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究竟強到什麽程度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紫禁城,奉天殿。
雖然天已經黑了,但是洪武朝三品以上大臣還是第一時間聚集到了這裏,許多人甚至連晚飯都還沒得吃。
不過他們都已經習慣了。
朝廷一旦有什麽急事要事,加個班,開個晚朝也是經常有的事。
隻不過……
不知道這一次皇上這麽著急召他們來,是有什麽急事要事?
他們到的時候,皇上還沒有到。
所以朝堂上的大臣們都是互相之間低聲的議論紛紛。
“皇上駕到!”
隨著一個尖聲響起,朝堂瞬間安靜了下來。
隻見朱元璋在朱標的陪同下,走上高台上的龍椅坐下,而朱標則是站立一旁。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
群臣行禮。
“都起來吧。”
朱元璋讓群臣起來後,也不囉嗦,開門見山道:“咱叫你們過來,是想宣布一件事,昨日商討的對付倭寇之策作廢。”
???
話音落下,舉殿皆是問號。
昨天商議得好好的,無論是皇上自己,還是群臣都對那個方案沒有什麽異議。
怎麽才過了一天就作廢了?
朝令夕改?
亦或是皇上有更好的策略?
昨天提出朝廷加強海防,民間片板不得入海政策的胡惟庸再一次站了出來:“皇上,莫非您有更好的對策?”
朱元璋點了點頭。
果然。
群臣露出恍然的神色。
不過昨日的防守之策已是極好,皇上還能有更好的對策?究竟是什麽樣的對策?
群臣一時間無人想得明白。
也正因為此,所有人都露出疑惑兼好奇的神色。
“還請皇上示下。”
“打!”
朱元璋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卻讓舉殿的大臣都聽懵了。
這是什麽意思?
打擊倭寇嗎?
可是昨天不是說了嗎,倭寇多以小隊遊擊的形式出現,打擊的難度巨大,若是大軍壓境,又過於小題大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左相楊憲被廢,現在朝廷的左右丞相隻剩下李善長一個右相,李善長年事已高,有了歸隱之心,所以也漸漸的有些躺平的姿態,不過這一次李善長倒是站了出來:
“皇上,您說的打,是出兵剿寇的意思嗎?”
朱元璋點頭。
李善長帶著幾分不解的皺眉道:“可是皇上,胡惟庸昨日已經分析過了,這倭寇不好對付啊,不如防守來得實在,還請皇上三思啊!”
“是啊。”
“小小倭寇,如倉廩之鼠,危害有限,興師動眾滅之,得不償失,不如防守啊。”
群臣也是紛紛附和。
如果是之前,朱元璋也和他們差不多一樣的想法。
但是去了一趟書店,他的想法完全被顛覆了。
一是倭寇絕非危害有限,如不及時滅之,日後滿倉廩都是將士倉鼠。
二是滅倭寇不一定就非得興師動眾,依靠當地的政府和百姓便可滅之。
不過這個時候,朱元璋並不打算舌戰群儒,說服群臣,他隻需要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行了。
“咱意已決,無需多言。”
朱元璋的話,讓整個朝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這就是封建社會特有的君主集權製,君主的話便是一言九鼎,不可撼動。
就像前不久的封王戍邊之策,縱然有臣子冒死進諫,最終還是不可阻擋的推行了。
朝綱獨斷,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而且從皇上簡潔的語言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已經下定了決心,並沒有打算與群臣商議,隻是宣布一聲。
他們還是搞不懂,究竟是誰給了皇上那麽大的決心?
既然這樣,那一切還是要等事實來說話,一旦剿寇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他們這才能有話可說。
“李文忠。”
“臣在。”
李文忠出列。
群臣側目看向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兼養子,三十二歲便被封為曹國公,但是他可不是僅靠朱元璋的關係,他在大明的建國的過程中可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李文忠聰穎好學,頗有學識,很得朱元璋的賞識。
沒想到,皇上這一次竟是派這樣一位心腹大將去剿寇。
群臣驚訝的同時,看來皇上確實一切都已經想好了。
果然。
朱元璋道:“這一次,你作為剿寇的撫台,前往浙閩巡行等地,撫軍安民,剿滅倭寇。”
“臣領命。”
“你明日巳時到城南的校場等咱,咱再給你安排一下。”
“遵命。”
李文忠拱手領命。
“好了,退朝吧,咱還沒吃飯呢。”
朱元璋擺了擺手,讓群臣退下,自己也是趕緊開溜,下朝吃飯。
這一操作也是讓群臣看懵了。
皇上飯都還沒有吃,就著急著把他們召集過來,廢了昨日的定好的對策,並定下了匪夷所思的剿寇對策。
究竟是哪個諂臣,說了什麽讒言,讓皇上朝令夕改,連飯都來不及吃。
群臣之間互相都在觀望,想找出那個諂臣來。
大家都是經年老臣,幾乎成精了,有時候一個神色就能感受得到,但是互相看了一圈,也沒發現有誰有異樣的,皆是被朱元璋今晚這一整套操作下來給搞懵了。
下了朝。
出宮的長長宮道上,群臣都還在三五成群的低聲議論紛紛……
……
翌日,巳時。
李文忠按照朱元璋的吩咐,早早來到城南校場等候。
等待片刻後,朱元璋便來了。
和朱元璋一起來的還有一小隊人馬,這並不是朱元璋身邊武藝高強的金吾衛,而是一支普通的士兵隊伍。
“見過皇上。”
“起來吧。”
朱元璋讓李文忠起身。
李文忠在一旁靜靜候著,他不知道皇上叫他來這裏做什麽,但是遵從皇命是他的分內之事。
片刻後。
朱元璋從容的緩緩道:“去剿寇之前,咱教你一套陣法。”
“陣法?”
李文忠一怔,他以前跟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涉及到陣法是有,但不多,現在去剿寇,怎麽還專門開個小灶,教給自己陣法?
朱元璋點了點頭:“嗯,咱隻教一次,你可看好了。”
說罷,朱元璋便讓人去把相應的武器拿上來,“鴛鴦陣”中涉及到的盾牌長槍等武器都是常規武器,而鏜鈀是農具,更是隨便找,狼筅則是由南方的毛竹削成,很容易就搞到,所以這些東西,朱元璋一夜之間就整備完了。
隻是,這些武器,看得李文忠一愣一愣的。
“列陣。”
隻聽聽朱元璋一聲令下,這十一名普通士兵各持武器,當即結陣。
來之前,朱元璋已經讓他們進行了簡單的演練,鴛鴦陣並不難上手,隻是互相之間的配合還不是很熟練。
朱元璋對他們提了三個要求,那就是服從命令,服從命令,還是服從命令。
每個人都不要想著出風頭,隻要做好份內的事情,各司其職,做到令行禁止。
朱元璋轉頭對李文忠道:“你去挑十一名親兵來,由你親自帶隊,雙方進行攻防戰。”
“遵命。”
李文忠領命而去。
所謂親兵,那就是帶在身邊的兵,自然都是精兵強將,朱元璋就曾是郭子興的親兵。
片刻之後。
李文忠便帶著十一名親兵迴來複命。
看了一眼李文忠身後的十一位精兵強將,朱元璋很滿意,道:“一會雖說是演練,點到為止,但都必須全力以赴,明白嗎?”
“明白!”
李文忠和兩隊士兵齊聲迴道。
“好,那就開始吧。”
兩隊士兵在校場中對峙起來,朱元璋帶來的這一隊普通士兵保持結陣的姿勢,而李文忠帶的親兵小隊,也沒有輕舉妄動,著急著進攻,而是以李文忠為主心骨,等待李文忠的命令,伺機而動。
朱元璋則是在一旁,饒有興致的看著。
他能夠想象得到,這套朱辰教給的鴛鴦陣很強,但他還是忍不住想要看一看,這套陣法,究竟能夠強到什麽程度……
雖然天已經黑了,但是洪武朝三品以上大臣還是第一時間聚集到了這裏,許多人甚至連晚飯都還沒得吃。
不過他們都已經習慣了。
朝廷一旦有什麽急事要事,加個班,開個晚朝也是經常有的事。
隻不過……
不知道這一次皇上這麽著急召他們來,是有什麽急事要事?
他們到的時候,皇上還沒有到。
所以朝堂上的大臣們都是互相之間低聲的議論紛紛。
“皇上駕到!”
隨著一個尖聲響起,朝堂瞬間安靜了下來。
隻見朱元璋在朱標的陪同下,走上高台上的龍椅坐下,而朱標則是站立一旁。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
群臣行禮。
“都起來吧。”
朱元璋讓群臣起來後,也不囉嗦,開門見山道:“咱叫你們過來,是想宣布一件事,昨日商討的對付倭寇之策作廢。”
???
話音落下,舉殿皆是問號。
昨天商議得好好的,無論是皇上自己,還是群臣都對那個方案沒有什麽異議。
怎麽才過了一天就作廢了?
朝令夕改?
亦或是皇上有更好的策略?
昨天提出朝廷加強海防,民間片板不得入海政策的胡惟庸再一次站了出來:“皇上,莫非您有更好的對策?”
朱元璋點了點頭。
果然。
群臣露出恍然的神色。
不過昨日的防守之策已是極好,皇上還能有更好的對策?究竟是什麽樣的對策?
群臣一時間無人想得明白。
也正因為此,所有人都露出疑惑兼好奇的神色。
“還請皇上示下。”
“打!”
朱元璋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卻讓舉殿的大臣都聽懵了。
這是什麽意思?
打擊倭寇嗎?
可是昨天不是說了嗎,倭寇多以小隊遊擊的形式出現,打擊的難度巨大,若是大軍壓境,又過於小題大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左相楊憲被廢,現在朝廷的左右丞相隻剩下李善長一個右相,李善長年事已高,有了歸隱之心,所以也漸漸的有些躺平的姿態,不過這一次李善長倒是站了出來:
“皇上,您說的打,是出兵剿寇的意思嗎?”
朱元璋點頭。
李善長帶著幾分不解的皺眉道:“可是皇上,胡惟庸昨日已經分析過了,這倭寇不好對付啊,不如防守來得實在,還請皇上三思啊!”
“是啊。”
“小小倭寇,如倉廩之鼠,危害有限,興師動眾滅之,得不償失,不如防守啊。”
群臣也是紛紛附和。
如果是之前,朱元璋也和他們差不多一樣的想法。
但是去了一趟書店,他的想法完全被顛覆了。
一是倭寇絕非危害有限,如不及時滅之,日後滿倉廩都是將士倉鼠。
二是滅倭寇不一定就非得興師動眾,依靠當地的政府和百姓便可滅之。
不過這個時候,朱元璋並不打算舌戰群儒,說服群臣,他隻需要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行了。
“咱意已決,無需多言。”
朱元璋的話,讓整個朝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這就是封建社會特有的君主集權製,君主的話便是一言九鼎,不可撼動。
就像前不久的封王戍邊之策,縱然有臣子冒死進諫,最終還是不可阻擋的推行了。
朝綱獨斷,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而且從皇上簡潔的語言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已經下定了決心,並沒有打算與群臣商議,隻是宣布一聲。
他們還是搞不懂,究竟是誰給了皇上那麽大的決心?
既然這樣,那一切還是要等事實來說話,一旦剿寇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他們這才能有話可說。
“李文忠。”
“臣在。”
李文忠出列。
群臣側目看向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兼養子,三十二歲便被封為曹國公,但是他可不是僅靠朱元璋的關係,他在大明的建國的過程中可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李文忠聰穎好學,頗有學識,很得朱元璋的賞識。
沒想到,皇上這一次竟是派這樣一位心腹大將去剿寇。
群臣驚訝的同時,看來皇上確實一切都已經想好了。
果然。
朱元璋道:“這一次,你作為剿寇的撫台,前往浙閩巡行等地,撫軍安民,剿滅倭寇。”
“臣領命。”
“你明日巳時到城南的校場等咱,咱再給你安排一下。”
“遵命。”
李文忠拱手領命。
“好了,退朝吧,咱還沒吃飯呢。”
朱元璋擺了擺手,讓群臣退下,自己也是趕緊開溜,下朝吃飯。
這一操作也是讓群臣看懵了。
皇上飯都還沒有吃,就著急著把他們召集過來,廢了昨日的定好的對策,並定下了匪夷所思的剿寇對策。
究竟是哪個諂臣,說了什麽讒言,讓皇上朝令夕改,連飯都來不及吃。
群臣之間互相都在觀望,想找出那個諂臣來。
大家都是經年老臣,幾乎成精了,有時候一個神色就能感受得到,但是互相看了一圈,也沒發現有誰有異樣的,皆是被朱元璋今晚這一整套操作下來給搞懵了。
下了朝。
出宮的長長宮道上,群臣都還在三五成群的低聲議論紛紛……
……
翌日,巳時。
李文忠按照朱元璋的吩咐,早早來到城南校場等候。
等待片刻後,朱元璋便來了。
和朱元璋一起來的還有一小隊人馬,這並不是朱元璋身邊武藝高強的金吾衛,而是一支普通的士兵隊伍。
“見過皇上。”
“起來吧。”
朱元璋讓李文忠起身。
李文忠在一旁靜靜候著,他不知道皇上叫他來這裏做什麽,但是遵從皇命是他的分內之事。
片刻後。
朱元璋從容的緩緩道:“去剿寇之前,咱教你一套陣法。”
“陣法?”
李文忠一怔,他以前跟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涉及到陣法是有,但不多,現在去剿寇,怎麽還專門開個小灶,教給自己陣法?
朱元璋點了點頭:“嗯,咱隻教一次,你可看好了。”
說罷,朱元璋便讓人去把相應的武器拿上來,“鴛鴦陣”中涉及到的盾牌長槍等武器都是常規武器,而鏜鈀是農具,更是隨便找,狼筅則是由南方的毛竹削成,很容易就搞到,所以這些東西,朱元璋一夜之間就整備完了。
隻是,這些武器,看得李文忠一愣一愣的。
“列陣。”
隻聽聽朱元璋一聲令下,這十一名普通士兵各持武器,當即結陣。
來之前,朱元璋已經讓他們進行了簡單的演練,鴛鴦陣並不難上手,隻是互相之間的配合還不是很熟練。
朱元璋對他們提了三個要求,那就是服從命令,服從命令,還是服從命令。
每個人都不要想著出風頭,隻要做好份內的事情,各司其職,做到令行禁止。
朱元璋轉頭對李文忠道:“你去挑十一名親兵來,由你親自帶隊,雙方進行攻防戰。”
“遵命。”
李文忠領命而去。
所謂親兵,那就是帶在身邊的兵,自然都是精兵強將,朱元璋就曾是郭子興的親兵。
片刻之後。
李文忠便帶著十一名親兵迴來複命。
看了一眼李文忠身後的十一位精兵強將,朱元璋很滿意,道:“一會雖說是演練,點到為止,但都必須全力以赴,明白嗎?”
“明白!”
李文忠和兩隊士兵齊聲迴道。
“好,那就開始吧。”
兩隊士兵在校場中對峙起來,朱元璋帶來的這一隊普通士兵保持結陣的姿勢,而李文忠帶的親兵小隊,也沒有輕舉妄動,著急著進攻,而是以李文忠為主心骨,等待李文忠的命令,伺機而動。
朱元璋則是在一旁,饒有興致的看著。
他能夠想象得到,這套朱辰教給的鴛鴦陣很強,但他還是忍不住想要看一看,這套陣法,究竟能夠強到什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