢?廣漢三星堆一帶建城很早,而且曾經多次發生過部族間的爭鬥,這其間是否有蠶叢取代其他部族或魚鳧、柏灌取代蠶叢的爭鬥呢?明曹學詮《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就說到當時三星堆一帶部族間的爭鬥情況:“蠶女者,當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長,各所統攝,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廣漢之墟,有人為鄰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馬猶在。其女思父,語焉:‘若得父歸,吾將嫁汝。’馬遂迎父歸。乃父不欲踐言,馬蹌嘶不,父殺之。曝皮於庖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見皮棲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桑葉,吐絲成繭。”
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這些部落首領的統攝下各自過著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狀態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並和戰爭。有一次,廣漢城址被相鄰的部落燒殺劫掠,蠶女的父親也被抓去做了人質,家中隻剩下一匹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蠶女非常思念父親,於是就對馬說: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親救迴來,我就嫁給你做老婆。這馬聽了蠶女的話,高興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馱了迴來。但是這個被救迴的父親一聽說要把女兒嫁給馬做老婆,就不幹;馬當然很生氣,又是跳又是嘶鳴,還以絕食相威脅,蠶女的父親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個首領),就一氣之下把馬殺了,剝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廚房中。這天蠶女從廚房中經過,那張馬皮突然跳起來,一陣風似的把蠶女卷走了;過了幾天,人們看見馬皮落在對麵的桑樹上,蠶女變成了一條蠶,正在一邊吃桑葉,一邊吐絲把自己裹住成為一隻繭。這則故事雖為神話,但它記錄了古蜀時期“廣漢之墟”各部落間的矛盾關係,故顯得十分珍貴。
蠶叢在蜀地三星堆一帶做了多少年的部落“酋長”?《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可見蠶叢氏在蜀統治的時間有“數百歲”,當然這不可能是指蠶叢氏本人做了幾百年的部族首領,而是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蠶叢死後,《華陽國誌》記載說:“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看來這個蠶叢也是故鄉觀念濃厚的人,人都死了,還念念不忘當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覺,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頭的,以後人們看見類似的墳墓都會說,嘿,你看,這就是那些“縱目人”的墳。
蠶叢氏在蜀為王的年代,據有些考古學家推測,應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城牆築於早商時期,是魚鳧王統一蜀國後才修建的,而蠶叢又比魚鳧早兩個“數百歲”,所以其年代應與夏代相當。當時蠶叢雖然“始稱王”,但明顯地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葉的晚期,而奴隸製的曙光正在慢慢到來。
《華陽國誌》雲:“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麵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麵像的眼球向前凸出於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麵的鼻梁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禦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壩兩縣、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麵)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穀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穀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蠶繅絲。蠶叢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是第三代蜀王魚鳧時代,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製向奴隸製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製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蜀之間紛爭不斷。魚鳧時代,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複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故《尚書》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根據年代分析,三星堆遺址至少有兩個祭祀坑是屬於魚鳧王時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劍、矛等兵器和禮器是蜀人尚武之風的最佳印證。
盡管與商朝戰事頻繁,古蜀人獨立的經濟生活模式卻未受影響。這全憑著蜀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流奔湧,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豐富的金、銀、玉、銅、鐵、鉛、錫等礦藏,培養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犛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蠶、雌黃、白土等物產豐饒。古蜀人的繅絲、髹漆工藝堪稱一流。滿山遍野的竹子解決了住房的問題。從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塊、竹片等痕跡看,古蜀先民根據川西平原多雨潮濕的特點,因地製宜地製造了竹編木骨泥牆的幹欄式建築。他們就地取材,用木、竹構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在其裏外兩麵塗草抹泥,以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在今天四川貧困地區仍有類似的茅草房。
古蜀國北邊“以褒斜為前門”,即到了今天陝西漢中一帶,與秦國接壤。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與越族相鄰。西麵依靠九頂山、峨眉山。東邊接於巴族,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利用江河之便利發展漁業。
與古蜀國聯係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碰上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羌族的池鹽遠在千裏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所以隻能依仗巫、巴之鹽。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和川東一帶,此地鹽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與鹽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鹽與四周的居民交易。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迴食鹽。巫耋和巴人自然不會放棄川西這個大市場,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鹽利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區”,保護“國際鹽利”和長江鹽運暢通無阻。暗地裏他們也自己動手采鹽製鹽,保證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不會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在今奉節縣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八行,共64壘。據專家考證,這就是晉人誤傳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隋唐以來,人們對此說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這是古蜀王國“維和部隊”的大本營。
春秋初年,古蜀國處在杜宇時代,來自長江中遊荊地的鱉靈借蜀中治水之機趕走了杜宇,自立為蜀王,號開明。開明王朝憑著國力雄厚繼續擴張,曾東伐楚國,並與西秦抗爭。戰國初年,古蜀國在成都建都,成都從此成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蠶叢和魚鳧兩位國王為生存發展所進行的漫長遷徙到此畫上了句號。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
1905年,英、美、加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決議在中國西部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隨即在城南購置土地,建築校舍。這裏土地平曠,北傍錦江,風景清雅,由於華西協合大學的興建,便有了\"華西壩\"的稱謂。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初設文理教育三科。joseph beech(美)出任校長。beech在四川省當局和國民政府募得大洋萬元(袁世凱捐資4000大洋),建校後在各方共募得資金400多萬美元。學校采用當時牛津和多倫多大學的辦學模式,目標是建成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華西協合大學的教師大多來自英國劍橋、牛津,加拿大多倫多,美國哈佛、耶魯等院校,如莫爾思、林則、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蘇道璞、劉延齡等。學校也聘請前清優貢、舉人、進士、翰林等作為國學教員,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賢\",設立文學院、理學院、醫牙學院,大學管理以\"協合\"為原則,管理體製仿牛津、劍橋,課程設置按哈佛體係。
1912年,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分別舉辦了華大學舍建築設計大賽,英國建築大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了現屬於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華西壩建築群。
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愛國主義運動高漲,反帝愛國鬥爭中華大師生發出收迴教育權的唿聲,並得到整個教育界人士的唿應和支持。1926年,萬縣\"九五慘案\"發生後,華大學生組成愛國學生退學團,發動\"愛潮\",華大被迫停課。1930年,畢啟校長在華西協合大學麵臨被強製關門的處境下,努力說服托事部同意向中國政府立案,中國人張淩高被推舉為校長。
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轉發了教育部指令:\"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應準予立案“,華大獲得國民政府批準的正式辦學資格,學校教育主權歸屬中國人掌握,張淩高任校長。設文,理,醫牙三學院,成為醫牙為主文理並重的綜合性大學。
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收迴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劉承釗出任校長。按照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在知識分子中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經過院係調整,實現了從私立綜合性大學到社會主義新型多科性醫科大學的轉變。
1952年 學校文理哲學院,社會學係民族學劃歸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藏品豐富的曆史博物館劃歸四川大學;工學院劃歸成都工學院(現四川大學);農學院劃歸四川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係劃歸四川財經學院(現西南財經大學)。
所以說,從1931年開始,三星堆遺址的挖掘就有現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參與。
汪湉叫獸的畢生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還原整個三星堆文明,把三星堆真實的故事告訴全世界。
目前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麵積不到2萬平方米,占整個遺址總麵積的千分之一左右4。
國家之所以不再大規模挖掘三星堆遺址,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文物保護 :遺址年代久遠,環境脆弱,挖掘可能造成進一步破壞。出土文物需要妥善保護,目前某些文物的保護技術仍在探索中。
技術限製 :考古技術尚不能完全保證文物在挖掘和保存過程中的完整性。某些特殊材質的文物保護存在技術挑戰,如青銅器鏽蝕、絲綢製品保存等。
學術研究 :對已出土文物的研究尚未充分完成,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解讀和分析。考古工作不僅限於挖掘,還包括對文物曆史信息的深入研究和解讀。
遺址管理 :周邊環境的開發可能對遺址造成影響,需要在保護遺址的同時考慮城市發展需求。
公眾和社會關注 :三星堆的知名度高,公眾對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關注度提升,促使挖掘工作更加謹慎。
資金和資源限製 :考古發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缺乏足夠的資源可能限製挖掘工作。
非侵入性考古技術 :隨著科技進步,非侵入性考古技術如地球物理探測、遙感技術可以用於遺址調查,減少對傳統挖掘的依賴。
綜上所述,國家決定不再大規模挖掘三星堆遺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並在技術、學術和管理等方麵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其實不挖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總有王八蛋喜歡帶節奏去鼓吹外星文明,然後也總有二傻子原意相信這一套。這樣的話三星堆的熱度有事沒事就能用外星人搞上一波吸引更多的人來當地消費。
“你們說,這裏麵會不會有粽子啊。”安新看著一幫特種兵們前後忙活著準備開地宮說道。
這幾日何寧手下的特戰小隊也是加班加點的學習各種考古挖掘的相關知識,畢竟有修行者參與普通人越少越好嘛。
汪湉叫獸他們五個也都簽了保密協議,如果之後有誰敢亂說話的話九科會去處理的。
處理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人間蒸發,人間蒸發,和人間蒸發。
對於此次的開掘,汪湉叫獸其實是擔憂居多的,這幫當兵的雖然手腳麻利,也專業,但是他們明顯不會優先保護文物。
三星堆目前最大的難點是還沒發現文字,同時期的殷商是有甲骨文的,根據史料和已經開采的情況推測三星堆文明是肯定有文字的,但是為什麽至今一點痕跡都沒有呢?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能夠保存到現在。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曆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係、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而長江這邊的古蜀文明裏,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蠶叢氏就開始養蠶事農桑了。
蠶叢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曾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開創了古蜀農耕文明,鑄就了古蜀國的曆史輝煌,奠定了蜀地天府之國的基礎。蠶叢時代與黃帝年代平行,都是在中國的“五帝”時期。
蠶叢,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布要迴到朝廷。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兩地於今四川西昌一帶〉,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裏,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麵的故事。《華陽國誌-蜀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誌》)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禦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也就是說三星堆文明他們大概率是會養蠶製絲綢的,如果說他們的文字都是畫在絲綢上的,那麽經過這幾千年下來這些蛋白質肯定是早就灰飛煙滅了。
並且三星堆遺址也開采出了一些有彩繪的文物,也讓人猜測三星堆文明可能把文字用顏料繪在器具或者牆壁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時間的長河下也很難留存至今。
蠶叢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底定“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周圍高山環抱,川西沃野千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而蠶桑絲綢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更是一項占盡先機的大宗產品。因為穿綢著緞,對於上層社會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於是蜀錦蜀繡,嘉定(樂山)大綢、順慶府綢、“錦官城”等一大串和絲綢相關的名字蜚聲四海,“天府之國”成為世人仰羨的地方。
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其王族後裔盡遷蜀中,使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來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繼出現一大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人登上曆史舞台,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白、薛濤、蘇東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閃灼光輝的星星輝耀著我國文壇。蜀人多文采,這是曆史的評價,也是蜀地富庶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然而蠶叢開始農桑鴻篇的重大影響,還在於由於衣食足,禮義興,在蜀中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這一千古遺風,在蠶叢主要的活動區的青衣江流域,在東漢時張陵創立了道教,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鄉風民俗,人們仍然著青衣裹青帕,唱著祭祀青衣神的帶哭腔的山歌,懷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繞山水,青衣神在白雲端。”
從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麵具中的縱目式麵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這是否就是蠶叢部族留下的生活遺跡呢?廣漢三星堆一帶建城很早,而且曾經多次發生過部族間的爭鬥,這其間是否有蠶叢取代其他部族或魚鳧、柏灌取代蠶叢的爭鬥呢?明曹學詮《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就說到當時三星堆一帶部族間的爭鬥情況:“蠶女者,當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長,各所統攝,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廣漢之墟,有人為鄰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馬猶在。其女思父,語焉:‘若得父歸,吾將嫁汝。’馬遂迎父歸。乃父不欲踐言,馬蹌嘶不,父殺之。曝皮於庖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見皮棲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桑葉,吐絲成繭。”
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這些部落首領的統攝下各自過著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狀態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並和戰爭。有一次,廣漢城址被相鄰的部落燒殺劫掠,蠶女的父親也被抓去做了人質,家中隻剩下一匹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蠶女非常思念父親,於是就對馬說: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親救迴來,我就嫁給你做老婆。這馬聽了蠶女的話,高興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馱了迴來。但是這個被救迴的父親一聽說要把女兒嫁給馬做老婆,就不幹;馬當然很生氣,又是跳又是嘶鳴,還以絕食相威脅,蠶女的父親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個首領),就一氣之下把馬殺了,剝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廚房中。這天蠶女從廚房中經過,那張馬皮突然跳起來,一陣風似的把蠶女卷走了;過了幾天,人們看見馬皮落在對麵的桑樹上,蠶女變成了一條蠶,正在一邊吃桑葉,一邊吐絲把自己裹住成為一隻繭。這則故事雖為神話,但它記錄了古蜀時期“廣漢之墟”各部落間的矛盾關係,故顯得十分珍貴。
蠶叢在蜀地三星堆一帶做了多少年的部落“酋長”?《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可見蠶叢氏在蜀統治的時間有“數百歲”,當然這不可能是指蠶叢氏本人做了幾百年的部族首領,而是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蠶叢死後,《華陽國誌》記載說:“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看來這個蠶叢也是故鄉觀念濃厚的人,人都死了,還念念不忘當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覺,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頭的,以後人們看見類似的墳墓都會說,嘿,你看,這就是那些“縱目人”的墳。
蠶叢氏在蜀為王的年代,據有些考古學家推測,應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城牆築於早商時期,是魚鳧王統一蜀國後才修建的,而蠶叢又比魚鳧早兩個“數百歲”,所以其年代應與夏代相當。當時蠶叢雖然“始稱王”,但明顯地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葉的晚期,而奴隸製的曙光正在慢慢到來。
《華陽國誌》雲:“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麵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麵像的眼球向前凸出於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麵的鼻梁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禦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壩兩縣、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麵)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穀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穀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蠶繅絲。蠶叢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是第三代蜀王魚鳧時代,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製向奴隸製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製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蜀之間紛爭不斷。魚鳧時代,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複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故《尚書》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根據年代分析,三星堆遺址至少有兩個祭祀坑是屬於魚鳧王時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劍、矛等兵器和禮器是蜀人尚武之風的最佳印證。
盡管與商朝戰事頻繁,古蜀人獨立的經濟生活模式卻未受影響。這全憑著蜀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流奔湧,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豐富的金、銀、玉、銅、鐵、鉛、錫等礦藏,培養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犛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蠶、雌黃、白土等物產豐饒。古蜀人的繅絲、髹漆工藝堪稱一流。滿山遍野的竹子解決了住房的問題。從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塊、竹片等痕跡看,古蜀先民根據川西平原多雨潮濕的特點,因地製宜地製造了竹編木骨泥牆的幹欄式建築。他們就地取材,用木、竹構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在其裏外兩麵塗草抹泥,以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在今天四川貧困地區仍有類似的茅草房。
古蜀國北邊“以褒斜為前門”,即到了今天陝西漢中一帶,與秦國接壤。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與越族相鄰。西麵依靠九頂山、峨眉山。東邊接於巴族,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利用江河之便利發展漁業。
與古蜀國聯係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碰上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羌族的池鹽遠在千裏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所以隻能依仗巫、巴之鹽。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和川東一帶,此地鹽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與鹽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鹽與四周的居民交易。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迴食鹽。巫耋和巴人自然不會放棄川西這個大市場,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鹽利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區”,保護“國際鹽利”和長江鹽運暢通無阻。暗地裏他們也自己動手采鹽製鹽,保證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不會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在今奉節縣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八行,共64壘。據專家考證,這就是晉人誤傳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隋唐以來,人們對此說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這是古蜀王國“維和部隊”的大本營。
春秋初年,古蜀國處在杜宇時代,來自長江中遊荊地的鱉靈借蜀中治水之機趕走了杜宇,自立為蜀王,號開明。開明王朝憑著國力雄厚繼續擴張,曾東伐楚國,並與西秦抗爭。戰國初年,古蜀國在成都建都,成都從此成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蠶叢和魚鳧兩位國王為生存發展所進行的漫長遷徙到此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