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國泰民安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朱辰已經給他描述過蒸汽提水機的原理,但是實物出現在眼前時,還是那樣的震撼。
隻需要不斷的燒水,機器就能不停的運轉。
不知疲倦,力大無比。
朱元璋真切體會到了朱辰的那句話,這是一種新的動力來源,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
他當然知道朱辰說的是真的。
但是,他卻不能想象得出朱辰說的許多東西,比如裝上動力的馬車,寶船,還有那個可以一次性拉幾千人的軌道車……
現在眼前的蒸汽提水機雖然遠不及朱辰說的那些,卻實實在在的給他具象化了。
一種前所未有的氣息,撲麵而來。
朱元璋微微愣神。
他不知道這種氣息其實是工業化的氣息,但他卻能感受到和以往的生產方式都不一樣了。
“好,幹得好啊!老二你這一次真是讓咱刮目相看啊,哈哈!”
朱元璋老懷欣慰,不吝讚美之詞。
“謝父皇誇獎!”
朱樉當然也很開心。
事實上,朱樉來到這裏也是非常的努力,以前他在京師的時候,雖然也天資聰慧,嚴毅英武,頗受到讚揚,但實則並沒有得到重用,更多的是讀書學習,這並不是他喜歡的。
來到山西後,朱樉就有了一種幹事業的感覺了。
特別是采取股份製合作之後,朱樉一下子就把他的煤炭事業擴大了許多
還有那些入股的股東們,他們同樣對這個煤礦寄予了厚望。
以往朝廷的商業都很少讓民間資本參與其中,譬如鹽鐵,絲綢茶葉,茶馬互市等,都是朝廷專營,民間資本想要做,就隻能走私。
走私可是把腦袋別再褲腰帶上賺錢,危險性不言而喻,但仍舊有人去做。
現在朝廷卻史無前例的搞了一個股份製合作去開發煤礦。
在見到了蜂窩煤之後,沒有人可以拒絕這份誘惑。
但凡是有點商業頭腦的都會知道,這個蜂窩煤,市場潛力巨大,不在鹽鐵絲綢茶葉等朝廷專營的物品之下。
利益永遠是最有效的驅動力。
在利益的驅動下,參與進來的地主鄉紳富商們比朱樉還要積極,朱元璋給朱樉的那些書籍,其實很大部分都是這些股東找人研究的。
眼前浩大的生產場景,絕非一人之功。
朱元璋心中當然明白,同時他也感歎,朱辰的股份製合作之法的精妙。
“父皇,要不要去看一看蜂窩煤的生產?”
“看,當然要看。”
朱樉帶著朱元璋馬皇後往另外一個生產基地而去。
沿途,是一座接著一座,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黑乎乎煤炭。
朱樉在一旁給朱元璋講解,說這些都是按照書籍中標準進行分類好了的煤炭,適合做蜂窩煤的都被送到了前方的廠房裏。
前方寬敞通透的廠房裏。
又是上千工人正在熱火朝天的生產。
將合適的煤炭打碎成粉末狀之後,再與一定比例的粘土鋸末等加水進行充分的混合,然後再用一個鐵製的製煤器往裏一按,一個煤餅就出來了。
然後將成型的煤餅放到平整的地方晾曬三到五天,充分幹燥之後,便可得到成品蜂窩煤。
製作流程並不複雜,而且製作的速度也很快。
上千工人工藝嫻熟,緊張而又有序,一天就能夠生產出很多的蜂窩煤。
“老鄉,來這裏幹活感覺怎麽樣?辛不辛苦?”
朱元璋來到一個老漢的身旁,微笑問道。
老漢停下手中的工作,雖然不能一眼就看出對方是皇上,但見這麽多人跟著,也知道對方是大領導,連忙迴道:“不辛苦不辛苦,能夠來到礦區幹活,是咱的福分!”
朱元璋又問:“這話怎麽說?”
老漢迴道:“咱家家裏沒地了,一大家子都是給別人種地,光景好的時候還能吃一口飽飯,光景不好的時候,一大家子都得餓肚子。”
“現在好了,咱在這裏做煤球,咱兒子在前麵的礦坑挖煤,咱老婆子和兒媳在膳堂那邊幫活,一大家子都有活幹,每天幹活就有飽飯吃,月底還能有銀子,你說好不好?是不是咱的福分?”
“哎呀,都是托了洪武皇帝的福,生活是越來越好啦!”
老漢的話,讓朱元璋聽得眉開眼笑。
一個統治者最喜歡聽到的話是什麽?不是文武百官的拍馬屁,而是最底層百姓的褒獎。
朱元璋點了點頭,隨後朗聲對在場眾人道:
“往年,咱最害怕的就是入冬了,知道為什麽嗎?因為冬天冷啊,咱也挨過餓挨過凍,知道挨凍有多難受,每一年,都會有折子呈報到咱這裏來,說哪裏哪裏又有多少百姓凍死了凍傷了,折子上麵隻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但現實中卻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啊,你說咱能不害怕嗎?”
“但是今年,咱卻有些期待入冬了,為什麽?因為你們!”
“是你們的努力,讓咱大明有了禦寒的蜂窩煤,這些蜂窩煤就是寒冬裏的希望,現在蜂窩煤生產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售賣到百姓們的手中,蜂窩煤是不是夠?售賣是不是順利?還需要大家的努力,大明能不能過好這個冬天,就看大家的了!”
朱元璋的話說完,朱樉以及在場官員,地主富商紛紛拜唿:
“皇上聖明,臣\/我等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現場的工人都是懵了一下。
眼前這個器宇軒昂的中年人果然是當今的皇上,工人們也是有樣學樣,跟著一起拜唿:“皇上聖明,草民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上有期待,下有幹勁。
這個時候,跟在朱元璋身旁的起居注史官,連忙奮筆疾書,記錄下這一個國泰民安的典型場景。
現在朝廷有了報紙,這些正麵的典型的起居注,是要登報與公眾見麵的,一點馬虎不得。
除此以外,即將開售的蜂窩煤,也需要通過報紙進行推廣……
隻需要不斷的燒水,機器就能不停的運轉。
不知疲倦,力大無比。
朱元璋真切體會到了朱辰的那句話,這是一種新的動力來源,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
他當然知道朱辰說的是真的。
但是,他卻不能想象得出朱辰說的許多東西,比如裝上動力的馬車,寶船,還有那個可以一次性拉幾千人的軌道車……
現在眼前的蒸汽提水機雖然遠不及朱辰說的那些,卻實實在在的給他具象化了。
一種前所未有的氣息,撲麵而來。
朱元璋微微愣神。
他不知道這種氣息其實是工業化的氣息,但他卻能感受到和以往的生產方式都不一樣了。
“好,幹得好啊!老二你這一次真是讓咱刮目相看啊,哈哈!”
朱元璋老懷欣慰,不吝讚美之詞。
“謝父皇誇獎!”
朱樉當然也很開心。
事實上,朱樉來到這裏也是非常的努力,以前他在京師的時候,雖然也天資聰慧,嚴毅英武,頗受到讚揚,但實則並沒有得到重用,更多的是讀書學習,這並不是他喜歡的。
來到山西後,朱樉就有了一種幹事業的感覺了。
特別是采取股份製合作之後,朱樉一下子就把他的煤炭事業擴大了許多
還有那些入股的股東們,他們同樣對這個煤礦寄予了厚望。
以往朝廷的商業都很少讓民間資本參與其中,譬如鹽鐵,絲綢茶葉,茶馬互市等,都是朝廷專營,民間資本想要做,就隻能走私。
走私可是把腦袋別再褲腰帶上賺錢,危險性不言而喻,但仍舊有人去做。
現在朝廷卻史無前例的搞了一個股份製合作去開發煤礦。
在見到了蜂窩煤之後,沒有人可以拒絕這份誘惑。
但凡是有點商業頭腦的都會知道,這個蜂窩煤,市場潛力巨大,不在鹽鐵絲綢茶葉等朝廷專營的物品之下。
利益永遠是最有效的驅動力。
在利益的驅動下,參與進來的地主鄉紳富商們比朱樉還要積極,朱元璋給朱樉的那些書籍,其實很大部分都是這些股東找人研究的。
眼前浩大的生產場景,絕非一人之功。
朱元璋心中當然明白,同時他也感歎,朱辰的股份製合作之法的精妙。
“父皇,要不要去看一看蜂窩煤的生產?”
“看,當然要看。”
朱樉帶著朱元璋馬皇後往另外一個生產基地而去。
沿途,是一座接著一座,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黑乎乎煤炭。
朱樉在一旁給朱元璋講解,說這些都是按照書籍中標準進行分類好了的煤炭,適合做蜂窩煤的都被送到了前方的廠房裏。
前方寬敞通透的廠房裏。
又是上千工人正在熱火朝天的生產。
將合適的煤炭打碎成粉末狀之後,再與一定比例的粘土鋸末等加水進行充分的混合,然後再用一個鐵製的製煤器往裏一按,一個煤餅就出來了。
然後將成型的煤餅放到平整的地方晾曬三到五天,充分幹燥之後,便可得到成品蜂窩煤。
製作流程並不複雜,而且製作的速度也很快。
上千工人工藝嫻熟,緊張而又有序,一天就能夠生產出很多的蜂窩煤。
“老鄉,來這裏幹活感覺怎麽樣?辛不辛苦?”
朱元璋來到一個老漢的身旁,微笑問道。
老漢停下手中的工作,雖然不能一眼就看出對方是皇上,但見這麽多人跟著,也知道對方是大領導,連忙迴道:“不辛苦不辛苦,能夠來到礦區幹活,是咱的福分!”
朱元璋又問:“這話怎麽說?”
老漢迴道:“咱家家裏沒地了,一大家子都是給別人種地,光景好的時候還能吃一口飽飯,光景不好的時候,一大家子都得餓肚子。”
“現在好了,咱在這裏做煤球,咱兒子在前麵的礦坑挖煤,咱老婆子和兒媳在膳堂那邊幫活,一大家子都有活幹,每天幹活就有飽飯吃,月底還能有銀子,你說好不好?是不是咱的福分?”
“哎呀,都是托了洪武皇帝的福,生活是越來越好啦!”
老漢的話,讓朱元璋聽得眉開眼笑。
一個統治者最喜歡聽到的話是什麽?不是文武百官的拍馬屁,而是最底層百姓的褒獎。
朱元璋點了點頭,隨後朗聲對在場眾人道:
“往年,咱最害怕的就是入冬了,知道為什麽嗎?因為冬天冷啊,咱也挨過餓挨過凍,知道挨凍有多難受,每一年,都會有折子呈報到咱這裏來,說哪裏哪裏又有多少百姓凍死了凍傷了,折子上麵隻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但現實中卻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啊,你說咱能不害怕嗎?”
“但是今年,咱卻有些期待入冬了,為什麽?因為你們!”
“是你們的努力,讓咱大明有了禦寒的蜂窩煤,這些蜂窩煤就是寒冬裏的希望,現在蜂窩煤生產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售賣到百姓們的手中,蜂窩煤是不是夠?售賣是不是順利?還需要大家的努力,大明能不能過好這個冬天,就看大家的了!”
朱元璋的話說完,朱樉以及在場官員,地主富商紛紛拜唿:
“皇上聖明,臣\/我等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現場的工人都是懵了一下。
眼前這個器宇軒昂的中年人果然是當今的皇上,工人們也是有樣學樣,跟著一起拜唿:“皇上聖明,草民一定努力,不負皇上所托!”
上有期待,下有幹勁。
這個時候,跟在朱元璋身旁的起居注史官,連忙奮筆疾書,記錄下這一個國泰民安的典型場景。
現在朝廷有了報紙,這些正麵的典型的起居注,是要登報與公眾見麵的,一點馬虎不得。
除此以外,即將開售的蜂窩煤,也需要通過報紙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