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們個問題,中國的情人節是哪一天?”


    唐澤他們仨在燈會走走停停,不由得科普之心又升。


    “七夕節三。”錯誤答案一般都是從林依口中說出的。


    七夕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年輕一代人心中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節日被不少人賦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國的情人節。


    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宋元之際,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


    至於七夕節對愛情的崇拜,多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也是因為七夕乞巧最初的對自然星宿的崇拜加之後來各種詩詞文藻的修飾之後,在民間慢慢傳開。


    而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的上元節相比來說某些習俗還更像情人節一點。這一天,男男女女,借花燈之名,會中情之人。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曆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相比之下在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反而一直保留著最傳統的七夕節日方式。


    當然了,我們身處在一個思想高度開放、崇尚自由的國度,你把清明過成情人節都沒關係的。隻是,希望多一點點人對傳統文化多了解一點。比如說萬一哪天隔壁彈丸小國又去瞎申遺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他們可不是去搶情人節的。


    至少還有人懂得我們傳統節日中的深遠的文化內涵。我們丟棄掉的,別人不但拾起並視若珍寶。


    一個叫三天兩覺的b站up主兼業餘作家曾經說過


    “節日是人類墮落的標誌之一,我們需要在一年中定下幾個特殊的日子,提醒自己去做一些在平常同樣能做的事情,卻又裝作意義不凡的樣子。


    每個節日大多都由謊言和慘劇這兩部分組成;大人們騙孩子,說這世界上有個駕著飛行雪橇的胖老頭兒會給你們帶來禮物;男人們騙女人,我一輩子隻愛你一個;女人們則騙男人,我愛的是你的人,和錢無關;感恩節讓你有了一整年都不知感恩的理由;春節給了你一整年都不迴家的理由。


    非宗教和民俗傳統演變而來的節日很多是紀念某個人的死或者某一群人的死,而我們為什麽要紀念他們?因為他們是時代英雄,他們的犧牲改變了一些事情,甚至帶給了我們今人切實的利益。


    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另類的交易。玫瑰、鞭炮、扮鬼、當個好孩子等等,挑準了日子,目標就是滾床單、發財、糖果、禮物。當然如果你運氣不好,也可能得到好人卡、罰款單、戀童癖和家暴之類的。”


    “你的意思是上元節就是中國情人節?”丟丟問道


    “也不盡然,中國古代沒有明確的情人節,但是比乞巧節更貼近的情人節的。比如正月十五的上元和三月初三的上巳節。”


    “三月初三又是什麽?”


    周代的三月三,名字叫“上巳節”。意指在玄鳥(燕子)歸來的時候。


    那真是一個“人民大眾開心的日子”。陽春三月,河水碧綠,鮮花盛開。春心蕩漾的少男少女們手裏拿著蘭草,從四麵八方趕到河邊,舉行愛的狂歡。如果遇到意中人,女孩子還會主動搭訕。


    《詩經?鄭風?溱洧》這樣描述──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7],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翻譯翻譯就是男孩女孩一起逛逛玩玩互相送花。


    這可真是東周版的《花兒與少年》。是的。小呀哥哥呀,小呀哥哥呀,手牽著手兒來。嘿嘿,還“贈之以芍藥”。


    奇怪!周,不是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親嗎?也會有這等事?當然有。事實上,從西周到漢唐,宗法禮教之外也尚有性愛自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是宋儒造的孽。結果是殷的豪放靈性沒了,周的天真爛漫沒了,春秋的高貴風雅沒了,戰國的血氣方剛沒了,漢的開拓和唐的開放也沒了。那才真是罪莫大焉。必須指出,倫理道德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這就必須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各種需求。但凡違背人性的,都隻能是偽善和偽道德。這個道理,周公和孔子心裏都明白。他們不傻,也不變態。何況有《詩經》為證。


    《詩經》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愛情詩。排在第一的就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這個想必就不用翻譯了吧。


    這樣的詩篇很多,有約會的:


    《國風·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有定情的:


    《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也有約會不著的:


    《鄭風·子衿》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還有單相思的:


    《鄭風·東門之墠》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有趣的是,女孩子往往更加主動:


    《唐風·有杕之社》


    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著急的:


    《鄭風·蹇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有催婚的: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還有要求私奔的:


    《王風·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所以啊,要是把三月三當情人節也比七夕合適。


    而七夕之後的中元節就更能說道說道了。


    先看名字,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節,是道教的經典節日。


    在四川崇州古時就有上元宮道觀,中元宮道觀和下元宮道觀,不過現存的隻有上元宮了。


    這三元宮原先就是正一道張道陵張天師在鶴鳴山以及青城山兩地來迴時所會歇腳的道觀。而現在呢,無論是僅存的上元宮還是鶴鳴山還是青城山道場,管事的門派都是全真龍門派的。至於為什麽呢,我們以後再表。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


    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


    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穀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而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釋放幽冥業滿之靈。


    這樣就很明了吧,首先,這是個道教節日。以前每逢這一天,我們都會放河燈,焚銀錠。中元又是小秋,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祀,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在漢魏六朝以前的觀念中, “地府” 的所在是 泰山 ,因為泰山府君掌管著人間的生死,而人死後要為泰山府君幹活。而地官清虛大帝會在七月十五那天下界,把那些活幹夠的人給釋放了,為赦罪。


    到後來,佛教傳入中土,漸漸開始有了地獄的概念。又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蘭盆節” 也在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陰氣最重的節日。民間又流傳七月十五地府開門放鬼魂的傳說,於是中元節漸漸具有了 “鬼節” 的意味。


    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鬼”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逝者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影響著我們。《韓詩外傳》說“鬼者,歸也”,《禮記·祭義》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


    在古人眼中,鬼隻是生命的迴歸,迴歸並不等於終結,而是迴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湧。


    其實,我們習慣的說法“陰魂不散”是不正確的,因為古人認為,人的肉身才是陰氣的聚集,人的精神卻恰恰是陽氣的律動,肉身叫“魄”(比如“體魄”一詞),精神叫“魂”,魂屬陽,魄屬陰。靈魂脫離了陰森重濁的臭皮囊(魄),自然變得陽光燦爛,虎虎生風。“陰魂”其實恰恰是“陽魂”。


    對死亡的恐懼常常影響了我們對靈魂的看法。但假如我們能正確地認識靈魂的性質,我們也就能正確地認識死亡。


    對於鬼神的正確態度,敬是必須的,不怕也是必須的,在 “敬而遠之” 的基礎上還應該 “畏而不怕” ,鬼神固然不可怕,甚至不存在,但我們仍然必須心存敬畏。須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倘無敬畏,則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則難免無惡不作。


    鬼神的意義,一是給我們曆史感,讓我們不忘先人的遺澤,在追思中自勉、自強,不墮家聲,不忝所生,傳承高貴,恩澤後世;鬼神的另一種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敬畏感,讓我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這種“人鬼和諧”中開出人與曆史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或許是新時代“鬼節”的意義所在。


    我們常常說要不忘傳統,卻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去了解我們的傳統呢?


    再說說這自貢的燈會吧,門票70一個人,整個燈會占地9000多接近一萬畝。


    文字有時候真的代替不了畫麵,總之就是說自貢的中華彩燈大世界是真的值得一去。


    唯一需要避雷的就是景區門口的遊客店千萬別去就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