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夭夭話還沒說完,就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隻見一位書院的工匠匆匆跑來,臉上帶著抑製不住的喜悅,“郭大人,陶姑娘,好消息,好消息啊!”


    “怎麽了,老王,瞧把你高興的。”郭淩峰笑著問道。


    老王喘了口氣,激動地說道,“郭大人,您讓發的榜文,附近幾個鎮子都傳遍了!現在,現在書院門口都擠滿了人,都是來報名求學的!”


    郭淩峰和陶夭夭對視一眼,欣慰地笑了。


    數月前,這裏還是一片斷壁殘垣,而今,朗朗讀書聲已經從這嶄新的文華書院傳出。書院的大門敞開著,迎接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學生。無論是衣著光鮮的富家子弟,還是衣衫樸素的貧苦學子,隻要他們渴望知識,這裏都將是他們夢想起航的地方。


    為了慶祝書院的落成,也為了讓更多人重視教育,陶夭夭精心籌備了一場盛大的開學典禮。


    典禮這天,晴空萬裏,陽光明媚。文華書院被打扮得煥然一新,彩旗飄揚,熱鬧非凡。來自四麵八方的百姓將書院圍得水泄不通,他們都想親眼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開學典禮正式開始。郭淩峰首先上台致辭,他慷慨激昂地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並宣布文華書院將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為所有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他的講話贏得了台下熱烈的掌聲。


    隨後,陶夭夭也發表了講話。她聲音甜美,娓娓道來,講述了書院重建過程中的艱辛與感動,並鼓勵學生們珍惜機會,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典禮上,學政代表朝廷宣讀了嘉獎郭淩峰興辦教育的詔書,並送上了一份厚禮。許多鄉紳富商也慷慨解囊,捐贈了書籍、桌椅等教學物資,表達了對書院的支持。


    然而,人群中也有一些人麵色複雜,他們低聲議論著,言語間滿是不屑和質疑。這些人大多是舊學派的擁護者,他們固守傳統,對郭淩峰這種打破常規的教育方式充滿了抵觸。


    典禮結束後,一位身穿青色長衫,頭戴儒巾的老者在一眾學子的簇擁下緩緩走來。他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一雙眼睛深邃睿智,仿佛能洞察一切。


    “這位想必就是鼎鼎大名的朱熹朱老先生吧?”郭淩峰迎上前去,笑著拱手道。


    朱熹微微頷首,目光掃過書院,最後落在郭淩峰身上,緩緩開口道:“老夫聽聞郭大人在杭州府興辦教育,不拘一格,頗有成效,今日特來一觀……”


    朱熹的話語不緊不慢,卻帶著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周圍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在等待著這位儒學大家的評判。


    “不知朱老先生以為如何?”郭淩峰麵色平靜,語氣中帶著幾分自信。他知道朱熹此行絕非簡單的參觀,更像是一場考驗。


    朱熹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徑直走進了書院的學堂。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生們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誦著課文,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所學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四書五經,而是經過郭淩峰和陶夭夭精心編撰的新教材。


    朱熹隨意翻閱著桌上的課本,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他原本以為郭淩峰標榜的新式教育不過是嘩眾取寵,卻沒想到這些教材內容新穎,圖文並茂,而且將儒家經典與實用的知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有趣,有趣。”朱熹低聲喃喃道,隨即轉身對郭淩峰說道,“老夫今日就在此為學生們上一課,如何?”


    郭淩峰自然求之不得,連忙安排學生們安靜下來,恭恭敬敬地請朱熹走上講台。


    朱熹也不推辭,他從學生們正在學習的《大學》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其中的深刻道理。他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經文講解得生動形象,就連那些年幼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課堂上,朱熹還與學生們積極互動,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獨立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包括那些原本對新式教育抱有懷疑態度的舊學派學者。


    一堂課下來,學生們受益匪淺,就連郭淩峰也對朱熹的學識和教學方法佩服不已。他知道,朱熹的到來不僅是對文華書院的肯定,更是對新式教育的認可。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朱熹留在了文華書院,與郭淩峰等人探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他還親自參與了教材的編寫工作,並為書院的老師們傳授教學經驗。


    在朱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舊學派學者開始接受新式教育,他們加入到文華書院的教學隊伍中來,為書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書院裏的學生們,也在新舊學派的思想碰撞中不斷成長。那個曾經桀驁不馴的天才學生,如今謙虛好學,成為了其他學生的榜樣;而那個家境貧寒的學子,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獎學金,他的故事激勵著更多出身貧苦的孩子們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


    文華書院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吸引著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前來求學。看著眼前這欣欣向榮的景象,郭淩峰和陶夭夭相視一笑,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這時,幾位風塵仆仆的官員來到了書院門口,他們正是從京城遠道而來的宮廷教師,而領頭的,正是那位曾對郭淩峰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的老翰林……朱紅色的院門緩緩打開,為首的老翰林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幾位同樣風塵仆仆的宮廷教師。他們此行奉旨前來,一為考察文華書院的教學成果,二為推廣新式教育模式。


    老翰林環顧四周,書院內朗朗書聲不絕於耳,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與他印象中死氣沉沉的傳統學堂截然不同。他微微點頭,目光中透出一絲讚許。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宮廷教師們在書院開始了他們的教學展示。他們各有所長,有的精通音律,有的擅長繪畫,有的精於算術……這些來自皇宮的教師,不僅擁有深厚的學識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結合宮廷禮儀,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講解得生動有趣。


    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就連書院裏的老師們也從中受益匪淺。老翰林更是對郭淩峰和陶夭夭刮目相看,他發現,這對年輕男女不僅眼光獨到,而且還擁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魄力和執行力。


    隨著宮廷教師們的到來,文華書院的名聲更加響亮。周邊地區的官員和鄉紳紛紛前來觀摩學習,他們親眼目睹了新式教育的成果,也被書院蓬勃向上的氛圍所感染。


    “郭大人,我們也要建這樣的書院!”一位來自鄰縣的官員激動地說道,“我們也要讓孩子們接受新式教育,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是啊,郭大人,請您一定要幫幫我們!”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道。


    麵對眾人的請求,郭淩峰欣然應允。他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計,隻有讓更多人接受教育,才能真正改變這個時代。


    在郭淩峰的幫助下,周邊地區紛紛效仿文華書院的模式,開始建設自己的教育普及機構。一座座嶄新的書院拔地而起,朗朗書聲如同春風般吹遍了整個大地。


    幾個月後,郭淩峰在一次視察中,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新建成的書院裏快樂地學習、玩耍。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郭淩峰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他仿佛看到了……...他仿佛看到了一片希望的田野,正孕育著勃勃生機,即將迎來豐收的時刻。


    “郭大哥,你看他們讀得多認真!”陶夭夭站在他身旁,明眸中閃爍著欣喜的光芒,“你還記得當初那些頑童嗎?現在也都能靜下心來讀書了。”


    郭淩峰笑著點頭,當初為了推廣新式教育,他們可是費了不少心思。那些頑童們從一開始的抵觸抗拒,到後來的好奇嚐試,再到如今的熱愛學習,每一步變化都離不開他和陶夭夭,以及眾多先生們的心血付出。


    “這一切都值得。”郭淩峰輕歎一聲,目光掃過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最終落在了不遠處一個瘦弱的身影上。


    那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正全神貫注地練習著書法。他握筆的姿勢雖然還有些笨拙,但眉宇間卻透著一股堅毅的神色,仿佛要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到筆尖。


    “那是小石頭吧?”陶夭夭也注意到了那個少年,“聽說他家裏很困難,是書院減免了他的束修,還提供書籍紙筆,才能讓他安心讀書。”


    郭淩峰微微頷首,他對這個少年印象深刻。當初小石頭第一次來書院報名時,他身上還帶著一股自卑和膽怯。但當他得知可以免費讀書時,眼中迸發出的光芒卻照亮了整個房間。


    “知識改變命運。”郭淩峰喃喃自語,他知道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經有些老生常談,但在這個時代,卻擁有著振聾發聵的力量。


    “郭大人!”正當郭淩峰感慨萬千之時,一位中年官員快步走了過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您快去看看吧,京城來人了!”


    京城來人?郭淩峰心中一動,難道是……他與陶夭夭交換了一個眼神,兩人不約而同地邁步走向書院門口。


    此時,書院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議論紛紛。


    “聽說這次來的是宮裏的貴人,是專程來視察咱們書院的!”


    “真的假的?那咱們書院可真是出名了!”


    “可不是嘛,這都是郭大人的功勞啊!”


    人群中自動讓出一條道路,郭淩峰一眼便看到了一位身穿官服,腰佩玉帶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人群中央,與書院的先生們寒暄著。


    “下官見過李公公。”郭淩峰快步上前,拱手行禮。


    來人正是當今聖上的貼身太監李公公,他這次前來,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知小鍋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知小鍋鍋並收藏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