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全性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朱(約公元前395年—約公元前335年),又稱楊子、陽生等,字子居,魏國大梁(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
楊朱一生反對儒墨,尤其反對墨子的“兼愛”,他的思想核心為“貴己”“重生”,主張“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他的見解散見於《莊子》《孟子》《韓非子》等書,其學說與墨翟俱稱顯學,對當時社會影響頗大。
《列子·楊朱》中有“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孟子批駁楊朱時,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最為人們所知,也最為著名。
楊朱學派在戰國時代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隻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複行於世(指《列子·楊朱篇》)。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為“僅有存者”之一,這不是編造之詞。關於楊朱學說,曆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較近於道家,而勉強歸入道家;或以其與《老子》思想並非完全一致,老子貴柔而楊朱貴己,且又為莊周所斥,不歸入道家;大多以“楊朱”起於老、儒、墨之後,確實是獨樹一幟,“楊朱”乃自成一家。歸納楊朱言論,其思想中必實為“貴己”,或曰“為我”。後世多斥楊朱之說“自私”、“頹廢”、“墮落”,其實楊朱之言,有其時代性質。春秋晚期和戰國早、中期,“孔子提倡”以為天下;而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從“貴己”出發,楊朱造構了他的學說:(一)、論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堯舜與桀紂沒有不同。(二)、貴己: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這短促的一生,應當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他受到損害,去則不複再來。(三)、全性保真:所謂全性,即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隻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傷生。所謂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遊,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毀譽,不要死後之餘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關於“楊朱”其人,上述資料有陽生、楊子、楊朱、楊子居、楊子取等稱謂,據《古史辨》第四卷下編鄭賓於《楊朱傳略》考證,斷定為“姓楊(或作陽)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並斷定為秦人。關於楊朱的生卒年代,我以為必晚於墨翟,而前於孟軻,《古史辨》卷四下編門啟明《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斷定“他生卒年代的約數,當是西紀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間”。
楊朱全真保性,輕物貴己。貴老子,馬王堆帛書本老子曰:至虛,極也;守情,表也。所貴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並非以往認為隻是為個人利害而不拔一毛。
《列子·楊朱》,自漢與近代考皆屬楊朱,保持有楊朱思想之原旨,未從根本上與“楊朱”乖背。從其中思想來看楊朱並不是損人利己者與縱欲者。“楊朱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對此,賀麟先生認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現代學者們對楊朱合理的利己主義的同情理解,正與王弼在闡釋《損》卦九二:“弗損,益之”時,所提出的“九二不損而務益,以中為誌也”的中道說,是遙相唿應的,亦表明了人們對合理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價值的認同。因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義,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雖不會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別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且自保自利雖係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雖有相當的才智學養,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亦須有相當的修養和克製,方能不致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故利己主義,亦有其道德價值。”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說苑·政理》記載,楊朱曾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而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
楊朱反對法先王。他認為舍棄當今的人而去讚譽古代的先王,是讚譽枯槁的死人骨頭。因此,他主張建立新的社會。這種政治主張是從\"為我\"而不\"侵物\"的學說衍生出來的。即一方麵從“損一毫而為天下,不為也”,衍化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麵,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楊朱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人隻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的隻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了無君論。
楊朱認為治理這個社會的人要\"賢\",而且要有謙虛的美德,“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即行為賢德而不自以為賢德。楊朱認為,這個社會的成員都應該謹小慎微。《荀子·王霸》說楊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心理狀態。這個故事說,楊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說:\"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裏的差錯嗬!”因此,他傷心痛哭起來。楊朱哭“歧路”正是為了人生的道路。如果不慎而選錯了道路,就會貽害無窮。楊朱理想社會裏的成員,既要“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這兩方麵並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認真考慮才行。
楊朱主張建立人人為自己而又不侵犯別人的社會。但是,這種社會在階級社會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隻不過是人的美好幻想而已。正如《韓非子·八說》批評楊朱時指出的那樣:楊朱的主張雖然明察,但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根本行不通的。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盡心上》)《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說:“陽生貴己。”(《審分覽·不二》)《韓非子》(公元前三世紀)說:“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顯學》)《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紀)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泛論》)
在以上引文中,《呂氏春秋》說的陽生,學者們已經證明就是楊朱。《韓非子》說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楊朱或其門徒,因為在那個時代再沒有別人有此主張。把這些資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楊朱的兩個基本觀念:“為我”,“輕物重生”。這些觀念顯然是反對墨子的,墨子是主張兼愛的。《韓非子》說的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與《孟子》說的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些不同。可是這兩種說法與楊朱的基本觀念是一致的。後者與“為我”一致,前者與“輕物重生”一致。兩者可以說是一個學說的兩個方麵。
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時期的哲學家楊朱,和墨子的思想極為對立,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正如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所總結的那樣:“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隻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楊子弗應。
禽子出語孟孫陽.。
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列子·楊朱》)
上述楊朱思想的兩個方麵,都可以在道家文獻中找到例證。《莊子·逍遙遊》有個故事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7]許由這個隱者,把天下給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當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這是《韓非子》所說的楊朱思想的例證。
前麵提到《列子》的《楊朱》篇,其中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這是楊朱學說另一方麵的例證。《列子·楊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些話把楊朱學說的兩個方麵,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總結得很好。老莊之中的體現
在《老子》、《莊子》以及《呂氏春秋》中都能見到楊朱基本觀念的反映。《呂氏春秋》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複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紀·重己》)這段話說明了為什麽應當輕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老子》裏有些話含有同樣的思想。例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這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托他。又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現出輕物重生的思想。《莊子》的《養生主》裏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也是沿著楊朱思想的路線走,先秦道家認為,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傷害的最好的辦法。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很壞,受到社會懲罰,顯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太好,獲得美名,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莊子》另一篇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間世》)一個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運將會和桂樹、漆樹一樣。
所以《莊子》裏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間世》篇中講到一棵很大的櫟社樹,是不材之木,無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櫟社樹托夢對匠人說;“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這一篇最後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是全生的方法。善於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為惡,但是也一定不能多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惡之間。他力求無用,但是到頭來,無用對於他有大用。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致沿著兩個方向展開:稷下學派的一批人物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欲將道家老子的思想與道家失傳的黃帝思想、現存的管子的思想予以貫通,從而使道德家由形上追求轉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道德與法則融合於一體的治國的理論;而後者以失傳的楊子、現部分殘存的莊周為代表,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屬精神生命的內在追求。
先秦道家哲學於後發展有三個階段。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黃帝》《老子》的主題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老子》、《莊子》的隻能按部分思想劃分階段,在《老子》裏有穿插著其他階段的思想,在《莊子》裏代表有不同階段的思想。這兩部書,像中國古代別的書一樣,都不是成於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寫的,它們實際上是道家著作、言論的匯編。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據現有的資料不完全的統計,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危險中得平安,楊朱的方法之一是“避”。逃避是普通隱者的做法,他們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可是人世間事情多麽複雜,不論你隱藏得多麽好,總是有些惡仍然無法避開。所以有些時候,“避”的方法還是不中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萬物的規律。萬物雖然時時在變,難以捉摸,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二階段。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社會界、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盡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有輕生忘死的念頭:“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莊子》有許多地方表達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情緒、看破一切的心態,產生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能夠超越現實的世界。這也是“避”的一種形式;然而不是從社會到山林,而很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可見的最後階段。《莊子》的《山木》篇有個故事,把這一切發展都表現出來了。故事說: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這個故事的前部分,表現的是另一種楊朱的全生理論,不再是為了生存活命鬥爭,而是為了盡一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保持、持續一己之無限的存在也。後部分則是莊子的新理論。這裏所說的“材”,理解為“為善”。“不材”,相當於“為惡”。“材與不材之間”,句不通意不順,不便理解,解釋為“緣督以為經”。即佛教禪宗的一切隨緣,不再作反對與要求。一個人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觀點看萬物,那麽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消亡的。同時,由於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取消了自我,取消了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我對世界的觀點是與非。我們可以說,先秦道家都是發自為我的。後來的發展,使他走向反麵,取消了它自身。
楊朱學派,按其學說宗旨,屬於道家,但又與黃帝、老子、莊周、慎到、宋研有別,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楊朱是其代表人物。
楊朱一生反對儒墨,尤其反對墨子的“兼愛”,他的思想核心為“貴己”“重生”,主張“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他的見解散見於《莊子》《孟子》《韓非子》等書,其學說與墨翟俱稱顯學,對當時社會影響頗大。
《列子·楊朱》中有“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孟子批駁楊朱時,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最為人們所知,也最為著名。
楊朱學派在戰國時代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隻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複行於世(指《列子·楊朱篇》)。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為“僅有存者”之一,這不是編造之詞。關於楊朱學說,曆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較近於道家,而勉強歸入道家;或以其與《老子》思想並非完全一致,老子貴柔而楊朱貴己,且又為莊周所斥,不歸入道家;大多以“楊朱”起於老、儒、墨之後,確實是獨樹一幟,“楊朱”乃自成一家。歸納楊朱言論,其思想中必實為“貴己”,或曰“為我”。後世多斥楊朱之說“自私”、“頹廢”、“墮落”,其實楊朱之言,有其時代性質。春秋晚期和戰國早、中期,“孔子提倡”以為天下;而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從“貴己”出發,楊朱造構了他的學說:(一)、論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堯舜與桀紂沒有不同。(二)、貴己: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這短促的一生,應當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他受到損害,去則不複再來。(三)、全性保真:所謂全性,即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隻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傷生。所謂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遊,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毀譽,不要死後之餘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關於“楊朱”其人,上述資料有陽生、楊子、楊朱、楊子居、楊子取等稱謂,據《古史辨》第四卷下編鄭賓於《楊朱傳略》考證,斷定為“姓楊(或作陽)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並斷定為秦人。關於楊朱的生卒年代,我以為必晚於墨翟,而前於孟軻,《古史辨》卷四下編門啟明《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斷定“他生卒年代的約數,當是西紀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間”。
楊朱全真保性,輕物貴己。貴老子,馬王堆帛書本老子曰:至虛,極也;守情,表也。所貴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並非以往認為隻是為個人利害而不拔一毛。
《列子·楊朱》,自漢與近代考皆屬楊朱,保持有楊朱思想之原旨,未從根本上與“楊朱”乖背。從其中思想來看楊朱並不是損人利己者與縱欲者。“楊朱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對此,賀麟先生認為:“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呂思勉先生在評價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時指出:“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楊子為我說如此,以哲學論,亦可謂甚深微妙;或以自私自利目之,則淺之乎測楊子矣。”現代學者們對楊朱合理的利己主義的同情理解,正與王弼在闡釋《損》卦九二:“弗損,益之”時,所提出的“九二不損而務益,以中為誌也”的中道說,是遙相唿應的,亦表明了人們對合理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價值的認同。因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義,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雖不會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別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且自保自利雖係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雖有相當的才智學養,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亦須有相當的修養和克製,方能不致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故利己主義,亦有其道德價值。”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說苑·政理》記載,楊朱曾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而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
楊朱反對法先王。他認為舍棄當今的人而去讚譽古代的先王,是讚譽枯槁的死人骨頭。因此,他主張建立新的社會。這種政治主張是從\"為我\"而不\"侵物\"的學說衍生出來的。即一方麵從“損一毫而為天下,不為也”,衍化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麵,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楊朱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人隻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的隻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了無君論。
楊朱認為治理這個社會的人要\"賢\",而且要有謙虛的美德,“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即行為賢德而不自以為賢德。楊朱認為,這個社會的成員都應該謹小慎微。《荀子·王霸》說楊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心理狀態。這個故事說,楊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說:\"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裏的差錯嗬!”因此,他傷心痛哭起來。楊朱哭“歧路”正是為了人生的道路。如果不慎而選錯了道路,就會貽害無窮。楊朱理想社會裏的成員,既要“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這兩方麵並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認真考慮才行。
楊朱主張建立人人為自己而又不侵犯別人的社會。但是,這種社會在階級社會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隻不過是人的美好幻想而已。正如《韓非子·八說》批評楊朱時指出的那樣:楊朱的主張雖然明察,但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根本行不通的。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盡心上》)《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說:“陽生貴己。”(《審分覽·不二》)《韓非子》(公元前三世紀)說:“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顯學》)《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紀)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泛論》)
在以上引文中,《呂氏春秋》說的陽生,學者們已經證明就是楊朱。《韓非子》說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楊朱或其門徒,因為在那個時代再沒有別人有此主張。把這些資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楊朱的兩個基本觀念:“為我”,“輕物重生”。這些觀念顯然是反對墨子的,墨子是主張兼愛的。《韓非子》說的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與《孟子》說的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些不同。可是這兩種說法與楊朱的基本觀念是一致的。後者與“為我”一致,前者與“輕物重生”一致。兩者可以說是一個學說的兩個方麵。
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時期的哲學家楊朱,和墨子的思想極為對立,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正如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所總結的那樣:“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隻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楊子弗應。
禽子出語孟孫陽.。
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
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列子·楊朱》)
上述楊朱思想的兩個方麵,都可以在道家文獻中找到例證。《莊子·逍遙遊》有個故事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7]許由這個隱者,把天下給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當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這是《韓非子》所說的楊朱思想的例證。
前麵提到《列子》的《楊朱》篇,其中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這是楊朱學說另一方麵的例證。《列子·楊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些話把楊朱學說的兩個方麵,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總結得很好。老莊之中的體現
在《老子》、《莊子》以及《呂氏春秋》中都能見到楊朱基本觀念的反映。《呂氏春秋》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複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紀·重己》)這段話說明了為什麽應當輕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老子》裏有些話含有同樣的思想。例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這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托他。又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現出輕物重生的思想。《莊子》的《養生主》裏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也是沿著楊朱思想的路線走,先秦道家認為,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傷害的最好的辦法。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很壞,受到社會懲罰,顯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太好,獲得美名,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莊子》另一篇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間世》)一個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運將會和桂樹、漆樹一樣。
所以《莊子》裏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間世》篇中講到一棵很大的櫟社樹,是不材之木,無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櫟社樹托夢對匠人說;“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這一篇最後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無用是全生的方法。善於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為惡,但是也一定不能多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惡之間。他力求無用,但是到頭來,無用對於他有大用。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致沿著兩個方向展開:稷下學派的一批人物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欲將道家老子的思想與道家失傳的黃帝思想、現存的管子的思想予以貫通,從而使道德家由形上追求轉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道德與法則融合於一體的治國的理論;而後者以失傳的楊子、現部分殘存的莊周為代表,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屬精神生命的內在追求。
先秦道家哲學於後發展有三個階段。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黃帝》《老子》的主題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老子》、《莊子》的隻能按部分思想劃分階段,在《老子》裏有穿插著其他階段的思想,在《莊子》裏代表有不同階段的思想。這兩部書,像中國古代別的書一樣,都不是成於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寫的,它們實際上是道家著作、言論的匯編。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據現有的資料不完全的統計,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危險中得平安,楊朱的方法之一是“避”。逃避是普通隱者的做法,他們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可是人世間事情多麽複雜,不論你隱藏得多麽好,總是有些惡仍然無法避開。所以有些時候,“避”的方法還是不中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萬物的規律。萬物雖然時時在變,難以捉摸,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二階段。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社會界、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盡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有輕生忘死的念頭:“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莊子》有許多地方表達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情緒、看破一切的心態,產生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能夠超越現實的世界。這也是“避”的一種形式;然而不是從社會到山林,而很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可見的最後階段。《莊子》的《山木》篇有個故事,把這一切發展都表現出來了。故事說: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這個故事的前部分,表現的是另一種楊朱的全生理論,不再是為了生存活命鬥爭,而是為了盡一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保持、持續一己之無限的存在也。後部分則是莊子的新理論。這裏所說的“材”,理解為“為善”。“不材”,相當於“為惡”。“材與不材之間”,句不通意不順,不便理解,解釋為“緣督以為經”。即佛教禪宗的一切隨緣,不再作反對與要求。一個人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觀點看萬物,那麽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消亡的。同時,由於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取消了自我,取消了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我對世界的觀點是與非。我們可以說,先秦道家都是發自為我的。後來的發展,使他走向反麵,取消了它自身。
楊朱學派,按其學說宗旨,屬於道家,但又與黃帝、老子、莊周、慎到、宋研有別,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楊朱是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