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玉版
幽默風趣解讀黃帝內經 作者:愛吃紅薯團子的鬼月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靈樞·玉版》:中醫裏的生命“秘籍”趣談
在中醫經典的寶庫《靈樞》裏頭,有一篇叫《玉版》,聽這名字就感覺神秘兮兮的,好像藏著啥絕世秘籍。沒錯,這篇就像是中醫給咱們身體開的“生命指南”,今天咱就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這本古老的“秘籍”翻譯成大白話,看看裏麵到底講了啥好玩的事兒。
病之輕重:生命的“危機等級”
“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像個好奇寶寶,跑去問岐伯:“岐伯啊,我瞅著這小針,就覺得它普普通通一小物件兒,你咋說它上能合天,下能合地,中間還能合人呢?我感覺你把這針說得也太神乎了,是不是誇張啦?快給我講講為啥。”
岐伯笑著說:“黃帝呀,這世上啥能比天還大?要說比針大的,也就那五種兵器了。可這兵器是用來幹啥的?是讓人死翹翹的家夥,不是讓人活命的玩意兒。咱人可是天地間最重要的寶貝,能不跟天地參合起來看嘛?治理百姓,靠的就是針(這裏指針刺療法,代表醫術)。你再比比,針和兵器,到底誰小誰大?兵器是要命的,針可是救命的,這針雖小,作用可大著呢!”
這就好比把針和兵器比作兩個“選手”,兵器看起來厲害,卻是“死亡代表隊”的,而針雖然個頭小,卻是“生命保衛隊”的主力,一下子就看出針在生命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啦。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又問:“岐伯啊,人一生病,有的是因為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飲食也沒個節製,搞得陰氣不足,陽氣又太多,營氣都不流通了,就長出癰疽。陰陽不通,兩個熱湊一塊,就化成膿了。就這情況,小針能解決問題不?”
岐伯迴答:“黃帝啊,就算是聖人,碰到已經惡化的情況,也不好辦呐,因為這邪氣在身體裏紮根太久了。你想啊,就像兩支軍隊打仗,軍旗都能互相看見,刀槍都在戰場上擺開了,這可不是一天兩天謀劃出來的。能讓老百姓聽話,令行禁止,士兵打仗不怕死,這也不是一天的教育,一會兒半會兒就能做到的。人身上長了癰疽,膿血都聚起來了,這離健康正道可就遠啦。這癰疽和膿血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從地裏冒出來的,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小毛病發展成的。所以聖人在病還沒影的時候就開始調理,那些笨家夥等病都成氣候了才發現。”
這癰疽就像身體裏的“叛亂分子”,一開始是小打小鬧,慢慢發展成大部隊,等鬧得厲害,膿血都出來了,就不好收拾了。咱們得像聖人一樣,在叛亂還沒開始,就把苗頭掐掉,別等它成了氣候。
癰疽之治:身體“叛亂”的平定策略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黃帝著急地問:“要是癰疽已經長出來了,之前沒發現,膿也已經形成了,才察覺到,這可咋整啊?”
岐伯無奈地說:“膿都成了,那這情況就危險啦,十個人裏頭可能九個得死,就一個能活。所以聖人就早早琢磨出好藥方,寫在竹簡絲帛上,讓有本事的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永遠都不斷,就是為了不讓人碰到這種糟糕的情況。”
這就好比身體裏的“叛亂”已經發展到“戰火紛飛”,膿血都冒出來了,局勢很危急。聖人就像提前準備了“平叛寶典”,傳給後人,希望大家別走到這一步。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又問:“那已經有膿血了,發現了,能不能用小針來治呢?”
岐伯說:“用小針治小毛病還行,對付已經有膿血的大問題,就像拿個小樹枝去攔洪水,作用不大。要是用猛藥治大病,又可能傷著身體。所以啊,碰到已經有膿血的情況,就得用砭石或者鈹針這種厲害的家夥來處理。”
您瞧瞧,這就像治病得根據病情大小來選工具,小針是“輕騎兵”,適合小打小鬧,碰到膿血這種“大麻煩”,就得請出砭石和鈹針這些“重型武器”。
逆順之法:治療的“正確打開方式”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擔心地問:“用猛藥治大病,難道就不能讓人全好嗎?”
岐伯說:“這就得看是逆是順啦。”黃帝趕緊追問:“快給我講講啥是逆啥是順。”
岐伯說:“要是受傷的人,白眼珠發青,黑眼珠變小,這是第一種逆的情況;吃了藥就嘔吐,這是第二種逆;肚子疼得厲害,還特別口渴,這是第三種逆;肩膀脖子活動不方便,這是第四種逆;聲音嘶啞,臉色也不好,這是第五種逆。要是沒有這五種情況,那就是順,治療就容易成功。”
這就像治病有個“通關秘籍”,得看病人有沒有這五種“逆”的情況,要是有,就像遊戲碰到了大boss,不好對付;要是沒有,那就像走在平坦大道上,治療就能順利些。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還不滿足,又問:“其他病也有逆順之分吧,快給我講講。”
岐伯說:“肚子脹,身體發熱,脈象還大,這是第一種逆;肚子咕嚕咕嚕叫,還脹,四肢冰涼,還拉肚子,脈象卻大,這是第二種逆;流鼻血止不住,脈象大,這是第三種逆;咳嗽還尿血,身體消瘦,脈象卻又小又有力,這是第四種逆;咳嗽,身體消瘦,還發熱,脈象又小又快,這是第五種逆。有這些情況的,不出十五天就可能死。還有啊,肚子脹得老大,四肢冰涼,身體消瘦,拉肚子厲害,這是一種逆;肚子脹還便血,脈象大,還時不時停一下,這是第二種逆;咳嗽、尿血,肌肉都沒了,脈搏還在跳,這是第三種逆;吐血,胸口滿,還牽連到後背,脈象小還快,這是第四種逆;咳嗽、嘔吐、腹脹,還消化不良拉肚子,脈象都沒了,這是第五種逆。有這些情況的,不到一個時辰就可能死。醫生要是不注意這些,瞎治療,那就是逆著治,沒好結果。”
您瞧瞧,這岐伯就像個“病情偵探”,把各種病的逆順情況說得明明白白。這逆的情況就像身體發出的“紅色警報”,得趕緊重視,不然小命可就危險啦。醫生要是不按這規則來,就像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越跑越偏。
針刺之要:小針裏的“大乾坤”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髒,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餘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對針刺療法很感興趣,說:“岐伯啊,你把這針說得神乎其神,能配天地,上能數天文,下能測地理,裏麵能分辨五髒,外麵能排列六腑,人體經脈的二十八個會合點,都有規律。但有人說這針能把活人紮死,卻不能把死人救活,你能反過來嗎?”
岐伯老老實實迴答:“這針確實能把活人紮死,不能把死人救活。”黃帝又說:“我聽著覺得這可太不仁義了,不過我還是想知道為啥,我保證不這麽幹。”
岐伯說:“這是明擺著的道理呀,就像刀劍能殺人,喝酒能讓人醉,就算不看診,也能明白這個理兒。”
這針刺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治病救人,用不好就可能出事兒。就像開車,技術好能帶你到處兜風,技術不好就可能出車禍。所以這針刺裏頭的門道可多啦,得小心謹慎。
從《靈樞·玉版》裏咱們能看出來,中醫就像一個神秘又有趣的世界。這裏麵講的病之輕重、癰疽治療、逆順之法、針刺之要,就像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告訴咱們身體的秘密和治病的智慧。咱們得像個尋寶者,把這些智慧都挖出來,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別讓身體裏的“叛亂”發生,就算發生了,也知道怎麽用正確的方法“平叛”,讓身體一直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
在中醫經典的寶庫《靈樞》裏頭,有一篇叫《玉版》,聽這名字就感覺神秘兮兮的,好像藏著啥絕世秘籍。沒錯,這篇就像是中醫給咱們身體開的“生命指南”,今天咱就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這本古老的“秘籍”翻譯成大白話,看看裏麵到底講了啥好玩的事兒。
病之輕重:生命的“危機等級”
“黃帝曰:‘餘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餘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像個好奇寶寶,跑去問岐伯:“岐伯啊,我瞅著這小針,就覺得它普普通通一小物件兒,你咋說它上能合天,下能合地,中間還能合人呢?我感覺你把這針說得也太神乎了,是不是誇張啦?快給我講講為啥。”
岐伯笑著說:“黃帝呀,這世上啥能比天還大?要說比針大的,也就那五種兵器了。可這兵器是用來幹啥的?是讓人死翹翹的家夥,不是讓人活命的玩意兒。咱人可是天地間最重要的寶貝,能不跟天地參合起來看嘛?治理百姓,靠的就是針(這裏指針刺療法,代表醫術)。你再比比,針和兵器,到底誰小誰大?兵器是要命的,針可是救命的,這針雖小,作用可大著呢!”
這就好比把針和兵器比作兩個“選手”,兵器看起來厲害,卻是“死亡代表隊”的,而針雖然個頭小,卻是“生命保衛隊”的主力,一下子就看出針在生命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啦。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又問:“岐伯啊,人一生病,有的是因為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飲食也沒個節製,搞得陰氣不足,陽氣又太多,營氣都不流通了,就長出癰疽。陰陽不通,兩個熱湊一塊,就化成膿了。就這情況,小針能解決問題不?”
岐伯迴答:“黃帝啊,就算是聖人,碰到已經惡化的情況,也不好辦呐,因為這邪氣在身體裏紮根太久了。你想啊,就像兩支軍隊打仗,軍旗都能互相看見,刀槍都在戰場上擺開了,這可不是一天兩天謀劃出來的。能讓老百姓聽話,令行禁止,士兵打仗不怕死,這也不是一天的教育,一會兒半會兒就能做到的。人身上長了癰疽,膿血都聚起來了,這離健康正道可就遠啦。這癰疽和膿血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從地裏冒出來的,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小毛病發展成的。所以聖人在病還沒影的時候就開始調理,那些笨家夥等病都成氣候了才發現。”
這癰疽就像身體裏的“叛亂分子”,一開始是小打小鬧,慢慢發展成大部隊,等鬧得厲害,膿血都出來了,就不好收拾了。咱們得像聖人一樣,在叛亂還沒開始,就把苗頭掐掉,別等它成了氣候。
癰疽之治:身體“叛亂”的平定策略
“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黃帝著急地問:“要是癰疽已經長出來了,之前沒發現,膿也已經形成了,才察覺到,這可咋整啊?”
岐伯無奈地說:“膿都成了,那這情況就危險啦,十個人裏頭可能九個得死,就一個能活。所以聖人就早早琢磨出好藥方,寫在竹簡絲帛上,讓有本事的人一代一代傳下去,永遠都不斷,就是為了不讓人碰到這種糟糕的情況。”
這就好比身體裏的“叛亂”已經發展到“戰火紛飛”,膿血都冒出來了,局勢很危急。聖人就像提前準備了“平叛寶典”,傳給後人,希望大家別走到這一步。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又問:“那已經有膿血了,發現了,能不能用小針來治呢?”
岐伯說:“用小針治小毛病還行,對付已經有膿血的大問題,就像拿個小樹枝去攔洪水,作用不大。要是用猛藥治大病,又可能傷著身體。所以啊,碰到已經有膿血的情況,就得用砭石或者鈹針這種厲害的家夥來處理。”
您瞧瞧,這就像治病得根據病情大小來選工具,小針是“輕騎兵”,適合小打小鬧,碰到膿血這種“大麻煩”,就得請出砭石和鈹針這些“重型武器”。
逆順之法:治療的“正確打開方式”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黃帝曰:‘願聞逆順。’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擔心地問:“用猛藥治大病,難道就不能讓人全好嗎?”
岐伯說:“這就得看是逆是順啦。”黃帝趕緊追問:“快給我講講啥是逆啥是順。”
岐伯說:“要是受傷的人,白眼珠發青,黑眼珠變小,這是第一種逆的情況;吃了藥就嘔吐,這是第二種逆;肚子疼得厲害,還特別口渴,這是第三種逆;肩膀脖子活動不方便,這是第四種逆;聲音嘶啞,臉色也不好,這是第五種逆。要是沒有這五種情況,那就是順,治療就容易成功。”
這就像治病有個“通關秘籍”,得看病人有沒有這五種“逆”的情況,要是有,就像遊戲碰到了大boss,不好對付;要是沒有,那就像走在平坦大道上,治療就能順利些。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還不滿足,又問:“其他病也有逆順之分吧,快給我講講。”
岐伯說:“肚子脹,身體發熱,脈象還大,這是第一種逆;肚子咕嚕咕嚕叫,還脹,四肢冰涼,還拉肚子,脈象卻大,這是第二種逆;流鼻血止不住,脈象大,這是第三種逆;咳嗽還尿血,身體消瘦,脈象卻又小又有力,這是第四種逆;咳嗽,身體消瘦,還發熱,脈象又小又快,這是第五種逆。有這些情況的,不出十五天就可能死。還有啊,肚子脹得老大,四肢冰涼,身體消瘦,拉肚子厲害,這是一種逆;肚子脹還便血,脈象大,還時不時停一下,這是第二種逆;咳嗽、尿血,肌肉都沒了,脈搏還在跳,這是第三種逆;吐血,胸口滿,還牽連到後背,脈象小還快,這是第四種逆;咳嗽、嘔吐、腹脹,還消化不良拉肚子,脈象都沒了,這是第五種逆。有這些情況的,不到一個時辰就可能死。醫生要是不注意這些,瞎治療,那就是逆著治,沒好結果。”
您瞧瞧,這岐伯就像個“病情偵探”,把各種病的逆順情況說得明明白白。這逆的情況就像身體發出的“紅色警報”,得趕緊重視,不然小命可就危險啦。醫生要是不按這規則來,就像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越跑越偏。
針刺之要:小針裏的“大乾坤”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髒,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曰:‘餘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對針刺療法很感興趣,說:“岐伯啊,你把這針說得神乎其神,能配天地,上能數天文,下能測地理,裏麵能分辨五髒,外麵能排列六腑,人體經脈的二十八個會合點,都有規律。但有人說這針能把活人紮死,卻不能把死人救活,你能反過來嗎?”
岐伯老老實實迴答:“這針確實能把活人紮死,不能把死人救活。”黃帝又說:“我聽著覺得這可太不仁義了,不過我還是想知道為啥,我保證不這麽幹。”
岐伯說:“這是明擺著的道理呀,就像刀劍能殺人,喝酒能讓人醉,就算不看診,也能明白這個理兒。”
這針刺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治病救人,用不好就可能出事兒。就像開車,技術好能帶你到處兜風,技術不好就可能出車禍。所以這針刺裏頭的門道可多啦,得小心謹慎。
從《靈樞·玉版》裏咱們能看出來,中醫就像一個神秘又有趣的世界。這裏麵講的病之輕重、癰疽治療、逆順之法、針刺之要,就像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告訴咱們身體的秘密和治病的智慧。咱們得像個尋寶者,把這些智慧都挖出來,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別讓身體裏的“叛亂”發生,就算發生了,也知道怎麽用正確的方法“平叛”,讓身體一直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