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黃老之說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眼疾,正文故事下個月再開始更新。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中國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裏屢以黃老並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漢書·藝文誌》裏提名為黃帝的書有21家,除《黃帝內經》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黃老之學常用簡明的語言與形象的模型來闡述學說基本內容,如宇宙生成論有三式物則有形圖模型等;社會主張有九主圖模型等;體育有熊經鳥申圖等。
在先秦秦漢, 《 老子》的傳授有兩套傳授係統, 即“ 刑名法術係統和養生神仙係統”。之所以有這兩種係統, 一是當時作者創作時候的知識背景如此, 二是接受者的知識背景與之相同, 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它也是我們已經論述的黃帝書兩大主題— — —政治思想和技術發明的具體細化的體現。這兩種係統的具體代表, 前者是《 韓非子》 的《 解老》 、 《 喻老》 , 以及黃帝書中的刑名法術之說; 後者的代表是河上公、安期生、嚴遵、 張陵一派的解釋係統。王明曾認為, 自漢初到三國, 老學凡有三變:西漢初年主治國經世, 東漢中至東漢末主治身養性, 三國流行虛無自然之玄論 。這是對老學線性發展過程的評論, 李零認為“ 其實我們倒不如把這三變看作老學固有內涵的展開過程, 隻不過各個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這個評價從老學的最初背景入手, 討論它內涵的變化問題, 角度與王明不同。
“ 黃老” 並稱, 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識背景的相同。我們現談論“ 黃老” 思想, 要注意把數術方技之“ 黃” 中的內容, 與《 老子》 中的相關內容聯係起來。《 初學記》卷二二引《 黃帝出軍訣》 講到立五色牙旗之說, “ 有所攻伐, 作五采牙幢, 青牙旗引往東, 赤牙旗引往南, 白牙旗引往西, 黑牙旗引往北, 黃牙旗引往中, 此其義也” ; 又曰:“ 始立牙之日, 喜氣來應, 旗幡指敵, 或從風來, 此大勝之徵。 ”2 《 太平禦覽》 卷三三九引《 兵書》 載“ 牙旗者, 將軍之精, 金鼓者, 將軍之氣, 一軍之形侯也” , “ 攻伐作五彩牙旗,青引東, 赤南, 白西, 黑北, 中黃是也”。這個是五色配五位的例子。《 老子》 一書中,也有與此相似的記載, 如《 老子》 五十章載: “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 五十五章載: “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蟄,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何炳棣認為這是濫觴於古代巫術、 方技、 新興的養生、 神仙之術的“ 避兵術” 了 , 另外, 比如《 老子》 六十一章載: “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為下。 ”這是借用方技知識中的男女交合的房中術來談大國、 小國之間的關係, 強調處於下、 守靜的牝的重要性。張家山漢簡《 引書》 載: “ 治身欲與天地相求, 猶橐龠也,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 此處所言, 借用《 老子》 五章“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的說法 。前已說到, 行氣導引代表的方技知識是黃帝書的一個關注點, 正是此點上, 它與《 老子》 有了“ 接駁” 。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係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曆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誌》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麵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蕩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出現了學下私人的現象,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係的最高範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可以說不管道家內部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們都是圍繞“道”這一核心範疇來展開的,而且合於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麽“道”到底是指什麽呢?從文字學的意義上來說,道即是我們所說的道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
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麵的意義:(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無為。(三)道無形而實存。(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著很大的思想差異的。道家是一個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但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之所以總名之道家,顯然在他們之間體現出了某些基本的特征,即是說,他們始終沒有離開之所以稱之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關於道家的基本特征,古代的學者多所概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之《論六家要指》說:“道家無為,又日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漢書-藝文誌》則說道家:“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總起來說,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二)以道作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三)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係。(四)以幽深微妙的言語,以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與其他各家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冷靜、更清醒,也更為深刻。(五)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絕禮去仁、追求返璞歸真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家在曆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凸現其各自的個性差異,但隻要是道家中的一員,他就不能不具備以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黃老之學發揚了老子的唯物主義。雖然他們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場,卻成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薑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那麽,這種學說是怎樣建立的呢?因為老子是陳國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神農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麵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薑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曆史的根據。
同時又打著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甚至統一六國。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大意是齊威王(因即因齊)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此說是有曆史根據的。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在這樣政治背景下,黃老之學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黃老之學是興起於齊國的學派,因其有田齊政權的支持,它在齊國的勢力相當大。
當莊子還在宋國的隱居處發表遊世、出世的高論時,東方的齊國、陳國,道家正發生著劃時代的變革;老子哲學中積極人世的思想基因,已成長發育成極具“攻擊力”的黃老學派,將在未來的中國曆史舞台上領數千年風騷。”關於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還有爭論。說到黃老之學首推齊國的稷下學宮,時間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主要是由稷下先生們從老子學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齊國推行黃老,不久使齊國得到強盛。人們將這些學者統稱“稷下先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 篇古佚書,共一萬一千多字。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書的研究》一文中認為,這4 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誌》裏所說的《黃帝四經》(《考古學報》1975 年第一期),這4 篇古佚書與《老子》合在一起,應是黃老之學的主要經典之一。人們又把它叫做《黃老帛書》。據《史記·樂毅列傳》介紹漢初治黃老之學的有名學者蓋公的師承關係,一直上朔到戰國中期趙國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測,《黃老帛書》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又有人認為河上丈人是齊閔王後期稷下諸子各分散時,隱居在齊之高密一帶的稷下黃老學者。《黃老帛書》的發現,為研究黃老之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但學術界對它的研究,意見分歧較大,這裏不再詳細介紹。
除《黃老帛書》之外,黃老之學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呂氏春秋》等。有的學者提出,過去認為是偽書的《尹文子》、《鶡冠子》,其實不偽,也屬於黃老之學的著作。
稷下道家學派繼承了原始道家思想,主張不累於俗,不滯於物,見侮不辱,情欲寡淺。提出齊萬物以為道,順乎自然,不顧於慮,不謀於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並把黃帝與老子相並稱。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裏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黃老術士神仙方技家,繼承發揚了道家養生思想,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黃老之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 在戰國中晚期思想界有相當強大的勢力。在幾個諸侯國握有統治權的法家人物,頗多學習黃老,如韓國的申不害和韓非、齊稷下的趙人慎到等等,都以其學歸本於黃老。漢代竇太後好黃老術,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仍把黃老列為首位。
黃老之學的特點是黃老學派推崇黃帝,在稷下學宮黃老學派的推動下黃帝傳說在戰國大行其道,黃帝發明了車、弩、釜、甑和冠冕,作灶穿井,作宮室築城邑,並作棺槨。此外,黃帝還畫洛書河圖,鑄鼎製鏡,合符封禪,別12相與28宿,創原始共和製國體。黃帝的妃子嫘祖教桑,大臣寧封製陶,共鼓、化狄作舟,杜康造酒,倉頡造字,大橈作甲子,容成製曆,隸首作數術,伶倫作樂,牟夷造矢,揮作弓,曹胡作衣,伯餘造裳,於則製履,胲作牛車,黃雍父作舂,風後發明指南車,岐伯作鐃鼓、號角,雷公、岐伯論醫,俞跗外科,馬師皇為龍醫(獸醫)。
除以上所述,黃帝時代還有市場、貨幣、圖畫、傘、蹴鞠(足球)等發明。此外還提出\"道生法\"的觀點;突出刑德觀念,主張恩威並施以鞏固政權;在以道、法為主的同時,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李學勤教授指出:“在《黃帝書》公布以後,學術界為‘黃老之學’麵貌的揭示而振奮。原來文獻豔稱的‘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
黃老之學兼容並包,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因勢義導不要作過多的幹涉。還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些主張受到漢初統治者的讚賞。漢初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當時恢複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麵。
戰國至西漢的黃老之學,本是經世之學。到東漢時,黃老之學蛻變為 \"自然長生之道\", 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給黃老之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根據這種學說,萬物都是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的,元氣或者精氣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而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
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學派思想尚陽重剛,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齊國稷下與魏國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尊崇黃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為主並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黃老學派思想發展主要分為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養生、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等,具有極強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黃老道家常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中國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裏屢以黃老並稱。黃老學派的典籍為黃帝書。《漢書·藝文誌》裏提名為黃帝的書有21家,除《黃帝內經》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黃老之學常用簡明的語言與形象的模型來闡述學說基本內容,如宇宙生成論有三式物則有形圖模型等;社會主張有九主圖模型等;體育有熊經鳥申圖等。
在先秦秦漢, 《 老子》的傳授有兩套傳授係統, 即“ 刑名法術係統和養生神仙係統”。之所以有這兩種係統, 一是當時作者創作時候的知識背景如此, 二是接受者的知識背景與之相同, 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它也是我們已經論述的黃帝書兩大主題— — —政治思想和技術發明的具體細化的體現。這兩種係統的具體代表, 前者是《 韓非子》 的《 解老》 、 《 喻老》 , 以及黃帝書中的刑名法術之說; 後者的代表是河上公、安期生、嚴遵、 張陵一派的解釋係統。王明曾認為, 自漢初到三國, 老學凡有三變:西漢初年主治國經世, 東漢中至東漢末主治身養性, 三國流行虛無自然之玄論 。這是對老學線性發展過程的評論, 李零認為“ 其實我們倒不如把這三變看作老學固有內涵的展開過程, 隻不過各個時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這個評價從老學的最初背景入手, 討論它內涵的變化問題, 角度與王明不同。
“ 黃老” 並稱, 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識背景的相同。我們現談論“ 黃老” 思想, 要注意把數術方技之“ 黃” 中的內容, 與《 老子》 中的相關內容聯係起來。《 初學記》卷二二引《 黃帝出軍訣》 講到立五色牙旗之說, “ 有所攻伐, 作五采牙幢, 青牙旗引往東, 赤牙旗引往南, 白牙旗引往西, 黑牙旗引往北, 黃牙旗引往中, 此其義也” ; 又曰:“ 始立牙之日, 喜氣來應, 旗幡指敵, 或從風來, 此大勝之徵。 ”2 《 太平禦覽》 卷三三九引《 兵書》 載“ 牙旗者, 將軍之精, 金鼓者, 將軍之氣, 一軍之形侯也” , “ 攻伐作五彩牙旗,青引東, 赤南, 白西, 黑北, 中黃是也”。這個是五色配五位的例子。《 老子》 一書中,也有與此相似的記載, 如《 老子》 五十章載: “ 蓋聞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用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 五十五章載: “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蟄,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何炳棣認為這是濫觴於古代巫術、 方技、 新興的養生、 神仙之術的“ 避兵術” 了 , 另外, 比如《 老子》 六十一章載: “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為下。 ”這是借用方技知識中的男女交合的房中術來談大國、 小國之間的關係, 強調處於下、 守靜的牝的重要性。張家山漢簡《 引書》 載: “ 治身欲與天地相求, 猶橐龠也,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 此處所言, 借用《 老子》 五章“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的說法 。前已說到, 行氣導引代表的方技知識是黃帝書的一個關注點, 正是此點上, 它與《 老子》 有了“ 接駁” 。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係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曆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誌》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麵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一類。被稱為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蕩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出現了學下私人的現象,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係的最高範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可以說不管道家內部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們都是圍繞“道”這一核心範疇來展開的,而且合於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麽“道”到底是指什麽呢?從文字學的意義上來說,道即是我們所說的道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
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麵的意義:(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二)道自然而無為。(三)道無形而實存。(四)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著很大的思想差異的。道家是一個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但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之所以總名之道家,顯然在他們之間體現出了某些基本的特征,即是說,他們始終沒有離開之所以稱之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關於道家的基本特征,古代的學者多所概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之《論六家要指》說:“道家無為,又日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漢書-藝文誌》則說道家:“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總起來說,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二)以道作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三)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係。(四)以幽深微妙的言語,以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與其他各家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冷靜、更清醒,也更為深刻。(五)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絕禮去仁、追求返璞歸真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家在曆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凸現其各自的個性差異,但隻要是道家中的一員,他就不能不具備以上的一些基本特征。
黃老之學發揚了老子的唯物主義。雖然他們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場,卻成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薑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那麽,這種學說是怎樣建立的呢?因為老子是陳國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神農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麵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薑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曆史的根據。
同時又打著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甚至統一六國。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大意是齊威王(因即因齊)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此說是有曆史根據的。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在這樣政治背景下,黃老之學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黃老之學是興起於齊國的學派,因其有田齊政權的支持,它在齊國的勢力相當大。
當莊子還在宋國的隱居處發表遊世、出世的高論時,東方的齊國、陳國,道家正發生著劃時代的變革;老子哲學中積極人世的思想基因,已成長發育成極具“攻擊力”的黃老學派,將在未來的中國曆史舞台上領數千年風騷。”關於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還有爭論。說到黃老之學首推齊國的稷下學宮,時間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主要是由稷下先生們從老子學說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齊國推行黃老,不久使齊國得到強盛。人們將這些學者統稱“稷下先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六經》、《稱》、《道原》4 篇古佚書,共一萬一千多字。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書的研究》一文中認為,這4 篇古佚書就是《漢書·藝文誌》裏所說的《黃帝四經》(《考古學報》1975 年第一期),這4 篇古佚書與《老子》合在一起,應是黃老之學的主要經典之一。人們又把它叫做《黃老帛書》。據《史記·樂毅列傳》介紹漢初治黃老之學的有名學者蓋公的師承關係,一直上朔到戰國中期趙國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測,《黃老帛書》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又有人認為河上丈人是齊閔王後期稷下諸子各分散時,隱居在齊之高密一帶的稷下黃老學者。《黃老帛書》的發現,為研究黃老之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但學術界對它的研究,意見分歧較大,這裏不再詳細介紹。
除《黃老帛書》之外,黃老之學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呂氏春秋》等。有的學者提出,過去認為是偽書的《尹文子》、《鶡冠子》,其實不偽,也屬於黃老之學的著作。
稷下道家學派繼承了原始道家思想,主張不累於俗,不滯於物,見侮不辱,情欲寡淺。提出齊萬物以為道,順乎自然,不顧於慮,不謀於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並把黃帝與老子相並稱。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裏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黃老術士神仙方技家,繼承發揚了道家養生思想,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黃老之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 在戰國中晚期思想界有相當強大的勢力。在幾個諸侯國握有統治權的法家人物,頗多學習黃老,如韓國的申不害和韓非、齊稷下的趙人慎到等等,都以其學歸本於黃老。漢代竇太後好黃老術,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仍把黃老列為首位。
黃老之學的特點是黃老學派推崇黃帝,在稷下學宮黃老學派的推動下黃帝傳說在戰國大行其道,黃帝發明了車、弩、釜、甑和冠冕,作灶穿井,作宮室築城邑,並作棺槨。此外,黃帝還畫洛書河圖,鑄鼎製鏡,合符封禪,別12相與28宿,創原始共和製國體。黃帝的妃子嫘祖教桑,大臣寧封製陶,共鼓、化狄作舟,杜康造酒,倉頡造字,大橈作甲子,容成製曆,隸首作數術,伶倫作樂,牟夷造矢,揮作弓,曹胡作衣,伯餘造裳,於則製履,胲作牛車,黃雍父作舂,風後發明指南車,岐伯作鐃鼓、號角,雷公、岐伯論醫,俞跗外科,馬師皇為龍醫(獸醫)。
除以上所述,黃帝時代還有市場、貨幣、圖畫、傘、蹴鞠(足球)等發明。此外還提出\"道生法\"的觀點;突出刑德觀念,主張恩威並施以鞏固政權;在以道、法為主的同時,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李學勤教授指出:“在《黃帝書》公布以後,學術界為‘黃老之學’麵貌的揭示而振奮。原來文獻豔稱的‘黃老之學’,其思想富於積極色彩。”
黃老之學兼容並包,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因勢義導不要作過多的幹涉。還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些主張受到漢初統治者的讚賞。漢初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當時恢複了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麵。
戰國至西漢的黃老之學,本是經世之學。到東漢時,黃老之學蛻變為 \"自然長生之道\", 一些方士把黃老之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禱、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給黃老之學帶來了消極影響。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根據這種學說,萬物都是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的,元氣或者精氣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而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了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