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改變的決心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方學子有多少,北方學子有多少?
這個問題把宋濂問得有些懵。
說實話,他在評選試卷的時候,還真沒有關注這個,而且想關注也沒法關注,因為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在評卷的時候遮掩起來的,絕對保密。
成績出來以後,宋濂也沒有去去關注這些被選中的進士的籍貫問題,因為在他看來,他和他主考團隊此次的選拔公平公正,並沒有存在徇私舞弊的問題。
可是,皇上為什麽會突然問起這個?
是聽到了什麽風聲嗎?
宋濂心中在盤算著,麵上也是連忙迴道:“迴皇上,被選中進士的學子們的籍貫分布,臣還真沒注意過,臣這就讓人去查。”
“嗯。”
朱元璋點了點頭,並沒有多說什麽,他現在也隻想看看個結果。
送走宋濂等人後,朱元璋拿起身邊的一本書看了起來。
正是朱辰給的那本清史。
這本清史其實還不是正式的清史,而是一部《清史稿》,《清史稿》是民國時候編撰的了,現在已經麵向全社會發行。
《清史稿》匯集了比較豐富的清史資料,由於編撰的時候是清朝滅亡不久,所以清廷檔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較完整,這就為編寫《清史稿》提供了充實的原始資料。
朱元璋當然不了解這些,認真的看了起來。
原本他對大明之後的王朝並不感興趣,但這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倒是想要看一看,這最後一個王朝究竟是怎麽覆滅的。
他最關注的自然是帝王本紀。
《清史稿》還是用文言文編撰,但這對於他而言並沒有難度。
而且有了朱辰教給的那麽多來自後世的知識,現在他看起史書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果不其然。
和朱辰說的一樣,王朝建立之初,是一個生產資料重新分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王朝會漸漸從百廢待興走向鼎盛。
清朝建立之初,經曆了最初的戰亂之後,進入了清聖祖也就是康熙的年代,社會很快進入平穩發展的狀態。
康熙之後經曆了九龍奪嫡,胤禛繼位,即雍正帝。
雍正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雖然叫做康乾盛世,但朱元璋覺得,中間的雍正帝才是最符合他心目中的明君。
勤於政事,又敢於革新除弊。
而康熙和乾隆各有各的問題,康熙晚期,官吏貪汙,吏治敗壞,而乾隆更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
但無論如何,這三位皇帝開創了一個盛世。
這和大明前麵的經曆幾乎是一樣的。
洪武之治,永樂盛世。
朱元璋愈發理解朱辰所說的封建王朝興亡的規律,還真的就像朱辰說的那樣,王朝建立初期的快速恢複及鼎盛,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
他甚至懷疑,明君多出現在王朝的初期,或許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前麵的皇帝好做,後麵的皇帝會越來越難做。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產資料的不斷兼並,社會階級愈發固化,貧富差距愈大。
和他想的差不多。
在經曆了康乾盛世之後,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乾隆禪位嘉慶,但乾隆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嘉慶四年,嘉慶帝才開始親政,
嘉慶帝親政僅五天,便迅速鏟除了乾隆朝大權臣和珅。
這本是件大好事,但嘉慶帝也僅僅是鏟除和珅而已,並不能改變朝廷全麵性腐化的局麵。
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更是頒布罪已詔。
清朝在剛剛經曆了盛世之後迅速走向落敗,而且在落敗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
嘉慶之後是道光。
道光一朝,一個叫做英國的西方國家開始將成隱劑鴉片大量輸入清朝,收割財富。
這讓朱元璋眼皮子一跳,想到朱辰所說的資本主義殖民。
果然,隨著鴉片的輸入,原本清朝依靠茶葉和絲綢從海外獲得不菲的收益,但現在形勢轉變了,大量的財富開始流出,而且百姓的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清朝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
道光為了解決此弊端,派林則徐銷煙,道光二十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但此時清朝的武器裝備已然落後,戰敗已然不可避免。
清兵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賠款兩千一百萬兩銀元,並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等一係列特權。
看到這裏,朱元璋一口濁氣已然悶在胸口。
關於這些,朱辰之前在說到資本主義入侵的時候也說了,當時他的感受還沒有那麽強烈,現在看到真實的後世曆史,他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曾經的天朝上國,把四海的國家都看成蠻夷,接受四海的朝貢,現在卻是割地賠款,兩千多萬白銀啊,他的大明現在整個國家一年的稅收也都還沒有那麽多。
“簡直是恥辱!”
朱元璋忍不住低罵一聲,然而他還沒意識到,這僅僅是開始。
道光之後是鹹豐。
道光末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鹹豐帝為了鎮壓起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彼時國內已經混亂不堪,而外麵仍舊強敵環伺。
眼見英國在清朝吃到肉後,其他國家也紛紛盯上了清朝這塊肥肉,就像是一群惡狼,盯上了已經成為綿羊的清朝。
鹹豐六年,英軍進攻廣州,被擊退。次年,英法組成侵華聯軍,攻占廣州。鹹豐八年,英法艦隊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其後,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通商章程》。俄國用武力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繼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北京條約》,並迫使清政府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承認俄國與奕山簽訂的《瑗琿條約》。
短短不過四年的時間,清朝就已經接連戰敗,並與那群餓狼簽訂了好幾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無數。
這一段把朱元璋看得一口氣差點兒沒有喘上來。
口中肉,腹中食。
朱辰說的一點也沒有誇張啊。
曾經四海來朝的天朝上國,彼時儼然已經成為四海搶食的一塊肥肉。
這麽一看,他感覺清朝還遠不如他的大明。
雖然都是走向衰亡,他的大明至少在走向衰亡的道路上至少還中興過,而清朝則是一路滑向深淵,就像是一個即將溺死的人,一直在掙紮,從未浮起來過。
繼續往下看,清朝終於嚐試著想要浮起來喘一口氣。
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治皇帝。
同治時期,終於出現了一絲轉機,而這個轉機並不是來自於皇家,而是出現了一批能臣。
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均以失敗告終,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能臣站了出來,他們接受了沉痛的教訓,意識到西方的列強取勝的關鍵是“堅船利炮”,於是積極主張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仿造西方戰船和槍炮,並運用西式方法訓練部隊等等,以圖自強。
史稱洋務運動。
曾經的天朝上國終於低下高傲的頭顱,向曾經看不起的蠻夷學習,師夷長技以製夷。
這一次改變,也直接導致了“同治中興”局麵的出現,“中興”的政局使當時的北京內城、外城都產生了畸形的繁榮。
但,好景不長。
所謂同治中興隻不過是一場自中(注意不是上)而下的改革,上層建築其實一點也沒有改變。
更像是臨死前的迴光返照。
同治皇帝在位時三年,駕崩時年僅十九,幾乎沒有親政,同治中興和他幹係不大。
同治皇帝並無子嗣,以醇親王之子載湉承繼文宗,入承大統,年號光緒,是為光緒皇帝。
登基時,光緒皇帝不過還是三歲的孩童,兩宮太後順理成章的垂簾聽政。
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共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後逝世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
光緒在位三十四年,其實未曾掌握實權,期間發生了諸多大事。
十至十一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李鴻章簽訂《中法新約》。
二十至二十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在甲午海戰、平壤之戰等戰鬥中失利,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士子公車上書。。
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同年,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被囚於瀛台。
二十五年,義和團運動興起。
二十六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占紫禁城,光緒帝、慈禧太後等西遷逃難。
二十七年,簽定《辛醜條約》……
……
這一路看下來,朱元璋感覺肺都快要氣炸了。
滿篇的記載,但此刻的他,隻看到了兩個字。
屈辱。
這簡直就是一部屈辱史。
他沒有想到,曾經臣服於華夏,還被他列入不征之國的倭國,日後竟然反客為主,征伐華夏,並打贏了戰爭,逼清朝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他更想不到,有一天華夏會遭遇八國聯軍肆無忌憚的入侵,想要瓜分華夏,甚至連京師都丟了,皇帝落荒而逃。
一次次戰敗,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宛若喪家之犬。
“唿——”
合上這本《清史稿》,朱元璋忍不住長出了一口濁氣。
此時已是深夜,但他卻無法入眠。
那是另外一個朝代的曆史,但朱元璋卻是看得悶得慌,胸口就像壓上了一塊大石頭。
如果那是一個漢人王朝,會不會好一些?
朱元璋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一切仍舊會和朱辰說的那樣,如果不從根本的製度上進行改革,那麽封建王朝過程或許有所不同,但最終的命運還是一樣的。
清王朝也有人想要改革。
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但那都是中層想要改變,上層並沒有改變的願望,甚至害怕改變從而進行打壓。
改變從來都是困難重重的,對於他朱元璋而言也是一樣。
但此刻的他,終於有了改變的決心……
這個問題把宋濂問得有些懵。
說實話,他在評選試卷的時候,還真沒有關注這個,而且想關注也沒法關注,因為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在評卷的時候遮掩起來的,絕對保密。
成績出來以後,宋濂也沒有去去關注這些被選中的進士的籍貫問題,因為在他看來,他和他主考團隊此次的選拔公平公正,並沒有存在徇私舞弊的問題。
可是,皇上為什麽會突然問起這個?
是聽到了什麽風聲嗎?
宋濂心中在盤算著,麵上也是連忙迴道:“迴皇上,被選中進士的學子們的籍貫分布,臣還真沒注意過,臣這就讓人去查。”
“嗯。”
朱元璋點了點頭,並沒有多說什麽,他現在也隻想看看個結果。
送走宋濂等人後,朱元璋拿起身邊的一本書看了起來。
正是朱辰給的那本清史。
這本清史其實還不是正式的清史,而是一部《清史稿》,《清史稿》是民國時候編撰的了,現在已經麵向全社會發行。
《清史稿》匯集了比較豐富的清史資料,由於編撰的時候是清朝滅亡不久,所以清廷檔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較完整,這就為編寫《清史稿》提供了充實的原始資料。
朱元璋當然不了解這些,認真的看了起來。
原本他對大明之後的王朝並不感興趣,但這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倒是想要看一看,這最後一個王朝究竟是怎麽覆滅的。
他最關注的自然是帝王本紀。
《清史稿》還是用文言文編撰,但這對於他而言並沒有難度。
而且有了朱辰教給的那麽多來自後世的知識,現在他看起史書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果不其然。
和朱辰說的一樣,王朝建立之初,是一個生產資料重新分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王朝會漸漸從百廢待興走向鼎盛。
清朝建立之初,經曆了最初的戰亂之後,進入了清聖祖也就是康熙的年代,社會很快進入平穩發展的狀態。
康熙之後經曆了九龍奪嫡,胤禛繼位,即雍正帝。
雍正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雖然叫做康乾盛世,但朱元璋覺得,中間的雍正帝才是最符合他心目中的明君。
勤於政事,又敢於革新除弊。
而康熙和乾隆各有各的問題,康熙晚期,官吏貪汙,吏治敗壞,而乾隆更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
但無論如何,這三位皇帝開創了一個盛世。
這和大明前麵的經曆幾乎是一樣的。
洪武之治,永樂盛世。
朱元璋愈發理解朱辰所說的封建王朝興亡的規律,還真的就像朱辰說的那樣,王朝建立初期的快速恢複及鼎盛,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
他甚至懷疑,明君多出現在王朝的初期,或許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前麵的皇帝好做,後麵的皇帝會越來越難做。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產資料的不斷兼並,社會階級愈發固化,貧富差距愈大。
和他想的差不多。
在經曆了康乾盛世之後,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乾隆禪位嘉慶,但乾隆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嘉慶四年,嘉慶帝才開始親政,
嘉慶帝親政僅五天,便迅速鏟除了乾隆朝大權臣和珅。
這本是件大好事,但嘉慶帝也僅僅是鏟除和珅而已,並不能改變朝廷全麵性腐化的局麵。
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更是頒布罪已詔。
清朝在剛剛經曆了盛世之後迅速走向落敗,而且在落敗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
嘉慶之後是道光。
道光一朝,一個叫做英國的西方國家開始將成隱劑鴉片大量輸入清朝,收割財富。
這讓朱元璋眼皮子一跳,想到朱辰所說的資本主義殖民。
果然,隨著鴉片的輸入,原本清朝依靠茶葉和絲綢從海外獲得不菲的收益,但現在形勢轉變了,大量的財富開始流出,而且百姓的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清朝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
道光為了解決此弊端,派林則徐銷煙,道光二十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但此時清朝的武器裝備已然落後,戰敗已然不可避免。
清兵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賠款兩千一百萬兩銀元,並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等一係列特權。
看到這裏,朱元璋一口濁氣已然悶在胸口。
關於這些,朱辰之前在說到資本主義入侵的時候也說了,當時他的感受還沒有那麽強烈,現在看到真實的後世曆史,他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曾經的天朝上國,把四海的國家都看成蠻夷,接受四海的朝貢,現在卻是割地賠款,兩千多萬白銀啊,他的大明現在整個國家一年的稅收也都還沒有那麽多。
“簡直是恥辱!”
朱元璋忍不住低罵一聲,然而他還沒意識到,這僅僅是開始。
道光之後是鹹豐。
道光末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鹹豐帝為了鎮壓起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彼時國內已經混亂不堪,而外麵仍舊強敵環伺。
眼見英國在清朝吃到肉後,其他國家也紛紛盯上了清朝這塊肥肉,就像是一群惡狼,盯上了已經成為綿羊的清朝。
鹹豐六年,英軍進攻廣州,被擊退。次年,英法組成侵華聯軍,攻占廣州。鹹豐八年,英法艦隊北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迫天津。英、美、法、俄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其後,英、美、法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通商章程》。俄國用武力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再次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攻陷大沽口,侵占天津,繼而入侵北京。英、法、俄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北京條約》,並迫使清政府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承認俄國與奕山簽訂的《瑗琿條約》。
短短不過四年的時間,清朝就已經接連戰敗,並與那群餓狼簽訂了好幾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無數。
這一段把朱元璋看得一口氣差點兒沒有喘上來。
口中肉,腹中食。
朱辰說的一點也沒有誇張啊。
曾經四海來朝的天朝上國,彼時儼然已經成為四海搶食的一塊肥肉。
這麽一看,他感覺清朝還遠不如他的大明。
雖然都是走向衰亡,他的大明至少在走向衰亡的道路上至少還中興過,而清朝則是一路滑向深淵,就像是一個即將溺死的人,一直在掙紮,從未浮起來過。
繼續往下看,清朝終於嚐試著想要浮起來喘一口氣。
清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治皇帝。
同治時期,終於出現了一絲轉機,而這個轉機並不是來自於皇家,而是出現了一批能臣。
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均以失敗告終,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能臣站了出來,他們接受了沉痛的教訓,意識到西方的列強取勝的關鍵是“堅船利炮”,於是積極主張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仿造西方戰船和槍炮,並運用西式方法訓練部隊等等,以圖自強。
史稱洋務運動。
曾經的天朝上國終於低下高傲的頭顱,向曾經看不起的蠻夷學習,師夷長技以製夷。
這一次改變,也直接導致了“同治中興”局麵的出現,“中興”的政局使當時的北京內城、外城都產生了畸形的繁榮。
但,好景不長。
所謂同治中興隻不過是一場自中(注意不是上)而下的改革,上層建築其實一點也沒有改變。
更像是臨死前的迴光返照。
同治皇帝在位時三年,駕崩時年僅十九,幾乎沒有親政,同治中興和他幹係不大。
同治皇帝並無子嗣,以醇親王之子載湉承繼文宗,入承大統,年號光緒,是為光緒皇帝。
登基時,光緒皇帝不過還是三歲的孩童,兩宮太後順理成章的垂簾聽政。
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共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後逝世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
光緒在位三十四年,其實未曾掌握實權,期間發生了諸多大事。
十至十一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李鴻章簽訂《中法新約》。
二十至二十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在甲午海戰、平壤之戰等戰鬥中失利,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士子公車上書。。
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同年,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被囚於瀛台。
二十五年,義和團運動興起。
二十六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占紫禁城,光緒帝、慈禧太後等西遷逃難。
二十七年,簽定《辛醜條約》……
……
這一路看下來,朱元璋感覺肺都快要氣炸了。
滿篇的記載,但此刻的他,隻看到了兩個字。
屈辱。
這簡直就是一部屈辱史。
他沒有想到,曾經臣服於華夏,還被他列入不征之國的倭國,日後竟然反客為主,征伐華夏,並打贏了戰爭,逼清朝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他更想不到,有一天華夏會遭遇八國聯軍肆無忌憚的入侵,想要瓜分華夏,甚至連京師都丟了,皇帝落荒而逃。
一次次戰敗,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宛若喪家之犬。
“唿——”
合上這本《清史稿》,朱元璋忍不住長出了一口濁氣。
此時已是深夜,但他卻無法入眠。
那是另外一個朝代的曆史,但朱元璋卻是看得悶得慌,胸口就像壓上了一塊大石頭。
如果那是一個漢人王朝,會不會好一些?
朱元璋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一切仍舊會和朱辰說的那樣,如果不從根本的製度上進行改革,那麽封建王朝過程或許有所不同,但最終的命運還是一樣的。
清王朝也有人想要改革。
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但那都是中層想要改變,上層並沒有改變的願望,甚至害怕改變從而進行打壓。
改變從來都是困難重重的,對於他朱元璋而言也是一樣。
但此刻的他,終於有了改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