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過得挺快的,也許是因為快樂的日子多一些,自然感覺時間過得快。在我升入四年級的時候,我的三年級漂亮王老師嫁人了,從我們學校離開了,到了隔壁鄉去教學了。每當學習不努力時,我就會想起她鼓勵我的話:“現在不吃苦學習,將來就有吃不完的苦!”。這句話也在以後的學習之路上給我莫大的力量。
趁著暑假時間,我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之旅。學種玉米,大豆,煙葉和紅薯是我麵對的社會實踐課題。由於,近兩年村上丟牛丟的太厲害了,好多家裏就不再養牛了。家裏不養牛,就沒有勞力下地幹活了。那隻有靠人上了。我就是這樣開始田間勞作的社會實踐的。最累的就是犁地,我大伯在後麵掌握住犁,我,我媽,我姐和我小叔四個人在前麵分別拉著四根粗麻繩,吃力地從地這頭犁到地那頭。每半個小時歇五分鍾,歇息期間我大伯問我累不累,還說不好好學習以後天天來地裏拉犁。聽到這些,我姐和我媽都笑了。不過,當時我當真了。大半天才犁了三畝多地。我家裏大概十畝地,得兩天才能完工。犁完地,迴家裏我的肩膀酸痛難受,我媽用紅花油給我擦了擦,才緩解的。犁地那兩天我睡的特別香。
犁完地,緊接著就是點玉米,也就是種玉米。兩個人一組,一個人負責鋤地,一個人負責往裏麵扔玉米,一次隻能扔2-3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兩個人都得配合默契。不然,一個人速度太慢了,就會造成空坑,或者玉米粒扔在了外邊,得重新返工。一般都是大人掌鋤,小孩扔玉米粒。剛開始我跟不上大人的速度,後來才知道沒有掌握好技巧。我媽教我一看鋤頭,二看碗裏的玉米粒,三看坑,動作一氣嗬成,就不會出錯了。我反複試了有十多分鍾才掌握了要領。真是行行都需要技術啊。一般三人一組一塊地一上午就完成了。當完成任務時,我的內心還是挺有成就感的。我媽為了增我們的積極性,還特地買了幾個西瓜,迴家就給我們殺西瓜吃。那時的西瓜吃著真甜。
點完玉米就開始點豆子了,基本上和點玉米差不多了,動作要領都熟練了,效率也自然上去了。半天的功夫就把另一塊地也種完了。接下來便是重頭戲了,開始種煙葉了。煙葉是我們那裏的特色經濟農作物,也是我們當地種植麵積最大的東西。我們這裏的煙葉質量也是最好的。當年毛主席還來我們這裏視察過煙葉的種植情況,臨走時還題詞了——煙葉王國。這在當時是很高的評價了。再加上,煙葉的收入可觀。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會就一塊地專門種煙葉。種煙葉也是很費事兒的事情。提前育苗,等煙葉苗長得一指高時,就可以選苗栽種了。栽種前,首先把地裏的地壟弄好,方便後期澆水施肥和套種紅薯。壟打好了,我們會在長輩的指導下兩人一組,一人挖坑澆水,一人放苗封土。每株苗之間的距離保持在大概半米左右,為了方便後期打理通風。三人一組,一上午就把煙葉也種完了。種完以後,我們就可以享受井裏麵泡的西瓜了。這是勞作後最好的犒勞方式。
煙葉種完了,就等最後種紅薯了。和煙葉差不多,紅薯苗也是得提前育苗,選苗,然後才能栽種。我們家這種種法,是很特別的,因為這樣種出來紅薯既大又綿甜。我記得最大的一個有快十斤了,看著都喜人。
勞作的時間就這幾天,每家每戶都在抓緊時間完成秋種。幾天下來,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成了種莊稼的小能手了,也明白了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都是辛苦的汗水和樸實的智慧換來的。從那時我就再也不挑食了,仿佛一下子長大了好多。
種完莊稼就不能算萬事大吉了,還得給莊稼施肥,澆水,除草和打藥。施肥的時候是最難受的時候,那肥料刺鼻的氣味,嗆得眼淚都出來了。不過,過一會兒適應了就可以了。那時施肥沒有什麽防護措施,都是徒手操作的。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命真大。天氣不好了,土壤裏的墒情就會不好,就得趕緊組織人澆水,由於家裏沒有拖拉機,就得借別人家的。澆水是最有趣的事情了,因為可以玩水了,有時還能在水裏捉青蛙。打藥就不是我能完成的了。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都是大人操作的。他們一般都是選擇上午打藥,因為中午打藥太熱,容易藥物中毒。
最讓人後怕的就是除草了。除草一般分三個階段:幼苗期,花期和結果期。幼苗期除草還能接受,沒有葉子阻擋,都能及時發現小草。那時才知道什麽是野菜了,薺薺菜,玉米菜,馬齒莧等野菜也在這時成了我們必備口糧了。那味道確實不錯。我們除草的時候,總是會發現一些草總是長得很快。今天眼看草都除淨了。隔兩天去地裏一看又有一大片。這真是很煩人。因為除草當時都是人工的,每個人負責幾排莊稼,我們四五個人基本上一塊地兩趟就好了。不過,讓人難受的是,除草你彎著腰是不行的,你必須得蹲下來進行,一蹲就是十幾分鍾,腿都麻了。這時你隻好站起來活動一下,然後接著蹲下去拔草。當時家裏都有養的豬和羊,所以拔下來草都被收集起來,弄迴家喂它們了。這也算是循環利用了吧。每次拔草就像跑了一場馬拉鬆一樣,完全是靠耐力才堅持下來的。尤其是當花期和結果期,那時除草,雖然草是長高了,但是莊稼也長高了。在玉米地裏,拔個草像捉迷藏一樣,還得防著玉米葉割傷的風險。所以,每次在玉米地裏除草都要全副武裝。在煙葉地裏則是要防煙油,也得全副武裝。不然,除完草你就會變成非洲人了。在豆地裏不用擔心這些,但是得防著那嚇人的大青蟲。一不小心,它就會爬到你身上,嚇你一跳。因為它的長相太嚇人了,看著都讓人膈應的慌。也許就是因為當時的莊稼都是人工的多一點兒,才換來了我那時食品安全吧。那時很少人得癌症的,也沒有什麽三高之類的。這大概歸因於此吧。
有付出就有收獲。再到秋收的季節,看著田野裏成熟的玉米,飽滿的大豆,和長勢良好的煙葉和紅薯。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我當然也是參與秋收的小能手了。割豆,掰玉米,砍玉米杆,挖紅薯,掰煙葉,尤其是上煙,即把煙葉用細尼龍繩綁好一串,呈人字形,掛在兩米多長的竹杆上,放在一邊等著入炕烤製。這參與其中的樂趣,現在想想都很牛。我大伯是負責燒炕的,他的經驗十分豐富。每次烤出來煙葉都很漂亮,也能賣個好價錢。那時每家幾乎都會有自己的土炕。土炕也是這家大部分的固定資產。所以,每次煙葉出炕都牽動著一家人的心。每當炕出來好煙時,全家都會慶祝一下,改善一下夥食。
煙炕好了,下一步就得開始分揀了。我爸會根據收購的等級,把煙葉逐一分級。分好的煙葉會紮成一把的一樣,一把一把摞在一起,邊摞邊用木板壓瓷實,摞成長寬高一米多的正方形後,用長方形的大塑料布包好就算完工了。我記得有一次忙一晚上才打好一個。第二天天不亮就得起來,把打好的包,裝在自行車後座,用麻繩固定好,就走了。我記得大概快中午了才迴來,每次看到他的笑臉,就知道這次賣的不錯。而且,每次迴來都會給我們帶好吃的,蘋果,香蕉和西瓜等。因此,每次我爸出去,我們就會在門口盼望著,期待著。我爸這麽努力也是為了趕緊攢錢買拖拉機。這樣我們就可以省很多力氣了。
我的四年級上半學期基本上都是這樣過,除了學習,就是幫家裏幹活。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這也許就是無形中的傳承吧,關於家,生存,愛,智慧和農耕文明的傳承吧。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黃土地上生活,也把每一輩的故事親自演繹給下代,潛移默化地推動著時間往前走著,走著……
趁著暑假時間,我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之旅。學種玉米,大豆,煙葉和紅薯是我麵對的社會實踐課題。由於,近兩年村上丟牛丟的太厲害了,好多家裏就不再養牛了。家裏不養牛,就沒有勞力下地幹活了。那隻有靠人上了。我就是這樣開始田間勞作的社會實踐的。最累的就是犁地,我大伯在後麵掌握住犁,我,我媽,我姐和我小叔四個人在前麵分別拉著四根粗麻繩,吃力地從地這頭犁到地那頭。每半個小時歇五分鍾,歇息期間我大伯問我累不累,還說不好好學習以後天天來地裏拉犁。聽到這些,我姐和我媽都笑了。不過,當時我當真了。大半天才犁了三畝多地。我家裏大概十畝地,得兩天才能完工。犁完地,迴家裏我的肩膀酸痛難受,我媽用紅花油給我擦了擦,才緩解的。犁地那兩天我睡的特別香。
犁完地,緊接著就是點玉米,也就是種玉米。兩個人一組,一個人負責鋤地,一個人負責往裏麵扔玉米,一次隻能扔2-3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兩個人都得配合默契。不然,一個人速度太慢了,就會造成空坑,或者玉米粒扔在了外邊,得重新返工。一般都是大人掌鋤,小孩扔玉米粒。剛開始我跟不上大人的速度,後來才知道沒有掌握好技巧。我媽教我一看鋤頭,二看碗裏的玉米粒,三看坑,動作一氣嗬成,就不會出錯了。我反複試了有十多分鍾才掌握了要領。真是行行都需要技術啊。一般三人一組一塊地一上午就完成了。當完成任務時,我的內心還是挺有成就感的。我媽為了增我們的積極性,還特地買了幾個西瓜,迴家就給我們殺西瓜吃。那時的西瓜吃著真甜。
點完玉米就開始點豆子了,基本上和點玉米差不多了,動作要領都熟練了,效率也自然上去了。半天的功夫就把另一塊地也種完了。接下來便是重頭戲了,開始種煙葉了。煙葉是我們那裏的特色經濟農作物,也是我們當地種植麵積最大的東西。我們這裏的煙葉質量也是最好的。當年毛主席還來我們這裏視察過煙葉的種植情況,臨走時還題詞了——煙葉王國。這在當時是很高的評價了。再加上,煙葉的收入可觀。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會就一塊地專門種煙葉。種煙葉也是很費事兒的事情。提前育苗,等煙葉苗長得一指高時,就可以選苗栽種了。栽種前,首先把地裏的地壟弄好,方便後期澆水施肥和套種紅薯。壟打好了,我們會在長輩的指導下兩人一組,一人挖坑澆水,一人放苗封土。每株苗之間的距離保持在大概半米左右,為了方便後期打理通風。三人一組,一上午就把煙葉也種完了。種完以後,我們就可以享受井裏麵泡的西瓜了。這是勞作後最好的犒勞方式。
煙葉種完了,就等最後種紅薯了。和煙葉差不多,紅薯苗也是得提前育苗,選苗,然後才能栽種。我們家這種種法,是很特別的,因為這樣種出來紅薯既大又綿甜。我記得最大的一個有快十斤了,看著都喜人。
勞作的時間就這幾天,每家每戶都在抓緊時間完成秋種。幾天下來,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成了種莊稼的小能手了,也明白了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都是辛苦的汗水和樸實的智慧換來的。從那時我就再也不挑食了,仿佛一下子長大了好多。
種完莊稼就不能算萬事大吉了,還得給莊稼施肥,澆水,除草和打藥。施肥的時候是最難受的時候,那肥料刺鼻的氣味,嗆得眼淚都出來了。不過,過一會兒適應了就可以了。那時施肥沒有什麽防護措施,都是徒手操作的。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命真大。天氣不好了,土壤裏的墒情就會不好,就得趕緊組織人澆水,由於家裏沒有拖拉機,就得借別人家的。澆水是最有趣的事情了,因為可以玩水了,有時還能在水裏捉青蛙。打藥就不是我能完成的了。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都是大人操作的。他們一般都是選擇上午打藥,因為中午打藥太熱,容易藥物中毒。
最讓人後怕的就是除草了。除草一般分三個階段:幼苗期,花期和結果期。幼苗期除草還能接受,沒有葉子阻擋,都能及時發現小草。那時才知道什麽是野菜了,薺薺菜,玉米菜,馬齒莧等野菜也在這時成了我們必備口糧了。那味道確實不錯。我們除草的時候,總是會發現一些草總是長得很快。今天眼看草都除淨了。隔兩天去地裏一看又有一大片。這真是很煩人。因為除草當時都是人工的,每個人負責幾排莊稼,我們四五個人基本上一塊地兩趟就好了。不過,讓人難受的是,除草你彎著腰是不行的,你必須得蹲下來進行,一蹲就是十幾分鍾,腿都麻了。這時你隻好站起來活動一下,然後接著蹲下去拔草。當時家裏都有養的豬和羊,所以拔下來草都被收集起來,弄迴家喂它們了。這也算是循環利用了吧。每次拔草就像跑了一場馬拉鬆一樣,完全是靠耐力才堅持下來的。尤其是當花期和結果期,那時除草,雖然草是長高了,但是莊稼也長高了。在玉米地裏,拔個草像捉迷藏一樣,還得防著玉米葉割傷的風險。所以,每次在玉米地裏除草都要全副武裝。在煙葉地裏則是要防煙油,也得全副武裝。不然,除完草你就會變成非洲人了。在豆地裏不用擔心這些,但是得防著那嚇人的大青蟲。一不小心,它就會爬到你身上,嚇你一跳。因為它的長相太嚇人了,看著都讓人膈應的慌。也許就是因為當時的莊稼都是人工的多一點兒,才換來了我那時食品安全吧。那時很少人得癌症的,也沒有什麽三高之類的。這大概歸因於此吧。
有付出就有收獲。再到秋收的季節,看著田野裏成熟的玉米,飽滿的大豆,和長勢良好的煙葉和紅薯。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我當然也是參與秋收的小能手了。割豆,掰玉米,砍玉米杆,挖紅薯,掰煙葉,尤其是上煙,即把煙葉用細尼龍繩綁好一串,呈人字形,掛在兩米多長的竹杆上,放在一邊等著入炕烤製。這參與其中的樂趣,現在想想都很牛。我大伯是負責燒炕的,他的經驗十分豐富。每次烤出來煙葉都很漂亮,也能賣個好價錢。那時每家幾乎都會有自己的土炕。土炕也是這家大部分的固定資產。所以,每次煙葉出炕都牽動著一家人的心。每當炕出來好煙時,全家都會慶祝一下,改善一下夥食。
煙炕好了,下一步就得開始分揀了。我爸會根據收購的等級,把煙葉逐一分級。分好的煙葉會紮成一把的一樣,一把一把摞在一起,邊摞邊用木板壓瓷實,摞成長寬高一米多的正方形後,用長方形的大塑料布包好就算完工了。我記得有一次忙一晚上才打好一個。第二天天不亮就得起來,把打好的包,裝在自行車後座,用麻繩固定好,就走了。我記得大概快中午了才迴來,每次看到他的笑臉,就知道這次賣的不錯。而且,每次迴來都會給我們帶好吃的,蘋果,香蕉和西瓜等。因此,每次我爸出去,我們就會在門口盼望著,期待著。我爸這麽努力也是為了趕緊攢錢買拖拉機。這樣我們就可以省很多力氣了。
我的四年級上半學期基本上都是這樣過,除了學習,就是幫家裏幹活。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這也許就是無形中的傳承吧,關於家,生存,愛,智慧和農耕文明的傳承吧。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黃土地上生活,也把每一輩的故事親自演繹給下代,潛移默化地推動著時間往前走著,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