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認真理療治病,正文劇情下個月再開始更吧。


    薑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薑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薑太公、師尚父、太公望、呂望。東海上(今山東日照)人,另一說為河內(今河南衛輝)人。商朝末年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西周開國元勳,杭州厲氏家族先祖。


    薑子牙先在商為官,見紂王無道,便辭官遊說方國,聽聞西伯姬昌賢能而去周,隱之磻溪,此時已年屆七十。也有一說是太公入贅婦家,因不擅生計而被婦家逐出家門,於是在渭水之濱直鉤釣魚,一樵夫見薑子牙用直鉤釣魚,便授其釣魚之法,但薑子牙卻答道:“老夫名雖垂釣,意不在魚。我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隻釣王與侯。”薑子牙垂釣的故事傳聞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領屬臣帶上厚禮,恭請薑子牙出山。武王繼位後,薑子牙拜為國師,牧野之戰中立下首功,被封為齊國之侯,都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成為齊國始祖。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於周首都鎬京。薑太公先後輔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軍,又問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周公分封後,薑太公成為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所作《六韜》傳世。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為示慕賢之德,在當年薑子牙垂釣之地修建太公廟,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又追封薑子牙為武成王。此後,薑子牙聲譽日盛,朝廷和慕名者爭相在釣魚台廣修廟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諸神像,祭祀異常隆重。明、清兩代,釣魚台的各處廟宇殿閣都得到翻修增色。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鑒太公《六韜》的精華。


    傳世作品《乾坤萬年歌》,傳聞為薑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預言奇書”中最早出現的,它從宇宙起源開始,構架出萬年之久的曆史行進。


    《太公陰符經》薑太公注


    上篇內容


    [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略釋]:


    觀天之道,蘋果落地矣;天行健,執天之行乃同之也。盡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統貫全經矣。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此處 單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間,獨泥於地故。


    另,天有五氣,地成四時;四時著形,五氣神神;神氣通暢,形隨以遷矣,物物不物於物者也。況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 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 五賊,見之者昌。


    [略釋]:


    先賢所注:五賊者,在道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於天下,謂為味、利、反、怨與小大。推而廣之, 萬象之定盡於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此知之五賊之生,本自有也,自居、執、住、止,毀天常故成五賊。若不有者,何出五賊?!是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謂見之者,即非見之者,絕之而已矣。


    百方經教,虛廣故也,故 仲尼雲:「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又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筌注


    [原文]: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略釋]:


    此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法天象地以盡行也。


    五賊在心,非心、 非非心則天下無賊。


    施行於天,天行健,以執有故,壞天常。然以五賊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於天,故謂五賊施行亦本諸天。是同出而異德也,玄玄歸根複命,反運五賊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數之運。雙手者,左象右數。艮為手,《通書》以艮終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數萬有之先也。


    身於兩手之間,是其中也。一身合雙手以象‘三’,三生萬物故曰‘萬化生乎身’。 單言身,乃明中軸為運之旨也。


    此則窮究之,化賊為仁備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釋]:


    此言於 天道與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為仁。


    人心,機也。機者,萬有樞紐。生化運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略釋]:


    所謂殺機,反常也。所謂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謂反常;是無常之本體也。


    有生必有殺,有殺者其生亦微明矣。見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發, 順天應命以行。萬化定基,奠基以出萬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釋]:


    巧拙者, 大巧若拙也。


    生殺道之常也,非所當執,伏藏以歸。此以世人知有用之為用,不知無用之為用故。


    [原文]: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略釋]:


    九竅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聽妙音、目欲觀妙色、口欲嚐妙味。先賢以 三要為神、心、誌者,乃窮其根也。


    動者,命之行也。靜者,命之歸也。


    非動、 非非動之體,盡拙此動靜,故謂可以之動靜。執動者棄靜,執靜者棄動,均背於大道,故謂邪宗。入無極之真,運此動靜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略釋]:


    火生於木,克於木;奸生於國,害於國;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與焉。


    禍與時,無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時禍何嚐害吾?!


    此則知幽明故, 防微杜漸,斯遠害矣。


    [原文]: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略釋]: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 思無邪。


    中篇內容


    [原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略釋]:天是生天殺的,如易逆數也,生生它的那個。


    上篇以‘執天之行’為則,不以理勝。中篇此以‘順天理,滅人欲’也。軌輒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略釋]:


    理曰:恩生於害,害於恩。


    言盜者,失道廢德故。失道故,必以‘順天理,滅人欲’成之;成之終,當明本也,故立 盜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盜,直達本源,故得直 超三乘。


    萬物賴天地而成,待於天地,自受天地所盜也。人賴萬物以養,待於萬物,自受萬物所盜也。萬物賴人以化,待於人,自受人之盜也。


    本自恩,害於恩,明之者,兩得。故謂世間教化德山棒、臨濟喝最親。


    三盜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賴故,盜不稱謂盜,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略釋]:


    ‘四時,五氣’言之於此矣。


    時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顧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時順成, 五氣朝元,開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略釋]:


    神神之謂,乃以知無用、無為之貴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數、有定,知幽明故。實為虛,虛為實;安時處順,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數者,知機宜也。《易》曰:君子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其神乎!機者易見一而難知,見近知遠。


    莫能見、知者,棄自能之執,不以知、見故,信之、法則之可矣。《老子》曰“則我者貴”。


    所謂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謂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謂也。


    [原文]: 君子得之 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略釋]:


    固窮者,窮通故,數本非數,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輕 命者,居盜故,物於物,不物物,時動必潰。


    下篇內容


    [原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略釋]:


    此言於窮通之道也,是謂修道。修道之謂教,教之道,貴以專。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 臏腳,兵法 修列。道皆此也。


    師者,師心也。


    絕利者,依義棄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務,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盜盡黜。晝夜者,背明故, 絕聖棄知。


    [原文]: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略釋]: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 非非相者, 長生久視之道也。


    [原文]: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釋]: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絕眾途也。索跡者無盡,道成者非天也,盡自然,故謂無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風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樂者,閑閑。至 靜者,純真。此以卻妄也。


    至私者,棄聖同天。至公者,與民無犯。


    子曰:“ 予欲無言,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則非相、非非相之道也,歸根以複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後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製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略釋]:


    禽者,乃非離,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氣,五氣之謂也。


    製,謂其關要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二五者,五氣下行,四時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萬物者,死萬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故製五氣以歸根,伏心畢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無待者可了生死義。世之執、止而不知解脫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略釋]:


    所謂天地文理者,乃知見並生,功名互顯之謂也。落於有為法,不知盜而自盜也。


    若乎時物文理者,彼所謂時物文理即非時物文理,所謂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謂聖即非聖,是謂為聖。以異之者,言哲。所謂哲者即非哲,是謂為哲。


    執相言之,哲者,擇折澤,無有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聲色之於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略釋]:


    此及以下之文,當謂必後人 衍文也。


    靜者,一之也。所謂靜者,即非靜,是謂為靜。


    浸者,天覆地載,行之不已也,故得對待之定體。


    [原文]: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略釋]:


    至靜,深闡於上文‘自然之道靜’也。此謂於無極之真,非動, 非非動之體也。


    律曆所不能契,謂其於 異俗識之動靜,類於佛家所謂‘不可量,無有邊,不可思議’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緣執也。有者,有生於無。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謂。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掛,言於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機鬼藏。神者,申之也。機者,定、數也。鬼者,歸也。藏者,一之也。


    陰陽相勝之術,括前言所謂之要也。


    昭昭乎進於象矣。昭昭,微明日顯也。此言於象,前則以數,是象本乎數也。進者,漸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