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這個活兒是由坐鎮京畿的師叔裕德長老來幹。
但因數日前,師弟周敬銘在南境川蜀道遇襲,裕德真人南下探查,宗門隻能抓壯丁,臨時把方曉從西北邊陲抓到了朝堂上。
大周天子自然以禮相待,就在自己的禦座旁設了把金椅與方曉並坐,地位遠超國師。
怎麽坐倒無所謂,方曉隻是煩。
按說有仙人坐鎮,朝堂上的大臣應人人自省,舉止言談小心謹慎,議事更應高效有序才是。
其實不然,從朝會一開始,大臣之間便因意見嚴重分歧,在言辭上相當火爆,吵吵嚷嚷,甚至發展到吹胡子瞪眼,擼袖子幹架的程度。
很是無聊、無趣。
但方曉隻能秉承宗門的行事準則,不幹涉、不妄議,隻有一種情況例外,嚴防投降派冒頭。
此條,萃華宗與當今天子早有約定,委派弟子和巡界弟子手握生殺大權,凡是以議和、和親等言辭為名的綏靖主張,一經被坐實,就可當場拿下,甚至宰殺。
如何認定或坐實,全憑仙師的判斷,就連皇上也插不上話。
針對羅刹國兵鋒,朝中大臣的意見分為三派。
以左相羅成天為首的大臣最為鋒芒畢露,被稱為激進派。
力主調集全國最有戰力的邊軍,將來犯的羅刹之敵全殲在北勝關外,這派人數雖眾,但居高位者寡,握有實權者更少。
第二派,以右相範文宏為首,主張在確保邊關不失的前提下,派出大臣議和,同時暗中聯合東邊的大魏國,以東府軍配合魏軍偷襲羅刹國南大營,最終切斷對手的補給線,再以大反攻滅之。
此派的人數少,但各個位高權重。
兵部尚書王克州及少數大臣自成一派,反對以議和為名與大魏國合作,反對調集其他方向的邊軍,聲稱欲解北勝關之危,需調北府軍和西府軍。
所謂府軍,是駐紮在周都永安城外圍四府城的軍隊。
四府城是專門為了拱衛永安城所修建的四座城圍,屬於京畿外圍重鎮,是先皇的先皇幹的事兒,他以怕死出名。
這位怕死的先皇,恨不得在四府城外圍再建一道城牆把整個京畿地區都圍起來,後經大臣苦諫,仙人發話,才不得不作罷。
四府城分布在永安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其中北府城距離國都永安最遠,約有百裏之遙,駐紮著十五萬京畿禁衛軍。
南府城距離永安城最近,不足五十裏,駐紮的禁衛軍數量也最少,約有八萬人。
三派意見中雖出現了議和的字眼,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設計打敗羅刹人,所以右相範文宏還是有些底氣的。
當然,他最先提出來時還頗為戰戰兢兢,可看著高高在上的仙師正自閉目養神,似乎根本就沒在認真聽,膽氣自然就大了起來。
無非是以怎麽打為名,撈到最大好處為實的陽謀。
惡心的陽謀,往往比陰謀更可怕。
因為府軍兵權皆在皇族手中,三派爭來爭去,重點是府軍兵權,但最終就是立太子和未來皇位之爭,區別在於有的隱晦,有的露骨。
方曉修行數百年,活過了大周的前朝和眼下的大周,看慣了世間浮華與肮髒,對眼前看似紛亂的俗事一眼便透,除了冷笑,並不關心。
隻是偶爾為正在北方與修羅一門對峙的師侄師弟擔憂,方曉更多的時間在打坐,但不知為什麽總是心緒不寧。
單單打坐也隻是為了穩定心神,無法夯實和提升修為,缺失靈氣,宗門提供的丹藥隻夠維係日常行動,沒有絲毫多餘。
巡界一年多來,方曉每每自觀,氣息不調,神府有虧,甚至都沒敢釋放過法力分身,已是合體期巔峰的他從未有過如糟糕的感覺。
如此下去,怕是有跌境的風險。
當然,方曉不是唯一麵臨這種問題的修士,甚至可以說整個修行界的幸存者,除閉死關的,幾乎都麵臨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閉死關者隻是因為絕望,而不是為了參悟妙法和大境界的突破。
至於飛升,那就更是個笑話。
整個大陸,隻有極少有的幾處險地尚有稀薄靈氣,附近一定有靈脈存在,但沒有幾個修行者敢冒險,因為曾經進入險地的家夥,除了一個瘋子外,再無其他生還者。
這個瘋子,便是萃華宗千百年來最具才華的修士,天一真人莫小來,也即是掌門人的小師弟,方曉的小師叔。
如今,瘋了的天一真人被九條粗大的玄鐵鎖鏈鎖在了萃華宗的影峰內,十分悲涼。
聯想到這些,方曉的情緒便很糟糕,加之朝堂上亂糟糟的更讓他煩躁,忽然間心念一動,方曉便已從座位上消失。
“左相此言差矣,老夫反複陳述過,邊軍不可輕易調動,大周四鄰,北、南、西三麵皆不安分,唯有東邊的大魏國與我大周百年修好,為何不肯與之合作?況且羅刹乃周魏兩國共同的惡鄰……”
“範相,你好像問錯了人,老夫從未說過不與大魏合作,你應該問王大人才是。”
“他娘的,吵糊塗了……咦?”右相範文宏不經意的一抬頭,麵露駭色,仙師不見了。
天子在打盹,自然不知道仙師何時走的。
滿朝文武,有的畏懼仙師,不敢時常抬頭觀瞧,有的吵得口沫橫飛,正自忘我之中,哪裏曉得仙師在不在?
皇上醒了,扭頭一看身邊的椅子空了,立刻驚的站了起來,看著下麵一個個呆若木雞的臣子,大吼道,“仙師呢?!”
仙師正在天上飛,一道白光劃破漆黑的夜空,向正北方急掠。
倘若有人正在抬頭仰望星空,一定能看到這道耀眼的光芒,別處不知如何,京畿地區有很多人看到了。
方曉壓根就沒打算隱藏身形,搞出如此大的動靜是因為急,更重要的是為了震懾對手,一名萃華宗弟子的神魂滅了。
方曉是宗門九位巡界弟子中實力境界最高的,包括裕德真人也不過與方曉同境界,可實際戰力還要遜方曉一線。
因此,九人都在方曉的神識裏留了一縷神魂印記,目的就是在關鍵時刻起到緊急馳援的作用。
神魂受創,印記會迅速暗淡,方曉亦能在第一時間獲悉並及時趕赴援救。
這位弟子的神魂居然在一瞬間就滅掉了,說明遭遇到了極為強橫的對手,方曉如何不急?
遙遠的西北荒漠,鄭九卻沒法急,非但沒法急,心在往下沉。
在狂風肆虐的亂石灘邊緣,他遇見了一個人。
一個渾身裹在麻布裏的人形怪物,瘦的如同幹屍,軀幹骨架卻異常之大,此人安安靜靜的坐在前方,渾身散發著陰冷酸腐的味道。
盡管黃沙漫天,卻根本無法遮蓋住這股味道。
鄭九知道對方是魔修,甚至就是那位叫敏華的家夥。
敏華自然是為了尋找鄭九而來。
但因數日前,師弟周敬銘在南境川蜀道遇襲,裕德真人南下探查,宗門隻能抓壯丁,臨時把方曉從西北邊陲抓到了朝堂上。
大周天子自然以禮相待,就在自己的禦座旁設了把金椅與方曉並坐,地位遠超國師。
怎麽坐倒無所謂,方曉隻是煩。
按說有仙人坐鎮,朝堂上的大臣應人人自省,舉止言談小心謹慎,議事更應高效有序才是。
其實不然,從朝會一開始,大臣之間便因意見嚴重分歧,在言辭上相當火爆,吵吵嚷嚷,甚至發展到吹胡子瞪眼,擼袖子幹架的程度。
很是無聊、無趣。
但方曉隻能秉承宗門的行事準則,不幹涉、不妄議,隻有一種情況例外,嚴防投降派冒頭。
此條,萃華宗與當今天子早有約定,委派弟子和巡界弟子手握生殺大權,凡是以議和、和親等言辭為名的綏靖主張,一經被坐實,就可當場拿下,甚至宰殺。
如何認定或坐實,全憑仙師的判斷,就連皇上也插不上話。
針對羅刹國兵鋒,朝中大臣的意見分為三派。
以左相羅成天為首的大臣最為鋒芒畢露,被稱為激進派。
力主調集全國最有戰力的邊軍,將來犯的羅刹之敵全殲在北勝關外,這派人數雖眾,但居高位者寡,握有實權者更少。
第二派,以右相範文宏為首,主張在確保邊關不失的前提下,派出大臣議和,同時暗中聯合東邊的大魏國,以東府軍配合魏軍偷襲羅刹國南大營,最終切斷對手的補給線,再以大反攻滅之。
此派的人數少,但各個位高權重。
兵部尚書王克州及少數大臣自成一派,反對以議和為名與大魏國合作,反對調集其他方向的邊軍,聲稱欲解北勝關之危,需調北府軍和西府軍。
所謂府軍,是駐紮在周都永安城外圍四府城的軍隊。
四府城是專門為了拱衛永安城所修建的四座城圍,屬於京畿外圍重鎮,是先皇的先皇幹的事兒,他以怕死出名。
這位怕死的先皇,恨不得在四府城外圍再建一道城牆把整個京畿地區都圍起來,後經大臣苦諫,仙人發話,才不得不作罷。
四府城分布在永安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其中北府城距離國都永安最遠,約有百裏之遙,駐紮著十五萬京畿禁衛軍。
南府城距離永安城最近,不足五十裏,駐紮的禁衛軍數量也最少,約有八萬人。
三派意見中雖出現了議和的字眼,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設計打敗羅刹人,所以右相範文宏還是有些底氣的。
當然,他最先提出來時還頗為戰戰兢兢,可看著高高在上的仙師正自閉目養神,似乎根本就沒在認真聽,膽氣自然就大了起來。
無非是以怎麽打為名,撈到最大好處為實的陽謀。
惡心的陽謀,往往比陰謀更可怕。
因為府軍兵權皆在皇族手中,三派爭來爭去,重點是府軍兵權,但最終就是立太子和未來皇位之爭,區別在於有的隱晦,有的露骨。
方曉修行數百年,活過了大周的前朝和眼下的大周,看慣了世間浮華與肮髒,對眼前看似紛亂的俗事一眼便透,除了冷笑,並不關心。
隻是偶爾為正在北方與修羅一門對峙的師侄師弟擔憂,方曉更多的時間在打坐,但不知為什麽總是心緒不寧。
單單打坐也隻是為了穩定心神,無法夯實和提升修為,缺失靈氣,宗門提供的丹藥隻夠維係日常行動,沒有絲毫多餘。
巡界一年多來,方曉每每自觀,氣息不調,神府有虧,甚至都沒敢釋放過法力分身,已是合體期巔峰的他從未有過如糟糕的感覺。
如此下去,怕是有跌境的風險。
當然,方曉不是唯一麵臨這種問題的修士,甚至可以說整個修行界的幸存者,除閉死關的,幾乎都麵臨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閉死關者隻是因為絕望,而不是為了參悟妙法和大境界的突破。
至於飛升,那就更是個笑話。
整個大陸,隻有極少有的幾處險地尚有稀薄靈氣,附近一定有靈脈存在,但沒有幾個修行者敢冒險,因為曾經進入險地的家夥,除了一個瘋子外,再無其他生還者。
這個瘋子,便是萃華宗千百年來最具才華的修士,天一真人莫小來,也即是掌門人的小師弟,方曉的小師叔。
如今,瘋了的天一真人被九條粗大的玄鐵鎖鏈鎖在了萃華宗的影峰內,十分悲涼。
聯想到這些,方曉的情緒便很糟糕,加之朝堂上亂糟糟的更讓他煩躁,忽然間心念一動,方曉便已從座位上消失。
“左相此言差矣,老夫反複陳述過,邊軍不可輕易調動,大周四鄰,北、南、西三麵皆不安分,唯有東邊的大魏國與我大周百年修好,為何不肯與之合作?況且羅刹乃周魏兩國共同的惡鄰……”
“範相,你好像問錯了人,老夫從未說過不與大魏合作,你應該問王大人才是。”
“他娘的,吵糊塗了……咦?”右相範文宏不經意的一抬頭,麵露駭色,仙師不見了。
天子在打盹,自然不知道仙師何時走的。
滿朝文武,有的畏懼仙師,不敢時常抬頭觀瞧,有的吵得口沫橫飛,正自忘我之中,哪裏曉得仙師在不在?
皇上醒了,扭頭一看身邊的椅子空了,立刻驚的站了起來,看著下麵一個個呆若木雞的臣子,大吼道,“仙師呢?!”
仙師正在天上飛,一道白光劃破漆黑的夜空,向正北方急掠。
倘若有人正在抬頭仰望星空,一定能看到這道耀眼的光芒,別處不知如何,京畿地區有很多人看到了。
方曉壓根就沒打算隱藏身形,搞出如此大的動靜是因為急,更重要的是為了震懾對手,一名萃華宗弟子的神魂滅了。
方曉是宗門九位巡界弟子中實力境界最高的,包括裕德真人也不過與方曉同境界,可實際戰力還要遜方曉一線。
因此,九人都在方曉的神識裏留了一縷神魂印記,目的就是在關鍵時刻起到緊急馳援的作用。
神魂受創,印記會迅速暗淡,方曉亦能在第一時間獲悉並及時趕赴援救。
這位弟子的神魂居然在一瞬間就滅掉了,說明遭遇到了極為強橫的對手,方曉如何不急?
遙遠的西北荒漠,鄭九卻沒法急,非但沒法急,心在往下沉。
在狂風肆虐的亂石灘邊緣,他遇見了一個人。
一個渾身裹在麻布裏的人形怪物,瘦的如同幹屍,軀幹骨架卻異常之大,此人安安靜靜的坐在前方,渾身散發著陰冷酸腐的味道。
盡管黃沙漫天,卻根本無法遮蓋住這股味道。
鄭九知道對方是魔修,甚至就是那位叫敏華的家夥。
敏華自然是為了尋找鄭九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