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紅顏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古以來,中國曆史上的各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製度體係。商朝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確鑿曆史記載的朝代,其婚姻製度和繼承製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發展。
商朝的婚姻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夫一妻製、一夫多妻製和一妻多夫製。其中,一夫一妻製是最為普遍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製和一妻多夫製則較為特殊。一夫一妻製是指一男子隻能娶一個妻子,而一夫多妻製則是一個男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妻子。一妻多夫製則是指一個女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丈夫。
冉族,柏灌和暉山三個部落的婚姻製度都是一夫多妻製。
而鬼娑則是實行的亞血緣群婚製。
群婚製,又叫集團婚姻製,是指原始社會中一定範圍的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態,其本質特征在於兩性關係受到一定範圍的血緣關係的限製或排斥。按照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婚姻家庭進化模式,群婚製可以劃分為血緣群婚製和亞血緣群婚製度兩個階段。
亞血緣群婚製,又叫夥婚製、亞血緣家庭或普納路亞家庭,是原始社會蒙昧時期的高級階段所存在的群體婚姻家庭形態。它仍是同輩分男女之間的集體婚,但是卻從兩性關係中排除了兄弟姐妹。起初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後來又逐步排除了血緣關係較遠的兄弟姐妹間的通婚,因而是群婚製發展的第二階段,亦是群婚的高級形式。
冉禍,冉螢兩兄弟都是四十出頭,正值壯年,雖然那個時代平均壽命隻有二十不到,但是主要是因為早死的多拉低了平均值。
鬼娑的上一代首領臥榻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實際管事的就是剛剛三十歲的高康大。
高原今年十九,高歡今年十四,不出意外的話等他們明年成年後,他們倆,以及高歡和高康大會互相結為夫妻。
高歡自幼跟在高原的屁股後麵長大,對這兩名兄長也是很有感情的,就她的這個成長環境和經曆而言,等到成年了和他們“在一起”並不是什麽不能接受的事情,事實上雖然還未成年她也依舊嚐過人事了。
有一次高原外出打獵未歸,高康大正巧那一晚喝得酩酊大醉,高歡扶著自幼便崇拜的兄長迴了房間後,當夜便沒有再出來。
麵對懷春少女帶著好奇的試探,本就對她疼愛有加,又被酒精摧毀了大量理智高康大自然克製不住了。
怎麽說呢,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可是也是最終,意外還是出了,高原帶著高歡一行人打獵誤入了冉族地盤,正巧又被冉禍給撞見了。
正常來說,冉禍頂多也是抽他們幾鞭子就讓他們滾了,可是他卻是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高歡。
高歡生的貌美,是那種健康陽光的美。冉禍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的外貌,卻不是因為美貌,而是因為她和她的母親長得很像。
於是他扣留了他們一行人,然後讓冉螢找了個由頭單獨和高歡聊了聊。
高歡有點像艾倫耶格爾,總是向往著牆外的世界,高歡的世界沒有牆,但是她知道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她很想很想出去看看。
在鬼娑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她也認了,反正這裏還有愛她和她愛的人。
但是和冉禍見了麵之後,她塵封著的心願似乎又有機會達成了。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假死。
殊不知,她看低了她在高康大和高原心目中的重量,也看低了她在冉禍和冉螢心目中的地位。
未來因為她,會讓整個鬼娑都被冉族夷為平地,甚至連鬼娑的曆史都會被刻意掩滅。
自古紅顏多禍水。
紅為胭脂之色,顏為麵龐;古女子以胭脂潤麵,遠看如紅色麵龐,所以代稱女子為紅顏。
其最早出處現不可查,翻閱古書,僅見最早為《漢書卷九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此處紅顏代指漢武帝寵妃李夫人。杜甫的詩《暮秋憶枉裴道州手劄》:“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麵花映肉”;曹植的《靜思賦》:“天何美女之爛妖,紅顏曄而流光。”其中的“紅顏”二字都是指美麗女子的容顏,後來逐漸演變成美麗女子之代稱。
“禍水”原指漢成帝所寵信的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據署名伶玄的《飛燕外傳》一書記載,趙飛燕、趙合德姐妹迷惑漢成帝,分別成為皇後與昭儀,披香博士淖方成驚歎道:“此禍水也,必滅火矣!”
按五德終始之學說,漢朝為火德,稱其為“禍水”是指趙飛燕會帶來漢朝滅亡的厄運。後因以“禍水”稱惑人敗事的女子。
禍水卻也多薄命,後世有詩曰:
漢 宮 有 佳 人 , 天 子 初 未 識 。
一 朝 隨 漢 使 , 遠 嫁 單 於 國 。
絕 色 天 下 無 , 一 失 難 再 得 。
雖 能 殺 畫 工 , 於 事 竟 何 益 。
耳 目 所 及 尚 如 此 , 萬 裏 安 能 製 夷 狄 。
漢 計 誠 已 拙 , 女 色 難 自 誇 。
明 妃 去 時 淚 , 灑 向 枝 上 花 。
狂 風 日 暮 起 , 飄 泊 落 誰 家 。
紅 顏 勝 人 多 薄 命 , 莫 怨 春 風 當 自 嗟 。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
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冠禮”,就是“戴帽子”,把頭發梳成一束,再帶上帽子。
小男孩的發型——總角。所以,古代男子20歲,也稱作“弱冠之年”,就是指男子身體尚未強壯(弱),但是已經成年(冠)了。
20歲的古代男子,還會擁有自己的“字”。有了“字”,就可以參與社交活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隻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唿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要以“字”相稱,以示尊敬,否則就是失禮。
比如李白字太白,諸葛亮字孔明。“太白”“孔明”,就是他們舉行成年禮時取的“字”,在社交中,人們要稱唿他們“太白”“孔明”,以示禮貌。
《禮記·曲禮》:\"女子許嫁,笄而字。\"
古代女子15歲成年,行“笄禮”,就是“插簪子”,把頭發紮成一股,盤成一個髻子,再插上簪子。
小女孩的發型——丫頭
所以,古代女子15歲,就稱作“及笄之年”。
15歲的古代女子,就是成年女性了,這意味她們到了出嫁的年齡。
女子成年,隻有許配到夫家,才能擁有自己的“字”。古代女子成年後,如果還沒有找到對象,就沒有“字”,這時候就叫做“待字閨中”。看似是等待一個恰當的“字”,實則是等待女子的心上人。
男女成年的時候,都需要將頭發盤起來,梳成一個發髻,這個動作就叫做“結發”。
如果夫妻二人在剛剛成年的時候就結為夫妻,就叫做“結發夫妻”,也就是“結發”時就成為了夫妻,是少年夫妻,原配的夫妻。
另外,“結發”也是古人成婚時的一道儀式。新人並排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縷頭發,然後將這兩縷頭發綰結纏繞,裝入布袋,以誓永結同心、生死相依。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後,不便直唿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唿,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製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複表字製度,有些喜愛曆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漢族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唿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隻供長輩和自己稱唿,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唿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唿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唿。平輩之間,隻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唿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唿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製度。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還有是名字中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係的,下麵分別作介紹:
並列式: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迴,字子淵。淵,迴水也,意思相同。
輔助式: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作“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鬥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矛盾式: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擴充式: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作“擴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裏,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延伸式:意義相延的,即表字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白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禮記·內則》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東漢末年大儒鄭玄有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不過因為史書上寫女子甚少,寫了也大多寫某某氏,名字記載甚少,因此例子較少,現列出一些。
王嬙,字昭君。呂雉,字娥姁。蔡琰,字昭姬等等
商朝的婚姻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夫一妻製、一夫多妻製和一妻多夫製。其中,一夫一妻製是最為普遍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製和一妻多夫製則較為特殊。一夫一妻製是指一男子隻能娶一個妻子,而一夫多妻製則是一個男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妻子。一妻多夫製則是指一個女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丈夫。
冉族,柏灌和暉山三個部落的婚姻製度都是一夫多妻製。
而鬼娑則是實行的亞血緣群婚製。
群婚製,又叫集團婚姻製,是指原始社會中一定範圍的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態,其本質特征在於兩性關係受到一定範圍的血緣關係的限製或排斥。按照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婚姻家庭進化模式,群婚製可以劃分為血緣群婚製和亞血緣群婚製度兩個階段。
亞血緣群婚製,又叫夥婚製、亞血緣家庭或普納路亞家庭,是原始社會蒙昧時期的高級階段所存在的群體婚姻家庭形態。它仍是同輩分男女之間的集體婚,但是卻從兩性關係中排除了兄弟姐妹。起初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後來又逐步排除了血緣關係較遠的兄弟姐妹間的通婚,因而是群婚製發展的第二階段,亦是群婚的高級形式。
冉禍,冉螢兩兄弟都是四十出頭,正值壯年,雖然那個時代平均壽命隻有二十不到,但是主要是因為早死的多拉低了平均值。
鬼娑的上一代首領臥榻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實際管事的就是剛剛三十歲的高康大。
高原今年十九,高歡今年十四,不出意外的話等他們明年成年後,他們倆,以及高歡和高康大會互相結為夫妻。
高歡自幼跟在高原的屁股後麵長大,對這兩名兄長也是很有感情的,就她的這個成長環境和經曆而言,等到成年了和他們“在一起”並不是什麽不能接受的事情,事實上雖然還未成年她也依舊嚐過人事了。
有一次高原外出打獵未歸,高康大正巧那一晚喝得酩酊大醉,高歡扶著自幼便崇拜的兄長迴了房間後,當夜便沒有再出來。
麵對懷春少女帶著好奇的試探,本就對她疼愛有加,又被酒精摧毀了大量理智高康大自然克製不住了。
怎麽說呢,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可是也是最終,意外還是出了,高原帶著高歡一行人打獵誤入了冉族地盤,正巧又被冉禍給撞見了。
正常來說,冉禍頂多也是抽他們幾鞭子就讓他們滾了,可是他卻是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高歡。
高歡生的貌美,是那種健康陽光的美。冉禍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的外貌,卻不是因為美貌,而是因為她和她的母親長得很像。
於是他扣留了他們一行人,然後讓冉螢找了個由頭單獨和高歡聊了聊。
高歡有點像艾倫耶格爾,總是向往著牆外的世界,高歡的世界沒有牆,但是她知道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她很想很想出去看看。
在鬼娑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她也認了,反正這裏還有愛她和她愛的人。
但是和冉禍見了麵之後,她塵封著的心願似乎又有機會達成了。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假死。
殊不知,她看低了她在高康大和高原心目中的重量,也看低了她在冉禍和冉螢心目中的地位。
未來因為她,會讓整個鬼娑都被冉族夷為平地,甚至連鬼娑的曆史都會被刻意掩滅。
自古紅顏多禍水。
紅為胭脂之色,顏為麵龐;古女子以胭脂潤麵,遠看如紅色麵龐,所以代稱女子為紅顏。
其最早出處現不可查,翻閱古書,僅見最早為《漢書卷九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此處紅顏代指漢武帝寵妃李夫人。杜甫的詩《暮秋憶枉裴道州手劄》:“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麵花映肉”;曹植的《靜思賦》:“天何美女之爛妖,紅顏曄而流光。”其中的“紅顏”二字都是指美麗女子的容顏,後來逐漸演變成美麗女子之代稱。
“禍水”原指漢成帝所寵信的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據署名伶玄的《飛燕外傳》一書記載,趙飛燕、趙合德姐妹迷惑漢成帝,分別成為皇後與昭儀,披香博士淖方成驚歎道:“此禍水也,必滅火矣!”
按五德終始之學說,漢朝為火德,稱其為“禍水”是指趙飛燕會帶來漢朝滅亡的厄運。後因以“禍水”稱惑人敗事的女子。
禍水卻也多薄命,後世有詩曰:
漢 宮 有 佳 人 , 天 子 初 未 識 。
一 朝 隨 漢 使 , 遠 嫁 單 於 國 。
絕 色 天 下 無 , 一 失 難 再 得 。
雖 能 殺 畫 工 , 於 事 竟 何 益 。
耳 目 所 及 尚 如 此 , 萬 裏 安 能 製 夷 狄 。
漢 計 誠 已 拙 , 女 色 難 自 誇 。
明 妃 去 時 淚 , 灑 向 枝 上 花 。
狂 風 日 暮 起 , 飄 泊 落 誰 家 。
紅 顏 勝 人 多 薄 命 , 莫 怨 春 風 當 自 嗟 。
《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
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冠禮”,就是“戴帽子”,把頭發梳成一束,再帶上帽子。
小男孩的發型——總角。所以,古代男子20歲,也稱作“弱冠之年”,就是指男子身體尚未強壯(弱),但是已經成年(冠)了。
20歲的古代男子,還會擁有自己的“字”。有了“字”,就可以參與社交活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
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隻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唿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要以“字”相稱,以示尊敬,否則就是失禮。
比如李白字太白,諸葛亮字孔明。“太白”“孔明”,就是他們舉行成年禮時取的“字”,在社交中,人們要稱唿他們“太白”“孔明”,以示禮貌。
《禮記·曲禮》:\"女子許嫁,笄而字。\"
古代女子15歲成年,行“笄禮”,就是“插簪子”,把頭發紮成一股,盤成一個髻子,再插上簪子。
小女孩的發型——丫頭
所以,古代女子15歲,就稱作“及笄之年”。
15歲的古代女子,就是成年女性了,這意味她們到了出嫁的年齡。
女子成年,隻有許配到夫家,才能擁有自己的“字”。古代女子成年後,如果還沒有找到對象,就沒有“字”,這時候就叫做“待字閨中”。看似是等待一個恰當的“字”,實則是等待女子的心上人。
男女成年的時候,都需要將頭發盤起來,梳成一個發髻,這個動作就叫做“結發”。
如果夫妻二人在剛剛成年的時候就結為夫妻,就叫做“結發夫妻”,也就是“結發”時就成為了夫妻,是少年夫妻,原配的夫妻。
另外,“結發”也是古人成婚時的一道儀式。新人並排而坐,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縷頭發,然後將這兩縷頭發綰結纏繞,裝入布袋,以誓永結同心、生死相依。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後,不便直唿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唿,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製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複表字製度,有些喜愛曆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表字,又稱字,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漢族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唿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隻供長輩和自己稱唿,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唿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唿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唿。平輩之間,隻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唿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唿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製度。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還有是名字中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係的,下麵分別作介紹:
並列式: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係,所以又叫“並列式”。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迴,字子淵。淵,迴水也,意思相同。
輔助式: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作“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鴻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鬥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字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矛盾式: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擴充式: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作“擴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裏,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延伸式:意義相延的,即表字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白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禮記·內則》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東漢末年大儒鄭玄有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不過因為史書上寫女子甚少,寫了也大多寫某某氏,名字記載甚少,因此例子較少,現列出一些。
王嬙,字昭君。呂雉,字娥姁。蔡琰,字昭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