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幅很硬,劇情在最後。


    太平道,是中國出現的最早民間宗教之一,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裏,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創始於漢靈帝時钜鹿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不信道。”《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琅琊宮崇旨闕,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太平道”的開始,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它的主要經典則是《太平經》;它的發展情況,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為基礎,十數年間,徒眾數十萬,遍布八州。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太平青領書》一般都認為就是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它脫胎於西漢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是戰國時代陰陽家騮衍學說的繼承,秦漢之際燕齊方士們就把它作為傳授的資料。《漢書·李尋傳》說,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傳授夏賀夏、丁廣世、郭昌等人,但由於劉向反對,說他“假鬼神罔上惑眾”,忠可因此死於獄中。哀帝時,由於李尋讚助,此書一度大行;後來夏賀良等也終以左道亂政罪名伏誅,李尋亦獲重罪。此書遂成為禁書,秘密地流傳在民間,日久年深,由於傳經者遞相增補,篇幅日繁,到了宮崇手中時,已變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巨著了。


    關於《太平經》的內容,《襄楷傳》中說得很簡單,僅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又說:“而多巫覡雜語”。這與今日《道藏》中殘留的《太平經》內容也差不多,並不帶有革命意味。惟《前漢書·李尋傳》引證了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這樣話不見於今日殘本《太平經》中,但張角等黃巾起義時所宣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讖記式的標語,未必沒有來源,也許受了甘忠可預言的影響。


    自從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聲勢也同時受了打擊而一蹶不振。再過十餘年,最初傳授《太平青領書》的人於吉又出現於吳(江蘇吳縣)、會(浙江會稽縣)等地方,仍舊以符水治愈,吸引了許多徒眾,並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因此觸動孫策之怒,慘遭殺害。太平道後來遂無複興的機會。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在黃巾起義中,大批太平道骨幹多在戰鬥中犧牲,太平道組織無形解體,殘餘的信徒大都融入五鬥米道中。


    五鬥米隻是一個外號,它的官名叫“正一道”,後來改為大名鼎鼎的“天師道”。之所以起這外號是因為入教者要先交納五鬥米作為會費。


    孔子曾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意思是凡交納過十條幹肉的,我都當他是學生)。正一道的宗旨就是凡交納五鬥米者都是我派弟子。


    道教的正式形成在東漢順帝以後,是當時社會上黃老學說以及神仙方術、鬼神崇拜盛行後的必然結果。東漢道教組織興於民間,主要有東方的太平道和南方的五鬥米道兩大教團。


    太平道伴隨黃巾起義的失敗而基本消亡,而五鬥米道則成功的存活下來,張道陵的孫子張魯甚至一度以五鬥米教為基礎,在漢中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而後伴隨北方一統天下的大勢,張魯歸順曹操,五鬥米教也跟著北遷的百姓被來到北方,並在更加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而後在隋唐時期逐漸成為中國的國教。


    張道陵(34年-156年),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道教創始人。因其最初創立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


    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但常歎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道陵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征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均辭。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後又顯道四川青城山斬妖除魔,並在此羽化。


    而現如今,本是正一祖天師道場的青城山與鶴鳴山卻都是全真龍門派在打理。


    全真道又稱全真派,與正一道並為道教兩大派別。金代王重陽創立,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奉《道德經》《清靜經》《孝經》《心經》《全真立教十五論》等為主要經典。


    道教自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改革、整頓後,曆隋唐五代宋的漫長歲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現頹勢。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流弊時現。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王重陽創立了全真道教。王重陽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對道教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進一步把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貫徹到教義中。


    據載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陽棄家外遊,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修煉真訣,於是悟道出家。在南時村築墓,住在墓穴中兩年多,自稱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離開陝西,前往山東傳道度人。先後收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七寶會、金蓮會、三光會、玉華會等。因王重陽在山東寧海自題其庵名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稱為全真道士。


    全真道初傳時期,遵行“以無為為主”的教旨,即注重個人修煉,而不注重發展教徒、營造宮觀,組織規模和力量也比較小。自劉處玄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丘處機於金泰和四年(1204)相繼掌教以後,始逐漸重視創立宮觀和收徒活動。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全真道組織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它在魯、豫、秦、冀等地,具備了相當深厚的組織基礎。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滅的數十年間,是中國大地鐵騎縱橫、血火紛飛,生民塗炭的苦難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時期。鼎盛局麵的積極推動者為丘處機,轉變的契機則是成吉思汗的召見。丘處機不辭年屆73歲的高齡,甘冒風沙大雪之苦,經曆兩年多的萬裏跋涉,終於在1222年到達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都庫什山)成吉思汗的軍營。成吉思汗對其到來慰勉有加,三次召見並作長談。丘處機對成吉思汗所問為治之方及長生久視之道,皆作了仔細的迴答,深得後者的禮敬,尊稱其為“丘神仙”。當丘處機於1223年請準東歸時,成吉思汗令其“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


    1224年丘處機返抵燕京,禮請住持大天長觀(亦名太極宮,後改名長春宮),從此這裏成為全真道活動的中心,“由是玄風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學徒雲集”。丘處機乃不失時機地著手全真道的大發展工作。全真弟子們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就以空前的規模開展起來了。大約經過三十餘年的經營,全真道的宮觀、弟子遍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廣大地區。《清虛宮重顯子返真碑銘》稱:“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曆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1228年安葬丘處機時,“四方來會之道俗逾萬人,至有司衛之以甲兵”。尹誌平於1236年去陝西營建祖庭時,“時陝右甫定,遺民猶有保柵未下者,聞師至,相先歸附,師為撫慰,皆按堵如故”。


    盡管尹誌平利用宗教的號召力,為元統治者效勞,但因其影響過大,引起了元統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憲宗時期的佛、道“化胡經”之爭中,元統治者持明顯的袒佛立場,使全真道在(憲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辯論中兩次敗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擊。全真道發展的鼎盛局麵,亦隨之宣告結束。


    這之後,全真道處境十分困難,教徒的發展受到限製,齋醮被禁止舉行。直至成宗即位後的元貞元年(1295)禁令解除,全真道方才從艱難處境中解脫出來。


    全真道的發展盡管有低穀,但並沒有停滯。元朝實現南北統一後,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傳的條件。武當山首先成為全真道的重要據點。繼武當山之後,全真道繼續南傳至蘇、浙、閩、贛等地區。全真道的南傳,使原來互相隔絕、但卻同源於鍾呂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增加了接觸的機會,逐漸產生了合為一宗的要求,特別是組織鬆散、勢力弱小的南宗更有迴歸全真道的願望。在陳致虛的積極推動下,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並,共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傳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並後仍稱全真道。全真道除合並南宗以外,元代中後期又合並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為唯一的一個丹鼎大派,與符籙大派正一道平行發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對全真道的禁令後,全真道每任掌教皆授被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


    入明以後,明太祖對正一派表現出強烈的支持意向,道錄司各級道官也大都以他們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見和受委任者極少。全真道遂分裂為諸多小派各自活動。


    清朝初年,全真道龍門派宗師王常月應運而出,以振興道教,恢複祖風自任,傳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龍門派出現了中興景象。


    而到了近代,某光頭跑路前強行帶走了中國當時重要的3個宗教人物。第一位是孔子的直係後人,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第二位章嘉活佛,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重要的活佛,而且他曾在清朝朝廷中擔任帝師,地位非常崇高。第三位就是張恩溥,正一第三十六任天師,也是正一道最後一位正統天師。


    而隨著原本張恩溥選定的繼承人張允賢的先一步突然去世,張恩溥也在還沒指定新的繼承人的情況仙逝了。並且需要交接的道教曆代傳下來的三大法器,陽平治都功印、傳籙寶劍和符籙也都遺失了。


    一些人甚至認為,傳承了1900年的正一道天師正統就此失傳了。反正至少龍虎山那邊自張恩溥被帶走就算是斷了傳承。


    正一的這幾年不行了,自然全真的就坐大了,兩派其實一直也都是良性競爭,關係也不錯,畢竟大家的目的主要是修道,韭菜什麽的是割不完的,沒必要同行之間鬧得你死我活的。


    而現在玄霄派要昭告天下開山立新派,自然也少不得同行承托,所以他們承辦了今年的羅天大醮,並且把時間就放到端午。


    他們還聯合了龍虎山,上清派,清微派,靈寶派,淨明宗等正一教派於羅天大醮和全真的同行搞一場道戰以武論道。


    而道戰的彩頭則是四川青城山,鶴鳴山,以及崇州三元宮今後的管理權。


    鶴鳴山到青城山也就40公裏左右,三元宮地處兩山之間的崇州,是當年祖天師往來兩山的歇腳之處。


    所以其實這三個地方本就是正一的道場,隻不過正一式微時由全真的接管了,而經過有關部門的從中斡旋,兩邊其實就轉讓管理權這一塊早就達成了一致。


    不過既然玄霄派想要打響旗號,安排這樣一場“賭鬥”讓天下“英雄”看看自然是最好的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