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事大人,這點小意思,不成敬意,還望您笑納。”
“我們商隊這次實在是碰上大麻煩了,家中老小都指望著這批貨物迴去周轉,您就行行好,放我們今晚離開吧。”
管事下意識地接過荷包,憑借多年收受賄賂的經驗,隻是輕輕一掂量,便大致知曉了其中的分量。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猶豫,眼神中閃過一絲掙紮。
李鈺將管事的神情變化盡收眼底。
“大人,您放心,此事絕不會有第三個人知曉。”
“我們出去後,必定對您感恩戴德,銘記您的大恩大德。”
“下次我們商隊再來,保證給您帶一份最正宗、最稀罕的大明特產,讓您好好嚐嚐鮮。”
李鈺的話語中充滿了誠意與承諾,試圖進一步打動管事。
管事思索了片刻,最終,利益的誘惑還是占了上風。
他輕輕歎了口氣,點了點頭,“罷了罷了,看在你這麽有誠意的份上,我就冒這一次險。”
“今晚三更,我會讓守衛對你們放行,到時候你們悄悄離開,千萬不要鬧出太大動靜。要是被其他人發現,我可就保不住你們了。”
李鈺心忙不迭地道謝,“多謝大人,多謝大人!您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
說完,他再次恭敬地向管事行了一禮,才轉身匆匆離開,迴去準備今晚的撤離事宜。
三更時分,港口一片寂靜,月光灑在海麵上,波光粼粼。
李鈺的商隊成員們早已嚴陣以待,他們小心翼翼地解開纜繩,動作輕柔而迅速,生怕發出一點聲響。
船隻緩緩駛離港口,船槳劃破水麵,發出輕微的“嘩嘩”聲,在這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
李鈺站在船頭,海風拂麵,望著那逐漸遠去、在夜色中輪廓愈發模糊的港口,心中滿是慶幸。
畢竟他親身經曆過元末明初的戰亂,深知在這動蕩不安的局勢下,能夠敏銳地把握時機,成功脫身是多麽的不易。
過往戰亂的場景如潮水般在他腦海中湧現,那些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日子讓他更加珍惜此刻逃離困境的機會。
默默祈禱著,希望接下來的航程能夠一帆風順,平安將貨物帶迴大明。
……
此刻,大明朝堂之上,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啟奏陛下,臣彈劾誠意伯在發放俸祿時,可能有所貪汙!”
隻見那個曾彈劾過李奧的禦史,此刻又一次挺直腰杆,臉上帶著大義凜然的神情,義正言辭地大聲說道。
“此次我等領取的俸祿中,竟隻有寶鈔,往日搭配的米、絹、棉布等物資全然不見。”
此話一出,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
其他大臣們紛紛站出列,你一言我一語,高聲附和。
“陛下,這俸祿之事關乎我等官員生計。”
“往日皆是按時足額發放各類物資,如今卻隻剩寶鈔,其中必有蹊蹺,誠意伯實在難辭其咎!”
“陛下,我等武將在外征戰,為大明守土開疆,家中老小全賴俸祿維持生計。”
“如今這俸祿都出了問題,叫我等如何安心禦敵?懇請陛下嚴懲此事,還我等一個公道。”
徐達聽到居然此時有武將也出來發聲,心中微微一震,扭頭一看,原來是剛迴京師的靖海侯吳禎。
他微微一怔,旋即暗自思忖,湯和這手段確實厲害。
想那吳禎此前一直在沿海兢兢業業地打理海防事務,如今竟這麽快就交接完畢,趕迴京師述職。
俸祿全部改為寶鈔發放這事,實際上還是朱元璋親自交代劉伯溫如此做的,隻是忘了此事需要在朝堂上公布。
此刻朱元璋見局麵有些失控,隻好尷尬地摸摸鼻子,不著痕跡地將目光投向劉伯溫。
劉伯溫一看朱元璋這摸鼻子又看向自己的舉動,瞬間心領神會,知曉這是讓自己出麵來堵住大臣們的嘴。
他從容上前一步,朝著朱元璋恭敬地行了個大禮,姿態沉穩,神色坦然。
“陛下,臣發放的俸祿皆是將米、絹、棉布等物資按市麵行情折合成寶鈔後發放的。”
“此前,諸多官員習慣收受實物俸祿,對寶鈔接納度不高。”
“臣便借此契機,從官俸發放入手,一方麵讓諸位官員切實感受到寶鈔的便利。”
“寶鈔攜帶輕便,易於保存,相比實物俸祿,在使用和交易時都更加便捷。”
“另一方麵,也可借此推動寶鈔在民間的流通與使用。”
“官員們在日常開銷中使用寶鈔,上行下效,百姓們也會逐漸接納寶鈔,如此便能促進經濟繁榮,對我大明的發展大有裨益。”
劉伯溫話音剛落,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有人麵露恍然之色,似是理解了這背後的深意。
但也有人依舊滿臉狐疑,對劉伯溫的說辭持保留態度。
禦史冷哼一聲,再次站出來,目光盯著劉伯溫。
“誠意伯,你說得倒是冠冕堂皇。”
“可我在領取俸祿時,發現賬目上有頻繁的塗改痕跡,又該如何解釋?”
“這可不是一句‘市場波動’就能輕易打發的。”
麵對禦史的咄咄逼人,劉伯溫神色坦然,臉上依舊保持著那副從容不迫的神情。
“這位禦史,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市場行情瞬息萬變,物資的價格每日都有波動。”
“為了確保各位同僚的俸祿公平合理,在核算物資折合成寶鈔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根據最新的價格進行調整。”
“每一次的塗改,都是為了貼合當下最真實的市場價值,絕無任何隱瞞或舞弊的意圖。”
“而且,所有的調整都有詳細記錄,參與核算的官員也都一一簽字確認,隨時可供查驗。”
這時,趙好德也站了出來,向朱元璋行禮後道,“陛下,臣可以作證。”
“這兩日,臣與誠意伯及戶部的同僚們日夜操勞,就是為了能把這俸祿折算之事做到盡善盡美。”
“那些東西的價格都是錦衣衛去核算的,確保了信息的準確無誤。”
“我們絕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隻想給諸位同僚一個合理的俸祿發放結果。”
朱元璋清楚趙好德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此次的空印案中,他也隻是被無辜牽連。
聽到趙好德的話語,朱元璋微微對他點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認可。
旋即,目光轉向劉伯溫,臉上浮現出一抹欣慰之色。
“伯溫,此次俸祿折算之事,雖說推行過程中有些倉促,卻也足見你一心為朝廷分憂的赤誠之心。”
“你能想出以寶鈔折算俸祿這一法子,且安排得如此細致,方方麵麵都考慮周全,著實不易,做得好!”
話鋒一轉,朱元璋語重心長道,“但往後行事,還是要更周全些。”
“此次雖有趙愛卿等為你作證,可朝堂上百官議論紛紛,也說明這中間溝通環節確有缺失。”
“政令的推行,不僅要考慮到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與百官的溝通,讓大家明白其中的深意,如此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紛爭。”
劉伯溫心裏真的有些無語,暗自腹誹那些大臣都是蠢貨,沒有陛下的命令,自己怎麽敢私自把官員的俸祿做出改變。
但麵上依舊保持著恭敬的神色,謙遜道。
“陛下過獎,此乃臣分內之事,能為陛下排憂解難,為大明社稷盡綿薄之力,是臣之榮幸。”
“往後臣定當更加謹慎行事,注重與諸位同僚的溝通,不再出現此類疏漏。”
朱元璋臉上帶著幾分笑意,擺了擺手說道,“好了,此事就翻篇了。眾卿繼續奏事。”
話音剛落,朱標朝著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禮,朗聲道,“父皇,兒臣有一事啟奏。”
“兒臣希望牛曉乾能進入東宮,輔助兒臣處理諸事,他定能為日後治理天下增添助力。”
朱元璋幾乎未作遲疑,當即點頭應道:“準了。”
這幹脆利落的迴應,讓朝堂的大臣們都有些發懵。
畢竟,此前對於官員任用,朱元璋向來極為審慎,此番竟如此迅速地同意朱標的舉薦,著實出乎眾人意料。
就在這時,那位彈劾過李奧和劉伯溫的禦史又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臉上帶著慣有的執著與較真。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如此草率!”
“這牛曉乾,臣從未聽聞其名,也不知其來曆背景。”
“驟然將其納入東宮,關乎太子安危、朝堂未來,不可不謹慎!”
此言一出,那認識牛曉乾的幾人,臉色瞬間變得陰沉下來,都一臉不善地看向禦史。
在他們心中,牛曉乾可比朝堂上這些官員的作用重要的多,這禦史如此貿然阻攔,實在是有些不知深淺。
“牛曉乾雖不為眾人熟知,但其才學品德,孤已親身考察。”
朱標直視著禦史,緩緩說道,“他飽讀詩書,博古通今,對經世致用之學頗有見解,絕非紙上談兵之輩。”
“且其心懷蒼生,一心報國,常以天下為己任,如此賢才,實乃我東宮之幸,大明之幸。”
“孤相信,有他相助,定能裨益東宮,為父皇分憂,為大明的千秋萬代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商隊這次實在是碰上大麻煩了,家中老小都指望著這批貨物迴去周轉,您就行行好,放我們今晚離開吧。”
管事下意識地接過荷包,憑借多年收受賄賂的經驗,隻是輕輕一掂量,便大致知曉了其中的分量。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猶豫,眼神中閃過一絲掙紮。
李鈺將管事的神情變化盡收眼底。
“大人,您放心,此事絕不會有第三個人知曉。”
“我們出去後,必定對您感恩戴德,銘記您的大恩大德。”
“下次我們商隊再來,保證給您帶一份最正宗、最稀罕的大明特產,讓您好好嚐嚐鮮。”
李鈺的話語中充滿了誠意與承諾,試圖進一步打動管事。
管事思索了片刻,最終,利益的誘惑還是占了上風。
他輕輕歎了口氣,點了點頭,“罷了罷了,看在你這麽有誠意的份上,我就冒這一次險。”
“今晚三更,我會讓守衛對你們放行,到時候你們悄悄離開,千萬不要鬧出太大動靜。要是被其他人發現,我可就保不住你們了。”
李鈺心忙不迭地道謝,“多謝大人,多謝大人!您的大恩大德,我們沒齒難忘。”
說完,他再次恭敬地向管事行了一禮,才轉身匆匆離開,迴去準備今晚的撤離事宜。
三更時分,港口一片寂靜,月光灑在海麵上,波光粼粼。
李鈺的商隊成員們早已嚴陣以待,他們小心翼翼地解開纜繩,動作輕柔而迅速,生怕發出一點聲響。
船隻緩緩駛離港口,船槳劃破水麵,發出輕微的“嘩嘩”聲,在這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
李鈺站在船頭,海風拂麵,望著那逐漸遠去、在夜色中輪廓愈發模糊的港口,心中滿是慶幸。
畢竟他親身經曆過元末明初的戰亂,深知在這動蕩不安的局勢下,能夠敏銳地把握時機,成功脫身是多麽的不易。
過往戰亂的場景如潮水般在他腦海中湧現,那些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日子讓他更加珍惜此刻逃離困境的機會。
默默祈禱著,希望接下來的航程能夠一帆風順,平安將貨物帶迴大明。
……
此刻,大明朝堂之上,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啟奏陛下,臣彈劾誠意伯在發放俸祿時,可能有所貪汙!”
隻見那個曾彈劾過李奧的禦史,此刻又一次挺直腰杆,臉上帶著大義凜然的神情,義正言辭地大聲說道。
“此次我等領取的俸祿中,竟隻有寶鈔,往日搭配的米、絹、棉布等物資全然不見。”
此話一出,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
其他大臣們紛紛站出列,你一言我一語,高聲附和。
“陛下,這俸祿之事關乎我等官員生計。”
“往日皆是按時足額發放各類物資,如今卻隻剩寶鈔,其中必有蹊蹺,誠意伯實在難辭其咎!”
“陛下,我等武將在外征戰,為大明守土開疆,家中老小全賴俸祿維持生計。”
“如今這俸祿都出了問題,叫我等如何安心禦敵?懇請陛下嚴懲此事,還我等一個公道。”
徐達聽到居然此時有武將也出來發聲,心中微微一震,扭頭一看,原來是剛迴京師的靖海侯吳禎。
他微微一怔,旋即暗自思忖,湯和這手段確實厲害。
想那吳禎此前一直在沿海兢兢業業地打理海防事務,如今竟這麽快就交接完畢,趕迴京師述職。
俸祿全部改為寶鈔發放這事,實際上還是朱元璋親自交代劉伯溫如此做的,隻是忘了此事需要在朝堂上公布。
此刻朱元璋見局麵有些失控,隻好尷尬地摸摸鼻子,不著痕跡地將目光投向劉伯溫。
劉伯溫一看朱元璋這摸鼻子又看向自己的舉動,瞬間心領神會,知曉這是讓自己出麵來堵住大臣們的嘴。
他從容上前一步,朝著朱元璋恭敬地行了個大禮,姿態沉穩,神色坦然。
“陛下,臣發放的俸祿皆是將米、絹、棉布等物資按市麵行情折合成寶鈔後發放的。”
“此前,諸多官員習慣收受實物俸祿,對寶鈔接納度不高。”
“臣便借此契機,從官俸發放入手,一方麵讓諸位官員切實感受到寶鈔的便利。”
“寶鈔攜帶輕便,易於保存,相比實物俸祿,在使用和交易時都更加便捷。”
“另一方麵,也可借此推動寶鈔在民間的流通與使用。”
“官員們在日常開銷中使用寶鈔,上行下效,百姓們也會逐漸接納寶鈔,如此便能促進經濟繁榮,對我大明的發展大有裨益。”
劉伯溫話音剛落,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有人麵露恍然之色,似是理解了這背後的深意。
但也有人依舊滿臉狐疑,對劉伯溫的說辭持保留態度。
禦史冷哼一聲,再次站出來,目光盯著劉伯溫。
“誠意伯,你說得倒是冠冕堂皇。”
“可我在領取俸祿時,發現賬目上有頻繁的塗改痕跡,又該如何解釋?”
“這可不是一句‘市場波動’就能輕易打發的。”
麵對禦史的咄咄逼人,劉伯溫神色坦然,臉上依舊保持著那副從容不迫的神情。
“這位禦史,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市場行情瞬息萬變,物資的價格每日都有波動。”
“為了確保各位同僚的俸祿公平合理,在核算物資折合成寶鈔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根據最新的價格進行調整。”
“每一次的塗改,都是為了貼合當下最真實的市場價值,絕無任何隱瞞或舞弊的意圖。”
“而且,所有的調整都有詳細記錄,參與核算的官員也都一一簽字確認,隨時可供查驗。”
這時,趙好德也站了出來,向朱元璋行禮後道,“陛下,臣可以作證。”
“這兩日,臣與誠意伯及戶部的同僚們日夜操勞,就是為了能把這俸祿折算之事做到盡善盡美。”
“那些東西的價格都是錦衣衛去核算的,確保了信息的準確無誤。”
“我們絕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隻想給諸位同僚一個合理的俸祿發放結果。”
朱元璋清楚趙好德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此次的空印案中,他也隻是被無辜牽連。
聽到趙好德的話語,朱元璋微微對他點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認可。
旋即,目光轉向劉伯溫,臉上浮現出一抹欣慰之色。
“伯溫,此次俸祿折算之事,雖說推行過程中有些倉促,卻也足見你一心為朝廷分憂的赤誠之心。”
“你能想出以寶鈔折算俸祿這一法子,且安排得如此細致,方方麵麵都考慮周全,著實不易,做得好!”
話鋒一轉,朱元璋語重心長道,“但往後行事,還是要更周全些。”
“此次雖有趙愛卿等為你作證,可朝堂上百官議論紛紛,也說明這中間溝通環節確有缺失。”
“政令的推行,不僅要考慮到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與百官的溝通,讓大家明白其中的深意,如此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紛爭。”
劉伯溫心裏真的有些無語,暗自腹誹那些大臣都是蠢貨,沒有陛下的命令,自己怎麽敢私自把官員的俸祿做出改變。
但麵上依舊保持著恭敬的神色,謙遜道。
“陛下過獎,此乃臣分內之事,能為陛下排憂解難,為大明社稷盡綿薄之力,是臣之榮幸。”
“往後臣定當更加謹慎行事,注重與諸位同僚的溝通,不再出現此類疏漏。”
朱元璋臉上帶著幾分笑意,擺了擺手說道,“好了,此事就翻篇了。眾卿繼續奏事。”
話音剛落,朱標朝著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禮,朗聲道,“父皇,兒臣有一事啟奏。”
“兒臣希望牛曉乾能進入東宮,輔助兒臣處理諸事,他定能為日後治理天下增添助力。”
朱元璋幾乎未作遲疑,當即點頭應道:“準了。”
這幹脆利落的迴應,讓朝堂的大臣們都有些發懵。
畢竟,此前對於官員任用,朱元璋向來極為審慎,此番竟如此迅速地同意朱標的舉薦,著實出乎眾人意料。
就在這時,那位彈劾過李奧和劉伯溫的禦史又迫不及待地站了出來,臉上帶著慣有的執著與較真。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如此草率!”
“這牛曉乾,臣從未聽聞其名,也不知其來曆背景。”
“驟然將其納入東宮,關乎太子安危、朝堂未來,不可不謹慎!”
此言一出,那認識牛曉乾的幾人,臉色瞬間變得陰沉下來,都一臉不善地看向禦史。
在他們心中,牛曉乾可比朝堂上這些官員的作用重要的多,這禦史如此貿然阻攔,實在是有些不知深淺。
“牛曉乾雖不為眾人熟知,但其才學品德,孤已親身考察。”
朱標直視著禦史,緩緩說道,“他飽讀詩書,博古通今,對經世致用之學頗有見解,絕非紙上談兵之輩。”
“且其心懷蒼生,一心報國,常以天下為己任,如此賢才,實乃我東宮之幸,大明之幸。”
“孤相信,有他相助,定能裨益東宮,為父皇分憂,為大明的千秋萬代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