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天氣慢慢變暖了,她的日子也少了安逸。
清早踏著晨露背著沙袋奔跑在山路上,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唱著歌給她鼓勁,還有春嬸的催促聲一聲聲傳來:加快!再加快!馬上就到了。
清風拂過鼻尖,我唿哧再喘應道:“好!”
日子開始快進,先是空了幾十年的後家大本營後家溝裏被收拾出來住進去了一群年輕男人,這些年輕人每天辰時到午都和士兵一樣出操操練。
下午就跑到後姑娘的下院蓋房子,然後越蓋越多,本來後家的房子是村裏最先動工的,可是村民們的窯洞都住進去了,後家的房子還在蓋。
春種開始的時候,那群年輕人又分成兩波人,一波春種一波蓋房。
對,後姑娘的兄長們從村裏手裏買了十多畝地,種上了一種村人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作物,後姑娘的兄長們都說河東府已種了一年,產量比穀子和粟子高。
和後姑娘走的近的大妮爹,大妮二爺家都跟著種了這種叫玉米的作物。
大妮爹開春後被分了出來,分了一畝好地,三畝山地,能做主了,大妮爹就跟著後姑娘做。
“雲姐姐,我娘讓我問問您,山地也可以種玉米嗎?”
碧雲看著站在她麵前,一臉小大人樣的大妮和石頭,讓夏柳拿了一些已經切快發芽紅薯出來,“山地種這個吧,這個耐旱,產量也高,可以當糧食,聽說吃過了‘燒心’。”
“燒心?沒事,能吃飽,燒心算啥。”大妮小大人的拍拍胸道。
“去,問你爹去,這事不能你決定。”
碧雲把兩小孩趕迴家問大人,大妮這段時間跟著她鍛煉,跟著夏柳學醫,主意是越來越正,現在更說敢做她爹的主了。
這在男權根深蒂固的大楚,無疑是一項不小的進步,象征著思想的覺醒與變革。然而,碧雲在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深深的擔憂。她深知,在這樣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裏,讓一個小娘子覺醒男女平等的思想,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這樣的覺醒,或許會讓大妮未來的道路遭遇更多的阻礙與偏見,使她的路走得更加艱難。
“雲姐姐,我帶著我爹我娘來了。”過了沒多大一會兒,碧雲就聽到‘蹬蹬蹬蹬’,然後又是歡快的聲音。
夏柳看了一眼姑娘,姑娘那表情讓她想起一個不雅的詞“便秘”,打開屋門讓進二人,“趙大哥趙大嫂請請。”
碧雲年後已經搬到整修好的正房,春嬸跟著搬到她的隔壁,還給幾個哥哥留了三間客房。平平搬到春嬸原來住的廂房,孩子們被安置在後家溝。語兒和她娘也在大妮家隔壁修了窯洞。
整個村子後移,原來的窯洞坍塌已不再安全,在原址上重新掏窯洞不如重新選址,村老們做了決定就讓各家報自己選定的地址。
大妮爹還在眾人猶豫的時候選了離碧雲最近的溝邊上選好的地址。
不算後家溝,本來在村子最裏的碧雲府上就成了把邊,不管誰進村先要路過碧雲府上,如果有強敵進村,碧雲府上的人和後家溝駐守的十兵就會給強敵來一個左右夾擊。
吳大夫亦在碧雲府旁搭建了幾間診所,掛上牌匾,正式開啟了他的行醫生涯。往昔,村民們雖知曉夏柳身為大夫,且醫術尚算精湛,但往往隻有婦孺患病時,才會前去求診。
自吳大夫坐堂以來,鄰近村落的男女老少,無論大病小傷,皆紛紛湧向他的診所,一時間,碧雲院子周遭成了村中最為喧囂之地。
然而,這隻是夏柳心中美好的願景罷了。實則,吳大夫是否坐診,並無太大分別,前來問診者寥寥無幾。村民們生病時,更習慣於前往山溝,尋找那位神秘的老仙,祈求其賜予燒過後的香灰作為靈藥。
往往,隻有在香灰無法緩解病痛,萬般無奈之下,才會蹣跚著腳步,帶著一絲遲疑與希望,來到吳大夫的診所前。診費即便是再如何低廉,藥費即便是再如何實惠,在如今這些飽受疾苦折磨的村民眼中,那也已然是最後的無奈之選。
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短缺成了村民們心頭的一塊巨石,生活因此變得尤為艱難。家家戶戶都緊衣縮食,能勉強吃個半飽的,在那時都已算是錢財相對寬裕之家,畢竟他們還能有些許餘糧來勉強應對這段青黃不接的艱難時期。
而大妮家,情況則更為糟糕。他們剛分家不久,家中不僅有後娘,還有個偏心的後爹,分家時幾乎是淨身出戶。大妮爹帶著一家老小,隻從老宅分到了一畝好田和三畝貧瘠的山地,這些田地所產的糧食,遠遠不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
每當夜深人靜,大妮爹總會感慨萬千,無數次地覺得他娘當初給他定下的媳婦真是個難得的賢內助。如果不是媳婦帶來的那份陪嫁銀子,他恐怕連到親舅家借糧食的勇氣都沒有。正是有了這份銀子作為底氣,他才得以厚著臉皮去求親舅接濟,這才勉強讓這個家支撐到了今天。否則,他們一家真的有可能熬不過這個寒冷的春天。
大妮的爹娘以細致入微的態度,詳盡地探詢了玉米與紅薯的種植訣竅、管理精髓及預估的產量。
對此,碧雲自是知無不言,將她所了解的關於這兩種作物的信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盡管她所知也有限,不過是將前世看到的聽到的點點滴滴,一一道來。
夫妻二人心中亦明了,他們的問題或許過於瑣碎,一個出身貴族的小娘子,又怎會精通農耕之事?然而,當聽聞那誘人的產量時,他們毅然決然地做出了決定:三畝山地全數栽種紅薯,而那一畝肥沃的土地,則留給玉米。
這一抉擇,不僅是對玉米與紅薯高產潛力的肯定,更是對碧雲建議的深深信賴。碧雲聞聽夫妻倆如此坦誠且無條件的信任,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那是被認同的喜悅與溫暖。但同時,一抹淡淡無奈也悄然爬上心頭,
在大楚這片土地上,農田乃是農戶的立身之本,這夫妻二人如此倉促地決定種植作物,真的合適嗎?
倘若有個萬一,出現了什麽差池,又該如何是好?
清早踏著晨露背著沙袋奔跑在山路上,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唱著歌給她鼓勁,還有春嬸的催促聲一聲聲傳來:加快!再加快!馬上就到了。
清風拂過鼻尖,我唿哧再喘應道:“好!”
日子開始快進,先是空了幾十年的後家大本營後家溝裏被收拾出來住進去了一群年輕男人,這些年輕人每天辰時到午都和士兵一樣出操操練。
下午就跑到後姑娘的下院蓋房子,然後越蓋越多,本來後家的房子是村裏最先動工的,可是村民們的窯洞都住進去了,後家的房子還在蓋。
春種開始的時候,那群年輕人又分成兩波人,一波春種一波蓋房。
對,後姑娘的兄長們從村裏手裏買了十多畝地,種上了一種村人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作物,後姑娘的兄長們都說河東府已種了一年,產量比穀子和粟子高。
和後姑娘走的近的大妮爹,大妮二爺家都跟著種了這種叫玉米的作物。
大妮爹開春後被分了出來,分了一畝好地,三畝山地,能做主了,大妮爹就跟著後姑娘做。
“雲姐姐,我娘讓我問問您,山地也可以種玉米嗎?”
碧雲看著站在她麵前,一臉小大人樣的大妮和石頭,讓夏柳拿了一些已經切快發芽紅薯出來,“山地種這個吧,這個耐旱,產量也高,可以當糧食,聽說吃過了‘燒心’。”
“燒心?沒事,能吃飽,燒心算啥。”大妮小大人的拍拍胸道。
“去,問你爹去,這事不能你決定。”
碧雲把兩小孩趕迴家問大人,大妮這段時間跟著她鍛煉,跟著夏柳學醫,主意是越來越正,現在更說敢做她爹的主了。
這在男權根深蒂固的大楚,無疑是一項不小的進步,象征著思想的覺醒與變革。然而,碧雲在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深深的擔憂。她深知,在這樣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裏,讓一個小娘子覺醒男女平等的思想,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這樣的覺醒,或許會讓大妮未來的道路遭遇更多的阻礙與偏見,使她的路走得更加艱難。
“雲姐姐,我帶著我爹我娘來了。”過了沒多大一會兒,碧雲就聽到‘蹬蹬蹬蹬’,然後又是歡快的聲音。
夏柳看了一眼姑娘,姑娘那表情讓她想起一個不雅的詞“便秘”,打開屋門讓進二人,“趙大哥趙大嫂請請。”
碧雲年後已經搬到整修好的正房,春嬸跟著搬到她的隔壁,還給幾個哥哥留了三間客房。平平搬到春嬸原來住的廂房,孩子們被安置在後家溝。語兒和她娘也在大妮家隔壁修了窯洞。
整個村子後移,原來的窯洞坍塌已不再安全,在原址上重新掏窯洞不如重新選址,村老們做了決定就讓各家報自己選定的地址。
大妮爹還在眾人猶豫的時候選了離碧雲最近的溝邊上選好的地址。
不算後家溝,本來在村子最裏的碧雲府上就成了把邊,不管誰進村先要路過碧雲府上,如果有強敵進村,碧雲府上的人和後家溝駐守的十兵就會給強敵來一個左右夾擊。
吳大夫亦在碧雲府旁搭建了幾間診所,掛上牌匾,正式開啟了他的行醫生涯。往昔,村民們雖知曉夏柳身為大夫,且醫術尚算精湛,但往往隻有婦孺患病時,才會前去求診。
自吳大夫坐堂以來,鄰近村落的男女老少,無論大病小傷,皆紛紛湧向他的診所,一時間,碧雲院子周遭成了村中最為喧囂之地。
然而,這隻是夏柳心中美好的願景罷了。實則,吳大夫是否坐診,並無太大分別,前來問診者寥寥無幾。村民們生病時,更習慣於前往山溝,尋找那位神秘的老仙,祈求其賜予燒過後的香灰作為靈藥。
往往,隻有在香灰無法緩解病痛,萬般無奈之下,才會蹣跚著腳步,帶著一絲遲疑與希望,來到吳大夫的診所前。診費即便是再如何低廉,藥費即便是再如何實惠,在如今這些飽受疾苦折磨的村民眼中,那也已然是最後的無奈之選。
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短缺成了村民們心頭的一塊巨石,生活因此變得尤為艱難。家家戶戶都緊衣縮食,能勉強吃個半飽的,在那時都已算是錢財相對寬裕之家,畢竟他們還能有些許餘糧來勉強應對這段青黃不接的艱難時期。
而大妮家,情況則更為糟糕。他們剛分家不久,家中不僅有後娘,還有個偏心的後爹,分家時幾乎是淨身出戶。大妮爹帶著一家老小,隻從老宅分到了一畝好田和三畝貧瘠的山地,這些田地所產的糧食,遠遠不能滿足一家人的溫飽。
每當夜深人靜,大妮爹總會感慨萬千,無數次地覺得他娘當初給他定下的媳婦真是個難得的賢內助。如果不是媳婦帶來的那份陪嫁銀子,他恐怕連到親舅家借糧食的勇氣都沒有。正是有了這份銀子作為底氣,他才得以厚著臉皮去求親舅接濟,這才勉強讓這個家支撐到了今天。否則,他們一家真的有可能熬不過這個寒冷的春天。
大妮的爹娘以細致入微的態度,詳盡地探詢了玉米與紅薯的種植訣竅、管理精髓及預估的產量。
對此,碧雲自是知無不言,將她所了解的關於這兩種作物的信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盡管她所知也有限,不過是將前世看到的聽到的點點滴滴,一一道來。
夫妻二人心中亦明了,他們的問題或許過於瑣碎,一個出身貴族的小娘子,又怎會精通農耕之事?然而,當聽聞那誘人的產量時,他們毅然決然地做出了決定:三畝山地全數栽種紅薯,而那一畝肥沃的土地,則留給玉米。
這一抉擇,不僅是對玉米與紅薯高產潛力的肯定,更是對碧雲建議的深深信賴。碧雲聞聽夫妻倆如此坦誠且無條件的信任,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那是被認同的喜悅與溫暖。但同時,一抹淡淡無奈也悄然爬上心頭,
在大楚這片土地上,農田乃是農戶的立身之本,這夫妻二人如此倉促地決定種植作物,真的合適嗎?
倘若有個萬一,出現了什麽差池,又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