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駭人聽聞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削弱過的封王政策,反而給大明留下無窮的禍患?
這話又把朱元璋聽懵了。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快有些跟不上了,封王戍邊之策,雖然僅僅在他在位的時候得以完整施行過,但在施行的那些年間,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政策的可行性,因為在他在位的那段時間裏,西北方向的邊患是在被不斷消除的。
可是,為什麽削弱過的封王戍邊之策,反而給大明留下無窮禍患呢?
朱元璋滿腹疑惑,皺眉問道:
“為什麽?”
朱辰道:“剛剛你也說了,朱棣藩王造反出身,所以,他不可能再將軍權交給藩王,這些藩王被朝廷收迴軍權,或者內遷,或者削爵,但為了安撫這些皇室宗親,朝廷又不得不供養著他們。”
“事實上,朱棣在位的期間,有邊疆大將吳高、何福屢次上書,請求恢複洪武時期的邊衛,但朱棣仍然不以為然,朱棣覺得撤漠南諸衛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於是,朱棣五次禦駕親征,最終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朱元璋突然打斷了朱辰的話:“朱棣他……他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對於朱棣造反,朱元璋雖然理解,但不可能不生氣,作為帝王,最忌諱的就是造反。
他沒有想到,朱棣竟然五次禦駕親征,而且死在出征的路上,這放在曆史上而言,太平盛世的君主有這般魄力的,恐怕沒有幾個。
老四是條漢子,沒有丟了他們老朱家的臉。
“嗯。”
朱辰點了點頭:“朱棣確實是一位很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不過即使朱棣打到了漠北,但仍舊沒有消除北方的邊患,而那些被供養起來的藩王,卻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口的增加,反倒是給大明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朱元璋道:“是尾大不掉嗎?雖說是這樣,但也不至於說禍患無窮吧?”
事實上,在葉巨伯冒死進諫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這個問題,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他自己其實也能想到這個問題。
但他卻是不以為然。
因為在他看來,偌大一個大明,難道連他老朱一家都養不起嗎?
禍患無窮?
朱辰這話,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
麵對朱元璋的質疑,朱辰倒是不在意,畢竟很多事情乍一看不覺得有什麽,但真要算起賬來,會直接嚇一跳。
不過朱辰並不打算給朱元璋算數,而是拿出更具說服力的曆史數據。
“朱元璋在冊封這些藩王之初,為了起到拱衛大明的作用,給予的權力和獨立性夠大,然而經過朱允炆和朱棣兩代皇帝的削藩之後,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
“這就造成了,原本有著拱衛職責的藩王,成了閑散的皇室宗親。”
“這些皇室宗親,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他們啥也不幹,完全由朝廷養著。”
“洪武時期,皇室宗親的人數隻有五十八人,這對於整個大明而言,算不上什麽負擔,對吧?”
朱元璋點頭。
朱辰繼續道:“但是,到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的時候,也就是過去了僅僅兩百年不到的時間,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宗室的在籍人口總數就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七千人。”
多少?
十五萬七千人?
聞言,朱元璋瞬間瞪大了眼珠子。
他帶過兵,打過仗,當然對人數有概念。
十五萬人是什麽概念?
且不說別的,就說吃食,一人一天一斤糧食,那就吃掉了十五萬斤糧食,一年就能吃掉五千五百萬斤糧食。
當年他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他的士兵都沒有這麽多。
而且這些人可不是光是吃飽就行的士兵,他們是皇室宗親,他們的待遇比士兵要好得多。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規定,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遞減一百石。
十五萬皇室宗親,那一年的供奉是多少?
這個數,朱元璋算不出來,也不敢算。
而且除了糧食以外,還要有布匹綢緞,以及金銀財寶等。
朱元璋額頭滲出細細的汗珠,眼睛瞪得大大的,現在迴頭想想,剛剛自己說的話是多麽可笑。
朱辰繼續道:
“另據《萬曆會計錄》的記載,萬曆初年,全國的每年的田畝賦稅總額大約在兩千三百萬石,但是,僅僅是供給皇室宗親的俸祿,就已經高達八百多萬石。”
“而在《皇明經世文編》中還有這樣的記載,“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這裏棉的“二省”指的是當時的產糧大省山西和河南,你想想,這兩個省的糧食總產量,竟然不到宗室俸祿的一半,可想而知當時供養宗親對朝廷而言,是一個多麽沉重的負擔。”
朱辰列舉的一個個數據,如同聲聲響雷在朱元璋耳畔響起,讓他驚了又驚。
如果是推演,他也許還能反駁。
但是現在是曆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無可辯駁。
兩個產糧大省的糧食啊。
竟然不夠到皇室宗親俸祿的一半?
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如果不是有曆史在這裏,他恐怕都很難相信。
見朱元璋神色複雜,五味雜陳,朱辰心裏也是頗有些奇怪。
這個老黃的代入感好強啊。
明明是在說曆史,仿佛他就是裏麵的人物一樣。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代入感強,仿佛沉浸在書本當中,這讓朱辰也更多了幾分講下去的興致。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辰其實也是很有好感的。
況且他也姓朱……
明朝正好處在世界轉型的時期。
有時候,他也幻想著,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穿越到那個年代,自己會怎麽樣去打造一個日月行天的大明?
但那是不可能的。
穿越那都是小說裏麵的事,怎麽可能發生在他的身上?
現如今朱辰閑下來了,他平時除了看看書以外,也在一個叫做番茄小說的網站寫小說,一是當愛好,二是也賺點錢。
好巧不巧的,寫的也是穿越洪武年間的曆史小說。
今天更新完了,所以就找老黃聊聊天,沒想到一下子就聊開了。
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朱辰繼續道:“從萬曆年間開始,供養宗親其實已經嚴重到拖累了整個大明的財政。”
“而到了末代皇帝崇禎皇帝年間,宗親的數量更是飆升到了二十多萬。”
“明朝末年,因為小冰河導致的天災等多種原因,朝廷財政逐年減少,而宗室的俸祿支出卻逐年增長,此消彼長,朝廷的財政可以用不堪重負,搖搖欲墜來形容。”
“說一句天下養朱,並不為過!”
這話又把朱元璋聽懵了。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快有些跟不上了,封王戍邊之策,雖然僅僅在他在位的時候得以完整施行過,但在施行的那些年間,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政策的可行性,因為在他在位的那段時間裏,西北方向的邊患是在被不斷消除的。
可是,為什麽削弱過的封王戍邊之策,反而給大明留下無窮禍患呢?
朱元璋滿腹疑惑,皺眉問道:
“為什麽?”
朱辰道:“剛剛你也說了,朱棣藩王造反出身,所以,他不可能再將軍權交給藩王,這些藩王被朝廷收迴軍權,或者內遷,或者削爵,但為了安撫這些皇室宗親,朝廷又不得不供養著他們。”
“事實上,朱棣在位的期間,有邊疆大將吳高、何福屢次上書,請求恢複洪武時期的邊衛,但朱棣仍然不以為然,朱棣覺得撤漠南諸衛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於是,朱棣五次禦駕親征,最終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朱元璋突然打斷了朱辰的話:“朱棣他……他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對於朱棣造反,朱元璋雖然理解,但不可能不生氣,作為帝王,最忌諱的就是造反。
他沒有想到,朱棣竟然五次禦駕親征,而且死在出征的路上,這放在曆史上而言,太平盛世的君主有這般魄力的,恐怕沒有幾個。
老四是條漢子,沒有丟了他們老朱家的臉。
“嗯。”
朱辰點了點頭:“朱棣確實是一位很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不過即使朱棣打到了漠北,但仍舊沒有消除北方的邊患,而那些被供養起來的藩王,卻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口的增加,反倒是給大明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朱元璋道:“是尾大不掉嗎?雖說是這樣,但也不至於說禍患無窮吧?”
事實上,在葉巨伯冒死進諫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這個問題,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他自己其實也能想到這個問題。
但他卻是不以為然。
因為在他看來,偌大一個大明,難道連他老朱一家都養不起嗎?
禍患無窮?
朱辰這話,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
麵對朱元璋的質疑,朱辰倒是不在意,畢竟很多事情乍一看不覺得有什麽,但真要算起賬來,會直接嚇一跳。
不過朱辰並不打算給朱元璋算數,而是拿出更具說服力的曆史數據。
“朱元璋在冊封這些藩王之初,為了起到拱衛大明的作用,給予的權力和獨立性夠大,然而經過朱允炆和朱棣兩代皇帝的削藩之後,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
“這就造成了,原本有著拱衛職責的藩王,成了閑散的皇室宗親。”
“這些皇室宗親,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他們啥也不幹,完全由朝廷養著。”
“洪武時期,皇室宗親的人數隻有五十八人,這對於整個大明而言,算不上什麽負擔,對吧?”
朱元璋點頭。
朱辰繼續道:“但是,到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的時候,也就是過去了僅僅兩百年不到的時間,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宗室的在籍人口總數就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七千人。”
多少?
十五萬七千人?
聞言,朱元璋瞬間瞪大了眼珠子。
他帶過兵,打過仗,當然對人數有概念。
十五萬人是什麽概念?
且不說別的,就說吃食,一人一天一斤糧食,那就吃掉了十五萬斤糧食,一年就能吃掉五千五百萬斤糧食。
當年他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他的士兵都沒有這麽多。
而且這些人可不是光是吃飽就行的士兵,他們是皇室宗親,他們的待遇比士兵要好得多。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規定,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遞減一百石。
十五萬皇室宗親,那一年的供奉是多少?
這個數,朱元璋算不出來,也不敢算。
而且除了糧食以外,還要有布匹綢緞,以及金銀財寶等。
朱元璋額頭滲出細細的汗珠,眼睛瞪得大大的,現在迴頭想想,剛剛自己說的話是多麽可笑。
朱辰繼續道:
“另據《萬曆會計錄》的記載,萬曆初年,全國的每年的田畝賦稅總額大約在兩千三百萬石,但是,僅僅是供給皇室宗親的俸祿,就已經高達八百多萬石。”
“而在《皇明經世文編》中還有這樣的記載,“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這裏棉的“二省”指的是當時的產糧大省山西和河南,你想想,這兩個省的糧食總產量,竟然不到宗室俸祿的一半,可想而知當時供養宗親對朝廷而言,是一個多麽沉重的負擔。”
朱辰列舉的一個個數據,如同聲聲響雷在朱元璋耳畔響起,讓他驚了又驚。
如果是推演,他也許還能反駁。
但是現在是曆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無可辯駁。
兩個產糧大省的糧食啊。
竟然不夠到皇室宗親俸祿的一半?
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如果不是有曆史在這裏,他恐怕都很難相信。
見朱元璋神色複雜,五味雜陳,朱辰心裏也是頗有些奇怪。
這個老黃的代入感好強啊。
明明是在說曆史,仿佛他就是裏麵的人物一樣。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代入感強,仿佛沉浸在書本當中,這讓朱辰也更多了幾分講下去的興致。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辰其實也是很有好感的。
況且他也姓朱……
明朝正好處在世界轉型的時期。
有時候,他也幻想著,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穿越到那個年代,自己會怎麽樣去打造一個日月行天的大明?
但那是不可能的。
穿越那都是小說裏麵的事,怎麽可能發生在他的身上?
現如今朱辰閑下來了,他平時除了看看書以外,也在一個叫做番茄小說的網站寫小說,一是當愛好,二是也賺點錢。
好巧不巧的,寫的也是穿越洪武年間的曆史小說。
今天更新完了,所以就找老黃聊聊天,沒想到一下子就聊開了。
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朱辰繼續道:“從萬曆年間開始,供養宗親其實已經嚴重到拖累了整個大明的財政。”
“而到了末代皇帝崇禎皇帝年間,宗親的數量更是飆升到了二十多萬。”
“明朝末年,因為小冰河導致的天災等多種原因,朝廷財政逐年減少,而宗室的俸祿支出卻逐年增長,此消彼長,朝廷的財政可以用不堪重負,搖搖欲墜來形容。”
“說一句天下養朱,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