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時候,四大部落還不像現在這樣和平。那個時候,冉族這邊的首領是我們的叔叔,我們的父親很早就戰死了,叔叔待我們也不錯,不過也因此沒什麽人管我們。”


    冉禍夾了一片魚肉又蘸滿了芥末塞進口中細細的咀嚼,辛辣之氣直衝天靈蓋,好不痛快。


    高歡則是用一臉看變態的眼神看著冉禍。


    “你阿娘是自幼和我們一塊兒長大的羌人女奴,她聰明,勇敢,你和她真的很像。”


    冉螢聽著冉禍的描述也是在一旁瘋狂點頭。


    “在我們十五六的時候,我族在一次和羌人的戰鬥中失利,損失慘痛,我們的叔叔在這場戰爭之中失去了一隻眼睛和他所有的兒子。


    後來有人提議要殺死所有的羌族奴隸泄憤,響應者眾。我們兄弟倆那會兒人微言輕,自知不可阻擋大勢,隻有想辦法把你阿娘送出我們的地盤,去往鬼娑。”冉禍說完這句話又看了看高歡,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女孩,有些出神。


    “咳咳...”似乎注意到自己的失態,冉禍假咳了兩聲又繼續說道。


    “因為叔叔沒了兒子,所以我們兄弟倆開始逐漸被更多的人看見,而後我們倆又被族裏的祭祀發現了有學習巫術的潛質。”


    “巫術?我能學這個嗎?”高歡問道。


    “你必須學,”冉禍說到,“世界之大,你一個女孩子想要往外走是很難的,除非你能學會巫術,不然我是不會同意你離開的。”


    “那我學會這個需要多久?”高歡問道。


    “三年,如果三年還不能有所成就證明你沒有通巫的潛質,這樣的話我是不會放你一人離去的,不過你可以跟著我們去往大商時團去見識見識。”


    “那學會巫術之後我可以飛嗎?”高歡興奮的問道。


    “嗯.....”冉禍一時不知道說啥。


    “高康大也會巫術你沒見過嗎?”冉螢此時問道


    “我聽大兄他們提過一次,說鬼娑的老祭司是意外死的,很多東西他們都還沒學到。”


    “哦?你仔細說說呢?”冉禍和冉螢對視一眼饒有興趣的問道。


    大禹是古史傳說記載中黃帝與嫘祖的後裔,也是上古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人。


    根據漢唐文獻記載,大禹生於汶山郡廣柔縣石紐山,該地即今天的岷江上遊汶川縣域北部羌族聚居區。


    大禹在先秦時期被視為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暨最高巫師,後世道教巫師端公和羌族巫師釋比皆奉大禹為始祖。


    岷江上遊地區在先秦時期為古蜀人支係建立的冉駹(尨)古國所在地。


    冉駹的巫師在商代為商王重要的巫師貞人。


    古蜀人的巫文化與冉駹屬同一巫文化體係,並以岷山為天庭聖山。


    羌族與古冉駹人具有重要淵源關係,並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為中心的巫文化。


    岷江上遊地區不僅是古蜀人發祥地,也是冉駹古國的核心區,羌族在這一地區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老巫文化。


    冉駹最早見於甲骨文,在甲骨卜辭,冉黽(駹)或作為一個整體出現,或作為兩個不同的實體分別出現。其位置大約在甘南一帶。


    到了西漢,冉駹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被稱作厓駹,“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厓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或土著,或遷徙”的意思,大概是他們有人農耕,有人遊牧。


    關於冉駹人的生活方式,據《華陽國誌·蜀誌》記載,冉駹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夏則避暑反落,歲以為常”。庸賃即受雇而為人勞作。


    關於冉駹人的居室,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冉駹夷“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邛籠即碉堡。


    在宗教觀念方麵,古代冉駹人有著崇尚白石的傳統。據《華陽國誌·蜀誌》記載,古代四川盆地居民將冉駹人群稱之為“白石子”。


    在葬俗方麵,《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稱,冉駹人群“死則燒其屍”,這是一種與石棺葬完全不同的葬俗。真相其實是,東漢之前,冉駹人群普遍實行石棺葬,之後冉駹人開始流行火葬。


    冉族,是分布在我國古蜀地區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著(土著)民族。從夏商時期至五代十國末期,冉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和甘肅、陝西南部地區。最主要的族群生活區域在今四川都江堰、汶川、小金、理縣、金川、茂縣、黑水和鬆潘等藏、羌、駹匯集地的岷江上遊地區,與蜀南區僚人、彝人交界。曾建立過冉族部落國、冉國、冉邦國等古蜀政權,為“六夷、七羌、九氐”中九氐之首。冉族部落國對先秦以前的曆史有重大的影響,與同期部落國駹國並稱古蜀文明古國之一。冉族主要代表人物蠶叢氏,是古蜀國第一位建國國君。在五代十國之後,冉族大規模的部落戰爭和中原王朝的入侵,一部分退守岷江河穀深處,與羌、藏民族混居融合,一部分歸順漢族,被用於鎮守城市邊防,漸漸融合於漢民族之中。


    以先秦神話本《山海經》所提氐人國來確定,冉族部落國至少出現在夏商時期,或更早的華夏部落炎黃時代。


    以現在的曆史正史書籍來看,冉族之名最早出現在漢代。《後漢書·冉駹夷傳》記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至地節三年,夷人以立郡賦重,宣帝乃省並蜀郡,為北部都尉。”冉、駹的中心位置,在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一帶。


    冉族所建冉族部落國、冉國、冉邦國先後與藏、僚等部落國長期發生部落戰爭,與駹、羌等部落國為同盟部落國。後被中原帝製國肢解,納入鎮守蜀漢西部疆土,成為曆代王朝駐守蜀西地區的主要漢化軍力。


    冉族在曆史上的主要聚集地在今四川西部山區,以汶川至若爾蓋遍區和岷江河流域一帶,是秦朝多個少數民族中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整體劃入西域氐人國國內部落小國。經曆史數千年演變,今天的冉族人已經漢化,成為漢人中的一個特定分支,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都江堰、彭州、溫江、大邑、邛崍、崇州、蒲江、新津和雙流一帶。在這些地區,還能找到很多相同的語言,相同的生活習慣和相同的思維方式。


    冉族之名是漢語的稱唿,冉語中的冉為“冄”,同冉之意。冉族人本意為住山望水,遠在天邊的一類人。現代冉族人後裔對“冉”字讀音大致為:汶川接近“讓”,都江堰及彭州接近“嚷”,邛崍及周邊接近“熱”,帶卷舌音。


    冉族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從事農耕的民族之一,為我國西部地區原始部落國或夷人族群中分離出來的一支農耕群,在農耕文明體係中率先發展強大。他們的農耕特征主要包括種植、養殖和馴化三大類別。冉族人還是我國最早人工建造固定居所的民族,與其它大多數流動民族不同,冉族人喜好定居,築居房屋稱為邛蘢,一改流動民族的依山而住,依洞而息的特點,成為古蜀國人建築史上的代表民族。


    冉族最早的部落國都城設在今四川阿壩州境內川主寺一帶,最後一個部落國都城設在今邛崍冉義鎮一帶或斜江河流域東北岸地區。川主寺北及博巴民族,易攻易守,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冉義南及僚、彝、藏民族,以斜江河為分界,成為與古僚人對抗的戰略重鎮,後列入吐蕃與漢唐前王朝的分界重鎮。冉義作為古蜀國的戰略守城,用於抗擊外族入侵,為唐朝以前的王朝不可替代的邊防城池,為古臨邛地區最早的部落國城池雛形地,甚至很可能是臨邛古城的原址。


    先秦至唐代,冉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唐代漢化之後,語言保留了部分,但也算是漢化土語,關於文字,幾乎絕跡,隻在今四川西部地區古遺跡上還能找到一部分文字。冉語不備具有漢語的特性,是屬於變音語係中的一種。在長期的漢化下,冉族語言隻保留了音階上的一些語調,這在四川以成都為中心的偏西部縣市十分明顯。現代多數人將這種發音歸入邛族語言類別,在主要語種分支上,隸屬北方普通話語係。


    最早期的冉族語言,可以從曆史資料中找到一些線索,他們習慣將自然界的聲音用於生活交流,以至於這些發音一直保存至今,為成都西邊地區人廣為使用。


    《後漢書冉夷傳》記載冉、駹“其王侯頗知文書”,《魏略西戎傳》說氐人“多知中國語,由與中國錯居故也,其自還種落間,則自氐語”,《南史武興國傳》也載氐人“知書疏”,而《北史宕昌羌傳》和《黨項傳》則均言羌“無文字”。由此語言分類亦知冉、駹歸為為氐人大類。


    考古學上,岷江上遊石棺葬為氐人墓葬,實即冉、駹的文化遺存。


    冉族人的服飾以條色為主,不同於彝、藏、羌等民族的花格為主。條色服又稱條形服,即無論色彩如何,都盡可能地製成一條色從左到右全色,或從上到下全色。據《中國服裝史》的介紹來看,推定川西平原地區人喜用青藍布著裝。以古籍《山海經》所描繪推定,氐人國人的圖服為單一色彩,不愛裸身,這應為冉族人的基本外貌。以絲織為主要服飾物品,在古絲絨史上,青色為白絲著色最快的一種。


    據《方言》載:古蜀語“梁益之間凡物之小者謂之私,小或曰纖,繒帛之細者謂之纖”。這與《山海經》西山部分提到蠶桑文化應有有一定的聯係。《山海經》中出現了4個“絲”字,出現“桑”字32次,可見桑蠶與絲與古蜀人的農耕代表冉族人具有密切的關係。《山海經·中次十一》載:“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青葉,名曰帝女之桑”。《山海經·海外北經》又曰:“歐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僅有“桑、蠶、絲、帛”等字,而且從桑、從蠶、從絲的字多達105個,這充分說明在商代以前,已經有絲製品,自然有由綢帛製成的衣服。據楊益憲考證,“seres”指的是古代蜀國。蜀國的“蠶絲”,在遠古外國人的心目中就是“中華”之象征。公元前3世紀成書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已經有支那和支那人的記載;史詩《摩訶婆羅多》巻2《大會篇》中也說到東輝國“福授”的軍隊是由輝煌如金的支那人和基拉塔人組成的,在《政事論》中,印度人還提到了印度與支那間的絲貿易。因而在印度史籍中一再出現由絲得名的國家“cina”,而公元4世紀印度《佛說灌頂經》中雲:“閻浮界內有震旦國”,稱唿中國的名字chinastnana,音譯為“震旦”,意為東方的雷聲與太陽,但晚於“cina”之稱謂7個世紀。因此,學者劉興詩認為:那個由絲而得名的國家“cina”就是指的古蜀國。而古蜀國中以農耕為首的冉族,更是“cina”的唯一承載人類。


    冉族人的建築主選石木結構,尤以石建為主。據《後漢書·冉駹夷傳》記載:“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數十丈,為邛籠。”,這說明三個問題,一為冉族人用石建房屋,是非常普遍而常見的。二為冉族建築房屋比較高,這與《華陽國誌·蜀誌》載:“臨邛城周迴六裏,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欄。”對古冉族人最後一個部落國高度吻合。第三,羌人本不作室,在與冉族人交往中或戰鬥,將冉族人原有的建築風格保存至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