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讓大明少走彎路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顯然已經習慣了書店和朱辰。
“是啊,有段時間沒來了。”
朱元璋點頭迴應之後,也不用朱辰招唿,直接走到熟悉的茶台邊上那個他習慣坐的位置上坐下。
“咦,怎麽不用咱那套茶具泡茶了?不喜歡嗎?”
朱元璋看著把他給的那套精美紫砂茶具換了,連茶桌上擺起來的白菜琉璃也收起來了,不由得咦了一聲。
朱辰笑笑道:“那東西有些紮眼,低調點好。”
朱元璋點了點頭。
他不知道朱辰知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真假,但這些東西擺在一間書店裏確實是有些紮眼了。
“老黃,這次來是有什麽事嗎?”朱辰主動問道。
“嗯。”
朱元璋點了點頭,斟酌片刻後,道:“上次你說,如果在大明推廣改良過的織布機,將可以獲得驚人的利益,而且各方都會因此而變好。”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布匹的產量是上去了,紡紗的速度是不是就跟不上了,如此一來,紡紗供不應求,價格反而會節節攀升,導致織戶沒錢可賺,想要賺錢就要提高布匹價格,可一旦提高布匹的價格,那麽布匹的銷量必然會下降,造成布匹積壓,就像你之前說的,布匹一旦積壓,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所以,織布機的產布效率上去,似乎也不是什麽好事?”
對於朱元璋的話,朱辰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的是,他沒有想到,朱元璋似乎真的已經按照他說的去做了,而且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並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不意外的是,他當然知道織布機的改良會引發朱元璋說的這一切問題。
事實上,在來書店的路上,朱元璋就已經和朱標劉基深入的去討論過這個問題。
但是他們並沒有好的辦法。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他們更加期待朱辰是怎麽說的。
朱辰一邊泡茶一邊道:“紡紗跟不上織布的速度,為什麽?是不是因為紡紗的效率沒有上去?”
三人默然點頭。
朱辰繼續道:“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要設法提高紡紗的效率?”
三人再次默然點頭。
朱辰繼續道:“可是,如果紡紗的效率上去了,那是不是可能棉花就不夠了,是不是又要想辦法提高棉花的產量?”
三人繼續深以為然的點頭。
既然紡紗會這樣,作為原材料的棉花自然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出身貧寒、從小挨餓受凍的朱元璋,深知棉衣、棉被對窮人的意義,和棉花生產的重要性。
對於種植棉花,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已經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又稅糧亦準以棉布折米。”
也就是說,農民隻要手裏有五到十畝土地的,就必須種植棉花半畝,十畝以上種一畝,而且織成棉布還可以抵扣稅糧,“益種棉花,率蠲(juān免除)其稅。”
朱元璋的這一舉措讓華夏北方的棉花種植迅速推廣,整個華夏都受益良多,廣大的北方百姓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棉紡織業也獲得了巨大發展。
可是現在,織布的效率突然提升了三到四倍,原本剛剛好平衡的棉花,紡紗,織布的一整條紡織產業鏈便會遭到破壞。
所以,朱辰說的這些,朱元璋他們三人自然也都懂。
朱辰道:“說到這裏,你們發現了什麽沒有?”
朱辰的這個問題,讓朱元璋三人眉頭不由得一皺,又有什麽發現?
朱辰自問自答道:“織布效率的提高,倒逼這紡紗業效率的提高,而紡紗業效率的提高,則倒逼著棉花產量的提高,而棉花產量的提高,其實還會引發其他的問題,比如采棉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運輸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
“一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引起別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
“這就是說,世界改變的過程其實就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連鎖反應。”
朱辰的話,讓朱元璋三人默默的點頭。
如果以前跟他們說這個話,他們也許不會明白,但是現在經過了這麽多事情,他們已經基本上能夠接受。
其實隻要稍微細想一下,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老祖宗說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道理。
朱辰繼續道:“還記得我前麵說的那句話嗎?世界的改變是從這枚飛梭開始的,而飛梭隻是促使世界改變的表麵原因,其根本原因其實是矛盾。”
“矛盾?”
朱元璋三人露出不解的神色,前麵他們是聽懂了,但是矛盾似乎主要原因他們就有些聽不懂了。
雖然矛盾這個詞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但他們的理解還是停留在楚人的矛與盾那個典故上。
朱辰點頭道:“事實上,世間的萬事萬物之間無不充斥著無數矛盾,而在這無數的矛盾之中,又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便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則是次要矛盾。”
“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主要矛盾有可能轉化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轉化為主要矛盾。”
“所以,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必須找到主要矛盾,對症下藥,解決主要矛盾,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而事物的發展其實就是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所以,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朱辰的這一段話,讓朱元璋三人再一次聽懵了。
他們原本以為自己經過了這麽長時間的學習,至少能夠跟得上朱辰的節奏,但現在發現,他們還差得遠。
朱辰當然看出了三人的疑惑,道:“我就結合棉紡織業的發展給你們說一下,你們應該就能明白。”
“改良織布機的出現,使得織布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它與紡紗之間的主要矛盾,是不是紡紗的生產效率跟不上,使得棉紗供不應求?”
朱元璋三人點頭。
朱辰道:“而要解決這個矛盾,是不是要想辦法提高紡紗的生產效率?如果這個矛盾不能解決,是不是就會出現紗荒,造成的影響越來越惡劣,矛盾日益尖銳,直至這個矛盾被解決?”
朱元璋三人繼續點頭。
不過這次朱元璋卻是出聲問道:“可是怎麽提高紡紗的效率?”
這是朱元璋今天過來的最主要問題。
朱辰也知道,如果自己不給出解決的方案,事情也會像他剛剛說的那樣,人們會被逼著去想辦法提高紡紗效率。
隻不過這個過程可能要很久,也許幾年,也許幾十年,也許上百年。
朱辰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加快這個進程,讓大明少走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彎路。
“你們等等。”
朱辰起身去拿過紙和筆,一邊在紙上畫著,一邊說道:
“你們看這樣……”
“如果我們將原本的一個錠子變成八個錠子,每個錠子上都帶著一根紗,然後再用滾輪和繩帶將八個錠子這樣鏈接在一起,紡紗時隻需要滾動大滾輪,便可以帶動了八個錠子一起轉,是不是一次性就能紡八根紗……”
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看呆了。
一次性紡八根紗,那豈不是說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之前的織布機提高了四倍的效率,現在的紡紗則是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朱標和劉基原本以為朱辰改良織布機是靈光一閃。
沒想到,對於紡紗,朱辰同樣有辦法!
似乎所有的問題來找朱辰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天才都不足以形容吧?
朱元璋倒不是很驚訝,因為他知道朱辰來自後世,後世自然已經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朱元璋繼續問道:“紡紗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棉花呢?”
“是啊,有段時間沒來了。”
朱元璋點頭迴應之後,也不用朱辰招唿,直接走到熟悉的茶台邊上那個他習慣坐的位置上坐下。
“咦,怎麽不用咱那套茶具泡茶了?不喜歡嗎?”
朱元璋看著把他給的那套精美紫砂茶具換了,連茶桌上擺起來的白菜琉璃也收起來了,不由得咦了一聲。
朱辰笑笑道:“那東西有些紮眼,低調點好。”
朱元璋點了點頭。
他不知道朱辰知不知道這些東西的真假,但這些東西擺在一間書店裏確實是有些紮眼了。
“老黃,這次來是有什麽事嗎?”朱辰主動問道。
“嗯。”
朱元璋點了點頭,斟酌片刻後,道:“上次你說,如果在大明推廣改良過的織布機,將可以獲得驚人的利益,而且各方都會因此而變好。”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布匹的產量是上去了,紡紗的速度是不是就跟不上了,如此一來,紡紗供不應求,價格反而會節節攀升,導致織戶沒錢可賺,想要賺錢就要提高布匹價格,可一旦提高布匹的價格,那麽布匹的銷量必然會下降,造成布匹積壓,就像你之前說的,布匹一旦積壓,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所以,織布機的產布效率上去,似乎也不是什麽好事?”
對於朱元璋的話,朱辰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的是,他沒有想到,朱元璋似乎真的已經按照他說的去做了,而且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並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不意外的是,他當然知道織布機的改良會引發朱元璋說的這一切問題。
事實上,在來書店的路上,朱元璋就已經和朱標劉基深入的去討論過這個問題。
但是他們並沒有好的辦法。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他們更加期待朱辰是怎麽說的。
朱辰一邊泡茶一邊道:“紡紗跟不上織布的速度,為什麽?是不是因為紡紗的效率沒有上去?”
三人默然點頭。
朱辰繼續道:“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要設法提高紡紗的效率?”
三人再次默然點頭。
朱辰繼續道:“可是,如果紡紗的效率上去了,那是不是可能棉花就不夠了,是不是又要想辦法提高棉花的產量?”
三人繼續深以為然的點頭。
既然紡紗會這樣,作為原材料的棉花自然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出身貧寒、從小挨餓受凍的朱元璋,深知棉衣、棉被對窮人的意義,和棉花生產的重要性。
對於種植棉花,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已經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又稅糧亦準以棉布折米。”
也就是說,農民隻要手裏有五到十畝土地的,就必須種植棉花半畝,十畝以上種一畝,而且織成棉布還可以抵扣稅糧,“益種棉花,率蠲(juān免除)其稅。”
朱元璋的這一舉措讓華夏北方的棉花種植迅速推廣,整個華夏都受益良多,廣大的北方百姓在寒冷的冬季可以穿上了暖和的棉衣,棉紡織業也獲得了巨大發展。
可是現在,織布的效率突然提升了三到四倍,原本剛剛好平衡的棉花,紡紗,織布的一整條紡織產業鏈便會遭到破壞。
所以,朱辰說的這些,朱元璋他們三人自然也都懂。
朱辰道:“說到這裏,你們發現了什麽沒有?”
朱辰的這個問題,讓朱元璋三人眉頭不由得一皺,又有什麽發現?
朱辰自問自答道:“織布效率的提高,倒逼這紡紗業效率的提高,而紡紗業效率的提高,則倒逼著棉花產量的提高,而棉花產量的提高,其實還會引發其他的問題,比如采棉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運輸的效率是不是要跟上?”
“一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引起別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
“這就是說,世界改變的過程其實就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連鎖反應。”
朱辰的話,讓朱元璋三人默默的點頭。
如果以前跟他們說這個話,他們也許不會明白,但是現在經過了這麽多事情,他們已經基本上能夠接受。
其實隻要稍微細想一下,就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老祖宗說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道理。
朱辰繼續道:“還記得我前麵說的那句話嗎?世界的改變是從這枚飛梭開始的,而飛梭隻是促使世界改變的表麵原因,其根本原因其實是矛盾。”
“矛盾?”
朱元璋三人露出不解的神色,前麵他們是聽懂了,但是矛盾似乎主要原因他們就有些聽不懂了。
雖然矛盾這個詞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但他們的理解還是停留在楚人的矛與盾那個典故上。
朱辰點頭道:“事實上,世間的萬事萬物之間無不充斥著無數矛盾,而在這無數的矛盾之中,又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便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則是次要矛盾。”
“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主要矛盾有可能轉化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能轉化為主要矛盾。”
“所以,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必須找到主要矛盾,對症下藥,解決主要矛盾,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而事物的發展其實就是解決矛盾的一個過程,所以,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朱辰的這一段話,讓朱元璋三人再一次聽懵了。
他們原本以為自己經過了這麽長時間的學習,至少能夠跟得上朱辰的節奏,但現在發現,他們還差得遠。
朱辰當然看出了三人的疑惑,道:“我就結合棉紡織業的發展給你們說一下,你們應該就能明白。”
“改良織布機的出現,使得織布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它與紡紗之間的主要矛盾,是不是紡紗的生產效率跟不上,使得棉紗供不應求?”
朱元璋三人點頭。
朱辰道:“而要解決這個矛盾,是不是要想辦法提高紡紗的生產效率?如果這個矛盾不能解決,是不是就會出現紗荒,造成的影響越來越惡劣,矛盾日益尖銳,直至這個矛盾被解決?”
朱元璋三人繼續點頭。
不過這次朱元璋卻是出聲問道:“可是怎麽提高紡紗的效率?”
這是朱元璋今天過來的最主要問題。
朱辰也知道,如果自己不給出解決的方案,事情也會像他剛剛說的那樣,人們會被逼著去想辦法提高紡紗效率。
隻不過這個過程可能要很久,也許幾年,也許幾十年,也許上百年。
朱辰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加快這個進程,讓大明少走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彎路。
“你們等等。”
朱辰起身去拿過紙和筆,一邊在紙上畫著,一邊說道:
“你們看這樣……”
“如果我們將原本的一個錠子變成八個錠子,每個錠子上都帶著一根紗,然後再用滾輪和繩帶將八個錠子這樣鏈接在一起,紡紗時隻需要滾動大滾輪,便可以帶動了八個錠子一起轉,是不是一次性就能紡八根紗……”
朱元璋朱標劉基三人看呆了。
一次性紡八根紗,那豈不是說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之前的織布機提高了四倍的效率,現在的紡紗則是提高了八倍的效率。
朱標和劉基原本以為朱辰改良織布機是靈光一閃。
沒想到,對於紡紗,朱辰同樣有辦法!
似乎所有的問題來找朱辰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天才都不足以形容吧?
朱元璋倒不是很驚訝,因為他知道朱辰來自後世,後世自然已經將這個問題解決了。
朱元璋繼續問道:“紡紗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棉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