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替茂齊哥煮好茶,他帶來了新的消息,蜀漢節節敗退,魏軍跟漢軍對峙在了劍閣。劍閣是入蜀險道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該會陷入僵持吧。
我一想到鍾會就恨地牙癢,真的很希望他死在戰場,可又有點不希望他就這麽死了。
茂齊哥跟我說了很多,年輕人的銳氣總是最能感染人,我忍不住開始憧憬未來的自己。可一想到父親的死,便又覺得未來並沒有什麽去處。
時間過得很快,誰都想不到僅僅又過去兩個月,二伯就帶來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消息。
鄧艾舍身偷渡陰平,大軍到了平原便再無敵手,諸葛瞻父子組織抵抗力戰而死,大軍直逼成都。薑維迴援已然不及,劉禪隻能帶著蜀漢大臣匆忙投降了。
二伯說完之後我驚呆了,誰能想到滅國之戰竟然能這麽快,幾個月攻破蜀漢讓我怎麽都無法想象。
我不禁問道:“二伯,為什麽能這麽快?”
二伯笑著說:“諸葛孔明死後無人能調和士族之間的矛盾,薑維數次北伐更是讓大多士族開始厭戰,劉禪用盡了《出師表》提到的人便無人可用了。
益州士族不滿薑維北伐,於是他被劉禪遣到遝中屯田,人心離散早就沒有劉備時的人和之利了。”
“那也不至於這麽快啊?”
“鄧艾裹氈滾溝,舍身忘死穿越絕地,以致神兵天降打的蜀漢措手不及。諸葛瞻父子雖然忠勇,但畢竟沒他父親的才能,能怎麽辦呢?”
“二伯,如果諸葛丞相還活著,鄧艾能成功嗎?”
“如果他還活著,那麽鄧艾該不敢行此險招。
其實並不是沒有辦法,死守待援也不至於那麽早就滅亡。上至君主下至大臣都失去了誌氣,士族們都想著投降避禍,反正投降了也隻是從漢臣變成魏臣罷了。”
自劉備立誌匡扶漢室起,多少人為之灑熱血拋頭顱,在這無義的亂世還是蜀漢讓我看到了一絲光輝。現在它終於落幕了,雖然魏吳不承認蜀為漢祚,但大多百姓心裏都認同那就是漢吧,如今,漢終於亡了。
我停頓了下又問道:“二伯,那吳國沒派救兵嗎?”
“嗬,江東鼠輩爾。長江自是天險也成了他們的墳墓,遲早要被吞並。江東自孫策周瑜後便再無英雄氣了,呂蒙更是讓整個江東蒙羞。
他們每每立誌北伐,卻都是量小心狹的鼠輩作風,已經是案板上的肉等著被收割。
蜀漢求援時吳派三路大軍支援,其中一路是去攻魏,有趁火打劫之意。其餘二路雖然有心入蜀支援,但並未出全力,荊州兵馬動向讓蜀漢看不到什麽希望。
劉禪本就心誌不堅,益州士族更是一心想降,吳將怕是做夢也想不到蜀漢那麽快就投降了。吳與蜀漢真的是沒半個人物了,預事皆昏,骨氣全無。
吳將在蜀漢投降後便動起了攻占蜀地的心思,誰想到鎮守永安的羅憲大罵吳將,立死誌抗吳。
你想想,蜀地已然無主,羅憲為什麽還要貼上身家性命去死守呢?”
“是啊,他們不考慮劉禪跟士族的心思,隻是自以為的想收漁翁之利,蜀亡後也不思安撫卻像仇敵一樣去搶奪城池。隻圖眼前利益未見半分手段,寒了蜀漢忠直之士的心,最終反倒什麽也得不到。”
“所以才說鼠輩啊,如果他們能用實際行動來拉攏蜀地,蜀地該仍舊有很多人想複仇或複國的吧,聯合起來也未必能讓魏國占到便宜。”
“二伯,說到底跟魏差不多,吳蜀也都是士族拖著整個國家的後腿吧,他們掌握了國家大量的資源卻不出力。
朝堂上都是那些不識人間疾苦的士族大家,壟斷了人才和資產,隻認利益不認君主,隻爭田產不管百姓。
這個毒瘤以後必將拖垮整個天下,如今果真是陰盛陽衰的時代……”
“你這一套套的哪學的,不過你說倒的也沒錯。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孫權可還活著,從那之後吳國重心便落迴到了士族與王權的鬥爭,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又能怎麽樣呢?”
“是啊,有什麽用呢。”
“你也別想那些了,好好讀書。等以後天下大定,輔佐賢明的君主自然能處理這些問題,現在誰也沒辦法。”
我剛要說什麽,二伯的手下快速來請說有急事,二伯眉頭微微一皺,看著父親的墳墓苦笑一聲便離去了。
二伯走後我一想到諸葛丞相就難過,我早就覺得他跟父親是同一類人。
我守著父親的墳墓哭的很大聲,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做,個人在這亂世又有什麽用呢?
關於守孝,父親肯定會罵我迂腐,有時候我甚至會想象一下父親會怎麽罵我。
可這是我的事,無關禮節,隻是想這麽做罷了。
隨著一天天過去,每天守著父親的墳墓就好像父親還沒死,就好像他一直激勵著我去看書思考。
慢慢的我也開始平靜,內心終於肯接受了父親的死亡。
或許孔子延續周禮的製度並不是為了做給人看……
或許這些禮節背後的用意並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
孝這個字並不隻意味著一代人,人們說孝順隻在心裏,可如果沒有這些儀式和形式,孝便無法發酵。
我突然也能理解大阮伯伯吐血了,他把這些繁瑣的禮節看成狗屁,但性情至真至純,母親死去過於悲傷又無法宣泄,自然鬱結於心。
死後守孝逢七燒紙,便能把對父母的思念寄托於這種形式。通過這些具體的行動,更容易消化失去親人的情緒,不會讓人在無意識時堵在心裏成為心結。
而持禮節的時候更是把生與死結合起來,悼念亡者更要兼顧生者,此時正是我們思考生與死的關鍵時期。與死者和解與生者互動,通過懷念上一代人更好地延續優秀的品質,也自然明白了該如何對待下一代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課題不過生死,所以婚禮和喪禮最為繁瑣。或許,禮背後的東西才是真正值得感受的。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承載道德和感情的禮節本身最終會流於形式,我們要做的是感受禮節背後的用意,德仁義禮都是道的演化,也是人逐漸被蒙蔽的過程。
本就是本來如此,但人往往被無數欲望遮蔽,看不到這本來如此。
我也仿佛明白了孔子。
他知道世風日下不可逆轉,所以收集周禮妄圖通過禮節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仁義道德,也希望通過禮節來控製欲望過多卻無法被束縛的權貴們。
從這個角度說,禮便是道最後的底線。
通過尊禮來克製自己,就像一個繩索一樣套住自己過多的欲望,在禮節當中慢慢感受仁義,而後求德求道。這原來是個長期實踐的過程……
可惜當今時代的人沒多少人能靜下心來體悟了,那麽禮也就僅剩繁瑣了。
況且原本禮是為了束縛權貴,所謂禮不下庶人。可現在沒有骨頭的人是想方設法製定讓下級聽話的禮節,這些獻媚於主人的狗自稱聖人子弟實在是最大的諷刺。
我一想到鍾會就恨地牙癢,真的很希望他死在戰場,可又有點不希望他就這麽死了。
茂齊哥跟我說了很多,年輕人的銳氣總是最能感染人,我忍不住開始憧憬未來的自己。可一想到父親的死,便又覺得未來並沒有什麽去處。
時間過得很快,誰都想不到僅僅又過去兩個月,二伯就帶來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消息。
鄧艾舍身偷渡陰平,大軍到了平原便再無敵手,諸葛瞻父子組織抵抗力戰而死,大軍直逼成都。薑維迴援已然不及,劉禪隻能帶著蜀漢大臣匆忙投降了。
二伯說完之後我驚呆了,誰能想到滅國之戰竟然能這麽快,幾個月攻破蜀漢讓我怎麽都無法想象。
我不禁問道:“二伯,為什麽能這麽快?”
二伯笑著說:“諸葛孔明死後無人能調和士族之間的矛盾,薑維數次北伐更是讓大多士族開始厭戰,劉禪用盡了《出師表》提到的人便無人可用了。
益州士族不滿薑維北伐,於是他被劉禪遣到遝中屯田,人心離散早就沒有劉備時的人和之利了。”
“那也不至於這麽快啊?”
“鄧艾裹氈滾溝,舍身忘死穿越絕地,以致神兵天降打的蜀漢措手不及。諸葛瞻父子雖然忠勇,但畢竟沒他父親的才能,能怎麽辦呢?”
“二伯,如果諸葛丞相還活著,鄧艾能成功嗎?”
“如果他還活著,那麽鄧艾該不敢行此險招。
其實並不是沒有辦法,死守待援也不至於那麽早就滅亡。上至君主下至大臣都失去了誌氣,士族們都想著投降避禍,反正投降了也隻是從漢臣變成魏臣罷了。”
自劉備立誌匡扶漢室起,多少人為之灑熱血拋頭顱,在這無義的亂世還是蜀漢讓我看到了一絲光輝。現在它終於落幕了,雖然魏吳不承認蜀為漢祚,但大多百姓心裏都認同那就是漢吧,如今,漢終於亡了。
我停頓了下又問道:“二伯,那吳國沒派救兵嗎?”
“嗬,江東鼠輩爾。長江自是天險也成了他們的墳墓,遲早要被吞並。江東自孫策周瑜後便再無英雄氣了,呂蒙更是讓整個江東蒙羞。
他們每每立誌北伐,卻都是量小心狹的鼠輩作風,已經是案板上的肉等著被收割。
蜀漢求援時吳派三路大軍支援,其中一路是去攻魏,有趁火打劫之意。其餘二路雖然有心入蜀支援,但並未出全力,荊州兵馬動向讓蜀漢看不到什麽希望。
劉禪本就心誌不堅,益州士族更是一心想降,吳將怕是做夢也想不到蜀漢那麽快就投降了。吳與蜀漢真的是沒半個人物了,預事皆昏,骨氣全無。
吳將在蜀漢投降後便動起了攻占蜀地的心思,誰想到鎮守永安的羅憲大罵吳將,立死誌抗吳。
你想想,蜀地已然無主,羅憲為什麽還要貼上身家性命去死守呢?”
“是啊,他們不考慮劉禪跟士族的心思,隻是自以為的想收漁翁之利,蜀亡後也不思安撫卻像仇敵一樣去搶奪城池。隻圖眼前利益未見半分手段,寒了蜀漢忠直之士的心,最終反倒什麽也得不到。”
“所以才說鼠輩啊,如果他們能用實際行動來拉攏蜀地,蜀地該仍舊有很多人想複仇或複國的吧,聯合起來也未必能讓魏國占到便宜。”
“二伯,說到底跟魏差不多,吳蜀也都是士族拖著整個國家的後腿吧,他們掌握了國家大量的資源卻不出力。
朝堂上都是那些不識人間疾苦的士族大家,壟斷了人才和資產,隻認利益不認君主,隻爭田產不管百姓。
這個毒瘤以後必將拖垮整個天下,如今果真是陰盛陽衰的時代……”
“你這一套套的哪學的,不過你說倒的也沒錯。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孫權可還活著,從那之後吳國重心便落迴到了士族與王權的鬥爭,人人都知道,但知道又能怎麽樣呢?”
“是啊,有什麽用呢。”
“你也別想那些了,好好讀書。等以後天下大定,輔佐賢明的君主自然能處理這些問題,現在誰也沒辦法。”
我剛要說什麽,二伯的手下快速來請說有急事,二伯眉頭微微一皺,看著父親的墳墓苦笑一聲便離去了。
二伯走後我一想到諸葛丞相就難過,我早就覺得他跟父親是同一類人。
我守著父親的墳墓哭的很大聲,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做,個人在這亂世又有什麽用呢?
關於守孝,父親肯定會罵我迂腐,有時候我甚至會想象一下父親會怎麽罵我。
可這是我的事,無關禮節,隻是想這麽做罷了。
隨著一天天過去,每天守著父親的墳墓就好像父親還沒死,就好像他一直激勵著我去看書思考。
慢慢的我也開始平靜,內心終於肯接受了父親的死亡。
或許孔子延續周禮的製度並不是為了做給人看……
或許這些禮節背後的用意並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
孝這個字並不隻意味著一代人,人們說孝順隻在心裏,可如果沒有這些儀式和形式,孝便無法發酵。
我突然也能理解大阮伯伯吐血了,他把這些繁瑣的禮節看成狗屁,但性情至真至純,母親死去過於悲傷又無法宣泄,自然鬱結於心。
死後守孝逢七燒紙,便能把對父母的思念寄托於這種形式。通過這些具體的行動,更容易消化失去親人的情緒,不會讓人在無意識時堵在心裏成為心結。
而持禮節的時候更是把生與死結合起來,悼念亡者更要兼顧生者,此時正是我們思考生與死的關鍵時期。與死者和解與生者互動,通過懷念上一代人更好地延續優秀的品質,也自然明白了該如何對待下一代人。
人生在世最大的課題不過生死,所以婚禮和喪禮最為繁瑣。或許,禮背後的東西才是真正值得感受的。
我突然明白了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承載道德和感情的禮節本身最終會流於形式,我們要做的是感受禮節背後的用意,德仁義禮都是道的演化,也是人逐漸被蒙蔽的過程。
本就是本來如此,但人往往被無數欲望遮蔽,看不到這本來如此。
我也仿佛明白了孔子。
他知道世風日下不可逆轉,所以收集周禮妄圖通過禮節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仁義道德,也希望通過禮節來控製欲望過多卻無法被束縛的權貴們。
從這個角度說,禮便是道最後的底線。
通過尊禮來克製自己,就像一個繩索一樣套住自己過多的欲望,在禮節當中慢慢感受仁義,而後求德求道。這原來是個長期實踐的過程……
可惜當今時代的人沒多少人能靜下心來體悟了,那麽禮也就僅剩繁瑣了。
況且原本禮是為了束縛權貴,所謂禮不下庶人。可現在沒有骨頭的人是想方設法製定讓下級聽話的禮節,這些獻媚於主人的狗自稱聖人子弟實在是最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