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招撫工作開展一段時間以後,吳甡發現問題要比他想象中的更為複雜。


    盡管一些起義軍首領接受了招安,被授予官職並得以掌控重要村落,然而,這並未如預期般帶來和平與秩序,反而滋生出了新的禍端。


    這些被招安的首領,全然不顧朝廷的期許與百姓的安寧,放縱黨羽與手下在周邊鄉村肆意橫行,美其名曰“打糧”,實則是明目張膽的掠奪。


    他們的行為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所到之處,百姓苦不堪言,原本就脆弱不堪的鄉村秩序被徹底攪亂。


    在一座被招安首領所占據的村落中,一位老者滿臉憂愁地對身旁的年輕人說道:“這招安本是好事,可如今這般亂象,真不知何時是個頭啊。


    那些被招安的人,不僅不安心生活,反而縱容手下搶奪,我們的日子比以前還難過。”年輕人憤恨地握緊了拳頭:“朝廷就不該如此輕信他們,這哪裏是招安,分明是養虎為患!”


    老者無奈地歎了口氣:“唉,也不能全怪朝廷,畢竟當下這局勢太過複雜,起義軍眾多,朝廷或許也是想盡快平息戰亂。隻是苦了我們這些普通百姓。”


    而在起義軍的營地中,幾位將領也正為當下的處境爭論不休。


    一位頭目皺著眉頭說道:“我們雖然接受了招安,可兄弟們的溫飽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這‘打糧’之舉,雖不光彩,但也是無奈之舉啊。”


    另一位頭目卻不讚同:“我們既然已歸降朝廷,就該遵守朝廷的規矩,如此掠奪,定會失了民心,日後恐有大禍。”


    這時,一位大頭目開口了:“你們懂什麽!朝廷的賑濟物資遲遲不到位,我們若不自己想辦法,難道眼睜睜看著兄弟們餓死?”


    其他人附和道:“孫首領說得對,我們也不想與百姓為敵,但生存才是首要之事。”


    一人無奈地搖了搖頭:“那我們也不能毫無節製,這樣下去,遲早會引發更大的動亂。”


    吳甡迴到城中後,立刻召集手下官員商議對策。


    吳甡麵色凝重地說道:“如今這招安局麵已陷入困境,那些被招安之人肆意妄為,百姓怨聲載道。若不加以整治,後果不堪設想。”


    一位名叫李達的官員說道:“大人,是否可向朝廷上書,請求朝廷再發放一些賑濟物資,並對那些違反規定的招安之人加以懲處?”


    然而,事情又豈會如此簡單。


    朝廷內部對於招安之事本就存在著諸多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員認為招安之舉本就是對起義軍的妥協,如今再發放賑濟物資,無疑是在助長他們的氣焰。


    而革新派官員則覺得既然已經招安,就應當給予足夠的支持,以穩定局勢。


    各方勢力在朝堂之上明爭暗鬥,互不相讓。這使得吳甡的上書之路充滿了坎坷與變數。


    在等待朝廷迴複的過程中,吳甡並沒有坐以待斃。


    他親自帶領著一隊親信,深入到那些被招安首領掌控的村落之中,實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狀況以及招安軍隊的所作所為。


    所到之處,一片狼藉。百姓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絕望。


    而招安軍隊則是軍紀渙散,士兵們三五成群地在村子裏閑逛,對百姓唿來喝去,稍有不順心便拳腳相加。


    看到這般景象,吳甡的心中愈發堅定了整治的決心。


    他開始在地方上召集鄉紳與德高望重的老者,共同商討如何在朝廷賑濟物資未到之前,先自行解決一部分百姓的溫飽問題。


    鄉紳們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則提出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以增加糧食產量。


    而對於招安軍隊,吳甡則是一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首領們約束手下;一麵加強地方的治安力量,對那些違法亂紀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


    在起義軍營地中,那位主張“打糧”的孫首領也並非毫無良知之人。


    他看到吳甡在地方上的努力,心中也有所觸動。他開始嚐試著整頓軍紀,將一些作惡多端的手下繩之以法。


    並且,他還親自帶領士兵們幫助百姓耕種,希望能夠以此來彌補之前的過錯。


    然而,他的這一舉動卻遭到了部分激進將領的反對,他們認為孫首領這是在向朝廷示弱,是對起義軍兄弟的背叛。


    於是,營地中又陷入了一場新的權力鬥爭與理念衝突之中。


    朝廷的迴複終於姍姍來遲。不出所料,朝廷內部的分歧導致了迴複的模棱兩可。既沒有明確表示會發放大量賑濟物資,也沒有對懲處違規招安之人給出具體的指示。


    這讓吳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但他深知,自己不能放棄。


    他再次上書朝廷,詳細地闡述了地方上的實際情況以及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言辭懇切,希望能夠打動朝廷中的決策者。


    與此同時,吳甡加強了對招安軍隊與百姓之間的調解工作。


    他組織了一些文化活動,邀請招安士兵與百姓共同參與,試圖增進雙方的理解與信任。


    在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中,吳甡親自登台演講,他向士兵們講述百姓的疾苦,向百姓們解釋士兵們的困境,唿籲雙方放下仇恨,共同為重建家園而努力。


    他的演講聲情並茂,感人至深,不少士兵與百姓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然而,盡管吳甡做出了諸多努力,局勢的改善卻依然十分緩慢。


    那些被招安的首領們雖然表麵上聽從吳甡的勸告,但暗地裏卻仍在盤算著自己的小算盤。


    他們擔心朝廷一旦穩定局勢,便會對他們卸磨殺驢。


    而百姓們雖然看到了一絲希望,但多年的戰亂與掠奪已經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恐懼與疑慮。


    在這招安的困境之中,吳甡就如同在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孤獨而艱難地前行著。


    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滿了荊棘與挑戰,但為了天下的太平,為了百姓的安寧,他必須堅持下去。


    哪怕最終的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隻要還有一線希望,他就絕不放棄。因為他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招安的戰鬥,更是一場關乎民心向背、關乎國家命運的生死較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幹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幹無心並收藏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最新章節