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道可道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了想快過年確實各種事兒多,從明兒開始把書裏麵的所有門派都做個介紹吧。
今兒的話講講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黃老列莊、黃老學派,鬼穀子縱橫家、修真派、法家學派、玄學、楊朱學派可能影響了莊子。慎到、田文等齊國陵下法家學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曆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麵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麵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紀曉嵐曾評價道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言其悠遠、海納,讚其豐廣、細膩。中國文化中,最飄逸清揚智達慧睿的就是道家。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道家思想起始於上古時期,以伏羲為遠祖、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曆已有4700多年的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評價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麽多的門徒,但隨著曆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麵)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係。
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黃帝、薑子牙、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範蠡、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徐茂公、宋濂、劉伯溫、範文程、張道陵、祖衝之、陸修靜、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鄧禹、徐庶、苗訓、文天祥、杜甫、李白、王羲之、蘇軾、孫思邈、吳道子、魏征、徐渭、阿炳、黃公望、袁天罡、陶淵明、湯和等等著名道士,道教還有許多著名的居士信眾如紀曉嵐、王通、顏真卿、唐伯虎、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李賀、張旭、張若虛、李清照等等,且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走向強大。漢武帝崇道,儒家董仲舒又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道家從此開始就遁入民間的潛流,但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複興思潮。兩漢的毀滅造成儒家信仰的崩潰。雖然如此,但當時的學儒者為了把持優勢地位,通過惡意的篡改《老子》,《莊子》文字,可以參見日本皇宮館藏之東晉莊子注。儒家故意破壞其章句順序,對道家造成了幾乎致命的影響,原本簡明易懂的人生科學作品,一變為晦澀難懂之神秘學,並且在字句中偷偷參雜進儒家學說。
唐代時期,道教被定為國教,宋朝時期亦複如是,乃至明朝依舊極為重視道家,取代儒學地位成為顯赫學問。晦澀難懂的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為何具此吸引力,足以迎合帝王,取代儒學地位成為最顯赫學問?
首先,不排除唐太宗認為世間有神仙,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道教玄學剛好是太宗的興趣愛好所在。
再則,由於老子姓李名耳,作為春秋先秦時期的百家的大智慧者,有崇高聲望,太宗也是在入主華夏之時,突然發現老子也姓李,奉為本家,定道教為國教,老子道教,大唐極盛強大。
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等曆代明君,都曾親自注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治”、“康熙盛世”等,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都是以道家治國、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道家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印度佛教此時始終在民間發展,任何人都可以信佛,但不及道教宏大,當時佛教采取的發展策略就是\"來者不拒\",試圖用信眾的數量來對抗道教的質量,印度佛教總是沒有獲得比較穩定的宮廷地位。
西藏密教傳入內地的時間很早,妄說吉兇,製造“預言”,頗為當權派所忌,但在下層備受苦難的群眾中,它是最廉價的消災去病的手段,以致在宗教實踐上相互影響,很難區別。後來密宗由於唐代政府壓製,衰微。
禪宗此時逐漸形成,禪宗在諸多方麵受到了莊子的啟發,吸收大量道家思想。
唐代滅亡,宋代開始,宋明理學為了對抗外來佛教,儒家們闡釋佛教的方法接受禪宗以為己有,程朱反複申述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說,與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說有著內在的聯係。陸學則幾乎把禪宗溶入自己學說之中。總之,程朱和陸王都曾從後期禪宗五家那裏吸取營養,禪宗自身發展理論的能力反而枯竭了。同時重新發現道家中尚存無幾的理性主義的思想,從莊子本中學來內聖外王的概念,從老子本中又汲取格物思想以為己有。
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為國教。
關於元太祖召見丘處機,一言止殺救蒼生的崇高舉動,長春門下,對於此事很是推崇,因為這給全真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便利,丘處機從成吉思汗那裏得到掌管道教,自由收徒布道,敕免賦稅的權利,全真教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發展,並隨著元朝占領南方在全國傳播開來。《元史》:“時國兵(元兵)踐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虜,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度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複為良,與瀕死而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之人自今稱道之。”丘處機借著元朝給的權利救濟了不少中州的百姓,而元統治者也因此改變了屠城的政策,這無疑對於漢族是有巨大的益處的!因此長春門徒就以老子化胡來比喻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的事情,大量宣揚《老子化胡經》。
據說現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真正的道家早已落寞千年,寥寥無幾。相反,存在大量陰陽五行學說,不可解釋的東西。
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長生不滅。
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魏晉“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
就本身來,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密切相關,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魏晉後的玄學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一致。
自古帝王明君都是拜道家為師。
三皇拜王蜜子為師。
軒轅拜廣成子為師。
堯帝拜赤鬆子為師。
舜帝拜雲中子為師。
禹王拜定真子為師。
湯王拜伊尹子為師。
周文王拜薑太公為師。
漢高祖拜張子房為師。
劉玄德拜諸葛亮為師。
唐高祖拜徐茂公為師。
唐太宗拜李淳風為師。
趙太祖拜苗光義為師。
明太祖拜劉伯溫為師。
皇太極拜範文程為師
道家七十二位祖師,留下七十二樣手藝養人度日,救濟群生。永垂不朽之妙。
風厚子留下奇門遁甲。赤鬆子留下修行道術。黃石公留下陰陽風水。孫武子留下兵書戰策。薑太公留下三略六韜。鬼穀子定數命書。麻衣先生留觀看相法。孔明留下計策算法。周文王留下周易八卦。倉頡留下造字。蒙恬留下造筆。蔡倫留下造紙。田真君留下造墨。子路留下造硯。軒轅留下造衣襟。陳博留下造麻布。白屋先生留下造熟皮。韓湘子留下造打油。孫臏留下造靴襪燒炭。廣成子留下造針。文白留下造網。淮南子留下打豆腐。岐白留下醫藥治病。神農留下識百草藥性。張公留下蓋房屋。魯班留下燒窯修樓屋造木器。定真子留下造蔑器。倫真子留下做雨傘。明羨真人留下造金銀銅鐵錫。碧霞子留下打金銀銅鐵錫。武費子留下造剪刀尺。葛真人留下造砌磨雜色染坊。劉伯溫留下造車輦。另化子留下修神像。鄧通留下製錢。杜康留下造作酒。鴻蒙留下殺牲及龍虎鳥獸丹青。七十二行藝。傳流濟世。養民度日。永垂不朽也。
道教十大神通,非佛家六神通。
《大洞經》曰:“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擾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
《莊子》曰:“夫線人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未來舍,而況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禪定而發。小乘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
若是大乘金仙,則得十大神通。
所謂十通者:
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異,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2、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所謂十方一切世界無窮眾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見。
3、宿住隨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隨念智神通故,從前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住宿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飲食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展轉循環受生,皆悉了知。
4、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以得悉盡未來際智神通故,了知將來際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之中事。
5、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以得無礙天耳智神通故,於諸一切領土,所有聲音,欲聞不聞,隨便自由。
6、無體性智神通。以得無體性智神通故,能不動本際而往詣十方一切刹土,好處群生。
7、善分離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說、不可說刹海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言辭,悉能分別懂得。
8、誕生無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現無量無邊妙色身,雲令所化者親熱開悟,能起種種神通,作度惹事業。
9、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說無礙法門,興布法雲,降注法雨,以眾妙音,開示悟入,使獲清淨擺脫。
10、入所有法滅盡智神通。以得滅盡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現色身,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又從煉丹實踐中發明了火藥,中國四大發明都與道教有關。從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無限。
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未暇治天下也”卻之,和子華子以“兩臂重於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不可“見利輕亡其身” 的價值觀念.
若參之以《韓非子·顯學》中有關“身”與“壽”的議論,則更能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概念的差別: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貴輕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盡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時,必須要考慮到楊朱學派的影響,即無論是道家的“保身”還是楊朱的 “貴身”,原本都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闡發。至於說楊朱後學與道家後學如何將這種身與天下孰輕孰重的價值觀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長生久視的養生理論,則將在後麵討論。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對於“壽命生死”問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上述觀點並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死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死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死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在《莊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雖然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中有“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聞於接輿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等等,但不能將這些描述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不死的例證。因為道家引用這些故事傳聞,目的在於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 。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方為“真人”的思想: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今兒的話講講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黃老列莊、黃老學派,鬼穀子縱橫家、修真派、法家學派、玄學、楊朱學派可能影響了莊子。慎到、田文等齊國陵下法家學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曆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麵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麵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紀曉嵐曾評價道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言其悠遠、海納,讚其豐廣、細膩。中國文化中,最飄逸清揚智達慧睿的就是道家。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道家思想起始於上古時期,以伏羲為遠祖、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曆已有4700多年的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評價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麽多的門徒,但隨著曆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麵)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家的關係。
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黃帝、薑子牙、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範蠡、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徐茂公、宋濂、劉伯溫、範文程、張道陵、祖衝之、陸修靜、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鄧禹、徐庶、苗訓、文天祥、杜甫、李白、王羲之、蘇軾、孫思邈、吳道子、魏征、徐渭、阿炳、黃公望、袁天罡、陶淵明、湯和等等著名道士,道教還有許多著名的居士信眾如紀曉嵐、王通、顏真卿、唐伯虎、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李賀、張旭、張若虛、李清照等等,且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走向強大。漢武帝崇道,儒家董仲舒又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道家從此開始就遁入民間的潛流,但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複興思潮。兩漢的毀滅造成儒家信仰的崩潰。雖然如此,但當時的學儒者為了把持優勢地位,通過惡意的篡改《老子》,《莊子》文字,可以參見日本皇宮館藏之東晉莊子注。儒家故意破壞其章句順序,對道家造成了幾乎致命的影響,原本簡明易懂的人生科學作品,一變為晦澀難懂之神秘學,並且在字句中偷偷參雜進儒家學說。
唐代時期,道教被定為國教,宋朝時期亦複如是,乃至明朝依舊極為重視道家,取代儒學地位成為顯赫學問。晦澀難懂的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為何具此吸引力,足以迎合帝王,取代儒學地位成為最顯赫學問?
首先,不排除唐太宗認為世間有神仙,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道教玄學剛好是太宗的興趣愛好所在。
再則,由於老子姓李名耳,作為春秋先秦時期的百家的大智慧者,有崇高聲望,太宗也是在入主華夏之時,突然發現老子也姓李,奉為本家,定道教為國教,老子道教,大唐極盛強大。
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等曆代明君,都曾親自注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治”、“康熙盛世”等,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都是以道家治國、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道家思想有密切關係,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
印度佛教此時始終在民間發展,任何人都可以信佛,但不及道教宏大,當時佛教采取的發展策略就是\"來者不拒\",試圖用信眾的數量來對抗道教的質量,印度佛教總是沒有獲得比較穩定的宮廷地位。
西藏密教傳入內地的時間很早,妄說吉兇,製造“預言”,頗為當權派所忌,但在下層備受苦難的群眾中,它是最廉價的消災去病的手段,以致在宗教實踐上相互影響,很難區別。後來密宗由於唐代政府壓製,衰微。
禪宗此時逐漸形成,禪宗在諸多方麵受到了莊子的啟發,吸收大量道家思想。
唐代滅亡,宋代開始,宋明理學為了對抗外來佛教,儒家們闡釋佛教的方法接受禪宗以為己有,程朱反複申述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說,與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說有著內在的聯係。陸學則幾乎把禪宗溶入自己學說之中。總之,程朱和陸王都曾從後期禪宗五家那裏吸取營養,禪宗自身發展理論的能力反而枯竭了。同時重新發現道家中尚存無幾的理性主義的思想,從莊子本中學來內聖外王的概念,從老子本中又汲取格物思想以為己有。
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為國教。
關於元太祖召見丘處機,一言止殺救蒼生的崇高舉動,長春門下,對於此事很是推崇,因為這給全真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便利,丘處機從成吉思汗那裏得到掌管道教,自由收徒布道,敕免賦稅的權利,全真教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發展,並隨著元朝占領南方在全國傳播開來。《元史》:“時國兵(元兵)踐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虜,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度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複為良,與瀕死而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之人自今稱道之。”丘處機借著元朝給的權利救濟了不少中州的百姓,而元統治者也因此改變了屠城的政策,這無疑對於漢族是有巨大的益處的!因此長春門徒就以老子化胡來比喻丘處機見成吉思汗的事情,大量宣揚《老子化胡經》。
據說現代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真正的道家早已落寞千年,寥寥無幾。相反,存在大量陰陽五行學說,不可解釋的東西。
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長生不滅。
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魏晉“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
就本身來,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密切相關,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魏晉後的玄學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一致。
自古帝王明君都是拜道家為師。
三皇拜王蜜子為師。
軒轅拜廣成子為師。
堯帝拜赤鬆子為師。
舜帝拜雲中子為師。
禹王拜定真子為師。
湯王拜伊尹子為師。
周文王拜薑太公為師。
漢高祖拜張子房為師。
劉玄德拜諸葛亮為師。
唐高祖拜徐茂公為師。
唐太宗拜李淳風為師。
趙太祖拜苗光義為師。
明太祖拜劉伯溫為師。
皇太極拜範文程為師
道家七十二位祖師,留下七十二樣手藝養人度日,救濟群生。永垂不朽之妙。
風厚子留下奇門遁甲。赤鬆子留下修行道術。黃石公留下陰陽風水。孫武子留下兵書戰策。薑太公留下三略六韜。鬼穀子定數命書。麻衣先生留觀看相法。孔明留下計策算法。周文王留下周易八卦。倉頡留下造字。蒙恬留下造筆。蔡倫留下造紙。田真君留下造墨。子路留下造硯。軒轅留下造衣襟。陳博留下造麻布。白屋先生留下造熟皮。韓湘子留下造打油。孫臏留下造靴襪燒炭。廣成子留下造針。文白留下造網。淮南子留下打豆腐。岐白留下醫藥治病。神農留下識百草藥性。張公留下蓋房屋。魯班留下燒窯修樓屋造木器。定真子留下造蔑器。倫真子留下做雨傘。明羨真人留下造金銀銅鐵錫。碧霞子留下打金銀銅鐵錫。武費子留下造剪刀尺。葛真人留下造砌磨雜色染坊。劉伯溫留下造車輦。另化子留下修神像。鄧通留下製錢。杜康留下造作酒。鴻蒙留下殺牲及龍虎鳥獸丹青。七十二行藝。傳流濟世。養民度日。永垂不朽也。
道教十大神通,非佛家六神通。
《大洞經》曰:“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擾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
《莊子》曰:“夫線人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未來舍,而況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禪定而發。小乘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
若是大乘金仙,則得十大神通。
所謂十通者:
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異,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2、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所謂十方一切世界無窮眾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見。
3、宿住隨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隨念智神通故,從前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住宿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飲食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展轉循環受生,皆悉了知。
4、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以得悉盡未來際智神通故,了知將來際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之中事。
5、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以得無礙天耳智神通故,於諸一切領土,所有聲音,欲聞不聞,隨便自由。
6、無體性智神通。以得無體性智神通故,能不動本際而往詣十方一切刹土,好處群生。
7、善分離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說、不可說刹海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言辭,悉能分別懂得。
8、誕生無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現無量無邊妙色身,雲令所化者親熱開悟,能起種種神通,作度惹事業。
9、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說無礙法門,興布法雲,降注法雨,以眾妙音,開示悟入,使獲清淨擺脫。
10、入所有法滅盡智神通。以得滅盡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現色身,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又從煉丹實踐中發明了火藥,中國四大發明都與道教有關。從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無限。
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未暇治天下也”卻之,和子華子以“兩臂重於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不可“見利輕亡其身” 的價值觀念.
若參之以《韓非子·顯學》中有關“身”與“壽”的議論,則更能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概念的差別: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貴輕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盡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時,必須要考慮到楊朱學派的影響,即無論是道家的“保身”還是楊朱的 “貴身”,原本都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闡發。至於說楊朱後學與道家後學如何將這種身與天下孰輕孰重的價值觀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長生久視的養生理論,則將在後麵討論。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對於“壽命生死”問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上述觀點並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死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死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死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在《莊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雖然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中有“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聞於接輿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等等,但不能將這些描述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不死的例證。因為道家引用這些故事傳聞,目的在於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 。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方為“真人”的思想: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