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千迴百轉
我幹諜報工作的那幾年 作者:張從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年前,二哥張瑞琪結束學業預備迴國,張懷月在餞別宴上以道別為由,拉著二哥聊了兩句。
她借口參加中華留學生集會聽來消息隱晦地提醒張瑞琪,說如今東瀛人據守東北,對神州大地虎視眈眈,中日之間遲早必有一戰。春陵縣臨近華東,又位居要衝,若家族不早做打算,將來戰事一起,家族百年家業隻怕是安危難料。
二哥張瑞琪是未來的家族繼承人,亦是張家年輕一輩裏最優秀的子弟,他的師長故舊見識並不比起張懷月這個後世人來的少,對國內局勢亦是早有判斷,大都也認為國內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聽了張懷月的憂慮,他沒有敷衍這個一向有主意的三妹,而是安慰道,迴國後會盡力勸說張大老爺及家族盡早轉移或是收斂生意,即便免不了傷筋動骨,卻也好過家族於戰火淪落,朝不保夕。
二哥動身迴國後,張懷月也料想過事情恐怕不會容易。
張家家大業大,人口眾多,這種重大決議隻怕是意見難調。更何況人離鄉賤,家族在春陵縣百年經營,積攢下來偌大的家業,又哪是能夠輕易舍下的。
隻是她本想著,即便二哥不能說服大老爺和族老們舉家遷徙,但最起碼也能讓他們提前有所準備。哪怕拖延到戰事燃起,張家自有貨船,到時頂多是損失得多一點,在這亂世,能保全性命也能算作是一大幸事了,實在不能貪念過多。
然而,她卻萬萬沒有想到,張家眾多掌權人的一番討論,最終的結論竟然是推出一個姑娘借機抱東瀛人的大腿?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到中日大戰全麵開啟,國土淪喪,這些窮兇極惡的強盜又豈會因為這丁點的麵子情,就放著到手的肥羊不宰?張家有財無權,正是上好的肥肉,哪個會不想來啃上一口?
隻是,憤懣地發泄了幾句怨氣後,張懷月又即苦笑,老爺和族老們哪個不比她聰明,又怎會看不透其中關竅,之所以心存僥幸,說到底不過就是財帛動人心罷了。自古以來,倒在“貪婪”這一關麵前的又何止他們?
她長長吐了口氣,用力甩開這些於此時處境完全無益的思緒。她此時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脫離如今桎梏,而且這一次,是要徹徹底底逃出家族的掌控,她決不能容忍張家人把自己如同一件物品般贈送出去謀求利益,尤其對象還是一個漢奸。
張懷月皺著眉瞪著天花板思索良久,直至天色完全黑沉下來,視野徹底模糊,模糊的計劃也慢慢成型,她才終於拋開所有念頭,飯也不吃,蹬掉鞋子鑽進被窩,強迫自己進入睡眠。
————————
第二天早上起來,一個自稱杏兒的臉生丫頭端水進來,服侍張懷月洗漱。
把擰好的熱巾子遞給張懷月時,杏兒滿臉堆笑地道:“昨晚上來請姑娘吃飯,卻沒成想姑娘怎麽也叫不醒,現在隻怕是餓壞了吧?”
張懷月若無其事地伸了個懶腰,“可不是,坐了一個多月的船,吃不好又睡不好,昨晚實在太累竟不小心就睡著了,我現在餓得都能吃三大碗白米飯,你趕緊讓廚房擺早飯,我可得好好地大吃一頓!”
杏兒笑嘻嘻地行了個禮,伶俐地道,“這就去給您準備,保證您愛吃多少有多少!”
不一會功夫,便有身材健壯的仆婦跟在杏兒身後,在西廂的起居室裏擺了滿滿一桌菜,金黃酥脆的糯米糍糕,精巧可人的小籠湯包,美味鮮香的雞絲湯麵,甚至還有西式的麵包火腿和牛奶。
張懷月也的確是餓了,滿桌食物看得她食指大動,立即便坐下來大快朵頤。她已經很久沒有吃到過正宗的中式飲食了,連連下箸,不一會兒便吃得鼻尖冒汗,肚腹鼓脹。
直到真的再也吃不下了,張懷月才意猶未盡地放下碗筷。
吃飽了飯,張懷月借口要給老師寫信,把丫頭仆婦們全都趕了出去,關上房門後坐在妝凳上陷入了沉思。
還在上滬港時,大哥張瑞祥走開的那片刻功夫,張懷月和陳江平單獨站在一處,看著遠處忙碌的人潮,陳江平突然出言道,“三小姐,張家內內外外總是有無數雙眼睛在時刻盯著風吹草動,陳某雖有家小牽累不得自由,可你卻還有大把的時間。”
這句別有深意的開解,或許亦是陳江平的提醒。四年的半師之誼雖不能讓他冒著被牽累的風險放她一馬,但提點一句的事情總歸不費什麽工夫。
張懷月在心裏默默咀嚼著這句話,明白對方是在告誡自己不可輕舉妄動而是要靜待時機,留給她的機會並不多,若想獲得自由,她唯有竭盡所能地付諸耐心。
之後的幾天裏,張懷月一直都是深居簡出,除了偶爾在庭院裏散散步以外,其他時間便一直待在房間裏讀書寫字,從未踏出過西院半步。
院子裏伺候的下人大都沉默寡言,隻除了那個叫杏兒的丫頭偶爾會過來和她聊聊天,一整天下來,她幾乎找不到什麽與人交流的機會。
於是,沒過幾天,她與杏兒便有說有笑,好得跟多年的主仆一般。
這天上午,杏兒照例與往常一般過來給她送早飯外帶收拾房間,張懷月一邊喝著茶消食,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她閑聊。
“這些日子外頭可熱鬧了,到處張燈結彩的,街上也多了好些攤販,簡直就像是滿城的人都擠到街上來了。”杏兒一邊收拾著床鋪,一邊興致勃勃地念叨著。
“是嗎,”張懷月翻著手上的話本,漫不經心地答道,“燈節就在這幾天了吧,往年這個時候街上都熱鬧得緊,大街小巷掛滿彩燈,也不知今年還是不是一樣的好看。”
杏兒眼珠轉了轉,突然停下手裏的活計,“姑娘想去看?那要不我們和太太說說,也出去湊湊熱鬧?”
“方便嗎?”張懷月放下手上的書,皺著眉問,“這段日子家裏不是一直都在忙著宴客的事情?”
年關未過,張府裏各種宴席層出不窮,即便張懷月足不出戶的都能時常聽到前院的動靜。
“這有什麽不方便的?”杏兒笑眯眯的,“宴客的事和我們有什麽關係,姑娘隻管好吃好玩,把日子過順心了才是。”
張懷月想了想,也高興起來,“那行,那你去跟太太說說,我們今天就去,下個館子聽聽戲,再去街上買點好吃的好玩的。”
“哎,都聽姑娘的!”杏兒立即笑嘻嘻地領命。
她借口參加中華留學生集會聽來消息隱晦地提醒張瑞琪,說如今東瀛人據守東北,對神州大地虎視眈眈,中日之間遲早必有一戰。春陵縣臨近華東,又位居要衝,若家族不早做打算,將來戰事一起,家族百年家業隻怕是安危難料。
二哥張瑞琪是未來的家族繼承人,亦是張家年輕一輩裏最優秀的子弟,他的師長故舊見識並不比起張懷月這個後世人來的少,對國內局勢亦是早有判斷,大都也認為國內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聽了張懷月的憂慮,他沒有敷衍這個一向有主意的三妹,而是安慰道,迴國後會盡力勸說張大老爺及家族盡早轉移或是收斂生意,即便免不了傷筋動骨,卻也好過家族於戰火淪落,朝不保夕。
二哥動身迴國後,張懷月也料想過事情恐怕不會容易。
張家家大業大,人口眾多,這種重大決議隻怕是意見難調。更何況人離鄉賤,家族在春陵縣百年經營,積攢下來偌大的家業,又哪是能夠輕易舍下的。
隻是她本想著,即便二哥不能說服大老爺和族老們舉家遷徙,但最起碼也能讓他們提前有所準備。哪怕拖延到戰事燃起,張家自有貨船,到時頂多是損失得多一點,在這亂世,能保全性命也能算作是一大幸事了,實在不能貪念過多。
然而,她卻萬萬沒有想到,張家眾多掌權人的一番討論,最終的結論竟然是推出一個姑娘借機抱東瀛人的大腿?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到中日大戰全麵開啟,國土淪喪,這些窮兇極惡的強盜又豈會因為這丁點的麵子情,就放著到手的肥羊不宰?張家有財無權,正是上好的肥肉,哪個會不想來啃上一口?
隻是,憤懣地發泄了幾句怨氣後,張懷月又即苦笑,老爺和族老們哪個不比她聰明,又怎會看不透其中關竅,之所以心存僥幸,說到底不過就是財帛動人心罷了。自古以來,倒在“貪婪”這一關麵前的又何止他們?
她長長吐了口氣,用力甩開這些於此時處境完全無益的思緒。她此時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脫離如今桎梏,而且這一次,是要徹徹底底逃出家族的掌控,她決不能容忍張家人把自己如同一件物品般贈送出去謀求利益,尤其對象還是一個漢奸。
張懷月皺著眉瞪著天花板思索良久,直至天色完全黑沉下來,視野徹底模糊,模糊的計劃也慢慢成型,她才終於拋開所有念頭,飯也不吃,蹬掉鞋子鑽進被窩,強迫自己進入睡眠。
————————
第二天早上起來,一個自稱杏兒的臉生丫頭端水進來,服侍張懷月洗漱。
把擰好的熱巾子遞給張懷月時,杏兒滿臉堆笑地道:“昨晚上來請姑娘吃飯,卻沒成想姑娘怎麽也叫不醒,現在隻怕是餓壞了吧?”
張懷月若無其事地伸了個懶腰,“可不是,坐了一個多月的船,吃不好又睡不好,昨晚實在太累竟不小心就睡著了,我現在餓得都能吃三大碗白米飯,你趕緊讓廚房擺早飯,我可得好好地大吃一頓!”
杏兒笑嘻嘻地行了個禮,伶俐地道,“這就去給您準備,保證您愛吃多少有多少!”
不一會功夫,便有身材健壯的仆婦跟在杏兒身後,在西廂的起居室裏擺了滿滿一桌菜,金黃酥脆的糯米糍糕,精巧可人的小籠湯包,美味鮮香的雞絲湯麵,甚至還有西式的麵包火腿和牛奶。
張懷月也的確是餓了,滿桌食物看得她食指大動,立即便坐下來大快朵頤。她已經很久沒有吃到過正宗的中式飲食了,連連下箸,不一會兒便吃得鼻尖冒汗,肚腹鼓脹。
直到真的再也吃不下了,張懷月才意猶未盡地放下碗筷。
吃飽了飯,張懷月借口要給老師寫信,把丫頭仆婦們全都趕了出去,關上房門後坐在妝凳上陷入了沉思。
還在上滬港時,大哥張瑞祥走開的那片刻功夫,張懷月和陳江平單獨站在一處,看著遠處忙碌的人潮,陳江平突然出言道,“三小姐,張家內內外外總是有無數雙眼睛在時刻盯著風吹草動,陳某雖有家小牽累不得自由,可你卻還有大把的時間。”
這句別有深意的開解,或許亦是陳江平的提醒。四年的半師之誼雖不能讓他冒著被牽累的風險放她一馬,但提點一句的事情總歸不費什麽工夫。
張懷月在心裏默默咀嚼著這句話,明白對方是在告誡自己不可輕舉妄動而是要靜待時機,留給她的機會並不多,若想獲得自由,她唯有竭盡所能地付諸耐心。
之後的幾天裏,張懷月一直都是深居簡出,除了偶爾在庭院裏散散步以外,其他時間便一直待在房間裏讀書寫字,從未踏出過西院半步。
院子裏伺候的下人大都沉默寡言,隻除了那個叫杏兒的丫頭偶爾會過來和她聊聊天,一整天下來,她幾乎找不到什麽與人交流的機會。
於是,沒過幾天,她與杏兒便有說有笑,好得跟多年的主仆一般。
這天上午,杏兒照例與往常一般過來給她送早飯外帶收拾房間,張懷月一邊喝著茶消食,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和她閑聊。
“這些日子外頭可熱鬧了,到處張燈結彩的,街上也多了好些攤販,簡直就像是滿城的人都擠到街上來了。”杏兒一邊收拾著床鋪,一邊興致勃勃地念叨著。
“是嗎,”張懷月翻著手上的話本,漫不經心地答道,“燈節就在這幾天了吧,往年這個時候街上都熱鬧得緊,大街小巷掛滿彩燈,也不知今年還是不是一樣的好看。”
杏兒眼珠轉了轉,突然停下手裏的活計,“姑娘想去看?那要不我們和太太說說,也出去湊湊熱鬧?”
“方便嗎?”張懷月放下手上的書,皺著眉問,“這段日子家裏不是一直都在忙著宴客的事情?”
年關未過,張府裏各種宴席層出不窮,即便張懷月足不出戶的都能時常聽到前院的動靜。
“這有什麽不方便的?”杏兒笑眯眯的,“宴客的事和我們有什麽關係,姑娘隻管好吃好玩,把日子過順心了才是。”
張懷月想了想,也高興起來,“那行,那你去跟太太說說,我們今天就去,下個館子聽聽戲,再去街上買點好吃的好玩的。”
“哎,都聽姑娘的!”杏兒立即笑嘻嘻地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