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謙遜地笑了笑,“父皇過獎了,若不是李哥和牛哥帶來這些先進之物,兒臣也難以有此作為。”


    接著,朱棡繼續在前頭帶路,穿過一條條擺滿器械和半成品的通道,來到了一處相對安靜的區域,這裏便是天工坊的科研重地。


    剛推開門進屋,就看到投影儀正播放著馬克沁重機槍製作視頻,十個學子和十個工匠正認真看著。


    哪怕朱棡這個晉王走進來,都絲毫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


    朱棡不禁感到有些尷尬,正要出聲提醒,卻被朱元璋抬手攔住。


    朱元璋微微搖頭,示意他不要出聲,讓眾人繼續好好觀看,等視頻結束了再說。


    眾人屏氣斂息,安靜地站在一旁,生怕打擾到屋內專注的眾人。


    視頻終於播放結束,一個年輕學子滿臉通紅,興奮得聲音都有些顫抖,指著個上了年紀的工匠道:“咋樣,是不是我說的對?”


    “這水冷裝置就是關鍵,隻要解決了散熱問題,馬克沁重機槍就能實現長時間連續射擊。”


    老工匠緩緩捋著胡須,“你這娃子,記性就是比我們這群老東西強。”


    這時,屋內的才有人驚覺門口站著的朱元璋一行人,瞬間慌了神,紛紛起身,“撲通”一聲跪地行禮,聲音顫抖:“參見陛下!我等不知陛下親臨,有失遠迎,還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臉上掛著溫和的笑意,抬手示意眾人起身:“都起來吧,看到你們如此用心鑽研,咱高興還來不及,怎會怪罪。”


    “這馬克沁重機槍的研製,如今進展到哪一步了?”


    之前發言的年輕學子壯著膽子上前一步,有些緊張道:“陛下,這段時日,我等日夜研習,對製作原理已深入掌握,目前正在嚐試鍛造關鍵零件。”


    “隻是在材料的篩選和加工工藝上,還存在一些難題,比如槍身鋼材的韌性和硬度難以平衡,製作槍管的內壁光滑度也很難達標。”


    朱元璋微微點頭,“莫要著急,遇到難題是難免的。”


    “所需的材料、人手,有任何難處,盡管向晉王提,他定會全力支持,咱也會做你們最堅實的後盾。”


    朱棡在一旁連忙應道,“兒臣遵旨,定當為大家排憂解難,保障研究順利推進。”


    隨後,沐英帶著朱元璋、李奧等人,朝著朱樉夫妻負責的水泥廠和鋼鐵廠走去。


    路上朱元璋又提及了普及的事,“小李,小牛,你們說這新事物的推廣,到底該如何穩步推進?”


    李奧沉思片刻,有條不紊地說道:“大叔,我覺得可以先從與那些願意和誠意伯合作的商人入手。”


    “這些商人通常頭腦靈活,對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有一定的財力和人脈。”


    “咱們可以先和他們合作,修一條前往北平的水泥路。”


    “一方麵,展示水泥在道路修築上的優勢。”


    “另一方麵,也能讓沿途的百姓看到新事物帶來的切實好處,為後續的推廣奠定基礎。”


    牛曉乾接著補充道,“而且,可以召集當地的百姓參與,給予一定的報酬。”


    “這樣既能解決人力問題,又能讓百姓直接參與到新事物的建設中來,增強他們的認同感。”


    “還可以逐漸普及一些民用物品,像改良後的農具。”


    “這些農具操作簡便,能提高耕種效率,增加糧食產量,百姓們肯定喜聞樂見。”


    “而且,農民是大明的根基,讓他們先受益,也能穩定民心。”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思索,“嗯,這兩件事聽著可行。”


    “不過,修路的工人咱打算先給少量的錢,剩下的用精鹽補充。”


    “如今精鹽產量漸長,如此一來,既能節省些銀錢開支,又能讓百姓多得些實用的物資,你倆覺得如何?”


    李奧想了下大明現狀,“嗯,這主意不錯。”


    “精鹽本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用它當作報酬的一部分,百姓肯定樂意接受。”


    “而且,這樣還能變相推廣精鹽,讓更多人習慣使用,於民生和經濟都有益處。”


    “不過,在實施過程中,得提前跟百姓解釋清楚,確保他們知曉這是等價的報酬,避免產生誤解。”


    朱元璋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說道:“你倆的想法頗具可行性,一會兒咱們再去瞧瞧標兒和宋學士培養的那些學子,進展得怎麽樣了。”


    “畢竟,這些新事物的普及,終究需要大量的人手來推動。”


    說話間,眾人已來到水泥廠,老二朱樉和觀音奴早已在廠門口恭敬等候。


    一見到朱元璋等人的身影,朱樉夫妻二人趕忙快步上前,鄭重地行起大禮。


    朱元璋趕忙笑著伸手扶起他們,“都起來吧,一家人不必如此多禮。”


    觀音奴溫婉地笑著,輕聲說道:“陛下,李哥,牛哥一路勞頓,我已備好茶水,你們可先稍作歇息。”


    朱元璋擺了擺手,興致勃勃地說:“先不忙喝茶,咱們還是先看看這水泥廠的情況。”


    朱樉立刻應了一聲,趕忙在前頭帶路,引領眾人走進水泥廠。


    剛一踏入,便能看到巨大的水泥窯矗立在廠區中央,工人們在各個崗位上忙碌有序,一袋袋水泥被整齊地碼放在一旁。


    朱樉邊走邊介紹:“父皇,目前水泥廠日產水泥可達一百餘噸,我們不斷學習現代的工藝,如今這水泥的質量也越發穩定。”


    “就是設備還是現代淘汰的老古董,怕是咱大明一時也製造不出如同現代一樣的,這事兒恐怕還得麻煩李哥和牛哥你們多費心了。”


    李奧笑著擺擺手,“老二,別這麽客氣。”


    “這事兒包在我們身上,主要是之前你們要設備要得太急,有些東西一時半會兒買不到合適的。”


    “老牛這才直接買了那些被淘汰下來的設備,先解燃眉之急。”


    牛曉乾道“你們放心,我公司的人買著新設備呢,到時候陸陸續續給你們送過來。”


    朱樉連忙拱手道,“如此一來,可真是幫了大忙了!”


    “李哥、牛哥,這份情誼,兄弟我記下了。”


    “等新設備一到,水泥廠的產量和質量肯定能再上一個台階。”


    眾人一邊交談著,一邊繼續在水泥廠內參觀,走到一處原料堆放區時。


    朱元璋停下腳步,問道:“老二,這水泥的原料供應可穩定?”


    朱樉迴道,“父皇,目前原料供應還算穩定,主要是從周邊的石礦場采購石灰石,黏土等輔料也能就近獲取。”


    “隻是,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以後隨著產量不斷提升,日後恐怕會麵臨原料短缺的問題。”


    牛曉乾聽後,豪爽地說道:“這個不難解決,你們仔細瞧瞧礦場上,哪些環節能用現代工具替代,統計好後告訴我一聲,我在現代幫你們買來。”


    朱樉一聽牛曉乾這話,猛地一拍腦袋,“真是燈下黑了,牛哥,你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有了現代工具,開采效率肯定能大幅提高,原料供應的難題說不定就能迎刃而解。”


    “我隨後就安排人去統計,盡快把清單給你。”


    朱元璋微微點頭,“你有了充足的原料,水泥廠的產量提升才有底氣。”


    隨後,眾人繼續在水泥廠參觀,詳細了解了水泥的生產流程和質量檢測環節。


    參觀結束後,眾人馬不停蹄地趕往鋼鐵廠。


    一進入鋼鐵廠,嘈雜的聲音便撲麵而來,熔爐的轟鳴聲、機器的運轉聲和工人們的唿喊聲交織在一起。


    熱浪滾滾,工人們在高溫的環境下熟練地操作著各種設備,將鐵礦石冶煉成鐵水,再澆鑄成型。


    朱樉介紹道:“父皇,目前鋼鐵廠每日能產出不到五十噸優質鋼材。”


    “但隨著新式武器研發和後續各類建廠規劃的逐步開展,對鋼材的需求與日俱增,擴產迫在眉睫。”


    朱元璋神色凝重,目光在鋼鐵廠內巡視一圈後說道:“必須盡快解決擴產問題,你們在技術和設備上有什麽想法?”


    朱樉微微皺著眉頭,麵露難色,“父皇,這情況和水泥廠差不多。”


    “技術和設備方麵,都還依賴現代的支持,咱們大明自身一時難以突破,滿足不了擴產的需求。”


    朱元璋微微頷首,“既然如此,你可得跟小李,小牛都提前說好需要哪些,莫要出岔子。”


    朱樉連忙應道:“兒臣遵旨,必定竭盡全力。”


    “隻是還有個事,現在的這些工人都是大哥和宋學士那裏培養出來的。”


    “兒臣想再找一批幹活的工人,讓老工人以舊帶新,這樣既能加快生產進度,也能讓新工人盡快熟悉流程。”


    “但新工人招募這塊兒,兒臣還有些拿不準。”


    朱元璋聞言,眉頭緊鎖“咱現在還沒有廢除一些舊製度,目前確實存在招募手工匠困難的問題。”


    “匠戶製度雖有其過往的用處,可如今看來,倒成了阻礙。”


    “他們被束縛在戶籍上,難以自由流動,招募起來多有不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元璋到現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飯不頂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飯不頂飽並收藏朱元璋到現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