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青海,甘肅與寧夏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把西南f4的門派都做了追述。
川渝這邊一共九家修行門派,分別為唐門,鐵劍門,青城派,峨眉派,火神派,藥王穀,美姑盟,灌江廟,哥老會。
雲南五家,點蒼派,雪山派,天龍寺,沐王府和無量宮。
貴州是布依族的摩教和苗族的五毒教二分天下。
今天說說西南f4上麵,青海,甘肅和寧夏。
青海這邊是血刀門,昆侖派,摩尼教和青海派。
血刀門源自於西藏密宗,後獨立立派。血刀門重殺伐屠戮,不輕易招收弟子。凡想入門者需取血刀殺伐令,取令上者人頭。令上既可能是江湖聞名之士,也可能是孤零柔弱摯友,天下無不可殺之人。走過第一步的得令者需要自相殘殺,最後能站立者方能入得血刀門。不過現在嘛,亂殺外麵人已經被九科明令禁止了,他們自己人互殺還是可以的,不過也得提前報備。
昆侖派和摩尼教是昆侖山上的鄰居,關係不錯。
昆侖派是一個道教門派,創派祖師已遠不可考。後來昆侖派出了個百年不遇的奇人,在中原武林闖下了赫赫威名,至此昆侖派開始聞名。其後昆侖派又出了幾位得力掌門,不斷壯大昆侖派,使之漸漸成為江湖上一大門派,雄據西域,與中原各大門派分庭抗禮。
昆侖派自詡為名門正派,雖然遠處深山,但是卻野心勃勃,總想在中原武林唿風喚雨,隱隱有於少林、武當、峨嵋相抗衡之意。
昆侖派弟子有男有女,雖然信奉道教,但主要是指利用茅山道士的法術,弟子允許婚配,不禁葷食。
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義所創的一個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張善與惡的二元論,認為宇宙間充滿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鬥爭,並且有嚴密的教團組織和宗教製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譯為“明教”,教義被簡明地歸納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教眾中有農民、秀才、吏員、兵卒、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武林俊彥等。教徒白衣烏帽,秘密結社,共同尊奉明使為教內尊神。當時因為處於秘密結社狀態,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於是教名也有了多種別稱——除浙江稱摩尼教、福建稱明教外,據陸遊《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淮南稱“二檜子”,江東稱“四果”,江西稱“金剛禪”,福建又稱“揭諦齋”等。
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有時也為江湖“白道”所誤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麵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堅決,在曆史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和建炎四年(1130年)鍾相起義。陸遊《條對狀》載:時“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
第二次是南宋以後,明教和白蓮教相聯結,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北伐,多白蓮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元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明王出世”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都受摩尼教的影響。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事,終於奄有華夏大地,很有一些傳奇色彩。在中國曆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長江流域為基地而最終統一北方及全國。當察罕帖木兒及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於1359年攻破北方紅巾軍首都開封而逐步肅清北方農民軍隊時,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據曆史經驗,還沒有誰從南方起事卻可北伐成功。然而朱元璋做到了,這是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建國號“明”,這一名稱是個能引起人們議論興趣的話題,吳晗說:“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稱吳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國號曰大明,紀元洪武。吳非國號,亦非年號。至大明則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後唐後漢之追溯其所始。”
“明”這一國號,體現了這位農民皇帝的一些特質,因為此名稱明顯來源於民間,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經》或是其他。朱元璋稱帝後,采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後,白蓮教以各種支派的形式變換名目繼續得到發展,如永樂年間有唐賽兒起義,清朝中後期的白蓮教起義等;明教卻逐漸衰落了。
所以說摩尼教依舊是個宗教性質的門派,其鎮派功法乾坤大挪移傳承至今。此功分七層境界,悟性高者修習,第一層需七年,第二層加倍,如此愈發困難,秘笈作者本人隻練至第六層,習至第七層者實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乾坤大挪移的心法,實則是運勁用力的一項極巧妙的法門,根本的道理,在於發揮每個人本身所蓄有的潛力,每個人體內潛藏的力量本來是非常龐大的,隻是平時使不出來,但每逢緊急關頭,往往平常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能負千斤。
而青海派又叫青海劍派,也是道教門派,以劍修道,自成一脈。
甘肅有崆峒派和靈鷲宮。
崆峒向來是天下聞名的道教聖地,傳說中的仙境。幾十年前,一位牧童在山中遇仙,學到了世間難以想象的奇妙武術。後來這牧童便創立了崆峒派。這個牧童即是崆峒派開山祖師木靈子,傳說木靈子的武功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以近年來崆峒派勢力日益鼎盛,頗有與少林等名門大派抗爭的實力。木靈子更以一身驚世駭俗的七傷拳聞名於天下。木靈子為人最是嫉惡如仇,年輕時就在江湖中行俠仗義,憑著那手獨步天下的七傷拳,不知鏟除了多少惡人,又挽救了多少無辜。現在雖年已漸高,脾氣人不減當年。見到有人作惡事,定會嚴加懲戒,對本門弟子更是責之甚苛。
崆峒武術源於崆峒山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戰爭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鬥之法和格鬥技巧,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廣成子總結並注入“陰陽有藏”觀為其合理內核而創,不斷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大武術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創造和繼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結晶。《莊子 在宥》是一篇記載軒轅黃帝問道於崆峒山廣成子的戰國時代的文獻資料,它詳實記載了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傳的“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身習武之道。它不屬於宗教的範疇。它揭示演繹出的是動靜、虛實、開合、剛柔、進退等陰陽變化的互轉互補在崆峒武術理論指導上的內涵體現,強調的是生命的運動和延續,追求的是崆峒武術演練中人與自然的和諧,講究的是身體與精神、精神與自然的協調。故有廣成子“形將自正”、“乃可長生”、“物將自半”的“至道”論語。
廣成子不僅是我國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預測陰陽變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集崆峒武術之大成的技擊家。《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曆史人物演繹的神話小說,拋其神話的一麵,他在“殷”和“周”兩個氏族部落戰爭中能征善戰,他擅長“雌雄劍”、“落魂鍾”,善使“番天印”。是廣成子為崆峒武術的形成注入了哲學養料和技擊的內涵。根據中國武術形成的條件理論,殷周前以廣成子“至道論”和“雌雄劍”為代表的崆峒武術已形成並成為崆峒武術成熟的標誌。可以說古代戰爭是崆峒武術萌芽的種子,廣成子的“至道”學說和“雌雄劍”為其形成提供了營養和水份,崆峒山則是他生長壯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術在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傳於海內外,曆經千年,經久不衰。所以說,崆峒山是崆峒武術的發源地,廣成子是崆峒武術的創始人。
天山有大雕,名曰靈鷲。這也是天山靈鷲宮名稱的由來。靈鷲翅短掌寬,不善飛行卻善奔跑。靈鷲宮所在的縹緲峰海拔不高,沒有冰雪,反而多霧,一年中倒有半年無法看清山中麵貌,所以叫做縹緲峰。天山盛產雪蓮,但如果從縹緲峰靈鷲宮出發,登至雪山頂采集雪蓮,也是一條艱難而危險的路。
靈鷲宮裏,大多是中原漢人,但也有和平相處很多當地各族人士,他們為靈鷲宮的日常運作辛勤工作。
靈鷲宮裏泉水多,而且是雪山冷泉,冷泉水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可以變成天山弟子掌中玄冰為殺人利器,另一個是適合澆灌葡萄,讓葡萄甜而不膩,肉厚汁多。
寧夏有兩個修行門派,其中一個是寧夏一品堂,是當年西夏國招募武士的組織,西夏國都滅亡了卻莫名其妙的傳續至今,不過他們在寧夏的影響力完全比不上另一個修行門派迴教,這是個伊斯蘭教派,不過已經是完全自治了。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迴教等。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曆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統計,全世界穆斯林約有16億人口(2018年),占同期世界人口總數的23.4%。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家中,穆斯林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一些國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裏發時期”,隨著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對外征服,伊斯蘭教向半島以外地區廣泛傳播,史稱“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曆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3世紀中期隨著外族的入侵,帝國境內東、西部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的獨立,阿拉伯帝國解體。中世紀晚期,伊斯蘭世界並立著奧斯曼、薩法維、莫臥兒三大帝國;其中奧斯曼帝國版圖和影響最大。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家逐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蘭世界各國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鬥爭,給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伊斯蘭國家相繼獨立,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
川渝這邊一共九家修行門派,分別為唐門,鐵劍門,青城派,峨眉派,火神派,藥王穀,美姑盟,灌江廟,哥老會。
雲南五家,點蒼派,雪山派,天龍寺,沐王府和無量宮。
貴州是布依族的摩教和苗族的五毒教二分天下。
今天說說西南f4上麵,青海,甘肅和寧夏。
青海這邊是血刀門,昆侖派,摩尼教和青海派。
血刀門源自於西藏密宗,後獨立立派。血刀門重殺伐屠戮,不輕易招收弟子。凡想入門者需取血刀殺伐令,取令上者人頭。令上既可能是江湖聞名之士,也可能是孤零柔弱摯友,天下無不可殺之人。走過第一步的得令者需要自相殘殺,最後能站立者方能入得血刀門。不過現在嘛,亂殺外麵人已經被九科明令禁止了,他們自己人互殺還是可以的,不過也得提前報備。
昆侖派和摩尼教是昆侖山上的鄰居,關係不錯。
昆侖派是一個道教門派,創派祖師已遠不可考。後來昆侖派出了個百年不遇的奇人,在中原武林闖下了赫赫威名,至此昆侖派開始聞名。其後昆侖派又出了幾位得力掌門,不斷壯大昆侖派,使之漸漸成為江湖上一大門派,雄據西域,與中原各大門派分庭抗禮。
昆侖派自詡為名門正派,雖然遠處深山,但是卻野心勃勃,總想在中原武林唿風喚雨,隱隱有於少林、武當、峨嵋相抗衡之意。
昆侖派弟子有男有女,雖然信奉道教,但主要是指利用茅山道士的法術,弟子允許婚配,不禁葷食。
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義所創的一個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張善與惡的二元論,認為宇宙間充滿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鬥爭,並且有嚴密的教團組織和宗教製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譯為“明教”,教義被簡明地歸納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教眾中有農民、秀才、吏員、兵卒、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武林俊彥等。教徒白衣烏帽,秘密結社,共同尊奉明使為教內尊神。當時因為處於秘密結社狀態,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於是教名也有了多種別稱——除浙江稱摩尼教、福建稱明教外,據陸遊《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淮南稱“二檜子”,江東稱“四果”,江西稱“金剛禪”,福建又稱“揭諦齋”等。
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鬥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有時也為江湖“白道”所誤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麵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堅決,在曆史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和建炎四年(1130年)鍾相起義。陸遊《條對狀》載:時“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江東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
第二次是南宋以後,明教和白蓮教相聯結,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北伐,多白蓮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元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明王出世”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都受摩尼教的影響。
朱元璋以淮右布衣起事,終於奄有華夏大地,很有一些傳奇色彩。在中國曆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的出身如此卑微,也很少有人以南方的長江流域為基地而最終統一北方及全國。當察罕帖木兒及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於1359年攻破北方紅巾軍首都開封而逐步肅清北方農民軍隊時,蒙古朝廷不免洋洋得意,根據曆史經驗,還沒有誰從南方起事卻可北伐成功。然而朱元璋做到了,這是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就。
朱建國號“明”,這一名稱是個能引起人們議論興趣的話題,吳晗說:“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稱吳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國號曰大明,紀元洪武。吳非國號,亦非年號。至大明則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後唐後漢之追溯其所始。”
“明”這一國號,體現了這位農民皇帝的一些特質,因為此名稱明顯來源於民間,不管是“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經》或是其他。朱元璋稱帝後,采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後,白蓮教以各種支派的形式變換名目繼續得到發展,如永樂年間有唐賽兒起義,清朝中後期的白蓮教起義等;明教卻逐漸衰落了。
所以說摩尼教依舊是個宗教性質的門派,其鎮派功法乾坤大挪移傳承至今。此功分七層境界,悟性高者修習,第一層需七年,第二層加倍,如此愈發困難,秘笈作者本人隻練至第六層,習至第七層者實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乾坤大挪移的心法,實則是運勁用力的一項極巧妙的法門,根本的道理,在於發揮每個人本身所蓄有的潛力,每個人體內潛藏的力量本來是非常龐大的,隻是平時使不出來,但每逢緊急關頭,往往平常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能負千斤。
而青海派又叫青海劍派,也是道教門派,以劍修道,自成一脈。
甘肅有崆峒派和靈鷲宮。
崆峒向來是天下聞名的道教聖地,傳說中的仙境。幾十年前,一位牧童在山中遇仙,學到了世間難以想象的奇妙武術。後來這牧童便創立了崆峒派。這個牧童即是崆峒派開山祖師木靈子,傳說木靈子的武功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以近年來崆峒派勢力日益鼎盛,頗有與少林等名門大派抗爭的實力。木靈子更以一身驚世駭俗的七傷拳聞名於天下。木靈子為人最是嫉惡如仇,年輕時就在江湖中行俠仗義,憑著那手獨步天下的七傷拳,不知鏟除了多少惡人,又挽救了多少無辜。現在雖年已漸高,脾氣人不減當年。見到有人作惡事,定會嚴加懲戒,對本門弟子更是責之甚苛。
崆峒武術源於崆峒山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戰爭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鬥之法和格鬥技巧,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廣成子總結並注入“陰陽有藏”觀為其合理內核而創,不斷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大武術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創造和繼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結晶。《莊子 在宥》是一篇記載軒轅黃帝問道於崆峒山廣成子的戰國時代的文獻資料,它詳實記載了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傳的“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身習武之道。它不屬於宗教的範疇。它揭示演繹出的是動靜、虛實、開合、剛柔、進退等陰陽變化的互轉互補在崆峒武術理論指導上的內涵體現,強調的是生命的運動和延續,追求的是崆峒武術演練中人與自然的和諧,講究的是身體與精神、精神與自然的協調。故有廣成子“形將自正”、“乃可長生”、“物將自半”的“至道”論語。
廣成子不僅是我國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預測陰陽變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集崆峒武術之大成的技擊家。《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曆史人物演繹的神話小說,拋其神話的一麵,他在“殷”和“周”兩個氏族部落戰爭中能征善戰,他擅長“雌雄劍”、“落魂鍾”,善使“番天印”。是廣成子為崆峒武術的形成注入了哲學養料和技擊的內涵。根據中國武術形成的條件理論,殷周前以廣成子“至道論”和“雌雄劍”為代表的崆峒武術已形成並成為崆峒武術成熟的標誌。可以說古代戰爭是崆峒武術萌芽的種子,廣成子的“至道”學說和“雌雄劍”為其形成提供了營養和水份,崆峒山則是他生長壯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術在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傳於海內外,曆經千年,經久不衰。所以說,崆峒山是崆峒武術的發源地,廣成子是崆峒武術的創始人。
天山有大雕,名曰靈鷲。這也是天山靈鷲宮名稱的由來。靈鷲翅短掌寬,不善飛行卻善奔跑。靈鷲宮所在的縹緲峰海拔不高,沒有冰雪,反而多霧,一年中倒有半年無法看清山中麵貌,所以叫做縹緲峰。天山盛產雪蓮,但如果從縹緲峰靈鷲宮出發,登至雪山頂采集雪蓮,也是一條艱難而危險的路。
靈鷲宮裏,大多是中原漢人,但也有和平相處很多當地各族人士,他們為靈鷲宮的日常運作辛勤工作。
靈鷲宮裏泉水多,而且是雪山冷泉,冷泉水有兩大好處,一個是可以變成天山弟子掌中玄冰為殺人利器,另一個是適合澆灌葡萄,讓葡萄甜而不膩,肉厚汁多。
寧夏有兩個修行門派,其中一個是寧夏一品堂,是當年西夏國招募武士的組織,西夏國都滅亡了卻莫名其妙的傳續至今,不過他們在寧夏的影響力完全比不上另一個修行門派迴教,這是個伊斯蘭教派,不過已經是完全自治了。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迴教等。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和文化體係,傳入世界各地後,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不同曆史條件下,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政治結構、經濟形態、文化風尚、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統計,全世界穆斯林約有16億人口(2018年),占同期世界人口總數的23.4%。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家中,穆斯林占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一些國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裏發時期”,隨著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對外征服,伊斯蘭教向半島以外地區廣泛傳播,史稱“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曆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3世紀中期隨著外族的入侵,帝國境內東、西部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的獨立,阿拉伯帝國解體。中世紀晚期,伊斯蘭世界並立著奧斯曼、薩法維、莫臥兒三大帝國;其中奧斯曼帝國版圖和影響最大。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家逐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蘭世界各國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鬥爭,給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伊斯蘭國家相繼獨立,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