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搞老莊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作子沐)。宋國蒙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隻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莊子出生於宋國蒙邑。莊子是宋國公室的後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關於蒙邑的現代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東東明等。
莊子約生於周烈王七年(前369年)。這主要從兩個方麵考察。首先,《史記》記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又記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幣聘莊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齊宣王三年,而威王卒於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歲”,則莊子生年應不晚於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莊子》“於魏文侯、武侯皆稱諡”,而於惠王“初稱其名,又稱為王”,則莊子的生年應“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當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莊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周顯王五年( 前364年),父親莊全對子綦(範蠡再傳弟子)迴憶往事。莊全曾祖父莊生年輕時與範蠡是至交。
周顯王七年(前362年),宋桓公兼用儒墨,重用大儒裘氏弟子鄭緩,墨家巨子田襄子弟子惠盎。莊周八歲,師從裘氏學儒。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十四歲,不再學儒,轉而師從子綦學道。
周顯王二十年(前349年),二十一歲。莊全夫婦為莊周娶妻鍾離氏。
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二十二歲,長子出生,名莊遍。
周顯王二十二年(前347年),二十三歲。任漆園吏,免除兵役。
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年),二十八歲,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稅,結識庖丁。
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三十一歲,次子莊鹹出生。
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三十二歲,辭去漆園吏。
周顯王三十二年(前337年),三十三歲,全力經營荊園。
周顯王三十四年(前335年),三十五歲,戴盈前往蒙邑,拜見莊周。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三十七歲,屈宜臼死於韓國。莊全懷念老友,病重而死,莊子母親狶韋氏也悲傷而死。莊子護送父母靈柩迴楚國。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三十八歲,晉見楚威王。後離開郢都,返迴蒙邑。
周顯王三十八年(前331年),三十九歲,辭楚相不受。
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四十歲。藺陶之子藺且十一歲,拜莊周學道。
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四十五歲。子桑與東門四子前來拜訪莊周。
周顯王四十五年(前324年),四十六歲,帶著藺且前往大梁,拜見五十七歲的子華子。惠施擔心莊子前來謀取相位,派人搜捕莊子。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四十七歲。五國相王。莊子拜見魏惠王,魏惠王放棄伐齊。
莊子在諸侯混戰、爭霸天下的社會裏,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著書,潛心研究道學。後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大約去世於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間。
關於莊子卒年,馬敘倫詳考各種相關史籍,結合戰國時期帝王紀年,得出了一個大致的範圍: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間。
首先,《莊子》中提到的公孫龍曾為平原君客,而平原君在趙惠文王時為相,且《莊子》亦記載莊子以說劍見趙文王,則可證莊子在“趙惠文王之世猶存在”。即使《說劍》是偽作,還有一條證據可以證明莊子曾見過趙惠文王和公孫龍,即《莊子》曾記載“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而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前306年)失去相位到楚國,此時正是趙武靈王二十年,惠施未必一到楚國就去世了,假設他卒於十年之內,就正好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之間。所以馬敘倫將莊子卒年的上限定為趙惠文王初年(前298年)。
其次,《莊子》兩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前318年)才自立為王,這一年亦為燕王噲三年;《莊子》又載燕王噲讓國之事,發生在燕王噲五年,至燕亡國時,宋君偃稱王已六七年了,且《莊子》所載宋王之事,皆發生在宋國強盛之際,則估計莊子沒有見到宋亡國。所以馬敘倫將莊子卒年的下限定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這一年齊滅宋,宋君偃死於魏。
莊子的作品被編入《莊子》一書。《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漢書·藝文誌》著錄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10]。其中內篇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十五篇:《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雜篇十一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漢書·藝文誌》載“《莊子》五十二篇”,而今所傳三十三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這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這種看法受到質疑。後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或為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或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莊子認為隻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遊”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範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道”的特點,具有絕對性、創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雖然幽隱寂靜,卻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驗(“有信”),所以具有絕對性;道具有創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與時秩上都先於天地鬼神,是產生萬物的最後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還具有無為性,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殺生者不死,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生生者不生”,萬物常因特殊的際遇而興起而消失,道運作萬物而自身卻永不消失。莊子闡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體悟的宇宙觀、世界觀,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遊境界的思想基礎,要達到生命的絕對自由,就必須深刻體悟“道”這個基本的範疇。
在莊子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擴大人的內在生命,便是莊子所關注的問題。人被生存的環境所蔽,為知見所囿,形成鎖閉的心靈。莊子所關心的,不在於生理我的滿足,不在於家庭我的實現,也不在於社會我的完成,而在於體現宇宙我的理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宇宙我的體現。宇宙我的體現,有賴於超越精神的展現。超越的意義,在於揚棄與提升,揚棄俗世的價值,而提升到更高更遼闊的精神領域中。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於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心齋”,莊子解釋為:“若一誌,無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即虛無,指無執無為的心境而言。“心齋”作為方法,是一個“致虛”“守靜”的過程,亦即去執去為的過程,其要旨是“一誌”和“唯道集虛”。“一誌”者,義為專一心靈,神不外馳,不為外物所動。這一過程同時是“唯道集虛”的過程。道之性為虛,衝虛自然。人要“體道”,心靈也要衝虛自然。這一虛靜之心是需要不斷地化欲,反複提升的。在《莊子·人間世》中,莊子認為心不斷地集虛,則可以“虛室生白”,使之呈現為一種虛靈空白、無執無著、自然無為的狀態,即與道合一之境。“忘”是對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對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於外物,馳心外求,故需返歸自觀。莊子所說的這兩種“執”如同佛學所說的“法執”和“我執”,“忘”的過程就是去掉“二執”的過程。外忘於物,內忘於我。內外俱忘,即為至境。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照莊子的邏輯,道是無分別、無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對象:“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麵,道是真實存在的,所謂“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麵,道又不同於具體之存在,它“無為無形”,因而道又是無。但它不是虛空之無,而是涵蓋了萬有的無。所以道既派生了萬物,又不滯於萬物中,表現出超越性與內在性的統一。由此也決定了人對道的認識既不能是簡單的經驗認識,也不能是理性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是物我、主客為一的內在觀照,即超驗的形上學的觀照。莊子曾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這裏的至知,就是從知進入到不知的渾池的能觀照一切的知識境界。道由於其不可言說性和無限性,對道的體認實際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覺認知過程。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麽,規定什麽,而是要去掉什麽,忘掉什麽,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就用不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莊子認為隻有不滯於物,才可乘物以遊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見《莊子·德充符》)。莊子一再強調君主的殘暴。所以他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了“萬物齊一的認識原則,主張人應突破自我形軀的局限而對萬物加以整體性把握。因此,他對現存的各式知識係統持蔑視態度,認為僅以經驗獲得的知識含有極大的片麵性,並把他們統統歸結為“道隱於小成,而言隱於榮華”,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各囿於己見,人人自我執著,一副“喜怒哀樂,慮歎變熱,姚供啟態”紛爭糾結之態。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在《莊子·胠篋》中,他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的“渾沌之死”就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相對論認識。莊子的自然原則是和相對主義聯係在一起的。莊子認為事物總是相對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正反兩個方麵。莊子還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總是向它對立的方麵轉化,宇宙萬物盡管千差萬別,而說到底又是齊一的,沒有區別的。他認為確定認知的標準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認知都會受到特定條件的限製,受到時空的製約。莊子的相對主義一方麵是對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中消極因素的發展,他無限誇大老子的“玄同”思想,從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別,得出了“齊萬物而為一”的相對主義結論;另一方麵,在莊子以前或與莊子同時的哲學家,大多有獨斷論的傾向,莊子的相對主義是作為他們的獨斷論的對立麵而出現的。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否定客觀事物物質的區別。其次,在認識論上,莊子片麵強調認識的相對性的一麵,認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賴,因為他們都是相對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隻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思想中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遊世思想,尤其在內篇七篇,遊世幾乎是核心思想。遊世思想的內涵相當複雜。莊子一方麵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麵,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幹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遊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遊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遊戲地對待個人生死,遊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遊戲世界之中。因此,在莊子遊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裏的對抗不是正麵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並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嘲諷。遊世思想這一隱蔽的主題,與尋求個人內心安寧的傳統的自我保護主題,在莊子文中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敘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種詞句奇詭變化的敘述之中。兩種主題都是真實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徹底的戲弄姿態對抗和嘲諷的主題,更深刻地表達了莊子對人在天地之間無路可走這一絕望處境所作的迴答。
莊子思想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一書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容和高超文學水平都給後世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製、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
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他和他的門人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
《莊子》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莊子“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莊子文章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其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對後世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文章體製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軼事典故
濠梁之辯
莊子和同鄉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著水裏的儵魚說:“儵魚在水裏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迴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怎麽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鴟得腐鼠
莊子將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國國相的惠施。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大梁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麵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麽原因,伐木者迴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麽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
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裏。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仆殺一隻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隻?”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裏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於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遊,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麽怎麽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於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麽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
過一會兒,他醒來了,驚惶不定之間,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最後他說,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鼓盆而歌
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吊唁。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梁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莊子。
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巷口下了車,惠施走進去。莊子的長子跪在門外迎接吊客,口稱:“俺娘給伯父道謝了。”惠施扶起孝子,說了兩句按照禮儀應說的話,然後麵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
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撮箕似的很不雅觀,手拍瓦盆伴奏,毫無愁容,放聲歌唱。看見惠施吊喪來了,也不招唿,仍唱他的。惠施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你說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還得冷靜地想想呀。我想起從前,那時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連魂氣也沒有。後來恍恍惚惚之際,陰陽二氣交配,變成一縷魂氣。再後來呢,魂氣變成一塊魄體,於是有了胚胎。再後來呢,胚胎變成幼嬰,她生下來,成為獨立生命。生命經曆了種種苦難,又變成死亡。迴顧她的一生,我聯想到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麽相似哦。現在她即將從我家小屋遷往天地大屋,坦然安臥。我不唱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敲盆唱起歌來。”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學生想用很多好東西給他做陪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時間為連璧,星辰為珍珠,萬物是可以作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哪裏還用著加上這些東西!”
學生說:“我恐怕烏鴉老鷹吃您的遺體。”
莊子說:“在地麵上被老鷹吃,在下麵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這是多麽偏心啊。”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隻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莊子出生於宋國蒙邑。莊子是宋國公室的後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關於蒙邑的現代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東東明等。
莊子約生於周烈王七年(前369年)。這主要從兩個方麵考察。首先,《史記》記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又記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幣聘莊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齊宣王三年,而威王卒於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歲”,則莊子生年應不晚於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莊子》“於魏文侯、武侯皆稱諡”,而於惠王“初稱其名,又稱為王”,則莊子的生年應“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當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練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莊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周顯王五年( 前364年),父親莊全對子綦(範蠡再傳弟子)迴憶往事。莊全曾祖父莊生年輕時與範蠡是至交。
周顯王七年(前362年),宋桓公兼用儒墨,重用大儒裘氏弟子鄭緩,墨家巨子田襄子弟子惠盎。莊周八歲,師從裘氏學儒。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十四歲,不再學儒,轉而師從子綦學道。
周顯王二十年(前349年),二十一歲。莊全夫婦為莊周娶妻鍾離氏。
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二十二歲,長子出生,名莊遍。
周顯王二十二年(前347年),二十三歲。任漆園吏,免除兵役。
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年),二十八歲,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稅,結識庖丁。
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三十一歲,次子莊鹹出生。
周顯王三十一年(前338年),三十二歲,辭去漆園吏。
周顯王三十二年(前337年),三十三歲,全力經營荊園。
周顯王三十四年(前335年),三十五歲,戴盈前往蒙邑,拜見莊周。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三十七歲,屈宜臼死於韓國。莊全懷念老友,病重而死,莊子母親狶韋氏也悲傷而死。莊子護送父母靈柩迴楚國。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三十八歲,晉見楚威王。後離開郢都,返迴蒙邑。
周顯王三十八年(前331年),三十九歲,辭楚相不受。
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四十歲。藺陶之子藺且十一歲,拜莊周學道。
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四十五歲。子桑與東門四子前來拜訪莊周。
周顯王四十五年(前324年),四十六歲,帶著藺且前往大梁,拜見五十七歲的子華子。惠施擔心莊子前來謀取相位,派人搜捕莊子。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四十七歲。五國相王。莊子拜見魏惠王,魏惠王放棄伐齊。
莊子在諸侯混戰、爭霸天下的社會裏,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著書,潛心研究道學。後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大約去世於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間。
關於莊子卒年,馬敘倫詳考各種相關史籍,結合戰國時期帝王紀年,得出了一個大致的範圍: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間。
首先,《莊子》中提到的公孫龍曾為平原君客,而平原君在趙惠文王時為相,且《莊子》亦記載莊子以說劍見趙文王,則可證莊子在“趙惠文王之世猶存在”。即使《說劍》是偽作,還有一條證據可以證明莊子曾見過趙惠文王和公孫龍,即《莊子》曾記載“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而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前306年)失去相位到楚國,此時正是趙武靈王二十年,惠施未必一到楚國就去世了,假設他卒於十年之內,就正好在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之間。所以馬敘倫將莊子卒年的上限定為趙惠文王初年(前298年)。
其次,《莊子》兩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前318年)才自立為王,這一年亦為燕王噲三年;《莊子》又載燕王噲讓國之事,發生在燕王噲五年,至燕亡國時,宋君偃稱王已六七年了,且《莊子》所載宋王之事,皆發生在宋國強盛之際,則估計莊子沒有見到宋亡國。所以馬敘倫將莊子卒年的下限定為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這一年齊滅宋,宋君偃死於魏。
莊子的作品被編入《莊子》一書。《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漢書·藝文誌》著錄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僅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10]。其中內篇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十五篇:《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雜篇十一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漢書·藝文誌》載“《莊子》五十二篇”,而今所傳三十三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這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這種看法受到質疑。後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或為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或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莊子認為隻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遊”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範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道”的特點,具有絕對性、創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雖然幽隱寂靜,卻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驗(“有信”),所以具有絕對性;道具有創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與時秩上都先於天地鬼神,是產生萬物的最後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還具有無為性,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殺生者不死,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生生者不生”,萬物常因特殊的際遇而興起而消失,道運作萬物而自身卻永不消失。莊子闡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體悟的宇宙觀、世界觀,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遊境界的思想基礎,要達到生命的絕對自由,就必須深刻體悟“道”這個基本的範疇。
在莊子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擴大人的內在生命,便是莊子所關注的問題。人被生存的環境所蔽,為知見所囿,形成鎖閉的心靈。莊子所關心的,不在於生理我的滿足,不在於家庭我的實現,也不在於社會我的完成,而在於體現宇宙我的理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宇宙我的體現。宇宙我的體現,有賴於超越精神的展現。超越的意義,在於揚棄與提升,揚棄俗世的價值,而提升到更高更遼闊的精神領域中。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於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心齋”,莊子解釋為:“若一誌,無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即虛無,指無執無為的心境而言。“心齋”作為方法,是一個“致虛”“守靜”的過程,亦即去執去為的過程,其要旨是“一誌”和“唯道集虛”。“一誌”者,義為專一心靈,神不外馳,不為外物所動。這一過程同時是“唯道集虛”的過程。道之性為虛,衝虛自然。人要“體道”,心靈也要衝虛自然。這一虛靜之心是需要不斷地化欲,反複提升的。在《莊子·人間世》中,莊子認為心不斷地集虛,則可以“虛室生白”,使之呈現為一種虛靈空白、無執無著、自然無為的狀態,即與道合一之境。“忘”是對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對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於外物,馳心外求,故需返歸自觀。莊子所說的這兩種“執”如同佛學所說的“法執”和“我執”,“忘”的過程就是去掉“二執”的過程。外忘於物,內忘於我。內外俱忘,即為至境。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照莊子的邏輯,道是無分別、無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對象:“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麵,道是真實存在的,所謂“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麵,道又不同於具體之存在,它“無為無形”,因而道又是無。但它不是虛空之無,而是涵蓋了萬有的無。所以道既派生了萬物,又不滯於萬物中,表現出超越性與內在性的統一。由此也決定了人對道的認識既不能是簡單的經驗認識,也不能是理性的邏輯推理,而必須是物我、主客為一的內在觀照,即超驗的形上學的觀照。莊子曾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這裏的至知,就是從知進入到不知的渾池的能觀照一切的知識境界。道由於其不可言說性和無限性,對道的體認實際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覺認知過程。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麽,規定什麽,而是要去掉什麽,忘掉什麽,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就用不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莊子認為隻有不滯於物,才可乘物以遊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見《莊子·德充符》)。莊子一再強調君主的殘暴。所以他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了“萬物齊一的認識原則,主張人應突破自我形軀的局限而對萬物加以整體性把握。因此,他對現存的各式知識係統持蔑視態度,認為僅以經驗獲得的知識含有極大的片麵性,並把他們統統歸結為“道隱於小成,而言隱於榮華”,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各囿於己見,人人自我執著,一副“喜怒哀樂,慮歎變熱,姚供啟態”紛爭糾結之態。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在《莊子·胠篋》中,他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莊子·應帝王》的“渾沌之死”就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相對論認識。莊子的自然原則是和相對主義聯係在一起的。莊子認為事物總是相對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正反兩個方麵。莊子還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總是向它對立的方麵轉化,宇宙萬物盡管千差萬別,而說到底又是齊一的,沒有區別的。他認為確定認知的標準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認知都會受到特定條件的限製,受到時空的製約。莊子的相對主義一方麵是對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中消極因素的發展,他無限誇大老子的“玄同”思想,從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別,得出了“齊萬物而為一”的相對主義結論;另一方麵,在莊子以前或與莊子同時的哲學家,大多有獨斷論的傾向,莊子的相對主義是作為他們的獨斷論的對立麵而出現的。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否定客觀事物物質的區別。其次,在認識論上,莊子片麵強調認識的相對性的一麵,認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賴,因為他們都是相對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隻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莊子思想中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遊世思想,尤其在內篇七篇,遊世幾乎是核心思想。遊世思想的內涵相當複雜。莊子一方麵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麵,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幹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遊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遊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遊戲地對待個人生死,遊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遊戲世界之中。因此,在莊子遊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裏的對抗不是正麵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並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嘲諷。遊世思想這一隱蔽的主題,與尋求個人內心安寧的傳統的自我保護主題,在莊子文中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兩種敘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種詞句奇詭變化的敘述之中。兩種主題都是真實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徹底的戲弄姿態對抗和嘲諷的主題,更深刻地表達了莊子對人在天地之間無路可走這一絕望處境所作的迴答。
莊子思想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一書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容和高超文學水平都給後世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製、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
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他和他的門人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
《莊子》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莊子“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莊子文章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其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其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對後世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文章體製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軼事典故
濠梁之辯
莊子和同鄉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著水裏的儵魚說:“儵魚在水裏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迴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怎麽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而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鴟得腐鼠
莊子將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國國相的惠施。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大梁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麵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材與非材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問他這是什麽原因,伐木者迴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麽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
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裏。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仆殺一隻鵝款待他。童仆請示道:“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隻?”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裏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於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遊,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麽怎麽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於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麽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
過一會兒,他醒來了,驚惶不定之間,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最後他說,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鼓盆而歌
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吊唁。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梁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莊子。
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巷口下了車,惠施走進去。莊子的長子跪在門外迎接吊客,口稱:“俺娘給伯父道謝了。”惠施扶起孝子,說了兩句按照禮儀應說的話,然後麵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
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撮箕似的很不雅觀,手拍瓦盆伴奏,毫無愁容,放聲歌唱。看見惠施吊喪來了,也不招唿,仍唱他的。惠施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你說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還得冷靜地想想呀。我想起從前,那時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連魂氣也沒有。後來恍恍惚惚之際,陰陽二氣交配,變成一縷魂氣。再後來呢,魂氣變成一塊魄體,於是有了胚胎。再後來呢,胚胎變成幼嬰,她生下來,成為獨立生命。生命經曆了種種苦難,又變成死亡。迴顧她的一生,我聯想到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麽相似哦。現在她即將從我家小屋遷往天地大屋,坦然安臥。我不唱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敲盆唱起歌來。”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莊子陪葬
莊子快要死了,學生想用很多好東西給他做陪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時間為連璧,星辰為珍珠,萬物是可以作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哪裏還用著加上這些東西!”
學生說:“我恐怕烏鴉老鷹吃您的遺體。”
莊子說:“在地麵上被老鷹吃,在下麵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這是多麽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