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從五億年的曆史中吸取經驗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根據最近一篇發表於《神經元》(nature)的觀點性論文裏,來自醜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計算發現,
即使人類從出生到去世不斷的去學習,最終積累的“知識儲存”可能也隻有區區4gb,
一個u盤就能裝下。
雖然在中科院腦神經科學的院士們對他的大腦很感興趣,
但顧然還是要解釋的,
他之所以記得,是因為他在前世和普雷韋德利教授有所交集,
而且在前世2014年的時候他恰好代表華夏參加了醜國agu秋季大會,
雖然會議上並沒有直接提出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但是在震磁研究問題上,他恰好和普雷韋德利教授進行過簡短的商討。
隱約聽他提起過,在2013年的時候對萬有引力常量進行過測量。
如果不是通過這次簡短的“邂逅”,他也不可能記得住這個名字。
在顧然的提示下,觀眾們很快就找到了相關數據。
0.363%
分毫不差。
試驗次數……99次。
緊接著,
無數彈幕中,一半驚歎著顧神的超絕記憶力,
一半驚慌於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
雖然百分之零點三六三,似乎和百分之二相比起來,還有不小的差距。
但問題在於,這個誤差的確在近年來變化幅度越來越大了。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清楚了萬有引力常量變化之後會帶來什麽影響,
所以,這時候看著0.363%的誤差,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沒有人知道從0.363%距離到達2%還有多久,
但毫無疑問,
這個時間要比人類之前預測的世界末日要早的多。
在此之前,
人類預測地球會伴隨著太陽的熄滅而一同湮滅,
這個時間大概在五十億年左右。
但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個時間是地球死亡的時間,
而不是人類消失的時間。
宇宙常量的稍許變化,對地球隻是一次微小的調整。
或許地表坍縮之後,過了數十萬年,還有新的陸地會出現,
還有新的生物出現,
但對於人類而言,卻是滅頂之災。
所有人開始思考起了後續的問題,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類該怎麽做?”
隨著第一個觀眾問出這樣的問題,
無數彈幕也開始跟風詢問。
但顧然並沒有給出相應的迴答,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要通過電影來解答。
他隻是給了一個含糊不清的答案:
“到了那一天,能夠拯救全人類的隻有新的物理學體係。”
雖然電影的內容,他不能提前劇透,
但是從側麵拉一下觀眾們的期待感,倒也並無不妥,
所以在簡單思索過後,顧然接著講述道:
“在之前的直播裏我們提到過地球的生物進化,”
“如果我們再粗略的迴憶一遍地球生物迭代的過程,大家可以發現,生物的每一次大跨度進化,往往伴隨著大滅絕一同進行,”
“就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循環往複的滅絕和大爆發中,地球不斷的對生物進行篩選,也為生物指明了演化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樹主要沿著兩個大分支進行進化,分別是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
“電影的內容我現在雖然不能提前劇透,”
“但是,我們可以從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開始,看看人類是怎麽在五億年的時間中慢慢演化出來的,”
“然後我們從這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中,來嚐試分析人類如何應對地球的變化,並尋求從大滅絕中活下來的辦法。”
顧然問道:“首先,再開始旅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這是一切的起點……嗯,我記得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書上應該有提過吧?”
彈幕上的反應,千奇百怪。
高中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大學生們在信誓旦旦的說從來沒學過,
一批初中生則迴複著似乎在哪裏看到過。
而唯一肯定的,是參加生物競賽的選手,他們是切切實實學過的。
但似乎是又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因為所有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或許生物書上出現過,但老師從來沒有講過,做題也沒有做過。
而直播間中全國各地的生物老師們,這會兒則比較清醒。
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的知識點,不是不在考綱範圍內,也沒有在初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現。
他們是老師,天天雜七雜八的教案寫的一大堆,翻來覆去的寫,有沒有他們能不清楚麽?
顧然看著彈幕上五花八門的迴答,如有所思道:
“我記得是有的,可能改教材了?”
“初二學習生物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生物進化樹?”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樹的,因為這是生物學基礎的一個概括,應該不會出現的太晚,肯定不會是在高中。”
隨著顧然的提醒,不少人印象一下清晰了。
那個生物進化樹上有什麽,他們不知道,
但書上有個進化樹,他們都很肯定。
“那就對了,”顧然道:“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在這棵樹上就能體現。”
“如果我沒記錯,這個樹有兩個大分叉,”
“第一個大分叉,是植物和動物的分叉,”
“然後在動物的那一支上,又進行了一次大分叉,”
“這個大分叉就是用來區別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如果手邊有初二的生物樹,可以找一下這個生物進化樹,在彈幕上發一下。”
熱心的初中小朋友很快就翻閱起了課本,
而大朋友們,則認真的聽講了起來。
顧然介紹到:“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其實很好區別,在生物誕生的初期,單細胞生物沒有那麽多功能結構,所以無論是進食還是排泄,都隻是通過一個‘窟窿’進行的。”
“後來,隨著生物的競爭和演化,老祖先們都尋思著一個窟窿辦事兒總沒有兩個窟窿效率高,於是很快就進化出了第二個窟窿,”
“但到了這時候,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因為兩個窟窿總要有一個負責進食,一個負責排泄,那誰負責進食誰負責排泄呢?”
“起初,我們的多細胞老祖宗們以為這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隨機事件,”
“於是,一批多細胞祖宗將第一個胚孔演化成了嘴巴,用來進食,即原口動物,”
“另外一批多細胞祖宗則把第一個胚孔演化成了肛門,用來排泄,即後口動物,”
“而發生在五億年前的這個選擇,實際上是地球給人類公布的第一個答案。”
即使人類從出生到去世不斷的去學習,最終積累的“知識儲存”可能也隻有區區4gb,
一個u盤就能裝下。
雖然在中科院腦神經科學的院士們對他的大腦很感興趣,
但顧然還是要解釋的,
他之所以記得,是因為他在前世和普雷韋德利教授有所交集,
而且在前世2014年的時候他恰好代表華夏參加了醜國agu秋季大會,
雖然會議上並沒有直接提出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但是在震磁研究問題上,他恰好和普雷韋德利教授進行過簡短的商討。
隱約聽他提起過,在2013年的時候對萬有引力常量進行過測量。
如果不是通過這次簡短的“邂逅”,他也不可能記得住這個名字。
在顧然的提示下,觀眾們很快就找到了相關數據。
0.363%
分毫不差。
試驗次數……99次。
緊接著,
無數彈幕中,一半驚歎著顧神的超絕記憶力,
一半驚慌於萬有引力常量的變化。
雖然百分之零點三六三,似乎和百分之二相比起來,還有不小的差距。
但問題在於,這個誤差的確在近年來變化幅度越來越大了。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清楚了萬有引力常量變化之後會帶來什麽影響,
所以,這時候看著0.363%的誤差,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沒有人知道從0.363%距離到達2%還有多久,
但毫無疑問,
這個時間要比人類之前預測的世界末日要早的多。
在此之前,
人類預測地球會伴隨著太陽的熄滅而一同湮滅,
這個時間大概在五十億年左右。
但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個時間是地球死亡的時間,
而不是人類消失的時間。
宇宙常量的稍許變化,對地球隻是一次微小的調整。
或許地表坍縮之後,過了數十萬年,還有新的陸地會出現,
還有新的生物出現,
但對於人類而言,卻是滅頂之災。
所有人開始思考起了後續的問題,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類該怎麽做?”
隨著第一個觀眾問出這樣的問題,
無數彈幕也開始跟風詢問。
但顧然並沒有給出相應的迴答,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要通過電影來解答。
他隻是給了一個含糊不清的答案:
“到了那一天,能夠拯救全人類的隻有新的物理學體係。”
雖然電影的內容,他不能提前劇透,
但是從側麵拉一下觀眾們的期待感,倒也並無不妥,
所以在簡單思索過後,顧然接著講述道:
“在之前的直播裏我們提到過地球的生物進化,”
“如果我們再粗略的迴憶一遍地球生物迭代的過程,大家可以發現,生物的每一次大跨度進化,往往伴隨著大滅絕一同進行,”
“就是在這樣一個又一個循環往複的滅絕和大爆發中,地球不斷的對生物進行篩選,也為生物指明了演化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樹主要沿著兩個大分支進行進化,分別是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
“電影的內容我現在雖然不能提前劇透,”
“但是,我們可以從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開始,看看人類是怎麽在五億年的時間中慢慢演化出來的,”
“然後我們從這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中,來嚐試分析人類如何應對地球的變化,並尋求從大滅絕中活下來的辦法。”
顧然問道:“首先,再開始旅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這是一切的起點……嗯,我記得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書上應該有提過吧?”
彈幕上的反應,千奇百怪。
高中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大學生們在信誓旦旦的說從來沒學過,
一批初中生則迴複著似乎在哪裏看到過。
而唯一肯定的,是參加生物競賽的選手,他們是切切實實學過的。
但似乎是又出現了曼德拉效應,
因為所有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或許生物書上出現過,但老師從來沒有講過,做題也沒有做過。
而直播間中全國各地的生物老師們,這會兒則比較清醒。
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的知識點,不是不在考綱範圍內,也沒有在初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現。
他們是老師,天天雜七雜八的教案寫的一大堆,翻來覆去的寫,有沒有他們能不清楚麽?
顧然看著彈幕上五花八門的迴答,如有所思道:
“我記得是有的,可能改教材了?”
“初二學習生物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生物進化樹?”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樹的,因為這是生物學基礎的一個概括,應該不會出現的太晚,肯定不會是在高中。”
隨著顧然的提醒,不少人印象一下清晰了。
那個生物進化樹上有什麽,他們不知道,
但書上有個進化樹,他們都很肯定。
“那就對了,”顧然道:“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在這棵樹上就能體現。”
“如果我沒記錯,這個樹有兩個大分叉,”
“第一個大分叉,是植物和動物的分叉,”
“然後在動物的那一支上,又進行了一次大分叉,”
“這個大分叉就是用來區別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如果手邊有初二的生物樹,可以找一下這個生物進化樹,在彈幕上發一下。”
熱心的初中小朋友很快就翻閱起了課本,
而大朋友們,則認真的聽講了起來。
顧然介紹到:“原口生物和後口生物其實很好區別,在生物誕生的初期,單細胞生物沒有那麽多功能結構,所以無論是進食還是排泄,都隻是通過一個‘窟窿’進行的。”
“後來,隨著生物的競爭和演化,老祖先們都尋思著一個窟窿辦事兒總沒有兩個窟窿效率高,於是很快就進化出了第二個窟窿,”
“但到了這時候,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因為兩個窟窿總要有一個負責進食,一個負責排泄,那誰負責進食誰負責排泄呢?”
“起初,我們的多細胞老祖宗們以為這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隨機事件,”
“於是,一批多細胞祖宗將第一個胚孔演化成了嘴巴,用來進食,即原口動物,”
“另外一批多細胞祖宗則把第一個胚孔演化成了肛門,用來排泄,即後口動物,”
“而發生在五億年前的這個選擇,實際上是地球給人類公布的第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